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簪花」: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另類時尚和風雅!

2020-12-17 騰訊網

俗話說「女為悅己者容」,從古至今,愛美都是人之天性,尤其是對女子而言。在古代,人們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為了獲得夫君的歡喜,女人們每天都會花費大量時間精心打扮自己。而頭飾就是她們裝扮自己的一種最好且最顯眼的方式。

不過,說到古人的頭飾,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各種金銀珠寶和玉石。然而,前段時間隨著熱播大劇《延禧攻略》的播出,人們發現,原來花朵也可以成為如此美麗的裝飾品。實際上,簪花,也就是在頭上插花,作為習俗,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

而且,更為有趣的是,在中國古代,不光女子喜歡簪花,男子也有簪花的風俗。例如:唐人南卓撰寫的《羯鼓錄》就說了這麼一個故事:小名「花奴」的汝陽王李班,平時經常喜歡在頭上簪花。有一次,他給唐玄宗表演擊鼓,唐玄宗親自摘了一朵紅槿花放在他的帽子上。李班擊鼓不止,花朵竟然穩穩地沒有掉落。

不過,時代不同,社會風俗也不同。「男子簪花」是古代社會一種十分另類的時尚和風雅。那麼,在中國古代,男子簪花的風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在漢代,重陽節插茱萸的流行使男子簪花風俗得以普及;

魯迅先生曾說過一句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麼,就「男子簪花」風俗的形成來說,肯定有第1個簪花的男子。他是誰呢?從現有文字資料的記載來看,應該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在淚羅江邊行吟,將秋蘭、芳芷、杜衡等奇花異草佩在衣襟上,插到鬢角邊。在《離騷》中有不少這樣的描寫。只不過,屈原的佩花行為只是特例,是詩人借「香草美人」來表達自己人生理想的一種方式。事實上,在先秦,「男子簪花」的現象雖有,但還沒有普及。

那麼,男子簪花風俗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普及呢?據史料記載,應該是在漢代。對此,晉人葛洪所著的《西京雜記》曾記載:「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蓋相傳自古,莫知其由。」意思是說:在當時,人們認為佩帶茱萸,可以闢邪去災。只不過,人們並不是把茱萸戴在頭上,而是佩在腰間或繫於臂上。

到了晉代,人們才開始將茱萸插在頭上。據晉代名人周處的《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尚此月折茱萸以插頭,言闢除惡氣而御初寒。」在晉代,晉人認為這樣做能除惡氣御初寒。

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在頭上插花漸漸成為時尚。在唐代歐陽詢的《藝文類聚》中就曾說:「……含超潘陸,雙鬢向光,風流已絕,九梁插花,步搖為古,高樓懷怨……」。「九梁」是高級官員朝冠上裝飾的九條橫脊,官員們將花朵插於自己朝冠的「九梁」上,是一件非常時髦亮眼的事情。

晉代的潘安和陸機、陸運兄弟是歷史上有名的美男子,官位也較高。他們四人,玉樹臨風,風姿俊秀,再在朝冠上插上豔麗的鮮花,走起路來搖搖顫顫,想來,那場面應該是十分瀟灑飄逸的。

二、在唐代,受中外文化交融的影響,男子簪花開始流行;

南北朝和隋唐之際是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各種外來的文化進入中原。從印度流傳過來的佛教逐漸成為一種十分有影響力的社會思想。而在佛教中,蓮花備受推崇。據記載,在很多信仰佛教的國家,國王均戴有所謂「素冠七寶花」的王冠;而一般百姓也都十分尊崇蓮花,喜愛將蓮花佩於自己的頭上。

西風東漸,這種風尚隨著佛教的傳入也逐漸流傳到了中土。在唐朝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曾記載:「(國王)首冠花曼,身佩櫻絡」,「國王、大臣服玩良異,花曼寶冠以為首飾,環訓櫻絡以作身佩」。因此,很多學者認為,男子簪花在唐代的流行是中外文化交融後的產物。

事實上,在唐代,男子簪花首先是在士大夫中流行,當時稱作「頭花」。唐末五代時期的王仁在所其著的《開元天寶遺事》就曾記載:長安春時,盛於遊賞,園林樹木無間地。故學頒應制云:「飛埃結紅霧,遊蓋飄青雲。「帝覽之,嘉賞焉,遂以御花親插頲之巾上,時人榮之。

除了唐玄宗,在他之前也有皇帝賜近臣戴花的故事。據唐人武平一的《景龍文館紀》記載:「正月八日立春內出彩花賜近臣…中宗手勅批云:(武)平一年雖最少,文甚警新。悅紅蕊之先開,訝黃鶯之未轉,循還吟咀,賞嘆兼懷。……更賜花一枝以彰其美。所賜學士花,並令插在頭上。」

