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11個年號,位列第二,他第一!閒談年號的演變

2020-12-16 大郭小申

「年號」,作為作為一種紀年的方式,是中國的「原創產品」,自漢武帝首創以來,影響了中國及周邊國家近2000多年,中國自宣統皇帝退位之後,「宣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被承認的年號。

印有「嘉慶」年號的銅錢

但年號並沒有因為在中國終結,而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周邊國家卻依然在延續。

越南王朝,最後一個年號「保大」,一直到1945年才終結。

朝鮮王朝,作為明清兩代的藩屬國,使用明、清年號,直到1910年「日韓合併」,開始使用日本年號「明治」直至1945年「昭和」止。

日本,因其保留天皇制度,故年號沿用至今,2019年,日本「改朝換代」,老天皇退位,新天皇繼位,重新改元,年號由用了30多年的「平成」,改為「令和」。

2019年,日本改年號「令和」

目前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年號的國家。

更有意思的是,由於日本重新改年號,不僅引起日本國內的熱議,更引起中國熱心網民的熱議,他們同日本國內的人民一樣,為這次日本改年號操碎了心,引經據典,翻閱古籍,查找典故,忙得不亦樂乎。

為什麼這次日本改年號會引起中國人的熱議?

因為年號本身就是一個強烈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產物,在中國,它已經在博物館裡「終身落戶」,在國人眼裡,它只是個「傳說」,如今一場活生生的「日本改元」展現在自己面前,哪能不激動?熱鬧還是要湊的。

中國人對年號從來不陌生,這倒不是都經歷過的原因,而是因為各類古裝電影、電視劇,話劇以及郭德綱式的評書相聲的推動,讓中國老百姓對年後還是有一定認知的。

比如,

提到「乾隆」,很多人隨口就會隨口說出來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提到「正德」,就會想到正德皇帝遊龍戲鳳。提到「靖康」,就會想到「靖康恥,猶未雪」的皇帝被俘,北宋滅亡。提到「崇禎」,就會想到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上。提起「雍正」,就會想到「四爺」和「甄嬛」。等等等等。

而像乾隆,正德,崇禎,雍正等這些名詞,就是年號。

乾隆皇帝

年後對於中國歷史來說,就像一個印章一樣,給每段歷史都蓋上了一個戳,並賦予了它各種意義,深深的影響了中國的歷史發展。

清代學者趙冀在《陔餘叢考》裡說,年號,

「上自朝廷,下至裡社,書契記載,無不便之」……千古不易之良法也」。

意思就是說,年號的出現,讓後世人讀前朝歷史的時候不再像一團漿糊,而是一目了然,明明白白。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年號?在年號出現之前的歷史又是怎樣紀元的?

下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淺析一下年號的演變過程。

一、年號出現之前的紀年

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明確寫著,中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是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

這個「確切紀年」怎麼理解?

用歷史學家的話來說,「確切紀年」代表了歷史從這一刻開始真正的有據可查了。而這之前的歷史多少有著推理的成分,卻找不到十足的證據。

但「確切紀年」並不是說開始有年號了,這個紀年而是用君主在位的年數來紀年的。

比如,「國人暴動」後,周曆王出逃,國政就由周公,召公共同署理,史稱「共和行政」。在共同署理朝政14年後,歸政給太子靜,也就是周宣王,那麼周宣王的第1年,就被稱為「宣王元年」,以此類推,周宣王在位46年,那麼最後一年就被稱為「宣王46年」。

而不是像我們看到的什麼「乾隆二十年」、「貞觀十五年」等等這樣在年數前面有著確切的年號。

這一時期,基本上是一世一元,君王駕崩了,當下一位君王繼位的時候,又重新以這個新君王開始重新紀年。這就是所謂的「有年數,無年號」時期。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但是這種紀年方式看似簡單明了,但卻有著很大的漏洞。如果說這種方式在東周開始之前,不用說,確實好用!一目了然,簡單明白。

但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之後,我們從教科書上知道,「春秋時代」開始了,不能說天下大亂,反正周天子沒什麼地位了。

這個時候,每個諸侯國都各自稱霸一方,諸侯都成了君主,每個諸侯國都不用周天子紀年了,而是以自己君主的傳承脈絡來記載事件,關起門來,各寫各的,誰也不理誰,這麻煩就來了。

舉個例子,《論語·雍也》講了這樣一件事情,孔子周遊列國,來到衛國,見到了衛國的實際掌權人,非常漂亮的衛靈公的夫人南子。

這個時候我們假設一下孔子與南子的聊天記錄,孔子說:「當年,我在召公20年的時候,與齊國宰相晏嬰晏平仲,聊的可開心了。」

這個時候南子就傻了:「召公20年?是哪一年?」

這個時候兩個人就該換算了,孔子先把魯昭公20年換算成周景王23年,緊接著南子再把周景王23年換算成衛公13年,換算了半天,終於明白了,噢,召公20年就是衛公13年。

說一句話得換算半天,好不容易換算明白了,再說下一句又不明白了。累不累?

