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的文人們自古以來都有著放蕩不羈的性格,這也使得他們的文學創作中飽含情感。而這些擁有自由精神的文人們卻常常不受統治階層的待見,有些人雖然滿腹才華,胸有報國之志,卻避免不了流放和貶謫的命運。從古至今這樣的文人不在少數,自屈原開始,就有著很多有識之士,只能在流放的途中,表達自己壯志未酬的情感。
流放作為一種處罰的方式,經歷了歷朝歷代的不斷發展,到了唐朝時期已經非常的成熟,成為了統治階層,對付那些直言不諱的文人們最好的手段。而唐代本身開放的思想以及高度繁榮的文化,孕育了一大批有著事業激情的文人們,這也就為唐代大批的流放文人提供了前提。那些文人們在官場上浮沉起降,有些位極人臣,有些卻被流放到人煙稀少的地方,承受心理和身體的雙重打擊。
宮廷鬥爭的犧牲品,黨派之爭的替罪羊——唐代文人被貶的主要原因
唐代是一個文學發展非常繁榮的朝代,國土廣闊,生活富饒的唐朝,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這就讓唐代文人的數量與質量都極大超越前代,同時那些被流貶的文人數量也隨之增加。但放眼整個唐代,文人被貶的分布卻不是均衡,而是有著高潮與低潮,且在每一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主流原因。
唐代前期文人被貶,主要是因為皇室內部政治鬥爭的影響。子嗣繼承,皇后廢立,甚至朝臣之間的個人恩怨,都會有文人因這些原因被流放。
唐高祖太祖時期是一個政治開明,國家發展迅速的時期。這一時期被流貶的文人數量並不多,但是卻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徵,唐初期的宮廷鬥爭很嚴重,我們都知道玄武門之變,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刺殺自己的兄弟奪得皇位,而這些兄弟們手下往往都有著一些文人作為謀士幕僚,例如有名的秦王府十八學士。這些人被捲入了政權內部的鬥爭,往往會因為自己效忠的對象失寵導致自己的地位一落千丈,他們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也就很難實現自身的抱負。
而到了武則天時期,大量的文人開始被流貶,黨派之爭開始左右著文人的前途。由於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所以她對於自己地位的掌握比前代更加嚴肅。《舊唐書》中就有記載:
武則天長壽二年,有上封事言嶺南流人有陰謀逆者,乃遣國俊就按之,若得反狀,便斬決。三百餘人,一時並命。
這是中國流放刑罰出現以來,最為慘絕人寰的一場鬧劇,這些被殺的罪人中有大量的文人。只不過是因為朝中勢力的鬥爭,就使得很多人喪失了性命。但是武則天時代,同樣也是唐代文化發展的高峰,她本人非常欣賞有文學修養的名仕,駱賓王就曾寫《討武曌檄》,武則天看後非但沒有生氣,反而表現出了帝王的寬容和大度,對其大加讚賞。
唐玄宗時代是唐朝歷史上盛世的最後繁榮,唐代文學進入到了一個鼎盛的階段,但是同樣也進入到了一個轉折點。一場安史之亂使得唐代由盛轉衰,這一時期同樣有著大量被貶的文人。他們都有著一個特殊的原因,那就是曾經在安史之亂的叛軍中任職,在剿滅安史之亂之後,這些曾經為叛軍效力的文人們,紛紛遭到追捕和流放。《新唐書》中就有記載,盧象,本為朝廷大臣,但是由於與宰相李林甫不和,投入安祿山的叛亂之中,後被貶為永州司戶參軍。
遊山玩水,遍訪群友——唐代流貶文人充滿趣味的流放之路
唐代最後一個流貶文人的時期,被稱之牛李黨爭的文人,其實這是一種比較籠統的說法,因為儘管牛李黨爭從一定程度上使得文人們捲入政治的漩渦,但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唐代後期嚴重的藩鎮割據狀態。那些因為個人恩怨而發生於上層階級內部的鬥爭,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官員之間的關係網出現交錯,而日漸壯大的藩鎮勢力才是使唐代皇帝一步步丟失自己權利的根本原因,這樣一來那些胸懷大志的文人們才無法仗義執言,遭到流貶。
唐朝文人,一旦被貶,往往都是去往一些偏僻苦寒之地。這其中以嶺南江南地區為主。當時的嶺南與江南,並不如現在這般繁華, 它們作為遠離中原地區的蠻夷之地。環境惡劣,大量少數民族聚集,而且叛亂時起。流落到此地的文人們往往想要戴罪立功,同時那些被流貶的人在文化素養上可以稱之為時代精英,因此也給當地的文化帶來了一定影響。
