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朝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他的助手伊尹的輔佐。特別是湯去世以後,為鞏固和延續商王朝,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史載商湯娶婦的時候,嶽丈有莘氏為女兒準備了豐盛的嫁妝,還有很多陪嫁的奴隸。其中有個人名摯,因母親住在伊水之濱,所以又名伊尹。尹是正的意思,是說後來他輔佐商湯正了天下。伊尹初來的時候,因為很會做菜,深得湯的歡心,便命他執掌廚事。湯後來察覺伊尹與一般奴隸不同,便和他交談。他胸懷大志,是為了讓湯了解,才混在陪嫁的奴隸中到這裡來的。伊尹給湯談了許多經世濟民的道理,勸說湯爭取民心,發展生產,加強裝備,努力擴大自己的區域,為滅夏作好積極的準備。湯看中了他的才能,便提拔他當了右相,成為得力的助手。
也有人說,伊尹不是陪嫁到湯家的奴隸,早先本是一名隱士。湯打聽到他是一位賢人,便派人去迎聘他。可是伊尹留戀山水,不肯出來做官。湯總共去了5次,他才向來人談了古代聖王治國濟民的道理。伊尹出山後,湯便把國事交給他掌管。這時,自孔甲以來,腐朽的夏朝統治,到了桀的手裡就更加不行了。伊尹便和湯策劃討伐夏。他說:「儘管夏朝德衰,叛離的很多。關鍵是夏王調遣他們出徵的時候,能不能服從。這就須投石問路。我們暫時停止向桀朝貢,看他如何反應,再作打算。」湯同意伊尹的意見,便停止向夏朝貢。這件事果然激起了桀的憤怒,馬上命令九夷發兵徵討。伊尹看到夷族還服從夏桀的調遭,便趕快派人向他請罪,重申承認夏朝的宗主國地位,並送去了許多貢品,夏桀才停止對湯用兵。
一年以後,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九夷中的一些部落開始叛離夏朝。大舉進攻的時機終於到來了。夏桀得到湯舉兵的消息,立即命人徵調昆吾、韋、顧3個小國的人馬進行阻截。誰知商湯按照伊尹的布置,早已派兵攻滅了韋國和顧國,並挫傷了昆吾國的銳氣。雙方大軍在鳴條會戰,夏桀的軍隊很快戰敗。商湯乘勝追擊,滅亡了昆吾。自此以後,商朝不僅牢牢地控制了黃河中下遊廣大地區,連遠在西方的氐羌部落,也都向商朝臣服了。商王朝建立以後,伊尹又幫助湯制訂各種典章制度。他要求朝臣盡心供職,勤勉用事,要為民立功,做出顯著的成績。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獎賞,否則,將從重處罰,決不輕饒。因此,商初清明,經濟繁榮,老百姓都能安居樂業。一些驕橫的貴族,看到伊尹能以身作則,囂張的氣焰也得到了相應的抑制。
湯滅夏後,只當了13年的商王就逝世了。按照「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本應由他的弟弟接任王位。湯沒有弟弟,便傳位給長子太丁。太丁不及繼位就死了,因此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繼立;三年後,外丙又死了,便由外丙的弟弟種任繼位。仲任在位不到4年也去世了。作為開國元勳的伊尹,在這關鍵時刻,為了穩定人心,以其崇高的威信,當機立斷,迎立太丁的兒子太甲為商王。太甲繼承王位後,伊尹盡心輔佐他,教育他繼承祖宗的光榮傳統,克勤克儉,敬天愛民,並且專門為他寫了3篇文章,供他學習,以便成為一個好的君主。在《肆命》一文中講的是如何分清是非的問題。對一個國君來說,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都要分得清清楚楚。另一篇叫《徂後》的文章,講的是當時的法律制度。伊尹告誡太甲,要按祖宗定下的規矩辦事,不可胡作非為。
開始兩年,太甲處事還算謹慎,做事也算勤勉。對於祖宗的法度,伊尹的教誨,都不敢稍有懈怠。可是到了第三年,形勢便發生了逆轉。太甲以為自己是一國之君,一切內政上的大事,都得由自己專斷。對於伊尹的勸諫,便不再放在心上。他殘暴昏庸,不守法度,引起了大臣和人民的不滿。鑑於太甲已經喪失了作為國君的基本條件,伊尹同其他大臣商量後,決定採取非常措施,發動了一次宮廷事變,將太甲逮捕,送到桐的地方囚禁起來。據說,桐是商湯的墓地,將太甲放逐到那裡,為其祖父守墓,有促他悔罪自新的用意。
商湯雖是一代開國聖君,墓葬卻十分簡陋。太甲住在低矮的享殿裡,除做些掃墓和祭祀之類的事情外,便是聆聽伊尹派來的官吏為他講述商湯創業的歷史以及他親手制訂的典章制度和各種規矩,教育這位被逐的國王悔過自新,以乃祖為榜樣,不要胡作非為,走上夏桀的滅國亡身之路。經過幾年的反思,太甲果然有了悔悟,覺得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不僅違反了祖宗遺教,而且也違背了天命。對伊尹的一片苦心,開始有所理解。太甲為了表現自己的悔改誠意,決定先從桐地這個小地方做起。平時,他關心老弱病殘,扶助貧困無依的百姓。凡是應該做到而又能夠做到的事情,他都盡力去做;不應該去做的事,不僅自己不做,還對別人加以勸阻。
太甲的這些表現,不僅得到了百姓的稱讚,而且很快傳到了伊尹那裡,他也十分高興。經過多方調查,證明太甲確實已經悔過自新。伊尹的目的達到了,因為放逐太甲的用意也正在這裡。於是,親自帶領百官,將太甲接了回來,重新扶上王位,鄭重其事地把權力交還給太甲。伊尹為了建立太甲的威信,又專門寫了《太甲訓》3篇,以褒揚他能改過自新,仍不失為一位明君。太甲果然不負厚望,沒過多長的時間,便把國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經濟日益繁榮富強起來。古籍記載:伊尹活到100歲後才去世。沃丁為了褒揚他的功績,用王的禮儀厚葬了他。所以在這個故事裡,小編認為,明君離不開賢臣的輔佐,賢臣也需有明君賞識,彼此才能相得益彰。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