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場趣聞:宰相看不慣你,即使考中進士遲早也要被掃地出門

2020-12-19 文史控

作者:馮玄一

人們經常會說「因禍得福」。在古代官場上,也有一些因禍得福的故事。下面這兩則,很有趣,也很有啟發意義。

01

唐代宰相李吉甫對當時的學子吳武陵印象極差,已經到了討厭的地步。這年科舉考試,李吉甫聽說吳武陵也參加了。一天,負責錄取工作的官員帶著錄取名單向李吉甫匯報考試錄取情況。

剛一進門,李吉甫就問道:「吳武陵考中了嗎?」

巧了,還沒等科考官員回話,門外便有太監前來宣讀皇帝詔書。李吉甫便急忙出門迎接。留下科考官員在屋裡。

這官員可是人精,立馬揣摩李吉甫的意圖。他分析說,宰相如此這般關心,一定是希望吳武陵考中。可是榜上並沒有吳武陵的名字。

於是,這個科考官員為了討好李吉甫,便在榜上的適合位置添上吳武陵的名字。

等李吉甫回來,看到吳武陵竟然考中。

李吉甫不高興地說:「此人至粗,何以及第?」

然名已上榜,無可奈何矣。

02

宋代大臣畢士安有個女婿叫皇甫泌。也是朝廷官員,可他卻行為放縱。畢士安多次告誡他,他都聽不進去。畢士安為人正派,作為老丈人,他實在看不下去女婿的作為,便打算面見皇帝,將皇甫泌的劣行報告皇帝。

打定主意後,他就進宮面見皇帝。皇上問他:有什麼事情啊!

畢士安說「啟稟皇上,臣婿皇甫泌……」

噫,無巧不成書,剛說到這裡,外面就傳來了緊急奏報,說邊塞有軍情。皇帝便打斷了畢士安,忙著處理更為緊急的軍情去了。

過了一段時間,畢士安再次面見皇帝,剛剛要提皇甫泌的事情,卻又遇上皇帝內急,皇帝忙著去出恭,便不耐煩地說:「你不要這麼婆婆媽媽的老提皇甫泌的事,你的心思朕明白了,下去吧!」

噫,我還沒說皇上怎麼就明白了呢?

畢士安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好怏怏而回。

不想,過了幾天,皇上下旨,給皇甫泌官升一級。

畢士安看到聖旨,哭笑不得。明明是要反映女婿的劣跡,反被皇帝理解錯了,以為自己是要替女婿說好話。哎,這算是因禍得福嗎?聖旨已經下了,畢士安也不好再去找皇帝說明真相。只好自己加緊教育女婿了。

03

以上兩則十分有趣的官場故事,都出自馮夢龍的《古今譚概》。這種陰差陽錯、因禍得福的事情,其實在生活中也挺多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的都是芝麻大小的事情,而這裡記錄的兩件事情,前者是全國性的科考,後者則是官吏的選拔任用,都是國家大事。在國家大事上出現這種「陰差陽錯」似乎是不應該的。故事的真實性存疑,但是從這兩個故事我們卻能看出一點,那就是在古代官場,官吏的選拔任用制度還不規範,隨意性大,憑藉長官的意志行事。

這兩個故事中的人物,在歷史上都確有其人。吳武陵、李吉甫在《新唐書》中都有傳記。可諷刺的是,據《新唐書·吳武陵傳》記載,吳武陵元和初年考中進士。但是進入官場後,因得罪權臣李吉甫而被流放柳州。看來,宰相看不慣你,遲早都要被掃地出門。

