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解剖課的屍體是自己帶還是學校發?」

2020-12-12 澎湃新聞

原創 鄒世恩 恩哥聊健康

還記得這句話嗎?

很可愛的新生,問到屍體是自己帶還是學校發的時候,她沒有一點點的緊張,有兩個可能:1、她手頭上有貨兒,不怕學校不發;2、大條,性格實在是大條。

恩哥估計,手頭上有貨兒的可能性極小,不然早進去了。所以,實在是位性格大條的新生。嗯,學醫是對了,這樣子在面對真正的屍體時,才能鎮定自若。

解剖課,職業認同感的開始

解剖學是現代醫學的基礎課程。剛開始醫學理論課學習的時候,對於自己是醫學生的概念還不是很強烈,直到上了解剖課。

從看書背骨頭肌肉的名稱開始,到真正上手摸骨頭,最後拿手手術刀,在瀰漫著福馬林味道的狹小解剖室裡真刀真槍的解剖屍體,我終於從心底認同了自己的醫學生的身份。

和其他專業的同學朋友聚會的時候,規定動作:必講一些解剖課的小故事,往往能夠收到不錯的效果,尤其是在吃肉的時候……

還記得當年,有一次起得晚,買了兩個肉包子就往解剖室跑,到了門口沒吃完,只好塞包裡。直到解剖課上好,再拿出包子繼續啃。想想當年,看看現在,嗯,恩哥天生是個做醫生的料。

醫學生也有脆弱的,上了解剖課,好長時間不吃肉的大把人在。還有個別吐了……

6-7人合作一具屍體

不管什麼年代,解剖課用的屍體都是很緊張的,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不會那麼輕易被改變,即使到了現在,願意死後捐獻屍體給醫學研究的,還是極少。

當年,我們大概6-7人合作解剖一具屍體,還記得我們那組分配到的是一具老年女性屍體,可能時間有點長,被福馬林泡得有點乾癟,皮膚深褐色。

上課前,老師帶領著我們向給屍體鞠躬默哀,感謝其為醫學做貢獻。儀式雖短,卻讓我們領會到了感恩之心。

有些醫學院還尊這些屍體為「大體老師」。

老師告訴我們這些屍體的來源,不少是意外死亡沒有家屬認領,才會拿到醫學院的。還有一些是解放前留下來的,據說當年中山醫學院病理解剖系的老主任梁伯強,收集這些屍體的時候,還遇上地痞化身家屬來訛詐。

學生多,屍體少,只好幾人合作。大家輪流分工,先從頭顱四肢開始,最後是胸腹腔內臟,每次都有一個主刀,一兩位助手,剩下的觀摩。一具屍體,要分好幾課才能解剖好,還要縫皮復原,最後送去火化。

不僅是解剖屍體

很多業外人士對解剖課的理解就是解剖屍體,實際上,這只是解剖課的一部分而已。剛開始的時候,要面對枯燥的課本知識,背一背人體的骨頭肌肉,記一記動脈靜脈,還有紛繁複雜的神經系統,不僅要背名字,還要說得出功能。

先是大教室上大課,然後會有標本陳列室的觀摩實習,摸著骨頭,再記憶一下,還得說出某個骨頭上面的小突起名字和功能……

最後才是屍體的解剖實習課程。

福馬林,是另一個記憶

除了解剖屍體之外,這些解剖實習課留給我最大的記憶就是福馬林的味道,第一節課,沒經驗,被燻得流了好久的眼淚。

福馬林也就是甲醛,浸泡屍體或者標本,可以固定組織蛋白,不腐敗,醫學上應用十分廣泛。關鍵是有很強的刺激性,刺激鼻腔、刺激眼睛、刺激你的胃……

後來慢慢適應了,也不流淚了,到了瀰漫福馬林味道的解剖室,反而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或許,這種親切感就是福馬林帶來的。

