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九行公眾號(ID:jiuxing_neweekly)
作者:周芷若
點擊下方圖片,進入今日份的文學生活秒殺書單七八月是屬於雲南人的,一場「吃菌潮」火速抵達現場。高溫多雨的季節讓雲南土壤和樹枝上的菌絲默默發酵生長,都說雲南的菌,是當地人即便中毒腫成豬頭,都不能放棄的美味。這不,最近的一則熱搜事件就有一雲南女子吃了野生菌後中毒就醫,躺在床上手舞足蹈,說自己看到小精靈了。△這個雲南女子肯定沒想到自己以這種方式走紅了/微博截圖
雲南人立馬確認過眼神,肯定是吃了「見手青」,傳說中易中招,但云南人民依舊朝思暮想的野生菌。
外地人看不明白了,他們拿命吃的蘑菇,真值得賭上命嗎?
雲南人吃菌
真不要命了嗎?
每逢吃菌潮,雲南菌子在土壤裡噌噌噌一冒頭,雲南人便開始蠢蠢欲動了。
俗話說得好:「日啖菌子三百口,不辭長作雲南人」,說雲南野生菌再野,都野不過以身犯險試毒的雲南人。
雲南當地有句玩笑話,他們吃菌有三熟:一是菌子種類要熟;二是菌子要做熟;三是去醫院的路要熟。
每個雲南人身邊都有個曾經吃菌中過毒的朋友。
雲南人吃菌中毒,這一定是鍋要背的鍋 微博截圖
知乎微博常年熱帖:雲南人吃菌中毒是什麼樣的體驗?
有的說見到了會跳舞的七彩小人,有網友甚至畫出了回憶中的小人國場景,整出了晴天娃娃、天線寶寶、愛麗絲夢遊仙境,甚至還有宮崎駿《幽靈公主》的畫風。
還有一些網友分享自己和家人吃菌中毒後五花八門的奇妙經歷——
「我中毒的當天晚上,指著剛回家的爹說,爸你頭上怎麼有條狗?當時我爸就嚇懵了……」
「我奶奶吃菌子中毒了,說廚房有條龍,叫我爺爺去抓龍。」
「我堂堂七尺熱血男兒,中毒時哭嚎『救命啊,地震了,地板軟了。』」
雲南人吃菌見小人都成了各種段子/微博截圖
如果你覺得各路神貼太神乎其神,翻開雲南的社會新聞,會發現每年6-9月,雲南人「吃野生菌中毒死亡」的新聞報導層出不窮,進醫院掛點滴都是駕輕就熟的事。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導,截至7月20日,已經發生了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其中就有12人中毒身亡。
別看這數字已經很嚇人了,這比例已經比去年同期低了很多,中毒人數下降了33.9%,發病人數下降了35%。
中毒見小人的罪魁禍首,要數傳說中的「見手青」,這個屬於牛肝菌類,稱得上昂貴牛肝菌的平價替代菌,帶著微毒,傘背細瓤和杆部在被觸摸後會變為青色。
據說少量食用,或者煮熟煮透處理得當就不會產生毒素。但你要是野起來想要涼拌,雲南人都敬你是條漢子。
「涼拌見手青」都成了雲南方言的一句俚語,要是你聽見他們說「你今天怎麼吃著涼拌見手青啦?」
要不就是笑你鬥膽作死,不然就是說你瘋瘋癲癲。
雲南人拿命吃的菌兒
到底值得嗎?
雲南人對菌子的愛,天地可鑑。大半夜到醫院吊著個藥瓶,說: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菌絕。
在昆明生活了七年的作家汪曾祺懂吃,他曾為雲南菌子立傳: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無論貧富,都能吃到菌子。」
雲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就是最適合菌子生長的「真菌王國」。
雲南位於我國西南,是中國一級地勢階梯和三級地勢階梯之間的過渡地。
這裡氣候常年以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夏天降水多,一到大量降水的雨季,海拔較高的山地和山林低溫度的氣溫加持,天然就能為生長在林下、與樹木共生的菌類提供了滋生的理想環境。
早在明代潘之恆的《廣菌譜》中就記載過雲南的食用菌多達119種。目前全世界有食用菌多達2000種,雲南野生食用菌至少有750種,加上人工栽培的50多種,就有近800多種,佔全世界食用菌的40%。
上山採野生菌並不容易,這些菌類生長多在陰冷潮溼的環境裡,蚊蟲多,經常還有蛇出沒。距離野味最近的幸福,通常伴隨著的也是最危險的誘惑。《舌尖上的中國》就有一期說到了香格裡拉採菌高手單珍卓瑪一家的故事,說他們連夜上山採摘精靈般的野生菌——松茸。其中有個採摘的細節讓人記憶猶新,卓瑪在採拾松茸猴會用松針把菌坑掩蓋好,好讓菌絲不被破壞。這是當地人默許成規的智慧:因為野生菌生長對環境要求很高,隨著人類採拾的程度加劇,他們怕有一天再也找不到這些美味的蹤跡了,一個簡單的細節希望能延續自然的饋贈。
每一樣野生菌的風味都是由各種各樣胺基酸隨機混合,這種組合非常複雜,越珍貴的菌越具有不可複製性。其中蘊含的營養,稱得上是蔬菜界的牛排。
