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揚州,層林盡染,水碧天藍。城市南部,古運河三灣溼地公園,112.3米高的大運塔傍河眺江,雄姿巍然。
動工於去年5月,佔地200畝、總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的大運河博物館,主體由大運塔和博物館兩部分組成。巨型船隻造型、加以風帆元素的博物館,宛如一艘即將揚帆的航船,停靠在岸邊。
這是揚州在大運河文化帶揚州段建設中的精彩落筆。
作為與運河同生共長的原點城市、中國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和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城市,揚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搶抓重大歷史機遇,將感恩運河、守護運河、反哺運河的綿綿情懷融入城市血液和基因,以責無旁貸的使命與擔當,努力譜寫新時代揚州運河發展的嶄新篇章。
精細化保護,從一條天際線看守護30年的文化自覺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遵循這一原則,出臺一系列精細化的保護舉措,是揚州人民對「母親河」最為質樸的反哺。
在世界文化遺產瘦西湖,一條視覺天際線,揚州人守護了30年。
從熙春臺二樓放眼東望,一條由綠樹、碧水、青瓦勾勒出的優美曲線,將人們的視線帶向天際,流暢舒展,目光所及,沒有一處高層建築遮擋。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瘦西湖周邊,無論哪裡建新樓,都得按設計高度放氣球。置身瘦西湖,視線所及,建築必須「低頭讓景」。
2007年9月,中國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在揚州揭牌。從擔當申遺牽頭城市那一刻起,揚州就以高度的歷史責任和文化自覺,把「精細化」鐫刻於心。在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配合申遺文本編制、環境整治和本體修繕、數字監測管理平臺建設、申遺宣傳和普及等方面,努力走在運河全線各城市前列,發揮表率引領、帶頭示範作用。
精細見精神,保護結碩果。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項目申遺成功,揚州境內6段河道、10個遺產點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大運河全線遺產段點入選最多的城市。在《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中,揚州是唯一全域被納入核心區的地級市。
著眼於運河與長江交匯、與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廊道同線,揚州首倡推進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打造1800平方公裡的生態大屏障,系統實施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護等八大工程,展現千年運河文旅風景線、百裡長江風光帶和江淮生態風光圖。
「護其貌、美其顏、揚其韻、鑄其魂」,是揚州堅守多年的名城保護總體思路。如今,揚州以申遺成功為新的起點,設立運河文化保護緩衝區,推動「文物單體保護」向「文化遺產區保護」轉變,5.09平方公裡的明清古城保持了大運河歷史的真實性、風貌的完整性、文化的延續性,從漢唐到明清疊加遺存的歷代揚州城市空間結構和城牆、道路、水系、建築遺址等,讓揚州作為一座「通史式」城市備受世界矚目。
活態化傳承,從一個博物館領略千年運河的永恆魅力
活態,是大運河最為顯著的特徵。大運河催生了以揚州學派、揚州畫派、揚州曲藝、揚派盆景、淮揚菜系、揚州「三把刀」等為代表的特色淮揚文化,其中雕版印刷、古琴、剪紙等3項傳統工藝技藝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漆器髹飾技藝、揚州玉雕、金銀細工製作技藝等19項傳統工藝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
只有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理念,活態化傳承好運河文化,才能推動大運河文化展現新魅力、煥發新活力。
正在建設中的大運河博物館,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先導示範段的鮮明標誌,集文物保護、科研展陳、休閒體驗為一體,以生活化融入、當代化表達為切入口,以大運河發展變遷為時間軸,空間上涵蓋大運河全流域,重點展示大運河帶給民眾美好生活。
目前,博物館已交付南京博物院布展,明年春節前,整體工程項目施工將全部結束。根據布展方案,大運河博物館布展定位於「運河帶來的美好生活」,共設有「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因運而生——大運河沿岸的文化生活」「大運河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知名運河與運河城市」等11個專題展。
「每個展廳層次清晰,展示形式多樣,涉及歷史、地理、人文、自然等各個方面,構成中國大運河立體的、綜合的面貌,全面展示大運河沿線地區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市民可觸摸、可互動、可體驗,在大飽眼福的同時,體驗文化和科技的魅力。」三灣投資發展公司工程建設部部長宋建輝說。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傳承,令運河文化在當下活力四射。
近年來,揚州建成雕版印刷、揚州剪紙等13個傳統文化重點傳承保護基地,努力打造一批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新時代文化經典和品牌。
2018年10月,中國·揚州首屆運河主題國際微電影展在揚州舉行頒獎晚會。影展共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影片1837部,這是積極探索推動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中的「中國行動、江蘇實踐、揚州案例」。
大型原創歌劇《運之河》、大型歷史古裝揚劇《鑑真》,接連問世的文藝佳作在劇場舞臺精彩呈現,以群眾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形式展示傳承運河文化。
圍繞展現「運河原點·精緻揚州」的獨特魅力,揚州正在打造以大運河博物館為標誌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先導示範段,規劃建設三灣中國運河文化展示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高郵郵驛文化展示片區、古城開放式運河文化博覽城等8個運河文化展示區。
一件件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的傳承之舉,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了起來。
科學化利用,從「運河文化+」展望「人們心目中的揚州」
「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是運河沿線城市的共同傳奇。當時代巨輪航行到新的歷史「風口」,新時代的揚州如何書寫利用好大運河的錦繡華章?