唐中宗李顯在立春日召近臣學士宴飲,參與「應制」宴飲的官員學士,有上官婉兒、李嶠、宋之問、劉憲、趙彥昭、沈住期等人。武平一年齡最小,但他的應制詩卻寫得最出眾,於是唐中宗就賜花一枝插在他的頭上,以示獎勵。這個故事雖然有自誇的成分,但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除了皇帝賜花,唐代「男子簪花」的流行還與科舉制度有關。唐代科舉發榜後,朝廷會在曲江頭的杏園賜宴,令新科進士中最年少的二人,騎馬在京城內採摘新開的鮮花,然後分發其他進士,此二人被稱為「探花使」。

其他進士也要參與,如有進士摘了名花先回來,探花使就要罰酒。曲江遊宴,本是新科進士花宴的韻事。後來「探花」成了科舉殿試三鼎甲之一,狀元、榜眼之後的第三名的專用名詞,其源頭與這個典故有關。

後來,士大夫的簪花之風流傳到民間,很多普通百姓也紛紛仿效。一時間,社會上各色男子在頭上插花就成為了常事。這種風俗的流行普及程度,我們可以從很多唐詩中得以印證。如詩人戴叔倫的《登高回乘月尋僧》:「插鬢茱萸來未盡,共隨明月下沙堆。」楊衡的《九日》:「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茉英隨眾人」等。

在另一位唐朝詩人崔道融的《春題二首》中也寫有男子簪花現象的詩句「路逢白面郎,醉插花滿頭」的詩句。在路上,輕易就能逢上把花插滿頭的男子,由此可見,在當時男子簪花風尚已經十分普及了。

此外,晚唐詩人杜牧的一首《杏園》詩中也曾說:

夜來微雨洗芳塵,公子樺溜步貼勻。莫怪杏園憔粹去,滿城多少插花人。

「滿城多少插花人」,從詩句中我們可以知道唐代男子簪花的熱鬧興旺程度,以致杏園中鮮花被採摘一空,杏樹看上去光禿禿的沒了生氣。當時,人頭上插的花除了茱萸、杏花外,還有石竹花、梔子花等,以紅花和白花為主,也是當時審美風尚的一種反映。

三、男子簪花風俗到了宋代更為流行,甚至還成了一種官場禮儀;

唐滅以後的五代,中原地區戰亂頻仍,百姓困苦不堪,除了少數達官貴人,民間已經很少有人簪花。但在南方的吳越、南唐和蜀國等地,由於人們生活相對安定,簪花習俗依舊流行。甚至連一些道士也熱衷於簪花,晚年隱居於青城山的道士詩人杜光庭,就曾作有「夏狂衝雨戲,春醉戴花眠」的詩句。

簪花風俗到了宋代更為興盛,甚至還成了一種官場禮儀。首先,宋代文官制度發達,文人雅士大批湧現,民間也以尚文為榮,因此,簪花風俗就更加普及了。在宋代,簪花被朝廷提倡成為一種禮儀。在國家重大喜慶場合,朝廷筵宴大臣及皇帝遊幸,不僅皇帝自己頭上簪花,各位大臣也要按品級在頭上分別簪上不同的花朵。

對此,《宋史》中就有記載,「御史臺東上閣門催班,群官戴花北立,內待進班奇牌,皇帝詣集英殿,百官謝花再拜,又再拜就坐」。宋室南渡後,朝廷依然保持了"花的禮儀,「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巒,臣僚及窟從並管花」……

其次,在宋代,不僅臣子要按禮儀品級簪花,皇帝也要簪花。那麼,宋代皇帝頭上戴的是什麼花呢?據《鐵圍山叢談》記載,「元豐中,神宗嘗幸金明池,是日洛陽適進姚黃一朵,花面盈尺有二寸,遂卻宮花不御,乃獨"姚黃以歸」。

意思就是說:有一年春天,宋神宗遊幸皇宮附近的金明池,見到當時洛陽進貢的牡丹花姚黃,十分喜愛,於是把自己頭上的宮花取下,戴上那面積一尺二寸大的牡丹花,搖搖晃晃而去。那情景想來,估計十分有趣。

在宋朝,最愛簪花的皇帝當數宋徽宗了。宋徽宗治國無方,但是多才多藝,崇尚風雅,無論在宮中還是外出巡遊,他都要在頭上插花。他身邊的儀衛、禁軍,也都在帽上插著大小不等、顏色各異的花朵,十分的壯觀。

