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當年為何拼死也要拿回武士刀?

2020-12-24 手遊這點事兒

說起刀,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削蘋果要用到水果刀,切菜要用菜刀,雕刻用到美工刀,而古代行軍打仗要用到砍刀,樸刀。

刀在十八般兵器中被譽為「兵中之帥」,刀的分類更是繁雜多樣,有雙刀、飛刀、短刀、馬刀、斬首刀等等,歷史上的名刀更是數不勝數,關羽用的青龍偃月刀,楊戩用的三尖兩刃刀,趙匡胤的鳳嘴刀等等。

刀的用法也可為千變萬化,讓人眼花繚亂,觀賞性也是極強,水滸傳中呂方和扈三娘在打鬥中,用的都是雪片雙刀,看得眾人一會目瞪口呆,一會拍手叫好。

那到底什麼樣的刀算是好刀呢?

楊志賣刀時曾對牛二說過:第一件好處叫做砍銅剁鐵,刀口不捲。第二件叫做吹毛得過。第三件殺人不見血。

以上這三個優點,可以簡單概括為鋒利、韌性好,硬度高。一般來說,刀並不是刀刃磨得薄薄的就會鋒利,而是需要一定的角度,需要一定的彎曲才能更好刺入或切入。打鐵鑄刀時,要加入一些其他的金屬來保證鐵的韌性,否則熟鐵是非常脆的,而硬度則需要打鐵師下功夫,千錘百鍊,將其中的雜質剝離出去。在抗戰結束後,中國解放軍繳獲了很多日軍的太刀,這些刀大多是祖傳之寶,代表了家族的榮譽,鑄刀時在鐵中摻雜了很多其他金屬,需要不斷地擦拭以保證刀的光亮和鋒利,這也是為什麼抗戰結束後,很多日本人寧願死在中國也要拿回自己的武士刀。

