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日本文化的象徵之一,手持長刀的日本武士,在大量武打影視中呈井噴式出現,這些武士使用的刀具被通通冠上了「武士刀」的名號,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武士刀對於日本人的意義,它到底好在哪裡,讓日本武士視之如命。
幕末的刀劍,其實是武士階級衰亡的象徵,然而在近現代日本文化輸出之下,竟然散發出了異於以往的光輝。不管是在德川幕府時代還是倒幕之後的明治維新時代,刀具都不曾作為軍隊的主力,更多的是長槍(冷兵器)、火槍和洋炮,這些武士刀更多的伴隨著「天誅」的口號,出現在幕末明治期各種暗殺、械鬥之中。1878年5月14日,天皇的重臣,維新三傑之一的大久保利通,在紀尾井町清水谷被持日本刀的士族襲殺。其馬車所駕馬匹的馬腿被砍斷,馬夫被斬殺,大久保利通本人更是身中16刀而亡,刀刀致命。大久保利通傷口幾乎全部集中在頭部,這些傷讓大久保利通頭蓋骨都被擊碎,血肉橫飛。在這場刺殺中,武士刀的性能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日本武士刀的種類其實十分繁雜,分為「薙刀」、「太刀」、」脇差「、「小太刀」、「短刀」、「打刀」等等。由於日本武士刀的發源是唐橫刀,所以日本刀繼承了唐橫刀的諸多優點,並進行了改進,擁有了一些唐橫刀所不具備的優點。一把刀的打造需要經過若干程序,高溫加熱、反覆錘打摺疊、再錘平,為了刃口更為堅銳,採用局部淬火。通過改變鋼製結構的方法解決了不能韌性和硬度兼顧的難題。千錘百鍊後的日本武士刀往往能形成驚濤駭浪紋,花紋並非刻意打成,但是卻極為漂亮。日本武士刀區別於唐橫刀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武士刀刀身是有一定的彎曲度,為了攜帶方便而如此。一般來說,大多數人的武士刀在0.8-1.2米之間,這種方便拔刀和佩戴。
由於日本資源貧乏,並且武士刀製作昂貴且複雜,往往被視之如命,上面被刻滿了座右銘和姓名,作為家寶代代相傳,在抗戰結束後,很多武士刀沒來得及送回本國,統統被中國軍隊收繳,很多日本人表示希望要回自己祖傳的武士刀,否則便要在中國切腹自盡,當然這些刀是要不回去了,自盡的話。現在在各種抗戰紀念館中還能看到一些武士刀,但這些武士刀大多已經生鏽,鏽斑遍布武士刀全身,這些武士刀在武士手中往往需要每天用油擦拭,保持光亮,有的甚至需要時不時地再放回爐中加熱打制一下,保持刀的絕對乾淨和鋒利。
不能說武士刀比唐橫刀的製作更加用心,但是武士刀的製作材料卻更為精細,其中各種成分含量必須精準,舉個例子。
二戰期間打制一把刀所用的金屬,鐵98.12% - 95.22%,碳 3.00% - 0.10%,銅 1.54%,錳 0.11%,鎢0.05%,鉬 0.04%,鈦 0.02%,其他金屬微量,精細到這種程度,怕是想不珍惜都不行,尤其是後邊幾種金屬在當時的日本幾乎看不到,所以更是珍貴到無以復加,小鬼子拼了命也要拿回刀具,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