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結束為何日本人寧願死在中國也要拿回武士刀?

2020-12-24 手遊這點事兒

作文日本文化的象徵之一,手持長刀的日本武士,在大量武打影視中呈井噴式出現,這些武士使用的刀具被通通冠上了「武士刀」的名號,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武士刀對於日本人的意義,它到底好在哪裡,讓日本武士視之如命。

幕末的刀劍,其實是武士階級衰亡的象徵,然而在近現代日本文化輸出之下,竟然散發出了異於以往的光輝。不管是在德川幕府時代還是倒幕之後的明治維新時代,刀具都不曾作為軍隊的主力,更多的是長槍(冷兵器)、火槍和洋炮,這些武士刀更多的伴隨著「天誅」的口號,出現在幕末明治期各種暗殺、械鬥之中。1878年5月14日,天皇的重臣,維新三傑之一的大久保利通,在紀尾井町清水谷被持日本刀的士族襲殺。其馬車所駕馬匹的馬腿被砍斷,馬夫被斬殺,大久保利通本人更是身中16刀而亡,刀刀致命。大久保利通傷口幾乎全部集中在頭部,這些傷讓大久保利通頭蓋骨都被擊碎,血肉橫飛。在這場刺殺中,武士刀的性能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日本武士刀的種類其實十分繁雜,分為「薙刀」、「太刀」、」脇差「、「小太刀」、「短刀」、「打刀」等等。由於日本武士刀的發源是唐橫刀,所以日本刀繼承了唐橫刀的諸多優點,並進行了改進,擁有了一些唐橫刀所不具備的優點。一把刀的打造需要經過若干程序,高溫加熱、反覆錘打摺疊、再錘平,為了刃口更為堅銳,採用局部淬火。通過改變鋼製結構的方法解決了不能韌性和硬度兼顧的難題。千錘百鍊後的日本武士刀往往能形成驚濤駭浪紋,花紋並非刻意打成,但是卻極為漂亮。日本武士刀區別於唐橫刀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武士刀刀身是有一定的彎曲度,為了攜帶方便而如此。一般來說,大多數人的武士刀在0.8-1.2米之間,這種方便拔刀和佩戴。

由於日本資源貧乏,並且武士刀製作昂貴且複雜,往往被視之如命,上面被刻滿了座右銘和姓名,作為家寶代代相傳,在抗戰結束後,很多武士刀沒來得及送回本國,統統被中國軍隊收繳,很多日本人表示希望要回自己祖傳的武士刀,否則便要在中國切腹自盡,當然這些刀是要不回去了,自盡的話。現在在各種抗戰紀念館中還能看到一些武士刀,但這些武士刀大多已經生鏽,鏽斑遍布武士刀全身,這些武士刀在武士手中往往需要每天用油擦拭,保持光亮,有的甚至需要時不時地再放回爐中加熱打制一下,保持刀的絕對乾淨和鋒利。

