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爾5月13日電(記者彭茜)在韓國,飲食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韓國素有「食為五福之一」的說法,飲食特點可相應歸納為「五色」,即紅、白、黑、綠、黃;「五味」,即甜、酸、苦、辣、鹹。
最能體現「五色五味」的韓國料理,當屬韓式拌飯。在白米飯上鋪上炒好的肉類、各色青菜、蛋絲等,與辣椒醬或調料等一起在大碗中拌開吃,色香味俱佳。拌飯裡也蘊涵著「五行五臟五色」的原理。其中,菠菜、芹菜、黃瓜、銀杏等綠色食品五行屬木,利於肝臟;牛肉、辣椒醬、胡蘿蔔五行屬火,利於心臟;涼粉、蛋黃、核桃、松子等黃色食品五行屬土,利於脾臟;黃豆芽、慄子、蛋白等白色食品五行屬金,利於肺臟;桔梗、海帶、香菇等黑色食品五行屬水,利於腎臟。
相傳韓國拌飯源於韓國獨特的祭祖文化。古時子孫們為祭祀祖先精心準備米飯、肉、魚、拌菜等各種飲食,待到祭祀儀式結束,共同分享祭祖供品,將菜餚和米飯拌勻食用。
韓國全州地區的拌飯最為有名,採用多達30多種材料,用牛胸肉熬製的高湯來烹煮米飯,米飯香滑筋道。由於特別加入了當地特產黃豆芽,全州拌飯亦稱黃豆芽拌飯。其拌菜中還有一道在綠豆粉中加入梔子水著色而成的黃色涼粉,吃起來十分爽口。而晉州地區的拌飯由於色彩豔麗,猶如一座美麗的花園,被稱為「花飯」。晉州拌飯在拌勻時需加一勺由香油與搗碎的蛤仔肉炒制而成的湯汁,獨具海鮮的鮮美。此外,還有山野菜拌成的「山菜拌飯」,石鍋烹煮出的香脆的「石鍋拌飯」,都備受食客歡迎。
韓國人講究「醫食同源」,在日常飲食中融入養生理念,以各種食材保證營養均衡,順應節氣調理五臟六腑。韓國幾道有名的滋補湯便由此而生。
有「韓國第一名湯」之稱的當屬參雞湯了。參雞湯精選肉質滑嫩的8兩重童子雞,去除內臟,填入糯米、人參、大棗、慄子、松仁、銀杏等滋補性食材,有時還會加入黃芪、枸杞等中藥材,精心燉製而成,有補血、補氣、養顏、安神的功效。煮好的參雞湯肉質香嫩,糯米粘軟醇厚,湯汁鮮而不膩。吃前,在湯中倒入一杯人參酒,人參的藥香混合著肉香直入肺腑,讓人難忘。韓國人尤喜歡在夏天,特別是在初伏、中伏、末伏時節吃參雞湯,認為夏天出汗多,人易體虛,吃參雞湯可補元氣。
根據不同節氣和時令的物產,結合當時人體的體質特點,韓國生發出一系列「歲時飲食」的風俗。如正月初一早上要吃白年糕湯,祈願全家人平安幸福;立春吃新發的春野菜,迎接春天的到來,又可補充因過冬而缺的維生素;冬至則煮赤豆粥,加入糯米湯圓和蜂蜜,以祛除災病。此外,還有祈求豐年和豐漁時準備的豐年祭、豐漁祭飲食,祈禱部落平安而擺的部落祭飲食等。
而能將韓國料理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的莫過於「韓定食」了,即韓國傳統宮廷料理全席套餐。韓定食可反映出古代宮廷嚴格的禮儀規制,吃時按照順序流程,由開胃菜、主食、副食和飯後食組成。食器更要精緻,杯盤碗碟多為成套使用,其中曾為朝鮮宮廷使用的手工銅碗筷最為高貴。
上菜之前,首先會上一碗由南瓜和粳米熬製成的南瓜粥暖胃。隨後是各色開胃的生冷小菜,如水蘿蔔泡菜、冷拌蔬菜、橡子涼粉等。其中有一道別具特色的小菜,名為「九折板」。在一個八角形容器中分別盛放8種切成細絲的小菜,中間一格盛放小麥薄餅,將薄餅卷包各種小菜食用。
九折板即是盛菜容器的名稱。8種小菜一般為蕨菜、牛肉絲、煎蛋黃絲、煎蛋白絲、胡蘿蔔絲、金針菇、香菇、青瓜,配料品種也會隨著時節的變化而改變,體現「和諧之味」。
隨著小菜上來的還有米飯和蔬菜湯,配合小菜食用。接下來開始上主菜,多為葷菜,如蒸牛尾、烤鰻魚、烤排骨、烤大蝦等。
其中獨具特色的主菜是「神仙爐」,類似中國的小火鍋,僅供一人食用。鍋內的配料多達20餘種,用熟肉和生肉墊底,上面放上煎好並切成適當大小的魚、肉、百葉、貝類、水芹菜、雞蛋、蘑菇等材料,最後用松仁、核桃、銀杏點綴,澆上清淡高湯後煮製食用。
相傳古時有一個叫鄭希良的人,通陰陽學,他算出自己命理後,決定歸隱山林。無論走到哪裡,他都隨身攜帶自製火爐,用以煮各類蔬菜食用。後來他化為神仙飛升後,世人便將這一火爐稱為「神仙爐」。
與主菜配合的還有由麵粉、雞蛋與肉類、海鮮混合而成的海鮮煎餅,菠菜、香菇、胡蘿蔔、木耳、粉條炒制的炒雜菜等,以調和肉類的油膩。
餐後甜點則有酒釀、糯米製成的各色韓果、水果和韓式飲料。白水加桂皮和生薑煎煮後,放入蜂蜜和柿餅、松仁等材料製成的韓式飲料「水正果」爽辣香甜;將大米、慄子、大豆等磨成細粉,加蜂蜜或糖稀攪拌做成的「茶食」味道香甜,入口即化。
韓定食的這些菜品一道道上來,一般要一到一個半小時,食客需要耐心等待。不過,坐在古色古香的韓屋中,邊吃邊欣賞著韓國傳統歌舞,體驗古代宮廷生活,也不失為愜意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