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朋友圈當中,分享最多的外部信息大概便是資訊和音樂了。分享一直是音樂類app的一個重要拉新手段,因此如何提升分享量及分享回流比成了許多產品經理需要關注的問題。今天,作者將對市場上主流的幾款音樂類應用軟體,做一個分享頁的簡單分析。
說實話,能讓用戶主動分享並且有其他用戶會願意點擊查看進而成為產品的新用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如何充分發揮分享頁的作用,需要平衡分享用戶、消費用戶與平臺三方面的需求。
(1)首先是分享用戶的需求
一位用戶之所以願意分享一首歌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首歌曲打動了他(可能是形式上,可能是精神上),那麼他所希望分享的,是這首歌,可能還要加上對於這首歌的評價,他所想要通過音樂展現的,是他此刻的心理狀態。基於這樣一個應用場景,他所想要的分享形式,應該是簡潔的,以歌曲為中心的,沒有摻雜其他東西的。所以「簡潔」與「突出」是滿足該分享用戶的核心需求(向自己的社交圈傳遞音樂)的基本條件。
(2)其次是消費用戶的需求
我們在朋友圈點擊分享頁的動力可能來源於好奇,來源於無聊,來源於分享者的大力推薦。那麼,我們點進去,想要看到的聽到的除了歌詞和旋律外,可能還要再加上些其他的東西,比如基本的製作信息(作詞、作曲、演唱等等),比如其他人對作品的評論(可以快速了解作品的背景及基調並尋找共鳴),比如與之基調相似的或者同一張專輯、同一個作者的其他作品。甚至如果本身已經是該產品用戶的話,還想加個紅心、寫個評論。
(3)最後則是平臺本身的需求
它想要拉新,分享頁回流的用戶基本不會花費什麼成本;它想要促活,每一次分享行為的產生都意味著用戶黏性的不斷加強;它還想要實現一些商業價值,加個入口,打個廣告,為自己的商業化進程加個盈利渠道。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分享頁的設計過程中,一個產品經理所要做出的取捨,基本都圍繞著這三方面的需求來考慮,遺憾的是,這三者的需求,在某些時候存在著衝突。而在「平衡需求」上,幾家主流的音樂類app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理解。
我們先來看一下五款當前市場上主流的音樂類app分享頁對比:
可以看到,這五款軟體的分享頁其實都是大同小異,「同」體現在大部分都有基本的要素(歌詞、封面、評論、播放進度、下載入口等),「異」則體現在各家在分享頁上根據自身的產品定位、核心優勢及產品目標作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改動。
在基本信息(封面、歌詞、歌名、製作人)上,五家均有展現,其中網易雲的展現最為簡單出色——依然沿用了移動端膠片轉動的播放界面。突出了封面卻並沒有弱化歌詞的存在,整體比較美觀協調。
在用戶評論上,網易雲和蝦米都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和版面,而酷狗音樂則需要點擊歌詞才能切換到評論界面,至於QQ音樂和酷我音樂乾脆放棄了評論的展現。出現這種差距的原因並不難理解——網易雲和蝦米都是主打情懷,面向中高端用戶的社交化音樂平臺,出現高質量評論的機率比較大,對網易雲來說精彩的評論甚至可以越俎代庖成為吸引用戶的一塊閃亮招牌。而酷我音樂、酷狗音樂、QQ音樂則更像是工具類音樂軟體,用戶和平臺並沒有給評論足夠的重視,較為複雜的用戶群體也難以形成良好的評論文化。所以對於網易雲和蝦米來說,評論可以是吸引用戶的法寶,而對其餘三家來說,評論則像是食之無味的雞肋。
在推薦歌單和相似歌曲上,幾款app在UI和交互上的設計也都有著自己的考量,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蝦米音樂和酷狗音樂分別用「發現更多音樂」和「聽過的人還會聽」代替了推薦歌單和相似歌曲。前者展示了平臺的精品音樂但點擊會進入下載頁(起下載引流作用),而點擊後者則會進入另一首完全預料不到的音樂當中去(有點類似於私人FM)。推薦歌單和相似歌曲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分享頁的內容,也起到了增加PV、UV的作用,因此QQ音樂在這兩者之外還加入了歌手和專輯選項,進一步增添內容。