不能說武士刀比唐橫刀的製作更加用心,但是武士刀的製作材料卻更為精細,其中各種成分含量必須精準,舉個例子。

二戰期間打制一把刀所用的金屬,鐵98.12% - 95.22%, 3.00% - 0.10%, 1.54%, 0.11%,0.05%,鉬 0.04%, 0.02%,其他金屬微量,精細到這種程度,怕是想不珍惜都不行,尤其是後邊幾種金屬在當時的日本幾乎看不到,所以更是珍貴到無以復加,小鬼子拼了命也要拿回刀具,就可以理解了。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當年為何拼死也要拿回武士刀?
    說起刀,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削蘋果要用到水果刀,切菜要用菜刀,雕刻用到美工刀,而古代行軍打仗要用到砍刀,樸刀。刀在十八般兵器中被譽為「兵中之帥」,刀的分類更是繁雜多樣,有雙刀、飛刀、短刀、馬刀、斬首刀等等,歷史上的名刀更是數不勝數,關羽用的青龍偃月刀,楊戩用的三尖兩刃刀,趙匡胤的鳳嘴刀等等。刀的用法也可為千變萬化,讓人眼花繚亂,觀賞性也是極強,水滸傳中呂方和扈三娘在打鬥中,用的都是雪片雙刀,看得眾人一會目瞪口呆,一會拍手叫好。
  • 日本戰敗後,有戰俘非要把武士刀帶走,不然就切腹。中方回答乾脆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中華民族14年浴血抗戰中,入侵中國的日軍,有一批具有武士和浪人背景,這些武士和浪人無論在哪裡作戰,和誰作戰,都會使用同一種武器——武士刀。武士刀在日本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我國北宋時期,大文豪歐陽修就寫過一首《日本刀歌》的長詩,其中前四句是:「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該國,越賈得之滄海東。」到了明代,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泛濫,猖獗的倭寇曾一度打到明朝的副都南京城下。這些倭寇就是日本武士與浪人了。當然還有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及漁民、海盜等。
  • 日本武士那麼帥的「納刀」動作,中國古代刀劍入鞘時為何沒有?
    編者按:在日本劍術中,尤其是居合道,有專門的拔刀術以及納刀(收刀)技法,還講究「殘心」,就是即便斃敵以後仍然不能放鬆警惕,在納刀(收刀)時講究配合殘心,要保持警惕不能去看刀鞘,不然容易被人趁機偷襲,憑藉左手的輔助,穩定緩慢的把刀插回刀鞘之中。看起來就很有儀式感,聽起來也覺得很有道理。
  • 抗戰老兵繳獲一把日本軍刀,日本出3000萬要買,老人卻一口回絕了
    而後在甲午戰爭時清朝慘敗,釀成了旅順大屠殺的慘劇,並籤下中日馬關不平等條約,直到後來抗日戰爭勝利我們才結束了這段屈辱史。故事發生在一位抗戰時期的老兵身上,他的名字叫侯永勝,他出生於鄉下農民家庭,在國家遭到侵略者暴虐的時候,他便決然參軍入伍,立志要把這幫惡毒的侵略者趕出中國。
  • 豆瓣8.8分《七武士》:日本武士的宿命——被「菊」塑造的「刀」
    被「菊」塑造的「刀」黑澤明於1910年在一個傳統武士家庭中誕生,此時日本軍國主義蔓延,對武士道進行歪曲扭化,因為「有幸」見證了這一特殊時期武士的衰落,在電影創作中,他對武士形象往往會做出獨特的詮釋。因為《菊與刀》這本研究日本社會與文化的專著,菊(統治階級與幕府)與刀(武士)的比喻日漸深入人心,但實際上,此書是由一位不懂日語,從未在日本生活過的美國人類學家通過採訪美國的日本移民,閱讀二手文獻寫成,其中存在大量想當然的臆測,各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釋,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本書所代表的,是另一種對日本社會,對武士階層的意淫。
  • 為何日本刀文化至今繁榮,古刀劍流傳千年,中國卻少有名刀傳世
    那麼為何日本刀可以流傳千年,而中國卻很少有名刀劍傳世呢?而在供皇帝驅使的部隊中,一方面刀並不是最佳的作戰工具,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大小戰役不計其數變化多端,比如宋代面對北方遊牧民的「鐵浮屠拐子馬」,刀的殺傷力非常有限,常規作戰中槍矛等長兵、金瓜等等重武器的效果比起刀來都有不俗表現,而且隨著時代變遷,中國人逐步還掌握了火器、弩箭等等殺傷力更大的兵器;另一方面中原王朝軍隊的數量非常龐大,批量生產武器的需求要大得多,求數量的需求顯然要大於求質量的需求,因此在中國
  • 花是櫻花,人是武士:日本的櫻花文化
    二、櫻花之於日本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好似中國的牡丹一樣。白居易的《牡丹芳》中描述道: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當時的人們對牡丹已經是喜愛到如痴如狂的地步了。不過牡丹和櫻花不同的是,櫻花在日本已經飄落了上千年了,而牡丹只盛開在了唐朝。
  • 用日本武士刀斬殺,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他們發起神風連之亂時,拒絕使用一切現代武器,堅持以日本刀與裝備現代武器的明治政府軍對抗,失敗後全部切腹而死。  在他們心目中,日本刀是一種具有滌蕩汙穢和聲張正義作用的神器,因此揮舞日本刀對他們來說不但是一種作戰方式,也是他們表達真相和維護名譽的宗教儀式。
  • 抗戰勝利之後,中國為何沒有獲得日本的賠款
    抗戰勝利之後,中國為何沒有獲得日本的賠款? 在二戰期間,日本為了自己荒誕的帝國夢,向中國展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也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很多中國人都在這場戰爭中犧牲了性命。
