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作為作為一種紀年的方式,是中國的「原創產品」,自漢武帝首創以來,影響了中國及周邊國家近2000多年,中國自宣統皇帝退位之後,「宣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被承認的年號。
但年號並沒有因為在中國終結,而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周邊國家卻依然在延續。
越南王朝,最後一個年號「保大」,一直到1945年才終結。
朝鮮王朝,作為明清兩代的藩屬國,使用明、清年號,直到1910年「日韓合併」,開始使用日本年號「明治」直至1945年「昭和」止。
日本,因其保留天皇制度,故年號沿用至今,2019年,日本「改朝換代」,老天皇退位,新天皇繼位,重新改元,年號由用了30多年的「平成」,改為「令和」。
目前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年號的國家。
更有意思的是,由於日本重新改年號,不僅引起日本國內的熱議,更引起中國熱心網民的熱議,他們同日本國內的人民一樣,為這次日本改年號操碎了心,引經據典,翻閱古籍,查找典故,忙得不亦樂乎。
為什麼這次日本改年號會引起中國人的熱議?
因為年號本身就是一個強烈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產物,在中國,它已經在博物館裡「終身落戶」,在國人眼裡,它只是個「傳說」,如今一場活生生的「日本改元」展現在自己面前,哪能不激動?熱鬧還是要湊的。
中國人對年號從來不陌生,這倒不是都經歷過的原因,而是因為各類古裝電影、電視劇,話劇以及郭德綱式的評書相聲的推動,讓中國老百姓對年後還是有一定認知的。
比如,
提到「乾隆」,很多人隨口就會隨口說出來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提到「正德」,就會想到正德皇帝遊龍戲鳳。提到「靖康」,就會想到「靖康恥,猶未雪」的皇帝被俘,北宋滅亡。提到「崇禎」,就會想到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上。提起「雍正」,就會想到「四爺」和「甄嬛」。等等等等。
而像乾隆,正德,崇禎,雍正等這些名詞,就是年號。
年後對於中國歷史來說,就像一個印章一樣,給每段歷史都蓋上了一個戳,並賦予了它各種意義,深深的影響了中國的歷史發展。
清代學者趙冀在《陔餘叢考》裡說,年號,
「上自朝廷,下至裡社,書契記載,無不便之」……千古不易之良法也」。
意思就是說,年號的出現,讓後世人讀前朝歷史的時候不再像一團漿糊,而是一目了然,明明白白。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年號?在年號出現之前的歷史又是怎樣紀元的?
下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淺析一下年號的演變過程。
一、年號出現之前的紀年
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明確寫著,中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是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
這個「確切紀年」怎麼理解?
用歷史學家的話來說,「確切紀年」代表了歷史從這一刻開始真正的有據可查了。而這之前的歷史多少有著推理的成分,卻找不到十足的證據。
但「確切紀年」並不是說開始有年號了,這個紀年而是用君主在位的年數來紀年的。
比如,「國人暴動」後,周曆王出逃,國政就由周公,召公共同署理,史稱「共和行政」。在共同署理朝政14年後,歸政給太子靜,也就是周宣王,那麼周宣王的第1年,就被稱為「宣王元年」,以此類推,周宣王在位46年,那麼最後一年就被稱為「宣王46年」。
而不是像我們看到的什麼「乾隆二十年」、「貞觀十五年」等等這樣在年數前面有著確切的年號。
這一時期,基本上是一世一元,君王駕崩了,當下一位君王繼位的時候,又重新以這個新君王開始重新紀年。這就是所謂的「有年數,無年號」時期。
但是這種紀年方式看似簡單明了,但卻有著很大的漏洞。如果說這種方式在東周開始之前,不用說,確實好用!一目了然,簡單明白。
但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之後,我們從教科書上知道,「春秋時代」開始了,不能說天下大亂,反正周天子沒什麼地位了。
這個時候,每個諸侯國都各自稱霸一方,諸侯都成了君主,每個諸侯國都不用周天子紀年了,而是以自己君主的傳承脈絡來記載事件,關起門來,各寫各的,誰也不理誰,這麻煩就來了。
舉個例子,《論語·雍也》講了這樣一件事情,孔子周遊列國,來到衛國,見到了衛國的實際掌權人,非常漂亮的衛靈公的夫人南子。
這個時候我們假設一下孔子與南子的聊天記錄,孔子說:「當年,我在召公20年的時候,與齊國宰相晏嬰晏平仲,聊的可開心了。」
這個時候南子就傻了:「召公20年?是哪一年?」
這個時候兩個人就該換算了,孔子先把魯昭公20年換算成周景王23年,緊接著南子再把周景王23年換算成衛公13年,換算了半天,終於明白了,噢,召公20年就是衛公13年。
說一句話得換算半天,好不容易換算明白了,再說下一句又不明白了。累不累?
