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子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自從喜歡上張國榮後,他的每一部劇都想要去看看,去欣賞,想要好好了解張國榮的演繹生活,而人生中,也有很多像這部片子中的少年一樣,為了夢想而去拼搏。
作為一個勵志片,《鼓手》是成功的,像所有的勵志片一樣,先要塑造一批有理想、有激情、有堅持,卻在生活中處處掣肘的「問題人物」,到處抓瞎碰壁,只能慢慢地靠自己的倔強,靠親情、愛情來激發鬥志,搭成理想的琴瑟和鳴。裡面的編劇爸爸是問題人物,張國榮是,老鼓王也是,單親家庭中儼然承擔著孩子母親身份的爺爺也是,或者說人人都是,最後一刻水到渠成,夢想成真,這些壓抑與不解都一一釋然了。
《鼓手》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只記得張國榮在裡面打鼓的鏡頭特別帥,女朋友很可愛,扮演爺爺和弟弟的演員好好玩。張國榮飾演的男主角陳子洋痴迷音樂卻被家人反對,鄰居也經常抗議他製造噪音,專業鼓手覺得他打得爛,前輩覺得玩物喪志他沒前途,他還是痴心不改,一直要打下去,一個人在天台上打,躲在衛生間打,打出了技術,打出了愛,終於夢想成真。
83年的電影,或者在一些人看來只是一出情結簡單老套的青春勵志片,但它也依然能夠給我強大的力量。就是那份熱情,執著,根深蒂固的理想,我已失去了多少。那個十八歲的少年,笑起來就露出兩個小虎牙,用破盆破桶破盤子自己搭成的蹩腳鼓,一絲不苟的練習,拿著鼓槌就一臉滿足。即便父親並不認同這樣的「不務正業」,卻依然「我行我素」的堅持自己。
露營的夜晚,他走來走去的唱起《我要逆風去》,背影在手電的光線下有點模糊,卻依然透出來那份熱情和堅持,還有硬挺的那份擔當。他明白自己所愛的,他明白自己所要的,並且願意為此付出。在偶遇了鼓王,眼睛一亮的時候,不顧一切「死纏爛打」的拜師學藝。鼓王跟他說,「學藝一定要有基本功夫,學兩招來唬人,我老婆說會害了自己的!」
他孜孜不倦的練習用左手,天天用熱水浸手只是為了讓雙手更靈活敏捷。鼓架被父親扔進衛生間,他就在衛生間練習;蹩腳鼓被父親仍出家門,他就努力去賺錢,打雜,駐唱都幹過,為了能夠重新買一架;朋友合力送的新鼓擺在天台,他就在天台上練習,不論是烈日炎炎還是下著大雨。Tommy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我一定要考青年樂團。」
他失敗過,頹廢過,消沉過,總歸還是找到了出路順從了自己的心意,重新振奮。而在現實生活中,哥哥也是這樣一個堅持的人,為了理想而奮鬥,喜歡哥哥的堅持,戲裡戲外都是勵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