中西方對待解剖的不同

解剖學是現代醫學的基礎,但是在現代醫學傳到中國之前,中國幾乎沒有什麼解剖學。最多就是對人體表面器官的認知,因為不用真正去解剖就能看得見;另外骨傷科還算有些解剖學知識。

再往前,恩哥覺得華佗可能懂得解剖學。不然他也不會對著曹操,說出「要解決頭疾,需打開頭顱」的話來。沒有三兩三,哪敢上梁山,敢做開顱手術,至少對頭顱的解剖要有一定的認識。可能這位古代名醫偷偷解剖過不少屍體,他的《青囊經》裡或許有描述,可惜沒有傳下來。

而西方醫學對解剖學是非常推崇,歷史上出過許多醫學大家,同時都是解剖學的泰鬥,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古羅馬的蓋倫,他們還不敢明目張胆解剖人體,很多時候是用動物來代替,雖然有差別,但是開啟了探索人體的大門。

文藝復興時期,解剖的大家輩出,維薩裡《人體的構造》(「盜墓筆記」,成就一代醫學宗師)、達文西的解剖圖譜等等,不僅是醫學,同樣也是傑出的藝術作品。這些解剖學大師,在不斷打破舊的觀念的過程中,越來越揭示出人體的真實奧秘,對於現代醫學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一樣的文化思維,造就了中西方醫學的差異。不管如何,只有揭示了真實,才是真正的科學。