春秋戰國之後,「秦王掃六合」終於結束了這個長達500多年的混亂時期,國家統一了,那是不是就意味著歷史記載又重新回到了簡單明了,一目了然的情況下呢?不盡然。
為什麼?
因為當時沒人敢直呼皇帝的尊號,誰要是敢在文件中直接寫「始皇帝多少多少年」,那就等著滅族吧。
所以秦朝的記錄方式永遠是「今元年」,這個只有當時的人能看懂的記錄方式。
這種方式就直接導致了後世群眾閱讀秦朝典籍總是迷迷糊糊,因為誰知道這個「今元年」到底是哪一年?
比如,1975年出土於湖北雲夢縣的《雲夢睡虎地秦簡》上,只要是提到秦始皇就是「今元年」。氣人不?
這讓當時的史官記得倒是挺方便,但卻難壞了後世群眾。
但這種事情終於在漢朝出現了轉機。
二、改元,為年號的出現做足了準備
改元,就是停止正在實行的皇帝年數紀年,將之前的年數清零,另起一行,從頭開始,你表示國家煥然一新。在統一王朝裡,真正意義上第一次改元,是在漢文帝16年。
這一年,趙王劉遂手下有個大騙子叫新垣平,有一天他對漢文帝說:「臣測得某日日當日當在中」,意思是一天之內太陽兩次都處於正午12點。
「日在中」,本是七國時秦王對燕國人質燕太子的荒誕之語:「日若在中,方放汝歸」,意思是什麼時候一天之內太陽兩次都處於中午12點,我就放你回去。而新垣平卻用這樣荒誕的話來騙漢文帝。
結果怎麼樣,他成功了,「到了其日。日果在中」,這個太陽還真出現了兩次!
可把漢文帝高興壞了:吉兆啊!前所未有啊!太陽都能從頭再來,那我也能!
於是漢文帝下詔把即將到來的漢文帝17年改為元年,這之前的功也好,過也好全部清零寡人要從頭再來!
太陽出現兩次怎麼可能!只能說明新垣平為了搏上位,不知用了什麼手段,故弄玄虛罷了。
老話講「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故弄玄虛的新垣平,因其造假被揭露,滅三族!
新垣平的死,不足為奇,但正是因為他的操作,無意間讓歷史進入到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空裡。改元,從此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
改元,讓統治者領悟到了這種操作可以祈求上天使生命長住,又能延續國祚的神聖而又偉大的意義。
三、年號,漢武帝瘋狂下的冷靜
從漢文帝17年改元開始,這項制度就被當成慣例延續了下來,但文、景兩帝改元也只是「前元」、「中元」、「後元」而已,到了漢武帝就大不一樣了,真是一路火花帶閃電,前前後後一共改元11次,僅次於唐高宗的14次,位列中國歷史改元榜第2位。
頻繁的改元勢必會造成歷史記錄上的混亂,但作為一代雄主,這樣的小事難不倒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他在每次改元後,都會起一個好聽的名字,這樣就完美的解決了,而這些完美的名字,就成了——年號。
西漢王朝自劉邦建國,一直到「文景之治」,通過幾代君主幾十年的努力奮鬥,到漢武帝承統大位的時候,已經出現了興盛的跡象。再加上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有效統治,使西漢王朝更加興旺發達,繁榮富強。
看著自己的功績表,漢武帝洋洋得意,開始有點飄了,手指揮去,皆是朕的天下!面對著大好江山,怎不讓人留戀?於是,祈求上天賜予自己萬壽無疆,青春永駐便成為了他的嚮往。而長達11次的改元,每次都要取一個非常美好的名字,讓這種行為近乎瘋狂。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既然你皇上喜歡,就別怪做下屬的舍了命的拍馬屁了。
