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流傳至今的詩歌: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什麼意思呢?就是告訴那些有名的將軍們,即使你有千軍萬馬,也一定要避開白袍將軍,千萬不要自己給自己作牢籠。說白了,就是見到他趕緊跑! 這話口氣不小啊!那麼,這位白袍將軍是誰呢?
他就是南朝儒將「陳慶之」!
何謂「儒將」?就是文武全才!既能用詩句解風流,武功也很了不得!
南北朝比不上盛唐的繁華,也不及宋朝人的「理」性。所以,很多人並不了解來自南朝的陳慶之。其實他和曾國藩、李靖、左宗棠、王守仁、吳起、陸遜、孫臏、孫武等人是齊名的,都是能文能武的厲害角色。
陳慶之生活在南北朝時期的第三個朝代——南梁。梁朝是梁武帝蕭衍一手建立起來的,將帝都定在江蘇南京。
他的一生為什麼傳奇?先來看看他的戰績: 他出生於484年,屬鼠。 在公元527年,也就是他43歲的時候,在安徽打了一仗。
他當時就帶了200鐵騎和兩路敵人打,當時敵軍有15萬,敵軍共修築了13個堡壘,他們直接在晚上成功偷襲了4個,後來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依然逼迫敵人成功投降,之後他們乘勝將剩餘9個堡壘一舉攻下。
公元528年,他44歲時奉命護送元顥,元顥歸降了陳慶之所在的南梁。 護送期間已到了第二年,這時候又在河南打了一仗,敵軍7萬多人,還有9個堡壘,他照樣成功擊敗。隨後又在一個月之內接連攻下兩座城,最後成功將元顥護送回河南洛陽。
公元536年,陳慶之52歲了。此時,又有敵軍7萬人攻下安徽,緊接著北上繼續進攻,敵軍知道陳慶之很厲害,不敢輕易惹他,就先寫了封信讓陳慶之投降,與此同時,梁武帝也趕緊給陳慶之增援兵力。只是,兵力還沒來,陳慶之就獲勝了。
至此,陳慶之共平了32座城,打了47場仗,所向無敵,當時在整個中原都是很有名聲的。
他的沙場功績已經光芒四射了,但最傳奇的還是他的身份。
就像梁武帝蕭衍說過的一句話,陳慶之既不是將種,也不是豪家。用現在的話說,他既不是軍二代也不是富二代。
陳慶之是江蘇宜興人,很早就成為蕭衍的隨從,當時蕭衍還不是梁武帝,等蕭衍當了皇帝,18歲的陳慶之當了主書,就是一個管理文書的。
而且陳慶之真的是一個文弱書生,他的身體很柔弱,像普通的騎馬射箭都不擅長,甚至連弓都拉不開。
陳慶之是41歲時才領兵打仗平定叛亂的。南梁軍隊此前吃了很多敗仗,但是陳慶之帶領的部隊全部都能生還。 其實這更加說明陳慶之很有軍事謀略。
當時安徽那一仗,陳慶之和部下其實持有不用的意見,部下認為應該以逸待勞,因為對方都是精銳的軍隊,如果失敗了必然挫傷我軍銳氣; 但陳慶之認為應該立即戰鬥,敵軍大老遠而來,此刻肯定很累,看他們離我軍那麼遠,肯定也沒有立即開戰的意思,趁他們的軍隊還沒整頓好,我軍可以來個出其不意。
而且陳慶之觀察到敵軍附近都是茂密的森林,夜行很危險,所以敵軍肯定不會出來的,於是陳慶之一個人帶了200人就去打敵軍了,果然就打贏了! 此外,陳慶之管理軍隊也很有能力,最難能可貴的就是,他懂得替士兵們著想。
其實,陳慶之真的是個很有心的人。他52歲那年,河南發生了饑荒,他親自開倉放糧救濟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公元539年,陳慶之逝世。享年55歲。
梁武帝蕭衍很喜歡陳慶之,兩人經常一起下棋。陳慶之的一生忠於職守、戰功赫赫、受到百姓愛戴、戰士更願意為他出生入死。 因為生前打仗時喜歡穿白色袍子,就有了那首童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初同燕雀之遊,終懷鴻鵠之志!不善弓馬,卻屢次孤軍深入創造神話!
這樣一位創造了神話的將軍,生活中卻是很簡樸的人;他也是很尊重禮節的人,每次去見皇上都要沐浴更衣。 值
得一提的是,陳慶之也是個胸懷偉岸之人,他雖然是個南方人,可是心心念念牽掛著北方。他說:我原以為大江以北都是戎狄,但其實真正的人物都在中原之地!絕對不可輕視他們!
如果說會用兵加上不敗,創造了陳慶之的軍事神話,那麼一介書生帶著孤軍將敵人攪得天翻地覆,則是神話的事實證明;而他的「用心」和「為民」則創造了歷史神話!
這樣一介白面書生,打起仗來卻令敵人聞風喪膽,你佩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