路徑,指向「運河文化+」。
2019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官方微博上發布消息,揚州獲評「世界美食之都」,成為繼成都、順德、澳門之後第四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城市。
一年來,美食產業在揚州欣欣向榮,「高光」時刻頻現。
「雖然有疫情影響,但冶春包子電商銷售額上半年就超過了去年全年的總額。加上『雙11』,今年我們在網上銷售的揚州包子超過1000萬個。」冶春食品副總經理魏玲說,這些包子一個個疊起來厚達40多萬米,相當於50個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這只是揚州餐飲企業今年發展的一個「縮影」。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9月,揚州全市27550家餐飲服務單位實現營業額278.4億元,增幅列全省第三,食品及相關產業帶動就業24.5萬人。
在科學利用好大運河文化資源中,揚州大力實施「運河文化+」工程,圍繞建設「人們心目中的揚州」和國際運河文化旅遊目的地,將文化產業尤其是運河文化旅遊產業作為重中之重來打造。
以文旅深度融合為方向,全市布局打造了寶應湖、清水潭、邵伯湖、鳳凰島、瘦西湖、瓜洲、天樂湖7個旅遊度假區;以特色小鎮為載體,結合美麗田園鄉村建設,培育運河沿線瓜洲、灣頭、泰安、邵伯、界首、菱塘等10個旅遊風情小鎮,實現大運河文化帶揚州段文旅項目縣域全覆蓋。
以再現歷史生活原貌、賦予現代氣息為目標,打造了「雙東」歷史文化街區、盂城驛歷史文化旅遊區;以時尚、動感的設計元素全新發掘運河沿線空間的生態、文化、生活價值,創新打造了鳳凰島、極地海洋館、1912小鎮等項目。
圍繞打造高效益的經濟長廊目標,揚州堅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在實施大運河揚州段「三改二」工程的基礎上,新擴建改建了施橋船閘、邵伯船閘等一批運河幹線支線船閘。推進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2019年,大運河揚州段年船舶通過量達4.22億噸,是三峽船閘的2.9倍。
國際化交流,從連續14屆「論壇」看用世界語言講述揚州故事
全球50多個國家分布著520條運河,沿線近3000座城市共同面臨著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運河文化」的時代命題。
今年9月28日,2020年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在揚州開幕,國外知名運河所在國駐華使節、全球運河管理者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課題,共商、共建、共享運河保護與發展路徑。
時光回溯到2009年9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江蘇唯一一家國際性社會組織「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在揚州成立。依託運河為媒、紮根揚州、服務全國、面向國際的WCCO,揚州堅持一年一主題,連續14年舉辦世界運河城市論壇,讓海內外運河城市圍繞共同關注的文化遺產保護、生態環境修復、水利航運建設、文化旅遊發展等問題開展對話、分享經驗。多年來,WCCO「朋友圈」越來越廣,會員從最初的13個發展到今天的153個,其中國外城市會員46個,遍及五大洲。
回首世界運河城市論壇走過的這些年,內河航道國際組織主席大衛·愛德華茲·梅說,揚州最令人敬佩之處,是不僅牽頭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而且結成全球「運河共同體」,找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答案。
運河通江達海、溝通世界。闊波千裡的大運河,一次次為揚州與世界對話架起了橋梁。近年來,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世界運河古鎮邵伯行等活動相繼在揚州舉辦。
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連接點造就了揚州歷史上國際交往密切頻繁的盛況。當「一帶一路」倡議迴響在新時代,揚州初心不忘:爭當國際文化交流與文明對話牽頭人。
看文化,「揚州小調」飄揚「浪漫之都」巴黎,揚州木偶的足跡遍布美洲、歐洲、亞洲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揚劇電影《衣冠風流》在第16屆世界民族電影節榮獲「最佳音樂電影獎」;
看工藝,古琴、玉器、漆器三大「揚州工」招牌在法國羅浮宮留下美妙身影,揚州園林亮相愛爾蘭國際園藝節;
看美食,揚州炒飯隨著流淌的運河炒遍全球,法國奧爾良市副市長瑪蒂娜·格裡沃聽聞揚州榮獲「世界美食之都」後,專程前往獅子樓體驗揚州美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在不斷加入的「國際朋友圈」裡,揚州正在用世界語言講述運河保護的城市故事、中國智慧,讓大運河這張金字名片在世界舞臺上更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