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唱新歌!雲南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共入新時代

2020-12-14 中華網河南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

每次彈唱《阿佤人民唱新歌》時,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的佤族漢子巖平都會激動不已。他對窮困有著特殊的記憶:兒時父親去世、母親出走,他住在茅草屋,常餓肚子。長大成家後,妻子患了重病,花光了積蓄。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鄉託坪村脫貧戶普四三在蓋新房,不遠處江面上是去年通車的託坪大橋(4月15日攝) 。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有了共產黨,我才能和貧困說再見。」2018年,在駐村扶貧幹部的幫助下,巖平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撐起了這個家。這是直過民族困難群眾脫貧發展的縮影。目前,雲南已有9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怒族和傈僳族也將於今年底與全國人民一道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歌聲裡有時代的烙印。精準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阿佤人民唱新歌》《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快樂拉祜》等經典老歌又被賦予新內涵,新創作的《棒球之歌》《我有一個夢》《感恩共產黨》等更是唱出了雲嶺大地的時代之音。

啟蒙之歌

「山寨的夜晚呦靜悄悄,鳳尾竹隨風輕輕地搖,書聲琅琅傳山寨,姑娘小夥讀夜校……」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曼囡村曼班三隊,縣文工團成員扎兒在夜校教拉祜族村民唱歌。

包括拉祜族在內,雲南有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怒族、布朗族、景頗族、佤族等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

拼版照片,上圖為:曼班三隊村民搬遷前居住的茅草房(資料照片);下圖為:4月9日拍攝的曼班三隊的村容村貌(新華社記者胡超攝)。新華社發

曼班三隊是一個只有17戶人家的拉祜族深度貧困村寨。幾年前,這個村寨還十分封閉落後,村裡幾乎沒人讀過書,很多人靠救濟糧生活。

娜四是曼班三隊唯一的女獵人。她的父親年紀大了,妹妹因發高燒落下殘疾,她要養活一家人。但刀耕火種一年的收成只夠吃幾個月,大半年要靠救濟糧,她只能進山打獵。

2015年,村裡來了由4名扶貧幹部組成的駐村工作隊。白天,工作隊員在地裡教村民如何種水稻、摘茶葉;晚上,工作隊員辦掃盲夜校教村民學認字,幫村民轉變觀念。

幾年下來,這個過去「說不聽、帶不動、拉不走」的特困村寨有了大變化:以前兩三年才能出欄的豬,如今只需6到8個月,村民還學會了給豬打防疫針;一年一季的水稻也變成了一年兩季……

原本連育秧苗、撒化肥都不會的娜四,在扶貧幹部指導下,全家經過幾年發展種下了18畝茶樹、4畝水稻。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曼囡村曼班三隊,村民在村裡上夜校(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在悠揚的歌聲中,娜四還和村民一起到夜校裡學識字。曼班三隊駐村扶貧工作組組長羅志華說,娜四雖不打獵了,但還是村裡數得上的能人。「她腦子活、不怕生,學文化學得最快,村裡種的茶樹就數她管理得最好!」羅志華說。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曼囡村曼班三隊,勐海縣文工團成員扎兒(左一)在教村民唱歌(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曼囡村曼班三隊,娜四在村裡上夜校(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曼班三隊是直過民族村寨脫貧發展的縮影。雲南堅持志智雙扶「斷窮根」,在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群眾中,不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人由2016年的13.02萬人減少到3.73萬人,大學生由1513人增加到2018年的4840人,許多貧困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大學生;開展就業培訓18.43萬人次,轉移就業12.41萬人。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曼囡村曼班三隊,扶貧工作組長羅志華(右)在指導村民扎培種植技術(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在直過民族聚居區,現代產業取代了刀耕火種,電商走進了基諾山寨,德昂山寨年輕人學會了用手機學習農業生產技術。

這是西盟佤族自治縣新縣城一景(2019年6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在西盟佤族自治縣,像巖平一樣的佤族群眾再唱新歌:僅憑種植皇竹草這一項,去年巖平家收入3萬元,實現穩定脫貧。

今年4月,雲南正式宣告拉祜族等9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迴蕩在大山裡的歡歌,成為各族群眾昂首邁入新時代的凱歌。