相關焦點

  • 唐宣宗是個「高考」狂 常問詢官員是否考中進士
    唐宣宗是個「高考」狂 常問詢官員是否考中進士 2014-06-26 17:45:48來源:青島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宋宇晟 哪怕已經做了宰相高官,如果不是通過「高考」途徑選拔上來的,心裡終究感到缺憾;即使連年高考連年落第,直到老死,心中也無遺憾,足見古人對高考的痴狂程度。  古代皇帝是世襲制,不用那麼辛苦去參加科舉考試,就可以登上君臨天下的寶座。不過,唐代有位皇帝竟以此為憾,他就是唐宣宗。為了滿足自己的高考欲,他竟然在皇宮中的柱子上題寫 「鄉貢進士李道龍」,又在殿柱上自題:「鄉貢進士李某。」
  • 古代中了狀元是幾品官?唐朝狀元最悲催,明清進士最幸福
    古代科舉考試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公務員考試,考中的都是國家幹部。很多人認為,古代高中狀元之後,肯定是高官任做,前程似錦,但這是一個誤區。唐朝科舉繁多,以進士科為貴,但凡中了進士,稱「進士及第」,仕途前景看好。不過,唐朝的讀書人進士及第後還不能直接做官,必須等待有官職空缺,通過吏部組織的選試(又名釋褐試),考試合格後才能授予官職,即便是第一名也不例外。
  • 在古代,考中進士當官和舉人當官有什麼分別
    古代學者一生都在努力學習,目的是想考出科舉,真正進入官場。然而,科舉考試每兩三年舉行一次。從這個地方到首都,皇帝終於進行了一次科考。前進的每一步都意味著後面的困難會更大。因為他們想和全國頂尖人才競爭。能完成首都和皇帝的考核,那就是進士。從舉人到進士,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一生都可能無法通過考試。對他們來說,他們可能一輩子都無法這樣做。然而,對朝廷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隱患。在我國歷史上,由於科舉考試的失敗,可能會有許多人會反叛。如果像學者一樣,也一無所有。畢竟,他們的能力不會很強。然而,舉人不同。他們可以在省裡脫穎而出,當然也有很強的能力。未能贏得科舉考試也可能是由於運氣不好,或者它不適合科舉考試本身。
  • 古人也玩「畢業季」:「畢業旅行」唐代就已出現
    隋唐以後,官學雖然開始對學生的年齡和學習年限作出了一定限制,使少部分監生可以在學滿一定年限後直接候補為官,然而對大部分讀書人來說,科舉考試才是他們進入官場的必經之途。因此,直到科舉取中之時,他們才算是真正「畢業」。既然科舉考試是古代多數士人的「畢業考」,那他們的「畢業季」活動自然也安排在科舉考試前後。
  • 歷史中真實的劉墉:31歲考上進士,沒當過宰相,跟和珅壓根沒交集
    劉家是清朝的高門望族,先後曾有11位進士,7位二品以上的朝廷大員。這個家族曾被乾隆皇帝賜字「海岱高門第」。在劉家這些朝廷大員中,最有名的就是劉統勳與劉墉這對父子,劉統勳的孫子劉鐶之曾在嘉慶年間任尚書,也是一位朝廷高官。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首先我們要知道秀才是什麼?秀才是參加院試成功之後,摘掉童生帽子的讀書人。童生並不是按照年齡來的,它主要是看你有沒有取得秀才的資格,如果沒有,那你七老八十也還是個童生。 那麼考秀才有多難呢?按照清朝的記錄,院試每年其實比高考要少的多,三年只考兩次,在一個人口大縣往往只有三四十個錄取名額,然後接著遞減,最少的縣只有十幾個人。
  • 他,大宋朝玩得最溜的宰相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 明朝那些事兒 講的歷史是真的嗎| 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圖 冬日嬰戲圖01晏殊從小聰明好學,五歲的時候就能寫出優秀的詩文,從此神童之名傳遍江南。
  • 大唐「高考」極簡史:一大堆我們熟悉的大人物,都考不上
    南宋詩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有這樣一個獨到見解:「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這是說,唐朝科舉要考詩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有了全民寫詩的風氣。就好像前些年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遍地都是奧數班。
  • 唐代官場秘書亂政:安祿山秘書禍害天下
    再如,唐德宗時,於公異以「文章精拔,為時所稱」,登進士第後,被兵馬使李晟聘為掌書記。建中四年涇原兵變,於大秘隨李晟勤王討叛。待一篇長安已告收復、廟堂面貌依舊的告捷書送到行在,皇帝感動得流淚不已,既而問:「不知誰為之?」有人說這是於公異寫的,皇帝「稱善久之」。亦可知這種文章寫得好不好,直接影響皇帝對首長的印象。第二,具有處理公牘的能力和效率。
  • 他是唐代的宰相,被滿門抄斬刨了祖墳,因為抄家發現了這一種香料
