「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
每次彈唱《阿佤人民唱新歌》時,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的佤族漢子巖平都會激動不已。他對窮困有著特殊的記憶:兒時父親去世、母親出走,他住在茅草屋,常餓肚子。長大成家後,妻子患了重病,花光了積蓄。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鄉託坪村脫貧戶普四三在蓋新房,不遠處江面上是去年通車的託坪大橋(4月15日攝) 。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有了共產黨,我才能和貧困說再見。」2018年,在駐村扶貧幹部的幫助下,巖平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撐起了這個家。這是直過民族困難群眾脫貧發展的縮影。目前,雲南已有9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怒族和傈僳族也將於今年底與全國人民一道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歌聲裡有時代的烙印。精準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阿佤人民唱新歌》《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快樂拉祜》等經典老歌又被賦予新內涵,新創作的《棒球之歌》《我有一個夢》《感恩共產黨》等更是唱出了雲嶺大地的時代之音。
啟蒙之歌
「山寨的夜晚呦靜悄悄,鳳尾竹隨風輕輕地搖,書聲琅琅傳山寨,姑娘小夥讀夜校……」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曼囡村曼班三隊,縣文工團成員扎兒在夜校教拉祜族村民唱歌。
包括拉祜族在內,雲南有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怒族、布朗族、景頗族、佤族等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
拼版照片,上圖為:曼班三隊村民搬遷前居住的茅草房(資料照片);下圖為:4月9日拍攝的曼班三隊的村容村貌(新華社記者胡超攝)。新華社發
曼班三隊是一個只有17戶人家的拉祜族深度貧困村寨。幾年前,這個村寨還十分封閉落後,村裡幾乎沒人讀過書,很多人靠救濟糧生活。
娜四是曼班三隊唯一的女獵人。她的父親年紀大了,妹妹因發高燒落下殘疾,她要養活一家人。但刀耕火種一年的收成只夠吃幾個月,大半年要靠救濟糧,她只能進山打獵。
2015年,村裡來了由4名扶貧幹部組成的駐村工作隊。白天,工作隊員在地裡教村民如何種水稻、摘茶葉;晚上,工作隊員辦掃盲夜校教村民學認字,幫村民轉變觀念。
幾年下來,這個過去「說不聽、帶不動、拉不走」的特困村寨有了大變化:以前兩三年才能出欄的豬,如今只需6到8個月,村民還學會了給豬打防疫針;一年一季的水稻也變成了一年兩季……
原本連育秧苗、撒化肥都不會的娜四,在扶貧幹部指導下,全家經過幾年發展種下了18畝茶樹、4畝水稻。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曼囡村曼班三隊,村民在村裡上夜校(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在悠揚的歌聲中,娜四還和村民一起到夜校裡學識字。曼班三隊駐村扶貧工作組組長羅志華說,娜四雖不打獵了,但還是村裡數得上的能人。「她腦子活、不怕生,學文化學得最快,村裡種的茶樹就數她管理得最好!」羅志華說。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曼囡村曼班三隊,勐海縣文工團成員扎兒(左一)在教村民唱歌(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曼囡村曼班三隊,娜四在村裡上夜校(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曼班三隊是直過民族村寨脫貧發展的縮影。雲南堅持志智雙扶「斷窮根」,在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群眾中,不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人由2016年的13.02萬人減少到3.73萬人,大學生由1513人增加到2018年的4840人,許多貧困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大學生;開展就業培訓18.43萬人次,轉移就業12.41萬人。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曼囡村曼班三隊,扶貧工作組長羅志華(右)在指導村民扎培種植技術(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在直過民族聚居區,現代產業取代了刀耕火種,電商走進了基諾山寨,德昂山寨年輕人學會了用手機學習農業生產技術。
這是西盟佤族自治縣新縣城一景(2019年6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在西盟佤族自治縣,像巖平一樣的佤族群眾再唱新歌:僅憑種植皇竹草這一項,去年巖平家收入3萬元,實現穩定脫貧。
今年4月,雲南正式宣告拉祜族等9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迴蕩在大山裡的歡歌,成為各族群眾昂首邁入新時代的凱歌。
記者王長山、吉哲鵬、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