至此,宋代官場中管花的風俗越演越烈。不僅大小官員戴花,一般的幕僚、軍士和禁衛吏卒頭上都戴有品種不同的花朵。而且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由於皇帝、大臣領風氣之先,這種風氣也為民間仿效,宋代三教九流、各色男人都以簪花為時尚。

對此,宋代著名詩人楊萬裡就曾寫有一首詩描寫了宋高宗八十華誕的御宴上百官簪花的情景:

春色何須美鼓催,君主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

另一位宋代詩人姜夔也有詩寫道:

萬數簪花滿御街,聖人先自靈景回,不知後面花多少,但見紅雲冉冉來。

再次,宋代簪花風俗老少皆宜,不僅一些長相俊朗的年輕官員頭上會戴著鮮花,一些老年官員頭上也時常插著鮮花。黃庭堅就曾在他的詞作《南鄉子》寫道:「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髮替花不解愁」,白髮管花,花兒也發出「羞羞」的調倪,但是,白髮老人"花可以解憂排愁,顯示出詩人灑脫超然、豁達自適的胸襟。

而宋代大詩人蘇軾也有一首詩《吉祥寺賞牡丹》也寫了老年人簪花的場景:

人老替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扶歸路人應笑,十裡珠簾半上鉤。

這首詩是蘇軾在杭州任通判(地方長官的副手)時作,蘇軾在吉祥寺賞牡丹,喝醉了酒後,順手摘了一朵牡丹插在頭上,一把年紀的大男人頭上戴著鮮花,醉步踉蹌,頭上的牡丹花搖搖晃晃,引得路人忍俊不止,連坐在轎子裡的佳人仕女也半卷珠簾探頭觀看。真是浪漫詼諧!

最後,不僅文人墨客愛簪花,藝人愛簪花,一般市井百姓也都附庸風雅,有事沒事都要在頭上插一朵花兒過過癮。從通俗小說《水滸傳》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少起自民間草莽的英雄好漢也喜愛簪花。

病關素楊雄「兩臂雕青鎮嫩玉,頭巾環眼嵌玲瓏,鬢邊愛插翠芙蓉」;浪子燕青「腰間斜插名人扇,鬢邊常管四季花」;連打漁出身的阮小五也喜歡「斜戴著一頂破頭巾,翼邊插朵石榴花」;劍子手蔡慶愛戴花更是愛到了痴迷的程度,幾乎天天上戴著一朵鮮花,他在江湖上的綽號就叫「一枝花」。

四、結語:時代不同,人們對男子簪花的看法自然也不同了;

花兒是芬芳、嬌嫩和豔麗的,花朵戴在美麗的少女的頭上,天經地義,沒有人會覺得奇怪。但是花朵插在一些大男人頭上,現在的人看來未免有些滑稽。然而在中國古代,男子簪花卻是一種十分時髦的行為。

從漢代重陽節的插茱萸開始,男子就開始簪花了。到了唐代,尤其是到了宋代,男子簪花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風俗了,甚至還成了一種政治禮儀,需要按身份地位、官階品級簪花。畢竟時代不同,男子簪花的風俗自然也不一樣。

此外,細皮嫩肉的文人雅士戴花,風流倜儻的少年書生簪花,俊美年青的美貌男子戴花,人們都還能接受。而那些鬚眉白髮、步履蹣跚的老人,頭上也戴著鮮豔欲滴的花朵,就顯得有些滑稽了。

而且,男子簪花在古代雖然很流行,但放在現代社會就會顯得格格不入。在當今的時代,一個男子要是頭上戴著一朵牡丹花招搖過市,他即使不被人當成瘋子,也會被人當成是「嬌孽」,令眾人側目。

不過,在古代社會,男子簪花,看似極不協調,但它其實恰恰來自於生活,是一種另類的時尚和風雅。而且,在古代文壇,這種看似不協調的生活場景通過文學作品的描寫,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學現象,給人帶來視覺上的衝擊,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美。