孔子見南子

春秋戰國之後,「秦王掃六合」終於結束了這個長達500多年的混亂時期,國家統一了,那是不是就意味著歷史記載又重新回到了簡單明了,一目了然的情況下呢?不盡然。

為什麼?

因為當時沒人敢直呼皇帝的尊號,誰要是敢在文件中直接寫「始皇帝多少多少年」,那就等著滅族吧。

所以秦朝的記錄方式永遠是「今元年」,這個只有當時的人能看懂的記錄方式。

這種方式就直接導致了後世群眾閱讀秦朝典籍總是迷迷糊糊,因為誰知道這個「今元年」到底是哪一年?

比如,1975年出土於湖北雲夢縣的《雲夢睡虎地秦簡》上,只要是提到秦始皇就是「今元年」。氣人不?

這讓當時的史官記得倒是挺方便,但卻難壞了後世群眾。

但這種事情終於在漢朝出現了轉機。

雲夢睡虎地秦簡

二、改元,為年號的出現做足了準備

改元,就是停止正在實行的皇帝年數紀年,將之前的年數清零,另起一行,從頭開始,你表示國家煥然一新。在統一王朝裡,真正意義上第一次改元,是在漢文帝16年。

這一年,趙王劉遂手下有個大騙子叫新垣平,有一天他對漢文帝說:「臣測得某日日當日當在中」,意思是一天之內太陽兩次都處於正午12點。

「日在中」,本是七國時秦王對燕國人質燕太子的荒誕之語:「日若在中,方放汝歸」,意思是什麼時候一天之內太陽兩次都處於中午12點,我就放你回去。而新垣平卻用這樣荒誕的話來騙漢文帝。

結果怎麼樣,他成功了,「到了其日。日果在中」,這個太陽還真出現了兩次!

可把漢文帝高興壞了:吉兆啊!前所未有啊!太陽都能從頭再來,那我也能!

於是漢文帝下詔把即將到來的漢文帝17年改為元年,這之前的功也好,過也好全部清零寡人要從頭再來!

太陽出現兩次怎麼可能!只能說明新垣平為了搏上位,不知用了什麼手段,故弄玄虛罷了。

老話講「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故弄玄虛的新垣平,因其造假被揭露,滅三族!

新垣平的死,不足為奇,但正是因為他的操作,無意間讓歷史進入到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空裡。改元,從此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

改元,讓統治者領悟到了這種操作可以祈求上天使生命長住,又能延續國祚的神聖而又偉大的意義。

漢文帝

三、年號,漢武帝瘋狂下的冷靜

從漢文帝17年改元開始,這項制度就被當成慣例延續了下來,但文、景兩帝改元也只是「前元」、「中元」、「後元」而已,到了漢武帝就大不一樣了,真是一路火花帶閃電,前前後後一共改元11次,僅次於唐高宗的14次,位列中國歷史改元榜第2位。

頻繁的改元勢必會造成歷史記錄上的混亂,但作為一代雄主,這樣的小事難不倒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他在每次改元後,都會起一個好聽的名字,這樣就完美的解決了,而這些完美的名字,就成了——年號。

西漢王朝自劉邦建國,一直到「文景之治」,通過幾代君主幾十年的努力奮鬥,到漢武帝承統大位的時候,已經出現了興盛的跡象。再加上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有效統治,使西漢王朝更加興旺發達,繁榮富強。

看著自己的功績表,漢武帝洋洋得意,開始有點飄了,手指揮去,皆是朕的天下!面對著大好江山,怎不讓人留戀?於是,祈求上天賜予自己萬壽無疆,青春永駐便成為了他的嚮往。而長達11次的改元,每次都要取一個非常美好的名字,讓這種行為近乎瘋狂。

霍去病北擊匈奴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既然你皇上喜歡,就別怪做下屬的舍了命的拍馬屁了。

