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滸傳》中,大家可以看到,西門慶總是頭上插一朵花。很多人不禁會想,這個西門慶也太臭美了,竟然像女子一般頭上戴花。但其實看過小說的都會知道,除了西門慶以外,甚至有許多好漢也喜歡頭上戴花。
就好比阮小五一出場,便「鬢邊插朵石榴花」;浪子燕青是「鬢畔常簪四季花」;病關索楊雄則「鬢邊愛插翠芙蓉」等等。連這些好漢都熱衷於頭上戴花,由此可見,宋朝的男子,真的都很喜歡這樣做。那麼他們為何喜歡頭上戴花呢,是愛美還是有講究?
其實花卉在中國文化中,一直都有著獨特地位,因為花不僅擁有綻放時的美麗身影,還會散發誘人的香氣,讓人一聞就覺得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在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歡將花寫進作品中,或寄寓相思,或表達祝福,或言明志向。
就好比屈原在《離騷》中寫道:「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將美麗的花草戴在身上,寓意高潔的品格。還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其淡薄之志。
不僅是詩歌中,在繪畫、建築、音樂、服飾等等地方,都隨處可見花卉的影子,可見花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人們喜歡花卉,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根據史書記載,有一次唐玄宗在欣賞春天的美景,於是命群臣賦詩詠春。最後唐玄宗最欣賞蘇頲作的詩,便將御苑的鮮花賞賜給他,並插在蘇頲的巾帽上,頓時引發其餘大臣羨慕。
到了宋朝,男子簪花就成為一項宮廷禮制,皇帝也十分喜歡給大臣賜花,時間一長,能夠得到御賜簪花,就成為臣子的榮耀,也是身份的象徵。《宋史》就有記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迴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
當時的簪花可以是時令的鮮花,也可以是絲絹或金銀仿製的花,大臣得到賞賜的花,便會插在官帽上。每逢重要日子,比如皇帝生日、宮廷宴會、祭祀典禮等等,不僅大臣要戴花,就連皇帝自己都會戴花。
久而久之,戴花就成為一種流行,許多墨守成規的文人,也開始接受這一項風俗。關於簪花還有一個傳說,那就是「四相簪花」。
說的是北宋慶曆五年,韓琦時任揚州太守,在官署的後花園中,有一種叫「金腰帶」的芍藥開了四朵花。傳說只要此花一開,城中就會出宰相。於是心情大好的韓琦,就邀請好友王珪、王安石前來觀賞。
由於花開了四朵,所以韓琦又邀請了州黔轄諸司使前來,誰知他恰好身體不適,韓琦就請了在大理寺供職的陳昇之來觀賞。賞完花之後,韓琦剪下四朵「金腰帶」,分別插在每人頭上。說來也奇怪,最後這四人竟然都先後做了宰相,故而流傳出「四相簪花」的故事。
出了這麼一件事,便更加為戴花增添祥瑞之兆,而且朝廷並未規定,只有達官貴族才能戴花,因此民間紛紛效仿。到了後來,不管是販夫走卒,還是優伶歌妓,都開始爭相戴花。
甚至連囚犯刑滿釋放,都要跪在地上,等待獄卒來給他們戴花。《夢粱錄》就有記載:「以見禁杖罪之囚,衣褐衣,荷花枷,以獄卒簪花跪伏門下,傳旨釋放。」
因此從現代的眼光來看,男子頭上戴花似乎有些彆扭,但是在宋朝,這只不過是一種社會風俗罷了。當時男子戴花,並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反而還會藉此來吸引別人的注意。而大臣頭上戴花,則是一種榮耀的象徵。
據《宋史·輿服志》記載,宋徽宗每次外出回宮,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而下面的大臣為了拍皇帝馬屁,可想戴花的人有多少。甚至遼國聽說後,都開始有樣學樣,當宋朝使臣來到遼國,皇帝都是先賜一朵花,可見當時有多盛行。
(參考文獻《宋史》《水滸傳》《夢梁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