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長坂坡遺址。 當陽市文化和旅遊局 供圖
長坂雄風。當陽市文化和旅遊局 供圖
長坂坡公園是當陽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通訊員 謝漢民 攝
長坂坡公園。 通訊員 楊仕芳 攝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章巧慧、聞玉強 通訊員遊方群、徐海燕)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趙子龍血戰長坂坡,七進七出單騎救主的傳奇,成為浩瀚三國故事中的一抹亮色。
追溯歷史的腳步,翻閱塵封的故事,1800多年前的長坂坡,金戈鐵馬,刀光劍影,雄風浩氣沖天,孤膽英雄揚名。
尋跡長坂覓雄風
在《三國演義》中,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統兵南下,劉備棄新野,走樊城,阻襄陽,一路流離至當陽。途中,妻兒走散,趙子龍單槍匹馬涉沮水,殺回曹營,左突右衝,槍刺劍砍斬殺曹營軍將54員,終尋回幼主劉禪。
趙子龍長坂坡一戰成名,宣威華夏,老百姓對英雄的故事津津樂道,傳頌至今。
地以人顯,人以地重,從此,長坂坡這條高無峻秀之峰、低無隱棲之谷的山崗便成了聞名遐邇的勝地。
明萬曆十年(1582年),坡前立有「長坂雄風」的石碑,供人憑弔。其碑在乾隆年間重刻。1936年這裡興建了長坂坡公園,以彰先民尚武精神。抗戰時期,「雄風」碑被日軍掠去。勝利後,當地重刻此碑,復其舊制。
據史料載,長坂公園周圍5公裡的地方,都屬長坂坡古戰場遺址,至今仍殘存相關遺蹟。在坡東,相傳是趙子龍與曹兵巷戰處,現名「子龍街」;坡西南,有一座山崗,名「子龍畈」。
故地重遊,雄風猶在,「我乃常山趙子龍」的豪情壯語仍在耳邊迴蕩。
長坂坡夜景。 通訊員 李放 攝
夢回當陽憶英雄
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小城當陽無意間大放異彩,處處演繹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史詩。
在《三國演義》中,長坂坡大戰,與趙子龍單騎救主同樣精彩的是張飛橫矛據水斷橋的故事,「吾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若巨雷,威震敵膽,嚇得敵將夏侯傑魂飛魄散墜馬而亡,曹操疑不戰而退。
長坂坡東北其遺址處,尚存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立「張翼德橫矛處」石碑。
當陽之戰後,劉備走夏口結東吳,拉開赤壁大戰的序幕,三國鼎立格局成矣。
時光流轉,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但三國英雄,就如同歷史天空中的星星,使這股英雄氣在1800多年後,仍馳騁縱橫於人間。
長坂坡公園。當陽市文化和旅遊局 供圖
當世無雙贊子龍
白馬銀甲,長槍如電, 一襲徵袍血染,百萬軍中單騎救主。千百年來,趙子龍的英武雄姿早已定格在國人心中,成為津津樂道的「戰神」,其精神也烙在了當陽的城市文化傳承中。
當陽城區東西長坂坡大道交匯處的街心花壇中,懷揣阿鬥,手提鋼槍,威風凜凜的子龍雕像,成為當陽的市標。雕像青石基座上鐫刻著當代文人範曾詩文:「長坂坡前憶子龍,痴迷幼主累英雄。孤忠未挽狂瀾倒,故址猶存國士風。」
長坂坡公園內,「長坂雄風」碑與四周10組雕像講述著長坂故事:三顧太子、解救甘母、古井遺風、單騎救主、躍馬衝陣……
當陽大街小巷,子龍街、子龍小學......處處都留有子龍的影子。而太子橋、娘娘井、壩陵橋等有關長坂坡大戰遺蹟背後的故事,無不讓人想一探究竟。就連一碗普普通通的花飯,冠以「長坂坡」的名字後,也走紅大江南北。
單騎救主。 當陽市文化和旅遊局 供圖
陽驕似火耀古城
古城當陽,因沮漳而興,因三國而名。
以長坂坡為代表的當陽三國文化,隨著歷史的沉澱不斷煥發新的力量。趙雲、張飛等豪傑在長坂坡演繹的「陽剛」故事不斷被傳頌,不怕困難、堅忍不拔的精氣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沮漳兒女奮發圖強,力爭上遊。
滄海桑田,彈指千年。昔日狼煙四起、號角連天的古戰場,早已被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建築群所替代,百業興旺市井繁華。「中國工業百強縣市」,「全面小康指數全國百強」,「中國中部縣域經濟百強」榮耀加身,當陽正好。
長坂坡前覓雄風。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