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日本天皇省吃儉用買軍艦,清廷卻忙著花錢給慈禧過大壽

2020-12-13 小人物侃歷史

眾所周知,1894年爆發的甲午海戰最終以清王朝的失敗而告終,對於這場戰爭的勝敗,許多人都將其歸因於政治制度。但事實上,日本之所以會勝利,除了政治制度的優勢外,還與另外一個因素有很大的關係——戰爭動員體制。

1894年初夏,朝鮮半島上空早已戰雲密布,一場中日之間的大戰一觸即發,為此李鴻章向朝廷提出了一個200萬軍費的需求,用於招募士兵、更新北洋水師武器裝備等,可讓人想不到的是,李鴻章的這個要求卻遭到了朝廷的拒絕。

說實話,對於一場即將爆發的大戰而言,200萬的軍費根本說不上多,甚至還只能用少得可憐來形容,那麼晚晴朝廷為什麼會拒絕李鴻章的要求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確實沒錢了,當時清朝的國庫總共就只剩下區區得200萬兩白銀了(為了重修頤和園,慈禧曾多次挪用北洋水師的軍費);二,慈禧馬上就要過六十大壽了,需要大筆的開銷。

原本晚清朝廷當時只願意拿出18萬兩白銀的,最終還是在李鴻章等人的反覆爭取之下,清廷才同意拿出150萬兩白銀,然而這承諾的150萬直到甲午戰爭結束都沒有完全到位。正是因為軍費遲遲沒有到位,所以才導致清朝的戰爭動員處處受限,還沒準備好,戰爭就爆發了。

再反觀日本的戰爭動員:首先,日本為這場戰爭準備了1.6億兩白銀的預算,此外,整個日本的民眾還自發捐款,支持這場戰爭;其次,為了替日本海軍購買軍艦,日本天皇省吃儉用,皇后甚至還把自己的首飾給捐了出來,由此可見,日本統治者對於這場戰爭是十分重視的。

日本軍艦「吉野號」是甲午海戰的頭號功臣,值得一提的是,這艘戰艦本來是清政府從英國定做的,但後來海軍衙門卻把這艘軍艦的預算轉為了慈禧六十大壽的禮金。正是因為如此,日本天皇和民眾才捐款為日本海軍買到了這艘軍艦。