其次,刀還需要有抗腐蝕、耐磨損的特點。刀把也要舒適。美感是最後一個的特點。

刀具在古代本來就是不祥之物,代表了殺戮和徵伐,希望現代社會不再發生殺戮和戰爭,願世界和平共處。

本文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抗戰結束為何日本人寧願死在中國也要拿回武士刀?
    作文日本文化的象徵之一,手持長刀的日本武士,在大量武打影視中呈井噴式出現,這些武士使用的刀具被通通冠上了「武士刀」的名號,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武士刀對於日本人的意義,它到底好在哪裡,讓日本武士視之如命。幕末的刀劍,其實是武士階級衰亡的象徵,然而在近現代日本文化輸出之下,竟然散發出了異於以往的光輝。不管是在德川幕府時代還是倒幕之後的明治維新時代,刀具都不曾作為軍隊的主力,更多的是長槍(冷兵器)、火槍和洋炮,這些武士刀更多的伴隨著「天誅」的口號,出現在幕末明治期各種暗殺、械鬥之中。
  • 拼死吃河豚,古人為何喜歡吃這種劇毒之物?日本人更是不要命的吃
    古有拼死吃河豚一說,河豚肉質鮮美,但毒性也很強,做不好便會使人喪命,而河豚也是一個有趣的動物,他只要遇見危險就會把自己漲成一個皮球。河豚魚肉含的毒較小,而卵巢、肝臟和血液都含有較多的毒素。到如今,無論是吃過河豚還是沒吃過河豚的人,都聽過一句話「拼死吃河豚」,用以形容河豚的劇毒和鮮美。其實,這句話緣自於蘇東坡。據介紹,河豚被食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距今已有2000多年。宋代,蘇東坡謫居常州。一天,一位士大夫請他品嘗河豚,但見其埋頭大吃,就是不吭聲。當這家人相顧失望時,已打飽嗝、停止下筷的蘇東坡,忽然又開始對著河豚下筷,口中說道:「也值得一死!」
  • 日本戰敗後,有戰俘非要把武士刀帶走,不然就切腹。中方回答乾脆
    早在我國北宋時期,大文豪歐陽修就寫過一首《日本刀歌》的長詩,其中前四句是:「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該國,越賈得之滄海東。」到了明代,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泛濫,猖獗的倭寇曾一度打到明朝的副都南京城下。這些倭寇就是日本武士與浪人了。當然還有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及漁民、海盜等。
  • 日本武士那麼帥的「納刀」動作,中國古代刀劍入鞘時為何沒有?
    編者按:在日本劍術中,尤其是居合道,有專門的拔刀術以及納刀(收刀)技法,還講究「殘心」,就是即便斃敵以後仍然不能放鬆警惕,在納刀(收刀)時講究配合殘心,要保持警惕不能去看刀鞘,不然容易被人趁機偷襲,憑藉左手的輔助,穩定緩慢的把刀插回刀鞘之中。看起來就很有儀式感,聽起來也覺得很有道理。
  • 為何日本刀文化至今繁榮,古刀劍流傳千年,中國卻少有名刀傳世
    刀是日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著名作家本尼迪克特曾寫過一本名叫《菊與刀》的書,這其中的「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徵,而刀就是我們熟悉的日本刀,即日本的刀文化與武士精神。雖然如今的戰場已經不是冷兵器的天下,在日本社會中,刀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刀文化也依舊興盛。
  • 武士刀賞鑑入門:日本刀的魅力何在?
    對於想要對刀劍多少了解學習一點的人來說,首先應該了解的,便是日本刀的魅力所在。 直至廢刀令頒布之前,日本刀一直便是武士的靈魂。而廢刀之後,大概是因為覺得寂寞、無所適從,甚至有很多人把木棒插在腰上代替刀,而廢刀令也是引起很多憤憤不平的士族叛亂的原因之一。
  • 用日本武士刀斬殺,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堪稱駭人的殺傷力加上複雜而曲折的製造過程,使古代日本人產生了刀中有靈的原始崇拜。  這種原始崇拜和日本本土的神道信仰相結合,產生了一系列富有宗教色彩的傳說和神話。幕末的倒幕志士對此堅信不移,即使找不到村正刀,也要在自己的佩刀上刻上村正的銘,以期一舉推翻德川幕府。
  • 豆瓣8.8分《七武士》:日本武士的宿命——被「菊」塑造的「刀」
    被「菊」塑造的「刀」黑澤明於1910年在一個傳統武士家庭中誕生,此時日本軍國主義蔓延,對武士道進行歪曲扭化,因為「有幸」見證了這一特殊時期武士的衰落,在電影創作中,他對武士形象往往會做出獨特的詮釋。追溯武士的誕生:早在平安時代,廣義上的「武士」便作為軍事力量受地方領主統領,江戶時期,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結合日本傳統的神道教,武士思想正式成型——由始至終,武士都是因為統治階級的需要而『 被誕生 』,被塑造出的一種形象,武士這把『 刀 』,一直都是為了守護『 菊 』存在的,而這,也正是武士道精神中
  • 一刀斃命的武士刀法,為啥至今在日本長盛不衰?連小孩子都在學
    火槍運用於實戰之前,刀是日本人打仗主要武器。 明治維新前的幕府時代,武士是打仗專業戶,武士離了刀,就不叫武士。 因此,武士用刀技術的良窳深淺,直接決定了戰場戰鬥力。 日本武士的代表,以日本最西南端的鹿兒島為代表。