(註: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相關焦點

  • 阮小五大男子也簪花?
    05 男子簪花為哪般?為何鍾馗、阮小五要頭戴石榴花?原來「拜倒在石榴裙下」了!黃曆說,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一個「五毒」盡出的日子。這一天,人們不僅中門上懸掛艾葉、菖蒲,並將它們煎水擦洗身體;此外,飲雄黃酒也是闢邪的法子。記得嗎?
  • 和風服裝改良中式風格,可愛又時尚!
    實際上,《陰陽師》作為一個具有和風感覺的遊戲,也被很多人追捧,跌宕豐富的劇情吸引了大批玩家入駐,特別是在學生和白領群體中,《陰陽師》的地位一點也不比其他的遊戲的低,最重要的是裡面有很多日式和風服裝,非常的受人追捧。日本是和風服裝的興起之地,將日本民族的元素和本土化的設計融入到其中。不僅在日本大受喜愛,而且古樸神秘的感覺在中國也有著很高的人氣。
  • 頭戴大紅花……古代男人們的配飾讓你大吃一斤
    但回到人類社會,天啊,現在什麼美容、整容、化妝、就連美顏相機等等都幾乎是專為女性提供服務的領域,不過,在古代,其實男人們也是極其重視外表的,例如配飾就有很多種,甚至有時候,可以和愛美的女生們一較高低。玉佩玉石是礦石中比較高貴的一種,我國古人認為玉既是光榮和幸福的化身,也是剛毅和仁慈的象徵,給與了玉石眾多美好的吉祥寓意,所以古代男子們尤其喜歡玉佩,甚至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
  • 揭秘花美男走俏與審美變遷 宋代男子簪花有淵源
    本周四晚山東衛視《中國面孔》揭秘真正的「花樣美男」的時代——宋代。  戴花是女人的專利?不,男人戴花才是正統!  說起男人戴花,腦海發現出杜淳版西門慶頭簪紅花、風流桃花眼的畫面,當《武林外傳》裡的李大嘴姜超在《中國面孔》戴上西門慶同款頭花,那印象必然「男人戴花」是不正經。
  • 「創意攝影」另類也瘋狂,男子鬍鬚插花演繹波西米亞風
    另類也瘋狂,男子鬍鬚插花演繹波西米亞風 。插花是我國的一門傳統手工藝術,既可以培養情操又能夠美化環境,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盤,盆等溶劑裡,而不是栽在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葉,均不帶根,只是植物體上的一部分,並且不是隨便亂插的,而是根據一定的構思來選材,遵循一定的創作法則,插成一個優美的形體(造型),藉此表達一種主題,傳遞一種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後賞心悅目,獲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 漢服小哥哥必備知識點:古代男子梳什麼髮型?
    常常看到漢服走秀裡小姐姐們精緻的妝容,衣飾和髮髻,恍若古代門庭走出的大家閨秀。很多有心的小姐姐為還原古代的衣飾,還研究傳統文化和古籍,雕刻、 古畫中的裝扮,可謂是下足了功夫。可是見到很多的小哥哥們,雖然帥氣瀟灑,但髮型大多格格不入。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古代男子大多梳怎樣的髮型。
  • 宋代獨特的文化風氣,男子頭上戴花,女子圍觀竟看得如痴如狂
    簪花,也就是在髮髻或帽子上戴花,一般用的是鮮花或者絹花。這種習慣乍一看,好像就是女子化妝打扮的事了,但古代的簪花可不是女子專用,男子,甚至朝廷百官也會簪花。宋代男子簪花滿是大漢的《水滸傳》中,阮小五「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浪子燕青則常插四季花,還有因為愛戴花而乾脆被稱為一枝花的劊子手蔡慶,等等,這些都是宋代男子簪花現象的一個縮影,絕不是個體偶然現象。
  • 唐朝的「白富美」——《簪花仕女圖》
    小編要介紹的第一件文物就是《簪花仕女圖》。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仕女圖?仕女,在《辭源》中有三種解釋,一是指以美女為題材的中國畫,也叫「士女」;二是指宮女;三是指舊貴族官僚家庭的婦女。因此,仕女畫又稱「美人畫」,是以古代女子風貌特徵為題材的繪畫統稱。我國的仕女畫歷史悠久,最早的仕女畫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到了唐朝進入鼎盛時代,一直發展到清代。而簪花,是指把花插在頭髮上。
  • 宋朝的男子,為何喜歡頭上戴花,是愛美還是有講究
    在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歡將花寫進作品中,或寄寓相思,或表達祝福,或言明志向。 就好比屈原在《離騷》中寫道:「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將美麗的花草戴在身上,寓意高潔的品格。還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其淡薄之志。