戰爭結束後,清朝不但割讓土地,還賠償了日本2億兩白銀。試問有這樣的一個朝廷和這樣的一群官員,甲午戰爭怎麼可能不失敗?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前日本如何瘋狂打造亞洲最強海軍?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可明明日本跟中國一樣,也是積弱積弊,受盡西方列強欺負。怎麼中國連日本都打不過呢?事實上,在甲午海戰之前,中國不管是整體國力,還是軍事實力,都在日本之上。特別是海軍,一度遠遠超過日本。早在1888年12月17日,李鴻章所主導的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時,就擁有大小軍艦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規模上排名當時的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 甲午戰爭前,慈禧太后和明治天皇都在做什麼?怪不得清朝會輸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李氏朝鮮無力抵抗,被迫向宗主國清朝求援,同時日本也將魔爪伸向朝鮮,並蓄意挑起爭鬥。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後,清朝與日本正式宣戰,甲午戰爭開始了。眾所周知,甲午戰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的,而清朝只是倉皇應戰,再加上清朝內部的腐敗,這場戰爭最終以大清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
  • 甲午戰爭慈禧忙於過壽: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圖)
    日本從1867年到1945年間的國號便是「大日本帝國」,直至1947年官方正式改稱「日本國」。 日本大肆宣揚「神造之國」、「皇道之國」,稱「天皇統治的日本才是萬國之宰,萬國之君主皆應為其臣僕。」日本的神道教、武士道成為其精神支持,是形成軍國主義的文化土壤。  福澤諭吉等政客的軍國主義擴張論,成為日本建立天皇專制統治和推行軍國主義的理論基礎。
  • 清廷早就預定吉野號,但錢被慈禧挪用,日本少女賣淫籌款買下它!
    熟悉甲午海戰的人,一定知道日本「吉野號」軍艦,屢屢重創北洋海軍。其實,這艘軍艦早就被中國預定了,但是要交付使用,需要清廷拿錢的時候,慈禧卻把這筆錢挪作了修建頤和園!李鴻章看好了吉野號,但是即將要交付使用的時候,突然發現這筆錢被慈禧挪用了,所以只好作罷。中國買不成,卻讓日本佔了一個大便宜。日本天皇為籌集資金購買「吉野號」,宣布自己從此到擊敗大清國一日只吃一餐,皇太后捐出了自己的首飾,由於天皇的舉動激起民眾的民族自尊,使得民眾踴躍捐獻購買「吉野」,日本商人和民間發起了「『吉野號』募捐會」,甚至日本少女也通過賣淫籌款,購買吉野號。
  • 日本憑什麼戰勝中國?去看看明治天皇的餐桌吧
    其中,輸給日本的1894年甲午戰爭,最讓人不服氣。原因很簡單,與英國、法國、美國、俄國相比,日本並不是什麼強國,一度時期還是中國的藩屬國。許多中國人壓根瞧不起日本,就如西方列強瞧不起中國一樣。在那之前,北洋水師的軍艦,想什麼時候開到日本,就什麼時候開到日本,不需要徵求日本的同意。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打贏了,亞洲格局會變成什麼樣?
    甲午戰爭一般指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
  • 慈禧執掌清帝國權柄近半個世紀,她究竟有多少私房錢?
    (圖)李鴻章若你曾細讀過晚清史,定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李鴻章早已敏銳地察覺到了,日本定會在甲午年發動侵略戰爭。其中因由便是:「日知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李鴻章口中的「慈聖慶典」,指的就是慈禧太后在1894年大肆操辦的六十大壽。
  • 慈禧過大壽不是萬壽無疆!他為什麼說慈禧是萬壽"疆無"?
    清朝的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統治中國,長達四十八年,幹了許多禍國殃民的壞事。在其聽政期間與外國列強共籤了不下五個喪權辱國的不並等條約,特別是在其過大壽年份更是如此,下面就由小編盤點一下其過大壽年份共籤訂了哪些不並等條約,喪失了多少國土?
  • 甲午戰爭前中日兩國海軍對比,以及統治者在態度上的差異
    到了甲午戰爭前,日本海軍擁有軍艦31艘、魚雷艦37艘,總排水量為五萬九千餘噸,其實力遠遠超過了北洋海軍。於是,明治天皇以身作則,首先從內庫中撥出三十萬元,資助海軍建設。隨後又在日本國內發起了「海防獻金運動」,共募集了二百餘萬元。1893年,明治天皇又決定在未來的六年中,每年從內庫拿出三十萬元,同時命將文武官員的薪俸的十分之一收入國庫,全部用於海軍建設。數年內,日本籌得巨款,先後訂購、建造了四艘軍艦。
  • 日本明治天皇一天只吃一餐 結果有了亞洲最強大海軍艦隊
    但是,丁汝昌釋放的善意,沒有被日本接納。相反,日本社會對丁汝昌率領的「定遠」號、「鎮遠」號兩艘軍艦產生了極大的恐慌。日本軍國主義趁機挑起民族對立情緒,促使當時的日本明治天皇更加瘋狂地建造海軍艦隊。明治天皇發布詔敕,指出:「國防一事,苟患一日,或將遺百年之悔。」