事實證明,漢武帝的年號好幾個都是馬屁拍出來的,比如「元狩」。

有一天漢武帝狩獵到一隻一個角五個提子的怪獸,就問大家是什麼東西?結果一個叫終軍的就開始拍起來了:

「陛下盛日月之光,垂聖思于勒成,專神明之敬······而異獸來獲,宜哉!······直白茅於江淮,發嘉號於營丘,以應組熙,使著事者有紀焉。」

意思是說:雖然不知道這到底是啥,但想來是因為皇帝陛下偉大,所以神奇的異獸也自動出現了!總之結論就是,這是上天給皇帝您的嘉獎,您不妨因此改元,取個好聽的名字來紀念。

漢武帝「基異之,由是改元元狩」。

漢武帝

再說「元鼎」,馬屁拍的更狠。

齊國有個大騙子叫公孫卿,他聽說有人發現了一尊古鼎,立馬就想到了好大喜功的漢武帝,他覺得機會來了,就編了一個「朔日冬至」的良辰吉日,來證明漢武帝統治下天人感應,祥瑞雙至。於是他想通過漢武帝的寵臣所忠遞書給漢武帝,當所忠看了之後,覺得這個人太能搞了,這馬屁拍的也太離譜了,於是就說:」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意思是寶鼎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你還想昨地?一口給他回絕了。

公孫卿不死心,又重新找了一個漢武帝的寵臣把書給遞上去了,結果漢武帝高興的鼻涕泡都出來了,"拜卿為郎,東使候神於太室」,遂改元為「元鼎」。

公孫卿明顯就是在拍馬屁,連所忠都看出來了,難道漢武帝能看不出來嗎?

答案是否定的,漢武帝能看不出來嗎?但他為什麼要縱容這種現象?因為他有他的想法。

對於一個帝王來說,尤其是對一個自詡為雄才大略的帝王來說,「文治武功」,是一個帝王榮譽上最高的追求。

對於一心要超越三代盛世的漢武帝來說,開疆闊土不能代表他的功績,如果再加上「麟鳳在郊藪,河洛出圖書」的「文治」,那麼他就是一個「十全老人」了。

但是,對於改元近乎瘋狂的漢武帝來說,並沒有將取好的年號在當年就啟用上,而是等了十幾年後,才將這幾次改元逐一追加上了年號,為什麼?這與漢武帝冷靜的看待國內形勢有著密切的聯繫。

① 「親藩封國」對中央王朝的弊端日益凸顯

西漢建立之後,高祖劉邦採用分封子孫為藩王的制度來統治國家。但問題很快就出來了,各諸侯王勢力不斷壯大,大有取代中央王朝之事,終於在漢景帝時出現了「七國之亂」。雖然之後叛亂給平息了,但這種「親藩封國」的制度卻深深的阻礙了中央王朝的發展。到了漢武帝時,已經成為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下手了,他針對藩王在全國實行「推恩令」,下決心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② 中央王朝地位不穩固

「親藩封國」的問題,同時帶來的還有各地藩王的壯大,使中央王朝地位極不穩固。漢武帝在解決各地藩王的同時,同時要做的就是要在意識形態領域確立中央王朝至高無上的地位。把權力集中到中央,統一發號施令,這樣才能使國家達到長治久安。

漢武帝通過這中間十幾年的努力,逐步改善了國內環境,並將之前幾次改元逐一追加的年號,將改元與年號達成統一,這正是漢武帝的深意所在:在國內環境改善之後,在自上而下推行改元與年號,這樣做更能達到集權於中央,使中央王朝牢不可破。

漢武帝影視劇形象

因為,

改元,證明天子是「君權神受」,以此來證明天子統治的合法性;