    提起來唐朝的宰相,我們首先會想到魏徵,房玄齡等一眾名相,他們為官清廉,為國家作出了許多貢獻。今天要說的也是唐朝的一位宰相,他雖然也是唐朝的宰相,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貪官,被皇帝抄家之後,皇帝下令把他的全家都滅了,就這樣還不解氣,連他家貢先輩的牌位也都打翻,還把他父母的祖墳給刨了,這才解了皇帝的怒氣。這位宰相就是元載。
  • 秀才、舉人、進士對應現代教育中的什麼學歷?狀元相當於院士
    這時候的「舉秀才」雖然是推薦制,但也要經過一定的考核。這樣,隋唐科舉制產生後,秀才就成了科舉考試中的一科。元明以後,秀才逐漸成了讀書人的通稱。明清時期,秀才專指府學和縣學的生員。要取得這種資格,必須經過童試,即最低級的縣級考試,考上的稱童生。魯迅小說中的孔乙己雖然年齡很大,但依然稱為童生,或者叫老童生。這樣,在科舉考試中經過童試的人被稱為秀才。
  • 江西玉山最高貴的寺廟,唐代宰相閻立本捐贈,而今變熱門祈福地
    寺廟是唐代著名的畫家、宰相閻立本捐房屋而修建,而今變為熱門祈福地。但宰相的長眠地,卻少有人知,祭拜的人並不多。提起普寧寺,人們一定想起河北承德的普寧寺,北方漢藏結合寺;而在南方,江西玉山也有一座同樣名字的寺廟。相比於赫赫有名的承德,江西玉山的這個寺廟,卻默默無聞,偏居一偶,低調的如大唐宰相、畫家閻立本,退居江南,歸隱山野。
  • 古代科舉考試 秀才、舉人、進士,地位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官員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有四個社會階層,分別是士、農、工、商,仕途的等級最高,所以好多富人都會選擇捐個官坐,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底層人員來說,家中即沒有錢捐官,朝中又沒有關係,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科舉考試。科舉考試以八股文為主,因為八股文實在不能有益於世,所以康熙在登基之後曾廢過八股,但牢籠英雄,除此也無別的良法,沒有這塊敲門磚,你就敲不開這扇門!而且八股在仁義之道上也不儘是空話。
  • 李紳寫《憫農》時意氣風發,考中進士春風得意,為官後卻漸次豪奢
    ——《憫農二首》這首詩目前有一位主流承認的作者,名叫李紳,是唐朝的一位宰相,地位很高。當年他還沒有考中進士的時候,帶著這首詩去見呂溫,呂溫讀罷這首詩,連連稱讚,當時就表態說,李紳前途不可限量,有做宰相的本事,後來果然應驗。雖然在史料之中,對於呂溫的這番話有明確記載,但是我認為,這也就是呂溫的一句客氣話而已,只不過後來真的成真。
  • 生於明末的大清宰相,為何能官場長青50年?
    山西晉城的皇城村是陳氏一族的聚集地,有著豐富的歷史底蘊和家族文化,皇城陳氏從明朝弘治年間到清朝乾隆年間一共誕生了6位翰林,9位進士,19位舉人,41位貢生,可謂是書香門第,而這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星就是「大清相國」陳廷敬。
  • 年薪千萬、意見隨便提,文人考五次都能中進士
    他規定每當新皇帝登基都要讀一讀石碑上的字:第一行:「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第二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第三行:「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 長風破浪會有時:官場浮沉中的唐代流貶文人,如何「精忠報國」?
    而唐代本身開放的思想以及高度繁榮的文化,孕育了一大批有著事業激情的文人們,這也就為唐代大批的流放文人提供了前提。那些文人們在官場上浮沉起降,有些位極人臣,有些卻被流放到人煙稀少的地方,承受心理和身體的雙重打擊。
  • 唐代大曆十才子分別指哪十位詩人 有多少名副其實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唐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曆六年,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後由宰相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陝州戶曹、河南密縣令。之後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唐德宗朝,復為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盧戶部詩集》。
  • 一村三宰相的名村——新鄭市宰相陳村
    《新鄭縣誌》載:陳志德,男,1925年9月生,郭店鄉宰相陳村人,1949年7月參加革命,志願軍炮兵營4營3連戰士,1953年1月在朝鮮安州郡犧牲。傳說故事「一門三宰相四進士,父子四人同朝為官,忠孝兩全,皇帝親筆題字『崇孝寺』……」這些都是新鄭市郭店鎮宰相陳村的歷史故事。雖時跨1000多年,村民們卻依然代代傳誦,以此為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