  • 甲午戰爭始末:明治天皇餓肚子補充造船經費,慈禧忙建園頤養天年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報,立即派外務大臣率大批軍隊入朝,清政府也派了欽差大臣帶了陸軍和軍艦到朝鮮。對峙中日本感到軍事準備不足,因此並沒有採取軍事行動,轉而運用外交手段。當時日本不少人主張趁中法戰爭之機迅速發動對華戰爭,但以伊藤博文為首的一派人,考慮到日本國力,特別是軍事力量不足,主張「速節冗費,多建鐵路,趕添海軍」,積蓄力量。
  • 吉野號:明治天皇寧可每天只吃一餐,也要購買的戰艦
    但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卻吃了大虧,而其中一艘重創它們的敵艦,竟是清朝訂製的!今天讓我們來看看這艘"吉野號"的故事。 不久之後,日本聽說清朝向英國造船廠訂購了一艘最先進的防護巡洋艦,但卻因為沒錢而最後無法購買。原來,當時慈禧太后過60大壽。
  • 甲午戰爭!一段鮮為人知的國恥!
    其具體方法就是加快攝政的慈禧太后退位,讓光緒完婚親政,以此保持統治層的穩定。為了讓慈禧安心退位,親王奕譞斥八百萬兩銀子,為慈禧修建頤和園,與甲午戰爭同年的慈禧六十大壽預算也超過1000萬兩白銀雖然因為戰敗賠款,太后生日冷清收場,但甲午戰前,這筆錢肯定也被預留,誰也不許碰。隨後親王奕譞之子光緒的婚典和親政大典又花費五百四十萬兩白銀。相比之下,北洋水師兩艘頂級鐵甲艦定遠和鎮遠的總造價只有282萬兩。
  • 清廷能拒絕籤訂甲午戰爭的馬關條約嗎?伊藤博文:家不要了就別籤
    清末和後世,有不少人想著,清廷直接拒絕籤訂《馬關條約》不行嗎?慫什麼,那麼小個國家那麼點人,能奈我們何。然而,事情真有小孩約定——張嘴就來、想反悔就反悔那麼簡單嗎?若能如此,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肯定不會乖乖就範。甲午中日戰爭在很多人模糊的印象中是中日之間的海上衝突,黃海海戰只是甲午戰爭的一小部分,是海軍主要參與的,其實甲午戰爭的絕大部分是清廷陸軍組成。
  • 甲午戰爭後,日本那艘「吉野號」軍艦怎麼樣了?結局讓人解氣
    公元1894年7月25日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正式開始,由於日本已經蓄謀已久,而清朝則是倉皇應戰,因此在這場戰爭的最後以清廷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結束。在這一戰過後,日本已然成為了亞洲的暴發戶,僅戰爭賠款就高達兩億三千兩白銀,其收穫的戰利品更是多達上億日元。要知道,當時的日本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只有八千萬日元而已。由此可見日本在此戰中收穫頗豐。
  • 1894甲午戰爭:日本海軍對北洋水師的完美復仇
    舉一個例子,中日甲午戰爭發生在1894年,可以記為「一泡狗屎」。於是,就牢牢地記住了1894年,和那場影響了中國近代史進程的戰爭。關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歷年以來涉及的書籍、影視作品堪稱汗牛充棟。各種觀點,眾說紛紜,不一而足。如果我們進行簡單地梳理,會發現這場戰爭實際上是日本對北洋水師的一場復仇之戰。那得從1886年說起。
  • 日本近代一大醜聞,賣身買軍艦並非杜撰,看看這群被拋棄的南洋姐
    導致款項遲遲沒有到位,最終這艘航速快,射速高的鐵甲巡洋艦被日本購得。而日本人為了購買吉野號,更是全國總動員,不僅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連日本的女子都通過賣貞操捐款買軍艦,那麼這段歷史是真實的嗎?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5期:日本近代一大醜聞,賣身買軍艦並非杜撰,看看這群被拋棄的南洋姐!
  • 甲午戰爭: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的試金石,制度競爭決定成敗
    所以,自倒幕運動以來,日本國內的這兩股勢力再度合流,並將首先徵服的目標鎖定在了朝鮮。歷史上,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就曾有過漫長的利益糾葛,雙方均曾殖民過對方。然而自5世紀「倭五王時代」以後,大和國迅速發展並取得了針對朝鮮半島的絕對優勢。此後日本曾在唐朝白江口海戰、明朝萬曆朝鮮戰爭中屢次被中華擊敗,阻斷了其殖民朝鮮的圖謀。
  • 甲午戰爭有沒有打贏的可能?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只要不籤約就能勝
    結合八國聯軍進攻京城後,慈禧帶著光緒帝往西跑的情況,這個場景只會是提前發生。而且在八國聯軍進犯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等大臣跟西方列強達成協議,史稱「東南互保」。只要慈禧帶著光緒帝往西跑,也預示著清軍戰敗,那麼東南互保很有可能會提前發生。
  • 甲午戰爭為什麼會敗?它究竟敗在哪裡?
    日本:強勢的軍國文化和神教文化福澤諭吉等政客的軍國主義擴張論,成為日本建立天皇專制統治和推行軍國主義的理論基礎。《外交布告》確立了「大力充實兵備,使國威光耀海外萬國」的戰略。福澤諭吉為日本設計了一條「近代文明國家」的軍國主義道路,主導著日本從明治到1945年戰敗的80多年間所走過的歷程。中、日兩國的海軍旗反映著軍事文化的顯著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