相比之下,人工菌培育的品種實在太少了,並不是說人工菌的技術還不足以替代野生環境,而是雲南的野生菌在品種的豐富度上,就已經足足超越人工了。
再說了,如此得天獨厚的環境,對世代靠山吃山的雲南人來說,寧願在險中求野味,也不願吃人工食品的味道。
所謂自然的饋贈,大概就是雲南野生菌最準確的寫照。
這個季節到雲南菜市場,沒看到一堆叫不出名的菌是不可能的/圖蟲創意
對雲南人來說,松茸、黑松露這些在外被捧上神壇的高級菌類,其實並沒有那麼昂貴,有的甚至多到賣不出去。在雲南人的美食世界觀裡,野生的才叫菌子,他們喊做「菌(jin)兒」,外地人工養殖的菌子頂多叫「蘑菇」,在他們看來,菌子之間是有一套完整的野生菌鄙視鏈的。怎麼吃菌也是雲南人獨有的生活哲學 圖蟲創意
好比黑松露,它是歐洲人的最愛,食用歷史已經有2000多年,可雲南人卻從不解它的風情。雲南黑松露產量高,在本地有個土氣的小名叫「豬拱菌」,看名字就有多低端了,放在以前剩多了的還拿來餵豬,頂多懂的人會拿老黑松露來泡酒。黑松露在國外捧為寶,雲南人卻不屑 圖蟲創意
還有松茸,同樣在外人看來極為高檔的食材,雲南人也並不捧為珍寶。他們吃松茸也不過幾十年的時間,在歷史上還一度叫它「臭雞樅」。但由於近年來松茸的生長環境要求極高,對鮮味的追求極為苛刻,雲南人愈來愈懂得它的價值不菲。家常的松茸做法,就是把黃油稍微煎一煎,也是人間絕味。最常出現在雲南人餐桌上的菌子是青頭菌,號稱是「抑鬱症剋星」,價格便宜,但口感滑嫩肥厚。
雲南人家常菜必備青頭菌/圖蟲創意
青頭菌還守住了雲南人吃菌的底線,這條界線往下就是處在鄙視鏈底端的菌類:雞油菌、銅綠菌、奶漿菌……被雲南人統稱為「雜菌」,通常上不了臺面。鄙視鏈再往上,中產階級代表菌類,便是聽起來讓人虎軀一震的菌類,羊肚菌和虎掌菌。羊肚菌顏值很高,一看就蠻貴 圖蟲創意
而且他們都形同其名,羊肚菌的菌帽凹凸不平,看起來非常像倒扣的羊肚子,虎掌菌沒有菌柄,耷拉在地上就像老虎的腳印。雲南當地有俗語「年年吃羊肚,八十照樣滿山走」,羊肚菌不僅性情剛烈,能在惡劣的環境,譬如山火的土壤裡更加野蠻生長,而且營養價值高,堪比蟲草,是一味燉湯神器,加一丁點就能提鮮,尤為馥香。處在鄙視鏈頂端的菌類,最好看的要算雞樅菌了,因切片肉質酷似雞白肉,菌蓋很大像雞尾巴上的毛,肉質也有雞肉清香而得名。雞樅菌的味道曾聲名遠揚,可能是最早被雲南省志記錄並延續下來的菌類。明代早有《玉堂薈記》記載「菌之美者,以滇之雞樅為第一」,時至今日也依舊是雲南人的心頭菌,他們尤其愛油炸雞樅菌,或者蘸著特製樹番茄撒來吃。還有人間至味乾巴菌,汪曾祺曾說這是中吃不中看的一類菌子,看起來有點像被踩爛的馬蜂窩,或者是乾癟皺縮的繡球。但懂的人才知道,乾巴菌高檔到沒有四位數還真的買不起了,與豬肉和辣椒同炒、幹煸,入口細嚼還能找到通靈牛肉乾的香氣。鄙視鏈頂端的,當然還少不了牛肝菌,同樣因為菌蓋顏色似牛肝而得名。牛肝菌家族壯大,黃牛肝菌和黑牛肝菌較為常見。雲南人炫富的方式,並不是大魚大肉,或者黑松露任買一斤,而是越貴的菌子,越是要素著吃。「你看他們家平時吃的,那都是菌子,愣是沒瞧見一點肉。」另外,「長得越漂亮的蘑菇越可能有毒,不好看的蘑菇反倒沒毒」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偏偏在雲南不能成為鑑別的標準。像雲南人經常食用的正紅菇、大紅菇、雞油菇等等顏色都很豔麗,但都是無毒的。而有的像鵝膏菌、白毒傘這類長相樸素不起眼的蘑菇,反倒被證實內藏劇毒,完全不能食用。鵝膏菌也有這種看起來不起眼的,但有劇毒 wiki
當然,最有效的防止野生菌中毒的方法肯定是——戒口,不吃菌。但對雲南人來說,欲罷不能的菌子真是撓人的小妖精,讓他們放棄菌子不吃,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吃菌子沒中過毒,不足以做雲南人 網易上流
菌中毒才是雲南人一生的高潮 馬路青年
雲南人為什麼拿命吃菌 浪潮工作室
走,去雲南吃菌子!企鵝吃喝玩樂
又到吃菌季 盤點雲南美味野生菌和常見有毒野生菌 昆明信息港
如何像當地人一樣吃遍雲南菌菇季 澎湃新聞
各路大「菌」,雨季雲南的美食之光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這樣的蘑菇千萬不要吃!小心吃完見小人!果殼網
在雲南菌物風流 馬紹賓
小美牛肝菌研究進展 才曉玲 、李志洪 、何 偉、鄒 瑤
微信公眾號(ID:jiuxing_neweekly)歡迎留言分享,我們將Pick 2位小夥伴送出中信好書一本。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
同名授權書籍
揭開隱藏在食物裡的千言萬語
隔壁小孩都饞哭了
點「在看」,給阿信加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