  • 日本武士為什麼要帶兩把刀?真是一把砍人一把切腹嗎?
    然而為什麼日本武士要佩戴一長一短兩把刀呢?對此坊間有過各種各樣的說法,流傳比較廣的是長刀殺人,短刀是拿來剖腹的。那麼真的如此嗎?在日本的鎌倉時代,當時脅差這種刀型都還沒有正式確立,脅差的正式出現要到公元1603年-1867年的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對日本使用的各種刀進行了一次歸納整理,然後制定了一套佩刀的制度,並把戰刀明確按照刃長分類為刀和脅差。
  • 日本武士切腹後,無外力介入還能活6小時,為何他們如此醉心此道
    公元989年,平安時代的日本京都,權傾一世的藤原家出現了一個叫做藤原義的惡棍,他平日裡無惡不作,逍遙法外,最終官兵決定逮捕他,晚上深夜,忠於天皇的武士包圍了藤原家的府邸並衝了進去,房間內,藤原義並沒有睡著,而是舉起了手中的太刀,隨後他的舉動讓人們感到震驚,原來藤原義並沒有衝向眾人,卻是用刀狠狠的刺向了自己的肚子。。。
  • 日本人常以「武士」自居,日本武士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武士,這個詞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雖然表明聽起來似乎有點「練武之人」的意思,但「日本武士」的含義似乎遠不只這樣,日本的「武士」似乎不是職業,而是一種類似於身份的階級,可是為什麼他們被稱為「武士」呢?
  • 日本武士道看重「向死而生」,為何整個武士階層都不畏死?
    正如同日本武士道經典《葉隱》之中的那句話:「所謂武士道,即死而已。」武士首先還是人,是人就有求生的欲望,這世間也很少有一種精神是鼓勵人「去死」,而且還能源遠流長,深入到一個民族的血液裡的。這裡的「即死而已」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無奈。從日本武士道的起源來看,武士道興起於藤原氏專權政治背景下的日本,其形成與發展,實質上類似於中國漢朝時期大一統王朝的瓦解和門閥制度的興起。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武士道精神繁榮的中世紀,正是日本戰亂不止,大名們混戰不休的戰國年代。
  • 日本武士為何要切腹謝罪?
    不用說不能有怯懦、卑鄙的行為,就算武士沒有過錯,但若被世人判定有悖武士道精神,就必須得死。 若想成為新渡戶所描繪的「理想的武士」,光處在太平盛世是不夠的,還必須得有著豁出性命的覺悟。武士文化逐漸成型,它不僅有日本神道教的「忠君愛國」思想,還吸收了儒釋道三家思想以及日本傳統文化中的很多元素。 這是武士準則中最嚴格的教誨。憎惡卑鄙的、不正當的行為,有強烈正義感在。
  • 用武士刀斬殺是怎樣一種體驗?
    日本繼承了這種獨特的熱處理方法並發揚光大,在宋元之際鍛造和熱處理水平已經超越中國,到明代已勝過中國頗多,上面提到唐順之的詩中說「聞道倭夷初鑄成,幾歲埋藏擲深井,日淘月煉火氣盡,一片凝冰鬥冷清」,說明他不太了解日本刀的鍛造和熱處理工藝,同時代的學者宋應星也說「倭國背闊不及兩分許,架於手指之上,不復倚倒,不知用何錘法,中國未得其傳」,說明當時中國的刀劍鍛造工藝不但遠不及日本
  • 詳解《最後的武士》,真的有武士高舉日本刀爆砍近代日軍嗎?
    雖然這部影片有真實的歷史事件作為參考,但是實際上這部影片出於藝術考量,對歷史事件進行了極大改編,因而可謂「藝術為骨,歷史為輔」,那麼就讓我們來講講《最後的武士》與真實的歷史有哪些區別。其中特別要說一下,真的有武士高舉日本刀爆砍近代化日軍的情況嗎?
  • 日本武士刀的剋星,日本刀與中國這種刀互砍被完敗,一刀一個
    武士刀日本是尚武的民族,崇尚武士道精神,尤其是在江戶時期,武士道精神更是被發揚光大,街道上行走的人們十個中有九個是武士,而每一個武士手裡都有一把珍若生命的武士刀,武士刀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他們的靈魂伴侶,更是徵戰的利器,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把刀對他們來說比他們的老婆都要重要。
  • 暴力美學日本刀:如今被視為破鐵棍,為何曾讓中國古人自愧不如?
    也是因遠跨重洋的漢朝人帶著制鐵的技術傳入,日本才有了鐵質的器具。 早期的日本,也並沒有什麼獨創的兵器。因為島國內的戰爭遠遠沒有如中國、波斯、希臘等古國面對的環境那般複雜,日本的武器發展也往往較為單一。一直到唐朝,中國冷兵器算是走向了巔峰,日本人這才意識到了「刀」的重要性,並開始派遣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兵器製造技術。
  • 「花屬櫻花,人惟武士」,古代日本櫻花憑何與武士同行?
    這些聯繫的產生,將櫻花內涵與武士道精神充分融合,並為日本的歷史進程提供經驗。(一)櫻花與武士道精神的「無常之觀」為何櫻花與武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第一是由於兩者「無常觀」的體現。——《櫻大鑑》繁盛的櫻花衰敗時,日本人便產生繁華已去的悲涼之感。由此,日本人既欣賞櫻花之美,也對其壯烈「犧牲」之堅決與傲然品性極為欽佩。正是這一品性,對日本武士精神產生了深遠影響。因而,日本武士認為,其一生應當同櫻花一般,縱使短暫,也得絢爛;假如死亡,也需果斷。
  • 《菊與刀》:讀不懂的日本人
    在此之前,美國人已經在戰場上領略到了日本人的厲害,再也不敢掉以輕心。在開展全面反攻的同時,他們也急需了解對手究竟會有怎樣的打算?如果不進攻本土,日本會投降嗎?要轟炸日本皇宮嗎?不知為何,在讀《菊與刀》的時候,我的腦海中總是跳出日本經典童書《可愛的鼠小弟》裡面的臺詞,諸如「真的很難呀」「真的很複雜呀」之類的表達困惑的話語。直到把整本書看了兩遍之後依然覺得雲山霧罩,我才明白腦海中的潛臺詞是「日本人真的很難懂啊」!日本人的難懂在於他們是充滿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