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傑)某外賣平臺騎手陳大哥在北京工作了9年,被稱為「元老」級。「當時入職的時候我們有五險一金,還有其他的好多補助。現在專送騎手面對意外和危險的唯一保障是每個月從工資中扣除100多元所購買的商業保險,眾包則是每天是扣3元錢。」陳大哥說,大多數的外賣騎手都隸屬於不同的勞務公司,或者乾脆不屬於任何公司,只在APP上註冊即可。陳大哥這些年前後換了很多家勞務公司,曾經的五險一金早就沒有了。
據《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我國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8億人,參與提供服務者人數約7800萬人,同比增長4%。平臺企業員工數為623萬人,同比增長4.2%。參與提供服務者,如滴滴司機、外賣騎手、家政工等,就法律關係而言,這些人大多數不是平臺的員工,與平臺沒有籤署勞動合同,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非正規就業人員」。
這些非正規就業人員遭遇工傷該如何得到保障?由北京海澱區政協中關村創業大街(工會界)政協委員工作站、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主辦,北京義聯社會工作事務所承辦的「非正規就業工傷保障問題」研討會日前在京召開。
研討會上發布的《新業態從業者勞動權益保護——北京地區網約配送員職業傷害調查報告(2020)》顯示,超時和餐品損害是外賣配送員遭遇投訴的主要原因。56.78%的外賣配送員因為超時遭遇客戶投訴,32.49%的外賣配送員因為餐品損壞被客戶投訴。眾包配送員的罰款規則由平臺制定,在配送APP裡都有詳細說明。專送配送員則要遵守代理商公司制定的罰款規則,專送外賣騎手遭遇的罰款會比眾包配送員更嚴重。因此,在餐品損壞的情況下,面對高昂的罰款金額,很多外賣員都會選擇自己聯繫消費者賠償,避免客戶投訴。儘管相關部門對於騎手遵守交通法規有規定,但是為了避免超時,不少騎手都有過超速、闖紅燈等行為,面臨的工傷風險增大。
相較於收入而言,外賣配送員對配送工作的職業安全保障最為不滿。30%的外賣配送員對配送工作的職業安全保障「比較不滿意」或「完全不滿意」,23%的外賣配送員對配送工作的收入「比較不滿意」或「完全不滿意」。
在研討會上,外賣工友代表陳大哥說:「目前購買的商業保險不能給騎手們帶來真正的保障,外賣員願意承擔政府部門提供的工傷保險的保險費用,但不願意額外支付商業保險費用。」
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傷保險處副處長郭勇表示,解決非正規就業人員的工傷問題需要釐清外賣員與平臺企業或者是代理商之間的勞動關係,勞動關係如果界定不清,就無法劃清各自的權利義務,會導致更多問題。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翁仁木表建議新業態群體的職業傷害保障應當在借鑑地方和域外經驗的基礎上創新,並落實平臺和代理商的職業保障責任。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傷保險司二級巡視員周永波說,新業態群體的工傷保險問題受到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德國、國際勞工組織、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在探討如何解決這一群體的職業傷害問題。他提出,可以針對新業態群體設計新的工傷保險制度,並在實施過程中逐步完善。
根據上海市《2019年上半年全市快遞外賣行業交通事故情況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上海市共發生涉及快遞、外賣行業各類道路交通事故325起,造成5人死亡、324人受傷。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保中心工傷保險處副處長楊榕報告了人社部關於對新業態人員參加職業傷害保險工作的進展,對於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她說,目前《工傷保險法》等法律未將非正規就業群體納入到該範圍,如果納入到該範圍就默認了與平臺存在勞動關係,在經辦上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對這一群體給予更好的保障,是按單繳費,但是在稅務徵收、社保徵收方面有難度。
她深入分析比較了將新業態群體納入到現有工傷保險制度和為新業態群體新工傷保險制度這兩種做法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在進行政策抉擇時應當考慮該群體的實際需求和意願。
據介紹,有的平臺與外賣員有勞動合同,但是盈利不足以繳納所有的社會保險,作為外賣員願意單獨繳納工傷保險。
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理事長黃樂平提出,不管是建立新的職業險種,還是納入現行工傷保險制度,都應該重視解決非正規就業人員缺乏工傷保障的問題。
據悉,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和北京義聯社會工作事務所的研究團隊(以下簡稱義聯研究團隊)自2018年以來致力關注以外賣員和快遞員為主的新業態從業者的勞動權益保護,提供普法、法律援助等基礎法律服務的同時,通過對這一群體開展調研、訪談和研究,並提出政策建議。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