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惠陽旅遊,是必須要去葉挺將軍故裡看看的,那裡有一代名將的紀念園,可以去感受他的鐵軍風採,去品讀他《囚歌》裡寫出的錚錚鐵骨,了解他小時候的趣事和學堂裡上學的故事。葉將軍的故居及紀念園位於惠陽著名的客家聚集區秋長街道下轄的周田村,由「一軸、二水、三廣場、六景區、二十四景點」 組成。含葉挺故居、騰雲學堂、葉挺將軍故居、讀書亭、練武堂、育英樓、會水樓、聚源堂、古井等歷史建築和葉挺將軍紀念館、紀念廣場、葉挺銅像、牌坊、碑林、廣場、農田、果園、山林、溪流、湖泊等景點,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關於葉將軍故居的圖文,渝帆已另文分享,這裡就不再詳細講解)。
遊罷葉挺將軍故居,在我們開車放天的時候,發現村子裡有很多客家老屋,很多看起來比葉將軍故居還要壯觀,於是便開著車子在村子裡隨處轉了轉,行沒多遠,但發現一棟保存極為完好,也沒有人看管的古老客家圍屋——碧灩樓(首圖便是其全景)。
後經了解,這原來是一代華僑領袖、「吉隆坡之父」葉亞來的故居,果然了不起,一看就不簡單。
據相關史料記載,碧灩樓建於1889年,是一幢惠州地區典型的客家傳統四閣樓圍屋,正門接開闊的禾坪。前方開一半月形水塘,水塘兩端對稱矗立多對旗杆夾(功名碑)。
大樓沒人看管,渝帆冒著小雨,進去參觀了一圈,一百多年過去了,早沒有人住的碧灩樓卻依舊完好無損,這讓我們現在新修十幾年就拆掉的大樓羞愧不已。大樓與開平的碉樓有一些相同的功能,就也就是防禦外敵入侵,所以牆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槍孔。
大門緊鎖,只有一個側門虛掩著,渝帆輕輕推門而入,發現裡面是一個天井,牆上斑駁的水印滿是歲月的痕跡,看著挺心痛的,這樣的文物,卻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日曬雨淋,如果有漏水得不到處理,說不定以後什麼時候就塌了。
裡面的門都緊鎖著,這是另外一個巷子。
門外的兩邊都立有許多對稱的旗杆夾(功名碑)。
房前的半月形水塘裡有一群鴨子,或許這幢樓裡面還有人在居住。
從遠處看依山而立,非常壯觀。昔日的豪華,還能夠從高大氣派的閣樓建築上看得出來。與其他眾多古民居相比,碧灩樓氣勢恢宏,屋頂層層疊疊,外簷裝飾華麗,引梁、瓦唇、擋板都有精美的雕刻,屋內的牆壁上都裝飾有精美的壁畫。故居正門上方鑲嵌「碧灩樓」三字石刻門額是清代著名才子江逢辰所書,其上置一牌樓,牆體上端塑正脊兩卷紋翹角,碉樓正脊兩端飾博古紋灰塑,垂脊亦為卷紋翹角,頗為生色靈動。一進門樓則緊接橫向相連三內門的庭院,圍屋內縱向分三路,正內門通深三進的傳統式祠堂建築,其餘兩邊內門通向二路的居室,居室中以寬闊的庭院間隔,居室區又細分各設置「天井」的單元,形成「九天十八井」之佳構。門樓、祠堂、居室、碉樓皆以廊房、廊道和迴廊連接和相通,庭院錯落有致,其空間布局十分合理和實用,整座建築渾然一體。氣勢恢宏。
這是碧灩樓的相關簡介,碧灩樓具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是名人的故居,除是「吉隆坡王」葉亞來故居外,還是我國著名古璽印學專家、故宮博物館原副主任葉其峰的舊居,該圍屋於2004年10月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說現在還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葉亞來是吉隆坡開埠功臣,是來自中國廣東省惠州惠陽區秋長街道辦事處的客家人,在清朝鹹豐四年(1854年),跟隨同鄉,離開貧困的家鄉,是典型被賣到南洋淘金的「豬仔」。葉亞來在礦埸表現出色,很快贏得礦場主管信任。因後他後來管理礦業表現出色,便從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劉壬光手中接過棒子,協助管理吉隆坡,他後來被稱為「吉隆坡之父」。
當時下著小雨,加上大門緊鎖,所以渝帆也是環著外圍參觀了兩圈便離開了,雖然了解的信息有限,但能在回程的路上參觀到如此完好的客家圍屋,而且還是名人故居,也算是惠陽之行的意外收穫吧,真希望這些古老的民間古建能得到合理的保護,不至被風雨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