流貶文人們每到一處,常常都會遊山玩水以排解內心的苦悶。江南地區雖然落後,但是卻有著優美的風景,祖國大好的江河都匯集於此,這就使得很多文人想要前往探索,這其中以廬山最多,李白,白居易都曾寫下過很多關於廬山的詩作。
或擬廬山下,來春結草堂
這種詩作抒發了白居易對於黑暗的仕途有所厭倦,在看到如此壯麗的山河之後,更想要歸隱於此。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唐代文人們流貶過程中的創作心態
通過對各個朝代的流貶文人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唐代流貶文人最與眾不同的就是,創作心態上的變化。唐代詩作的成熟,使得我們很容易就從那些被流貶的文人的詩作中,讀出他們的創作心態。它們大致分為四個類型。
首先是奮發圖強的文人,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有著學而優則仕的準則,因此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秉承著對於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對於投身政治道路有著極大的渴望,希望通過自己的學識來濟世救民,以完成儒家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條。唐代最有名的宰相陸贄,因為彈劾裴延齡而被貶忠州別駕。他在忠州的十年之間,為百姓們創作了一本陸氏集驗方,解決了流傳於忠州的疫病。這些文人們雖然身在那些蠻夷之邦,卻仍然心繫百姓,背負著拯救蒼生的使命與責任,並沒有因為被貶者而意志消沉,反而是更為堅定的,將拯救蒼生的計劃付諸行動。
第二種文人有著執著的心態。他們的內心百折不撓,當這些文人被貶入偏遠之地之後,他們做的更多的是通過創作的方式來展露自己的思想意識和政治理想,這其中以唐詩為主。在經歷了唐代前期的盛世之後,很多文人內心深處都對大唐帝國的繁榮產生一種自豪感,而唐後期的沒落沒有使得很多文人心生不滿,他們往往把這種心態寄託於詩歌之中,杜甫,白居易都是如此。
還有一種就是就此沉淪,那些文人們有著非常大的理想和抱負,但卻無奈多次遭到流放,這種痛苦讓他們開始成立於自己的小空間內,在他們的文章中表達自怨自艾的情緒。著名詩人元稹在他的生涯中,曾經也有過輝煌的時刻,他曾經是新樂府運動的領導者,但無奈一生曾兩度被貶,起初還胸懷昂揚鬥志的,他卻遭到了多次打擊,而且由於流貶讓他失去了政治背景,自被貶通州司馬之後,元稹就此沉淪,一蹶不振。
那些自我沉淪的文人們往往是因為還放不下心中的抱負,而有些文人則已經把這種流放當成是內心深處的解脫。中國傳統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在這部分文人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們把內心深處情感的宣洩看著沒有那麼重要。追求身體和精神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解放,李白就是這樣一個超然解脫的典範,他在被貶之後四處遊山玩水,結交好友,這種把功名利祿看淡的情懷,讓他能夠與逆境抗爭。同時也表達出自己那種希望隱居世外,不再幹涉政治的決心。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樣的義氣和豪壯在李白的詩中隨處可見。
結語
唐代是中國文學史上流貶文人的高潮,自唐代以後,中國文學甚至出現了以流放為主題的詩派。這些被分配到邊遠天際之地的文人們,在社會上往往有著很高的地位,他們懷揣著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卻因為政治鬥爭而被擊打的粉碎,而且自身也被貶謫他鄉。
在這樣的流轉歲月中,那些文人們需要找到一個可以寄託自己內心愁緒的事物,於是創作就成了最好的思想表達之路。唐代文人由於歷史的社會原因,從分布到內心狀態,都展現出了一種時代特徵,展現出了那個盛唐時代,中國古代開明的思想文化。
參考文獻:
《唐朝鼎盛時期政區與人口》
《唐五代文學編年史 中唐篇》
《楚辭補註》
《李太白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