醫生最初的醫生情節,或許就是起源於解剖課,開始於那一具乾癟的大體老師……

向他們致敬!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耶魯醫學生陷「屍體猥褻門」,你在解剖課上這樣做過嗎?
    負責保管年鑑的John Hay Whitney醫學歷史圖書館館長Melissa Grafe表示,醫學院並非每年都會出版年鑑,但藏品中的確包括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年鑑,其中許多都有一個固定部分,就是醫學生第一年在解剖學實驗室中的照片。
  • 探訪醫學院屍體解剖課:屍體前師生默哀三分鐘
    第1頁:女學生笑稱解剖課不可怕第2頁:屍體解剖完之後如何處理   解剖屍體前師生默哀3分鐘  □ 晨報探訪南醫大解剖實驗樓,與學生共上解剖實驗課  □ 南京遺體捐贈者近5000人,醫學事業發展仍急缺遺體  在周星馳喜劇電影《百變金剛
  • 大學解剖課的屍體從何而來?使用完畢後,又會如何處理?
    大學解剖課的屍體從何而來?使用完畢後,又會如何處理?而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醫生做手術的時候,都是需要動刀子的,因此學醫的人,如果選擇的是這一方向,就會上解剖課。而解剖課的解剖對象,就是一些真人的屍體。那既然如此,大學解剖課的屍體從何而來?使用完畢後,又會如何處理?關於這一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很多人都想像不到。
  • 鬼故事:午夜圍觀師兄解剖屍體,發現被解剖竟是自己!
        想到自己缺席了整個學期的實驗課,著實是對不起黨和國家,所以我決定理論聯繫實際——去解剖樓把缺掉的知識補上來——畢竟也是交了學費的嘛。    作為一個醫科學生,要進解剖樓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作為一個沒有老師批准而且是面臨考試惡補的醫科學生,要進解剖樓就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了。
  • 解剖課體驗:嘔吐大哭做噩夢
    在長春,也有這樣一群年輕、陽光的醫學院女生們,這群「90後」女生們,闖過恐懼、嘔吐、做噩夢的人生第一關,在解剖課上尊重每一具冰冷的屍體,她們說:「拿起手術刀,因為我們熱愛生命。」大師兄段長偉用手術專用的小鑷子輕輕一拉,掀起前胸的皮,心臟一下露了出來,學生們都圍在周邊,將目光凝聚在那具屍體上……孫琳豐告訴記者,他們班57名學生中,37名都是女生,對於解剖課,他們早已司空見慣,不覺得有啥害怕的。面對恐懼 嘔吐 大哭 做噩夢 不敢吃肉 「面對冰冷的屍體,你們難道就不害怕嗎?」
  • 醫學生們以後上解剖課,竟然要使用這樣的屍體...
    對於醫學研究而言,會需要很多的人類的遺體、或是動物屍體等才能做足手術的練習。當遺體不足的時候,也會造成醫療研究以及練習上的困難。不過「Syndaver」這個近乎人體、擁有完整器官還有肌腱的解剖教具要來解決這個問題了!(同時也會帶給你很多晚上的夢魘。)
  • 簡筆恐怖故事,男女夜裡去學校解剖室,竟看到詭異人影向他們撲來
    張超出生在醫生世家,自然大學讀的也是醫學專業,每年過年的時候,他都會在朋友聚會時講起一兩個他們學校的靈異事件。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的,這一天的解剖課,細心的人發現這個屍體怎麼和戲裡的戲花兒王美麗那麼像呢?如果不是因為福馬林的浸泡,簡直就是王美麗的翻版。
  • 醫學院上解剖課時,「屍體」是從哪裡來的?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就比如解剖。這個解剖可不是說的小兔子小老鼠的解剖,而是人體解剖。到這裡有些人不禁要問了,醫學院每年「解剖」的屍體,都是從哪來的?醫學院上解剖課時,「屍體」是從哪裡來的?說出來你或許都不相信!
  • 人體解剖的名義 | 曾把屍體帶回宿舍解剖,他編創出中國第一部人體層次解剖圖譜
    他解剖了幾十具屍體他提出連續層次解剖學、研究自身比例定位法、編制了我國第一部原創的人體層次解剖圖譜……在晚年又致力於層次解剖學的推廣和應用。他以解剖學的名義,以南醫人的名義,以醫學的名義,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中國醫學教育的裡程碑上:姜同喻
  • 醫學生上解剖課時用到的「屍體」,是哪裡來的?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大家都知道,醫學生都要上解剖課,這堂課比較側重實踐。不知道大家是否好奇,上解剖課時用到的「屍體」,是哪裡來的?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首先一個來源就是遺體捐贈,這也是目前大部分醫學院獲得屍體的主要來源。在經過死者家屬的同意後和籤字後,遺體就會被用於解剖或者是製作標本。醫院首先會對屍體進行防腐處理,然後送到醫學院,或者進行器官切片。