在廣告插入上,酷我和酷狗這對酷兄弟打了頭陣,酷我音樂採用了彈出消息框的形式為其他產品引流,比如快報。而酷狗音樂則在底部加入了並不是特別顯眼的banner欄展現廣告。這兩種形式的廣告都可以點擊取消,也都有點心虛的姿態。酷我音樂的形式可能會略顯新穎,但比較影響觀感,酷狗的形式雖然老舊,但還算穩重。與之相比,憑藉著與大麥網同屬於一個生態系統的蝦米音樂則提供了另一種商業化思路——在分享頁中展現相關歌手的票務信息。不管怎麼說,這三款產品可以說是在商業化上都邁出了不大不小的一步。
在紅心收藏上,只有酷狗音樂和QQ音樂做了相關的功能。在其他類型的內容平臺上,點讚可以說是基本的功能,即便在分享頁中我們也能經常見到紅心的身影。但在音樂類軟體中,點讚其實代表著「紅心」+「收藏」,在這種前提下,老用戶與陌生用戶點擊的欲望就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差距。並且點擊收藏後需要跳轉到app界面才能完成收藏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用戶的使用成本,當用戶(不管新老用戶)有收藏欲望的時候,他在分享頁中點擊「下載」或「打開app」並完成收藏行為所花費的時間與直接點擊收藏並完成該行為的時間很可能是等同的。為了頁面簡潔與便於用戶理解,很多平臺選擇了不加紅心收藏,但值得一提的是,紅心收藏其實可以作為一種提升回流率的重要手段(只要點擊,就會很大可能發生回流),畢竟當用戶收藏欲望並不是很強的時候,給予一點明顯的暗示,就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在播放進度上,只有網易雲取消了相關的展示。可能是為了更美觀的界面,但對於用戶來說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體驗,尤其在退出分享頁就會取消播放的前提下,用戶對了解播放時間的需求會更加的強烈。(希望根據時長來判斷是否要聽,是否在分享頁中聽)
在下載入口上,蝦米音樂做的觸發場景最多,酷我音樂做的最少。常見的觸發點是懸浮的banner欄(分享頁的常見入口)、「下載這首歌」按鈕、查看與點讚評論按鈕。一般來說,產品經理會選擇用戶有強烈欲望點擊的地方作為入口。比如下載歌曲、查看評論與收聽更多的相似音樂。其中QQ音樂的做法比較取巧,在發現用戶希望查看歌詞的需求之後,橫空添加了一個阻礙,讓查看全部歌詞成為了新的引流入口。可見有時候做產品,要想讓用戶破費,給他們增添一些困難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只是會有些猥瑣。
在下載歌曲方面,為了使用戶把下載產品和下載歌曲區分開,幾款產品都做了標明,但網易雲和蝦米繼續發揮了它的「懶惰」精神,把下載歌曲大刀闊斧的砍掉了,如同之前的紅心收藏一樣,不管頁面有沒有「下載歌曲」這個按鈕,用戶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其實是差不多一樣的。有了,可以提升回流率,沒有,顯得更簡潔。
所以在沒有上線紅心收藏和下載歌曲功能的前提下,網易雲對「打開」按鈕做了強有力的突出,將其與「下載」並列,鼓勵用戶點擊進入app體驗。
此外這些app還加了一些其他的功能,比如酷我音樂可以前往平臺主頁,酷狗音樂可以看到當前有誰在錄製相似歌曲。這些有的是為了豐富分享頁的內容,也有的是為了藉此表現出本身的差異化來吸引新的用戶。
講了這麼多,其實還是有一些點值得討論的。
比如在分享頁中是否可以添加發布評論功能,網易雲、蝦米對評論的露出是否過多導致一些無營養的評論也出現在了列表;
又比如是不是可以給分享者一點激勵,讓他在分享之後能夠知道因為自己的分享這首作品增加了多少點擊,這個平臺又因為他的舉動收穫了多少粉絲……
在筆者看來,分享頁的優化潛力依然值得挖掘。
本文由 @李看山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