  • 宋朝男子為何愛在頭上戴花?一個與重陽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下面,讓我們回溯歷史,看看宋朝男子頭上簪花的習俗,以及這個習俗與重陽節之間的關係。水滸傳劇照一、宋朝男子愛簪花將花插在自己的頭髮或者帽子上,比較正規的說法是簪花。二、簪花與重陽節的關係在古代,重陽節的重要性與除夕、清明相比,毫不遜色,這一天甚至被認為是另外一個清明節。登高旅遊、祭祖敬老等活動,都是這一天的活動主題。
  • 古代女子穿「高跟鞋」很常見,可為何古代男子也愛穿「高跟鞋」呢?
    其實不然,早在中國古代就有了「高跟鞋」出現,這可以從近幾年流行的清宮戲中,嬪妃們穿的「花盆底『高跟鞋』」可以窺見一斑。而且在古代不光是女性常穿,古代男子也很愛穿。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且看下文給大家一一分析。一、中國古代出現的「高跟鞋」「高跟鞋」字面意思上看就是跟比較高的鞋。
  • 中國古代假髮文化:首飾不過是一縷髮髻,他有一種繪畫情懷
    當然,古代婦女也不例外,為了追求美,他們窮困潦倒,窮困潦倒。從史文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女性「滿頭翡翠,環鬢金珠」,其中一些「梨花淡妝,宛若仙子」,以及「「門前一尺春風髻」的獨特美。無論是金銀珠寶還是淡妝高髻,都是裝飾女性美的的一種方式,但這些遠遠不能滿足古代女性的時尚需求。因此時尚假髮的新元素應運而生。假髮的加入讓一直引領時尚的高髮髻更顯高翹更具魅力。
  • 「頭頂上的花園」:探秘福建泉州蟳埔女特色服飾「簪花圍」
    她們的服飾極具「海絲」遺風,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見證。  【解說】6月14日,記者驅車來到蟳埔社區實地探訪。蟳埔女服飾簡樸寬鬆。俗稱「大裾衫、闊腳褲」,便於海灘上勞作,體現了海邊生產勞作需要的實用價值;蟳埔女的丁香耳墜是輩份的標誌;蟳埔女佩戴的鮮花頭飾俗稱為「簪花圍」,是蟳埔女服飾的一大亮點,被稱為「頭頂上的花園」。
  • 走進蟳埔漁村:「蠔宅」處處見 簪花個個豔
    新華社「新絲路 新夢想」走進蟳埔漁村:「蠔宅」處處見 簪花個個豔在蟳埔社區,「蠔宅」處處可見,這是一種用海蠣殼搭建的房子,俗稱蠔殼厝。白色的海蠣殼牆體,下配以花崗巖,再砌上紅磚牆,紅白相間,鮮豔奪目。蟳埔女是社區的另一道風景。
  • 國畫《簪花仕女圖》:盛世氣象繪就的唐朝女子服飾,美若錦繡
    即便如此,她們仍然覺的不夠,為了掩蓋自己的腰身,就將裙腰提高至腋下,就連裙子也是五顏六色,石榴紅色的石榴裙,還有深紅、深紫、草綠等色彩,但石榴裙還是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這種罩衫設計,不僅避免了唐女"春光外洩",更令整個裝束充滿了一種若隱若現的迷人魅力。
  • 古代男子產翁制
    概述:在我國生育制度的沿襲過程中,曾經流行過一種產翁制,又稱男子坐褥,男子擬娩,這種有趣的風俗,又有何寓意哩。產翁制流行區域在《黔記》,《圖畫新聞》,《百夷傳》等文獻中,同樣可以發現男子如產婦一樣,代替產婦臥床抱養孩子的記錄。這種產翁制從記錄裡看出,起初流行於百越民族,後為僚(獠,古代一個民族,今天壯族之先民)人繼承,如今的仡佬、傣族、苗族、黎族等不同程度的繼承了這一遺風。
  •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驚豔了時光!
    和其他服飾相比,中國古代典籍對內衣的記述不多,這使得人們往往難以將視線穿透重重厚服,精心剪裁的肚兜……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以下所訴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唐代——訶子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唐 周昉《簪花仕女圖》中的唐朝貴夫人,穿著低胸的透視裝。)
  • 西雅視覺:聚焦時尚中國風
    西雅視覺:聚焦時尚中國風 中國風,即中國風格,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蘊含大量中國元素並適應全球流行趨勢的藝術形式或生活方式。 近年來,尤其是08年之後,中國風開始流行於攝影、廣告、電影、音樂、服飾、建築等。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古代女子如何穿衣時尚搭配?種類滿目琳琅
    服飾的歷史可以追憶到原始社會時期。每個時代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像顏色,樣式等等。在暢銷書《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裡也介紹了很多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的特徵。一個民族的服飾史,也同樣是民族的文化歷史變遷的證明。服飾的起源在《鑑略.三皇紀》有記載:有巢氏以出,襲葉為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