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筆者走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最美僑鄉」——婺源縣浙源鄉虹關村,和諧平安生態優美的景色映入眼帘:江南第一古樟「虹關古樟」、修舊如舊的古樟廣場、修葺一新的古徽州民宿「留耕堂」和「繼志堂」、世界第一高人詹世釵「長人故居」和徽墨製作「尚逸工坊」。路邊來自全國各地美術院校正在揮舞畫筆的學生和絡繹不絕駐足拍照的遊客,帶火了這個藏在大山深處的古村落。
近年來,虹關村全面推動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旅遊業,是婺源不收門票的3A景區,帶動了當地大部分村民吃上了「旅遊飯」,直接實現就業400餘人,人均增收達2萬元。
「以前村民亂搭亂建,生活汙水和垃圾直接下河堵塞河道,環境存在髒、亂、差的情況,外地遊客、寫生學生來了直搖頭,當時想管但不知從何入手,也管不好。」說到前幾年村內綜合治理的頑疾,虹關村支書程金紅感觸頗深,「後來,我們釐清頭緒,結合鄉村平安建設『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工作,深化村民自治,制定完善務實管用的村規民約,積極開展「文明先鋒」評選活動,樹立社會正面典型,加大宣傳詹氏好家規家訓文化,下大力氣對虹關進行綜合治理,現在村裡環境好了、鄰裡糾紛也變少了、外地遊客也願意來了,吸引了外地客商來此投資,古徽州民宅在開發中得到了保護,獲得了新生。」
據了解,該村通過村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了獨具虹關村特色的《村規民約》,成立了村民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等村民自治組織。《村規民約》10條內容簡明扼要,從社會公序良俗、河道管理、環境衛生「門前三包」到規範農民建房等,每一條都精準發力、切中要害,促使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如禁止村民亂倒垃圾,發現一起罰款300元,並且在村內公示欄對不文明行為進行通報。」程金紅說。道德評議會每季度評選出最美家庭、最美黨員、文明村民、脫貧之星先鋒模範,在村內顯目位置紅榜公示,樹立社會正面典型,宣傳社會正能量。這些村民自治活動的落實,推動了村莊有效治理,促進了鄉村振興。
除了從外在進行約束,虹關村注重「自治、德治、法治」氛圍的打造。近年來,該村打造了村史館、《詹氏家訓十則》宣傳牆、三治融合宣傳文化長廊,促進了法治、德治觀念深入人心,全體村民爭當「守法」公民和「德治」標杆,達到了「無發案、無犯罪、無賭毒、無越級訪」的「四無」標準,不僅讓全體村民受益,也讓遊客更有安全感。
據了解,村內加強自治,所有重要議題,都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近年來,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投資1300萬元的虹關村傳統村落保護項目,新建汙水管網,修復村內青石板路,進行徽派建築改造,河道清淤整治、古樟廣場改造等,對村莊進行整體優化,旅遊綜合環境得到極大提升。村民現在都變成主人翁,主動關心、愛護這些民生工程,徹底改變了以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社會治理模式,通過與虹關生態旅遊業的結合發展,在此落地生根,促進了當地社會和諧、旅遊發展、村民受益。(王根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