  • 準護士的艱難「修煉」之路 上完解剖課,幾天吃不下飯
    上解剖課,不少女生看著手術臺上的兔子,嚇得瑟瑟發抖。  泰山護理職業學院在讀高護專業的學生,年齡最小的才十四五歲,年齡小心理承受能力弱,上解剖課時,有的女生會嚇得臉色發白哇哇哭,有的上過課好些天吃不下飯。學習護理專業的男生女生,遇到並克服了原先沒想到的很多困難。
  • 與「大體老師」的見面 醫學生的第一堂解剖課(組圖)
    2017年9月19日,山東青島一所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三的同學們,上了他們入學以來的第一堂局部解剖課,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大體老師」(遺體)。  與其他課程不一樣,上課前,同學們會向遺體默哀1分鐘,然後集體鞠躬。有同學告訴作者:「遺體也是老師,我們對遺體心存敬畏。」
  • 北京一整形醫生朋友圈叫賣屍體頭部標本,稱不清楚屍體來源
    發朋友圈的是一名整形美容醫生。微信內容如下:微商朋友圈賣屍頭標本了。嚴肅點,不開玩笑了!去年找醫學院解剖教研室的老師幫我做屍頭的血管模型,前天終於拿到。從個人介紹來看,他是目前整容界的明星醫生,接受過許多媒體的採訪,曾作為嘉賓上過知名電視節目。他朋友圈裡的內容也都和整形美容有關,曾經曬過自己穿著手術服抱著屍頭標本拍的照片,表情十分輕鬆。叫賣的屍頭標本從哪裡來?為什麼賣?帶著這個疑問,現代快報記者在北京找到馬某,當聽說記者的來意後,他立即意識到自己「闖禍」了,當即刪了出售屍頭的微信。
  • 盤點高校趣味課堂:解剖鱷魚爬樹捉蟲坐熱氣球(圖)
    是正襟危坐的老教授侃侃而談上下五千年,還是戴金絲邊眼鏡的年輕學者講解顯微鏡下的奇妙世界,抑或只是黑板上那些枯燥冗長的電腦程式代碼?路漫漫兮其修遠,象牙塔中正醞釀的,是幾乎囊括了人類智慧的最多成果。它的課堂在教室裡又不囿於教室,五光十色,活色生香。  最犀利 當堂解剖鱷魚  「看,鱷魚!」
  • 解剖時碰到這些事,法醫也害怕
    嘿,我還真碰到過(當然屍體是不可能說話的,小夥伴們放寬心)。有一次我出一起自縊的現場,到場的時候屍體維持原樣,也就是死者還懸吊在房梁上,痕檢的同事先行照相固定後,就由我上去把屍體放下來,剛一鬆開繩索,耳邊就聽到了一聲嘆息!是不是略驚悚!如果小夥伴們碰到這種情況,是會雙腿發軟還是會當場叫救護車?
  • 面部修復屍體解剖 記者揭密烏代和庫賽屍體整容
    在巴格達機場上臨時搭建了一個帳篷算是殯儀館,是由卡其布建成的,但裡面裝有空調,所以屍體保存還算完好,否則以巴格達40多度的高溫,屍體要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腐爛,不過帳篷裡面漂著濃濃的消毒劑的氣味。我是15個被允許參觀的記者之一,我看到屍體的第一眼就覺得看起來的確像是烏代和庫賽的屍體,因為他們兩人的生前照片大家都看了無數遍。
  • 實拍解剖鯨魚屍體,內臟堆成一座小山!|與屍同行013
    普羅溫斯敦鯨魚屍體現場解刨事件  前段時間,普羅溫斯敦,一頭鯨魚被衝上沙灘,經專業的科學團隊證實已經死亡。為了避免爆炸風險,專業團隊在現場對鯨魚屍體進行了解刨。圍觀的人群,被解剖完的沙灘,鯨魚將送到專業研究所進行深入研究。  同時,若解剖鯨不當也可能會引起爆炸,如果解剖時一次性割一個大口,空氣一次性排出,使體內的氣髒一下噴出來,將會產生爆炸。
  • 神秘恐怖大開眼界 走進人體屍體解剖展(組圖)
    第9頁第10頁      人體解剖組圖揭秘本組圖均為搜狐科學配圖  設在新加坡博覽中心第一展覽廳的「人體解剖展」剛添加了最新的巨型駱駝解剖體。(膽小勿進)   新加坡博覽中心「人體解剖展」的展覽品解剖之完整精緻或許讓人震撼驚嘆,不過你有沒有想過,那一具具被揭了皮膚脂肪、剔了骨的屍體究竟來自何處?(責任編輯:孫陽)
  • 世界最古老木乃伊狗屍體解剖!不恐怖,可以看
    它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內密封保存了1.24多萬年,科學家對它進行屍體解剖,揭示出這隻史前野獸在毛皮、牙齒甚至生命最後時刻吃了什麼等方面的驚人細節。專家表示,屍檢結果會對研究古老的狗種提供「巨大幫助」。這些殘骸屬於一條古老的狗。它立即被命名為圖馬特狗。放射性碳分析顯示,它約有12450年的歷史。
  • 生涯解剖屍體超5000具 法醫大神慨嘆:如果可以重來絕不做法醫
    學成歸來後,高大成反哺母校,任職中山醫學大學病理科兼法醫科主任,他邊教理論知識邊實踐解剖,不斷的實踐積累,練就了高大成過硬的專業技能。高大成很樂意向採訪者講述自己的從業經歷,談起自己事業的巔峰,整個臺灣中部就數自己的解剖做的最好,一般從看到屍體到簡單的解剖,死者死因很快就會浮現在高大成的腦海中,高大成用自豪的語氣訴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