年號,只有皇帝可以用,藩王一概不可用,以此來證明天子地位的至高無上。

四、總結

年號從無到有,從只是簡單紀年,到富有重大政治意義,已經不是一個名字這麼簡單的事情了,它直接影響了整個後世的君主統治。「改正朔,定歷數」從此成為「正統王朝」的政治象徵。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日本改年號了,為啥說日本年號離不開中國,中國年號你又了解多少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許多文化傳統都和中國唐朝時的相似,例如現在日本人穿的和服和劍道使用的武士刀都是在中國唐代的唐裝和唐刀的基礎上,演變來的,雖然我們都說日本的文化是學習中國來的,但是不得不佩服的是日本能將中國的文化一直傳承下來,即使在十九世紀,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日本為了發展下去,不得不被迫開放國門
  • 陝西文物工作者講述「年號」的由來:不僅僅是年號,更是皇帝的名片
    以皇帝繼位起始紀年,從現在來看是一個很方便的紀年方法,相比後世一位皇帝用數十個年號要簡單高效的多,但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大一統王朝。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皆以本國君王在位時長紀年,導致各國史書時間記錄雜亂,對研究造成了諸多困擾。當然在大一統王朝時期,以天子繼位時間紀年,也會出現問題。
  • 被禁止註冊為商標,日本天皇年號其實承自中國漢武帝
    一、劉徹和朱元璋是年號「專利人」大家都知道年號的「專利人」是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1年16歲的劉徹即位後設立年號「建元」,這是年號的開端。「建元」暗含了劉徹的志向--年號設立之初就包含有宣揚統治者意志的含義。
  • 中國歷代年號冷知識
    或許武則天本來就是將年號看作自己的心情晴雨表了,欣賞一下女帝的幾個年號:長壽、萬歲通天、萬歲登封。那擁有第二多年號的是誰呢?武則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也不知道李治頻繁「發朋友圈」是受皇后的影響,還是武則天受了丈夫的影響。
  • 「平成」到「令和」,皇帝的年號有啥講究?武則天為何有18個年號
    現在的日本是唯一一個仍然使用年號的國家,對於歐美國家來說,對於「年號」這個概念可能還有些不太理解,但是對於咱們中國人肯定不會有這個問題,「年號」這個概念本就源於中國,日本是從中國學習的,那古代東亞地區怎麼會有這麼個東西呢?
  • 李浩源:借日本改年號「令和」,談談年號的歷史
    首次從日本古籍裡選年號,能不能算是「去中國化」? 按通說,年號起源於漢武帝時期。《漢書·武帝紀》於前122年(元狩元年)記載,說漢武帝狩獵獲一奇獸,以此事改元元狩。唐代大學者顏師古特意做註:「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清代學者趙翼考據說:在漢武帝之前並沒有年號,元狩之前也沒有年號,之前的建元、元光乃是追加的年號。但他也熱情的評價道:「朝野上下俱便於記載,實為萬世不易之良法。」這點出了年號最大的意義:次序紀年,便利社會。
  • 「平成」變「令和」,從日本年號交替,聊聊中國的年號文化
    從漢武帝開始到宣統退位結束,大一統王朝的君主們使用過的年號就多達513個,再加上五代十國、魏晉南北朝等地方割據的小政權、揭竿而起的農民軍等等,有史可載的年號就在900個以上!可見年號影響之深遠。、武則天「萬歲通天」亦或是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天賜禮盛國慶」這樣的多字怪;年號可多可少,像明清兩朝的帝王一生都只用一個年號(所以人們可以用年號來指代皇帝),也有像武則天這樣的改元狂魔,在位十五年換了十四個年號,往往是這個年號還沒捂熱乎了馬上就換一個,西晉皇帝司馬衷同志也是個奇葩,他創造了一年之內換四次年號的記錄(公元304
  • 大和、天皇、明治,統統都是中國的年號
    漢武帝當了十九年皇帝之後的公元前122年,他出門打獵打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大聲恭喜皇上吉祥,說這是難得一見的神物啊,完全值得紀念。 於是漢武帝就在中國歷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立了年號,名為「元狩」,所以公元前122年就是元狩元年。
  • 史上奇葩年號大收集:盤點歷史上那些搞笑的年號
    年號是東亞地區古代帝王用以紀年的標誌,起源於中國。年號的雛形發端於西周周公與召公的「共和執政」,「共和」是那一時期的紀年名號,但這種方式沒有延續。真正意義上的年號是漢武帝首先創立使用的,年號建元。從此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歷代王朝一直延續這一傳統,直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年號宣統。
  • 漢興錢:中國最早的年號錢
    細問得之,此錢並非一般的榆莢錢,而是十六國時期李壽的鑄幣—漢興錢(橫書),此乃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年號錢也。所謂年號錢,即以帝王的年號為錢名的鑄幣,乃中國古錢幣中最常見的一類。我國封建朝代帝王紀年的名稱,叫年號。最早的年號是從西漢漢武帝(劉徹)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開始,之後,歷代帝王都立有年號。