事實證明,漢武帝的年號好幾個都是馬屁拍出來的,比如「元狩」。
有一天漢武帝狩獵到一隻一個角五個提子的怪獸,就問大家是什麼東西?結果一個叫終軍的就開始拍起來了:
「陛下盛日月之光,垂聖思于勒成,專神明之敬······而異獸來獲,宜哉!······直白茅於江淮,發嘉號於營丘,以應組熙,使著事者有紀焉。」
意思是說:雖然不知道這到底是啥,但想來是因為皇帝陛下偉大,所以神奇的異獸也自動出現了!總之結論就是,這是上天給皇帝您的嘉獎,您不妨因此改元,取個好聽的名字來紀念。
漢武帝「基異之,由是改元元狩」。
再說「元鼎」,馬屁拍的更狠。
齊國有個大騙子叫公孫卿,他聽說有人發現了一尊古鼎,立馬就想到了好大喜功的漢武帝,他覺得機會來了,就編了一個「朔日冬至」的良辰吉日,來證明漢武帝統治下天人感應,祥瑞雙至。於是他想通過漢武帝的寵臣所忠遞書給漢武帝,當所忠看了之後,覺得這個人太能搞了,這馬屁拍的也太離譜了,於是就說:」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意思是寶鼎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你還想昨地?一口給他回絕了。
公孫卿不死心,又重新找了一個漢武帝的寵臣把書給遞上去了,結果漢武帝高興的鼻涕泡都出來了,"拜卿為郎,東使候神於太室」,遂改元為「元鼎」。
公孫卿明顯就是在拍馬屁,連所忠都看出來了,難道漢武帝能看不出來嗎?
答案是否定的,漢武帝能看不出來嗎?但他為什麼要縱容這種現象?因為他有他的想法。
對於一個帝王來說,尤其是對一個自詡為雄才大略的帝王來說,「文治武功」,是一個帝王榮譽上最高的追求。
對於一心要超越三代盛世的漢武帝來說,開疆闊土不能代表他的功績,如果再加上「麟鳳在郊藪,河洛出圖書」的「文治」,那麼他就是一個「十全老人」了。
但是,對於改元近乎瘋狂的漢武帝來說,並沒有將取好的年號在當年就啟用上,而是等了十幾年後,才將這幾次改元逐一追加上了年號,為什麼?這與漢武帝冷靜的看待國內形勢有著密切的聯繫。
① 「親藩封國」對中央王朝的弊端日益凸顯
西漢建立之後,高祖劉邦採用分封子孫為藩王的制度來統治國家。但問題很快就出來了,各諸侯王勢力不斷壯大,大有取代中央王朝之事,終於在漢景帝時出現了「七國之亂」。雖然之後叛亂給平息了,但這種「親藩封國」的制度卻深深的阻礙了中央王朝的發展。到了漢武帝時,已經成為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下手了,他針對藩王在全國實行「推恩令」,下決心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② 中央王朝地位不穩固
「親藩封國」的問題,同時帶來的還有各地藩王的壯大,使中央王朝地位極不穩固。漢武帝在解決各地藩王的同時,同時要做的就是要在意識形態領域確立中央王朝至高無上的地位。把權力集中到中央,統一發號施令,這樣才能使國家達到長治久安。
漢武帝通過這中間十幾年的努力,逐步改善了國內環境,並將之前幾次改元逐一追加的年號,將改元與年號達成統一,這正是漢武帝的深意所在:在國內環境改善之後,在自上而下推行改元與年號,這樣做更能達到集權於中央,使中央王朝牢不可破。
因為,
改元,證明天子是「君權神受」,以此來證明天子統治的合法性;
年號,只有皇帝可以用,藩王一概不可用,以此來證明天子地位的至高無上。
四、總結
年號從無到有,從只是簡單紀年,到富有重大政治意義,已經不是一個名字這麼簡單的事情了,它直接影響了整個後世的君主統治。「改正朔,定歷數」從此成為「正統王朝」的政治象徵。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