記者王長山、吉哲鵬、楊靜

相關焦點

  • 雲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
    新華社昆明11月14日電(記者王長山、吉哲鵬、楊靜)雲南省扶貧辦11月14日介紹,怒族、傈僳族近日實現整族脫貧,至此,雲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實現整族脫貧。  雲南是我國直過民族主要聚居區,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怒族、布朗族、景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等民族從原始社會等社會形態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一段時間裡,直過民族群眾發展條件落後,貧困問題突出,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 雲南52.73萬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脫貧
    8月8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雲南篇章成就展訪談宣傳活動聚焦雲南省扶貧辦。雲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黃雲波介紹,以獨龍族等為代表的「直過民族」,70年間發生了巨變,截至2018年底,全省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5.17萬人,已實現脫貧52.73萬人。
  • 【回眸十三五 奮進彩雲南②】雲南省「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
    11月27日,記者從雲南省政府新聞辦、雲南省發改委舉辦的「回眸『十三五』 奮進彩雲南」系列新聞發布會·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專題發布會獲悉,雲南省已累計完成「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9.9萬人普通話培訓,創建普及普通話示範村(行政村)701個;共發放語言扶貧定製手機20000臺,39萬人通過手機APP學習普通話、認讀常用漢字。
  • 【回眸十三五 奮進彩雲南②】雲南省「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
    11月27日,記者從雲南省政府新聞辦、雲南省發改委舉辦的「回眸『十三五』 奮進彩雲南」系列新聞發布會·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專題發布會獲悉,雲南省已累計完成「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9.9萬人普通話培訓,創建普及普通話示範村(行政村)701個;共發放語言扶貧定製手機20000臺,39萬人通過手機APP學習普通話、認讀常用漢字。
  • 【國新辦發布會】雲南省委書記阮成發:雲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
    阮成發介紹,雲南有25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有15個獨有的少數民族,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解決少數民族的脫貧問題,雲南除了綜合性的措施以外,還對少數民族脫貧攻堅實施了三個方面的措施。與三峽集團、華能集團、大唐集團、中煙雲南工業公司、雲南菸草專賣局、招商局集團等企業集團一起研究,專門針對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進行幫扶,共投入集團幫扶資金82.9億元,從提升能力素質、組織勞務輸出、實施安居工程、培育特色產業、改善基礎設施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民族人口聚居區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 雲南:多民族,一家人,好日子!
    獨龍族是雲南少數民族繁榮發展的一個縮影「十三五」期間,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紮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 雲南採取三個超常規幫扶措施,確保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
    雲南省委書記阮成發介紹,雲南全省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850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體脫貧,困擾雲南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雲南有25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有15個獨有的少數民族,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雲南省在脫貧路上如何確保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
  • 雲南「直過民族」已有9個脫貧摘帽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昆明4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記者4月13日從雲南省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獲悉,截至目前,雲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70.75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1039個貧困村出列,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佤族、普米族、阿昌族
  • 雲南全力打通民族地區對外連接大通道
    中新網昆明11月27日電 (韓帥南)「截至目前,雲南省民族地區通航運營機場達到10個,4個民族自治州進入高鐵時代,8個民族自治州中有7個州35個縣通高速公路、58個縣全部通高等級公路。」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主任拉瑪·興高27日在昆明向記者如是說。
  • 「原創」雲南省少數民族整族脫貧攻堅實踐經驗
    此後,制定《雲南省全面打贏「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戰行動計劃(2016—2020年)》,聚焦「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整族脫貧,圍繞獨龍、德昂、基諾、怒、布朗、景頗、傈僳、拉祜、佤9個「直過民族」,分別制定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全力實施打贏整族脫貧脫貧攻堅戰。
  • 雲南全力打通民族地區對外連接大通道
    中新網昆明11月27日電 (韓帥南)「截至目前,雲南省民族地區通航運營機場達到10個,4個民族自治州進入高鐵時代,8個民族自治州中有7個州35個縣通高速公路、58個縣全部通高等級公路。」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主任拉瑪·興高27日在昆明向記者如是說。
  • 加強對西藏人口較少民族的研究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問題,國家層面編制的《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已實施兩輪。  人口較少民族的分布和發展歷程都具有特殊性,研究這些特殊問題的成果正是國家制定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的重要參考。1999年,費孝通先生向國家民委建議,對10萬人以下的人口較少民族進行專門的國家扶持。
  •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昆明首演 拉開雲南新劇目展演序幕
    劉冉陽 攝中新網昆明11月13日電 (記者 胡遠航)「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改革開放興邊疆,一帶一路前程廣,梯田金燦燦,村寨蓋新房……」12日晚,大型佤族舞蹈詩《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昆明首演,拉開雲南省第十四屆新劇目展演的大幕。兩年一屆的雲南省新劇目展演是雲南省舞臺藝術級別最高的政府賽事,曾推出眾多優秀劇目和優秀藝術家。
  • 雲南民族團結進步這5年:多民族 一家人 好日子!
    雲南有2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1/3是全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453.39萬更好的保障截至2020年5月底,全省民族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453.39萬人次享受醫保待遇,民族地區貧困群眾已全部參加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加大民族地區農村低保資金和臨時救助資金等保障力度,2016年至2020年3月底,救助困難群眾201.73萬人次。
  • 「阿昌族」,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
    阿昌族是雲南特有、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也是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其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餘分布於潞西、盈江等縣和鄰國緬甸。
  • 提升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國際能見度
    來源:人民政協網本報訊(記者 呂金平)「當前人口較少民族傳統文化面臨傳播能力弱、流失速度快、產業基礎薄等困難,建議加強人口較少民族傳統文化搶救性保護與宣傳力度,提升國際能見度。」全國政協委員茸芭莘那這些年一直持續關注著人口較少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問題。2018年以來,她同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團隊一起策劃了《中國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
  • 【履職路上追夢人】茸芭莘那:保護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茸芭莘那,一直關注和支持保護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與文化向心力。這次來北京參加兩會,她帶來了關於加大人口較少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播力度提升民族自信心與文化向心力的提案。  口頭傳統是研究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樞紐,是展示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窗口。
  • 雲南省德宏州4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
    7月31日,記者從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德宏專場發布會上獲悉,德宏州4個貧困縣已脫貧摘帽,18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4.91萬人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6.05%下降至0.31%,4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 助力文化傳承 雲南省持續推進「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
    「雲南省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是一項由國家圖書館、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組織推進的記錄典藏工作。該計劃是對以民族語言和方言為載體,以各種民俗節慶活動為應用場合,以各種藝術形式為表現形態的口頭傳統進行系統性地記錄與典藏的工作,其目的是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歷史文化進行保存,對民族的記憶進行傳承。
  • 雲南:加大投入突出特色 民族教育體系初步形成
    和千裡之外的廣東學生共上一堂課,這對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民族初級中學的學生們來說,倍感新鮮。而這生動的一幕也反映著雲南省民族教育發展的成就。  近年來,雲南省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教育事業經費的投入和保障。2013年至2018年,全省共下達民族地區各級各類教育經費755.14億元。其中中央資金497億元、省級資金174億元、州縣配套資金84.1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