  • 刀伊入寇:女真人為何要渡海入侵日本?
    對馬島上的日本居民像往常一樣荷鋤下田,漁民們泛舟撒網,一切似乎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但是一夥陌生人的突然闖入,瞬間打破了海東之國的平靜。  這群素未謀面的入侵者,分乘50艘船,人數約在3000人上下。他們手持大刀,四處劫掠,將原本平和的對馬島瞬間搞得雞飛狗跳。儘管日本對馬守護晴遠急忙派兵抵抗,但在敵人先進的戰術面前,這點日軍簡直就是渣渣。
  • 日本武士為什麼要帶兩把刀?真是一把砍人一把切腹嗎?
    然而為什麼日本武士要佩戴一長一短兩把刀呢?對此坊間有過各種各樣的說法,流傳比較廣的是長刀殺人,短刀是拿來剖腹的。那麼真的如此嗎?在日本的鎌倉時代,當時脅差這種刀型都還沒有正式確立,脅差的正式出現要到公元1603年-1867年的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對日本使用的各種刀進行了一次歸納整理,然後制定了一套佩刀的制度,並把戰刀明確按照刃長分類為刀和脅差。
  • 文化體驗 在日本坐一趟「武士列車」
    車剛啟動,車廂裡就響起了神秘的笛聲,二號車廂的車門突然打開,一個滿面英氣的武士隨著音樂緩緩前行,來到了乘客的面前。車廂內立刻充滿了日本時代劇的氣氛,讓人好像一下子穿越到了江戶時代的日本。武士們緩緩行走到車廂內分散開來,隨著音樂剛勁起舞。武士刀飛舞旋轉,在有限的車內劃出道道閃光。筆者和乘客們被眼前的一幕驚呆,紛紛站了起來,為武士們喝彩。就這樣,筆者的武士列車之旅拉開了序幕。
  • 日本武士為何不會跑步?
    有一幕是,教官訓練武士們西洋跑姿,遭到武士的反對。一個武士說,我們武士一直就是這麼跑的,為什麼要學難看的西洋跑姿?教官提出比賽,武士應戰。教官讓武士跑出一段路之後才開始奔跑,然後很快就超過了武士。武士急著加速,結果自己摔倒了。按那種跑姿,加速太快是必然摔倒的。我非常感謝導演山田洋次獨具匠心的安排。不知道日本武士面對賽跑失敗是不是很震驚:我們居然連跑步的姿勢都是錯的?
  • 武士刀明明是從唐刀改進,為何唐刀很快沒落,武士刀卻世界聞名?
    比如說唐刀,在當時就非常受歡迎,如今我們看到的日本武士刀其實就是從唐刀學來的,只不過後來有了改進。可是如今看來,武士刀依然在受到大家的推崇,可是卻很少有人提到唐刀了,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還是要來理順一下日本武士刀和唐刀的關係。唐刀最早是從隋朝開始的,不過人家在唐朝年間最受歡迎,大概到了兩宋時期就不行了。
  • 「花屬櫻花,人惟武士」,古代日本櫻花憑何與武士同行?
    日本近代思想家新渡戶稻造就在《武士道》一書中明確指出——櫻花是武士道的象徵。日本本土也有個廣泛流傳的說法:「花屬櫻花,人惟武士」,意為——櫻花為花中最美,武士為人中之最。日本大和民族便將櫻花與武士作為最崇高的精神寄託,發現了一系列「櫻花與武士」並存的內在聯繫,並在諸多領域中有所體現。
  • 日本武士真的沒落?
    一,武士的起源—菊與刀 日本人正確來說應當分為二種人,即原住民蝦夷人——伊努亞人和渡來人攝家即為可以為王侯的更高級的家族,開啟日本王國時代。當時日本還得授漢朝皇帝所賜倭王金印,至於為何封王需要他授,不才有一猜測。日本一直以渡來人為尊,渡來人發展來發展去發現還是自己家鄉的更厲害,即怕冒然稱王為當世王者所忌又希望得承認,更好往來,所以遣使相求。
  • 用武士刀斬殺是怎樣一種體驗?
    最離奇的傳說莫過於江戶城有一黑衣武士,總在夜裡以行人試刀,以夜行人的燈籠為目標,總是以逆袈裟斬把人和燈籠一刀兩斷,弄得人心惶惶,官府設計捕捉這個試刀人,捉住之後眾人大吃一驚,原來這個試刀的武士早已死去多時,五臟六腑都已不見,只剩下一個軀殼,早已成為妖刀村正所控制的一個人皮傀儡了。
  • 「菊」代表皇家文化,「刀」代表武士文化,日本人到底是什麼性格
    《菊與刀》是介紹日本文化的一步經典著作,其中「菊」是日本皇家的象徵,而「刀」是日本武士文化的代表,通過這兩個東西,可以全面的了解日本獨特文化的形成。日本的傳統文化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在歷史上,日本的存在感很低,一直處於人們記憶中的角落。
  • 作為世界三大名刀之一,日本刀為何這麼受歡迎?
    對於想要對日本刀多少了解學習一點的人來說,首先應該了解的,便是日本刀的魅力所在。直至廢刀令頒布之前,日本刀一直便是武士的靈魂。而廢刀之後,大概是因為覺得寂寞、無所適從,甚至有很多人把木棒插在腰上代替刀,而廢刀令也是引起很多憤憤不平的士族叛亂的原因之一。此外,關於刀劍的詞彙也很多,現在也一直在日常中被使用著。
  • 深受日本武士青睞的「唐橫刀」,為何在宋朝卻沒人願意用?
    說起「唐橫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它是隋唐時期雖具代表性的近戰格鬥類短兵器,它在繼承漢晉傳統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西域風格,其形制正臻於完備,工藝達到巔峰,對後世朝代及東亞鄰國刀類的發展影響重大而深遠。那麼,這唐橫刀究竟有何特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