  • 古代帝王的尊號、徽號、廟號、年號、諡號有何含義?
    我們平時喜歡看電影和電視劇,經常聽到「同治皇帝」「漢武帝等稱呼。那麼,「同治」「武帝」就是他自己名字嗎古代帝王身份比較特殊和尊貴,所以,古往今來他們的稱呼也非常非常複雜,一般人根本搞不懂其中含義。其實,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帝王的稱呼主要包括尊號、徽號、廟號、年號和諡號。
  • 日本年號小史:1300年來日本年號多出自中國典籍,哪本出的最多?
    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對日本民眾生活的影響,不亞於1個月後的新天皇登基。特別是科技部門更是「如臨大敵」。因為新年號一旦施行,日本需面對皇曆與公曆之間進行切換、軟體系統中的年號更新問題,而新年號的代碼和字體都必須重新創造。「年號」關係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金錢。
  • 歷史上三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年號
    「年號」是漢武帝時期才開始出現的。漢武帝以前的皇帝直接用年序紀年,比如始皇帝元年、漢文帝二年這樣的。 但是有時候皇帝比較叛逆,他想重新排序。比如漢文帝,他在十六年的時候決定重新計數了,那麼就稱下一年為文帝後元年,之前的稱為前元年。漢景帝更加叛逆,改過兩次,就是前元、中元、後元。
  • 年號、廟號、諡號有啥子區別
    一、年號 年號是中國古代除天幹地支外的一種紀年方式,它的出現比諡號和廟號晚,第一個年叫「建元」號由漢朝皇帝劉徹首創,此後便形成了制度,皇帝繼位都會擬定自己的年號,每一個年號後面都是有一定政治寓意的比如「順治」就有「治國順利,實現華夏一統」的意願「大業」就反應出楊廣想幹一番大事業。
  • 21年間換了19個年號,武則天如此折騰,究竟為哪般?
    年號,是中國古代帝王為紀年所採用的名號。通常認為,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為漢武帝用的「建元」。建元元年這一年,即公元前140年。在此之前,是沒有帝王使用年號紀年這種做法的,不論其在位多少年,一概稱某某王、某某帝多少年。比如《左傳》中,便一概稱魯某公某某年。
  • 從《清平樂》的年號談起
    就從宋仁宗的年號說起。宋仁宗趙禎,宋朝第四個皇帝,十二歲登基,在朝四十一年,活了五十三歲。宋仁宗當政期間,政治相對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民生發展迅速。期間和夏、遼等民族割據政權有對抗、有融合,也發生過幾次邊境戰爭,總體上看,和平多於紛爭,漢民族中央政權得以鞏固,綜合國力不斷壯大。
  • 日本的年號與天皇家
    中國的年號始於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那時日本國還處於渾沌中。年號代表國家正統,承認年號即承認政權統治的合法性。陶淵明入宋僅書幹支,朱梁代唐後,河東仍用天佑年號,蜀、岐仍用天復,即不承認新朝。  中國如此,日本也一樣。日本用年號,始於孝德天皇建元大化(645),五年後改元白雉(650),其後中輟,似乎還不適應。
  • 日本「年號」來自中國,為何能夠持續千年!?
    2019年4月1日,日本將公布新的年號。算上如今的「平成」年號,日本已經有247個年號。曾經發源於中國,並且在東亞地區盛行的「年號」,如今只剩下「日本」。日本習得中國古代曆法,並在此基礎上又有發展,如今依然保留,此為「年號」。古代中國年號,被認為是出自「漢武帝」,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自古以來,年號一直蘊含著「吉祥」的含義,歷史之上,有些朝代為了扭轉「運勢」,常見「改元」。漢武帝在位的54年之間,有過11次改元。只算上正統王朝,截止到中華民國成立,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354個年號。
  • 從「大化」到「令和」,日本的年號文化源自哪裡?
    4月1日上午11:00,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宣布新年號為「令和」。   現在的「平成」年號將於4月30日隨著明仁天皇的退位停止使用,5月1日起,正式使用新年號。   這次年號的更迭是日本民眾關注的頭等大事。因為日本的年號完全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居民卡、身份證、駕駛證等證件上的生日年份,日曆、電腦、手機顯示的日期,全部都是用年號紀年。
  • 古代皇帝稱呼——諡號,廟號,年號
    大家在看古裝電視劇或電影的時候可能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各個時代對皇帝的稱呼都有點不一樣,像漢朝一般都稱呼皇帝都為「漢武帝」「漢文帝」「漢景帝」。而到了唐宋時期皇帝的稱呼又變成了「唐太宗」「宋太祖」之類。而又到了明清時期對皇帝的稱呼就是「崇禎」「康熙」「乾隆」了。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