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們以後上解剖課,竟然要使用這樣的屍體...

2020-12-12 南海網

  對於醫學研究而言,會需要很多的人類的遺體、或是動物屍體等才能做足手術的練習。當遺體不足的時候,也會造成醫療研究以及練習上的困難。不過「Syndaver」這個近乎人體、擁有完整器官還有肌腱的解剖教具要來解決這個問題了!(同時也會帶給你很多晚上的夢魘。)

  在此最後一次提醒,畫面是真的很恐怖,請斟酌觀賞。

  「Syndaver」這個近乎真實人體的解剖教具,是由85%的水份還有其他纖維、鹽份還有有機化合物所組成。最驚悚的地方不僅在於它的外觀,而是,它還能夠動起來,成功模仿活體所有的特性。這個教具會流血、呼吸,連瞳孔都會因應光線收縮。

  克里斯多福2004年創立了Syndaver實驗室,起因也正是因為他無法再支付實驗所需動物。

  他表示:「這不僅在道德上很好,還可以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省下許多時間跟金錢。」

  Syndaver每條人造肌肉、肌腱、神經還有器官都與活體的組織功能完全吻合,不僅如此,他還有額外的控制功能,能供操作身體的動作。這也確實是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手術模擬器。

  相較於市場上多半是使用橡膠或是塑膠材料所製成的解剖教具,Syndaver是模仿完整人體組織所打造的,甚至還有完整的靜脈以及動脈系統、還有心臟運送著有熱度的血液。

  不過Syndaver的價格並不便宜,一組最複雜的教具大約要54萬人民幣,基本款的大約是9萬人民幣,而這個教具也可以重複使用,使用過的器官可以再更換,更換的價格大約是1.6萬人民幣。

  

原標題:醫學生們以後上解剖課,竟然要使用這樣的屍體...

相關焦點

  • 耶魯醫學生陷「屍體猥褻門」,你在解剖課上這樣做過嗎?
    耶魯醫學生陷「屍體猥褻門」,你在解剖課上這樣做過嗎?負責保管年鑑的John Hay Whitney醫學歷史圖書館館長Melissa Grafe表示,醫學院並非每年都會出版年鑑,但藏品中的確包括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年鑑,其中許多都有一個固定部分,就是醫學生第一年在解剖學實驗室中的照片。
  • 醫學生上解剖課時用到的「屍體」,是哪裡來的?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在成為醫生之前,需要在大學裡面學好基礎知識,也要進行實際操作。大家都知道,醫學生都要上解剖課,這堂課比較側重實踐。不知道大家是否好奇,上解剖課時用到的「屍體」,是哪裡來的?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首先一個來源就是遺體捐贈,這也是目前大部分醫學院獲得屍體的主要來源。在經過死者家屬的同意後和籤字後,遺體就會被用於解剖或者是製作標本。
  • 「上解剖課的屍體是自己帶還是學校發?」
    解剖課,職業認同感的開始解剖學是現代醫學的基礎課程。剛開始醫學理論課學習的時候,對於自己是醫學生的概念還不是很強烈,直到上了解剖課。從看書背骨頭肌肉的名稱開始,到真正上手摸骨頭,最後拿手手術刀,在瀰漫著福馬林味道的狹小解剖室裡真刀真槍的解剖屍體,我終於從心底認同了自己的醫學生的身份。
  • 大學解剖課的屍體從何而來?使用完畢後,又會如何處理?
    大學解剖課的屍體從何而來?使用完畢後,又會如何處理?而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醫生做手術的時候,都是需要動刀子的,因此學醫的人,如果選擇的是這一方向,就會上解剖課。而解剖課的解剖對象,就是一些真人的屍體。那既然如此,大學解剖課的屍體從何而來?使用完畢後,又會如何處理?關於這一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很多人都想像不到。
  • 探訪醫學院屍體解剖課:屍體前師生默哀三分鐘
    第2頁:屍體解剖完之後如何處理   解剖屍體前師生默哀3分鐘  □ 晨報探訪南醫大解剖實驗樓,與學生共上解剖實驗課  □ 南京遺體捐贈者近5000人,醫學事業發展仍急缺遺體  在周星馳喜劇電影《百變金剛
  • 解剖屍體是什麼感覺?醫學生:一堆脂肪,有時會突然肚子餓!
    醫學生小林:被解剖的遺體在福馬林的作用下可以保存相對完好,但同時福馬林所散發出的強烈刺激性氣味卻讓人難受,即使戴上三層厚口罩且提前通風,解剖過程中依舊感到頭暈,且眼睛會被燻得直流眼淚。
  • 與「大體老師」的見面 醫學生的第一堂解剖課(組圖)
    2017年9月19日,山東青島一所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三的同學們,上了他們入學以來的第一堂局部解剖課,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大體老師」(遺體)。  與其他課程不一樣,上課前,同學們會向遺體默哀1分鐘,然後集體鞠躬。有同學告訴作者:「遺體也是老師,我們對遺體心存敬畏。」
  • 中南大學醫學生向解剖臺上的「大體老師」致敬
    她以這樣的方式「重回」母校》後續解剖第一課,百名學生致敬「大體老師」親人思念:晚霞和晨曦都是為了照亮人間 生者致敬:在這個裡程碑般的日子,收穫巨大9月17日上午8點,中南大學人體形態學科技館內,湘雅醫學院2016級的
  • 解剖課體驗:嘔吐大哭做噩夢
    在長春,也有這樣一群年輕、陽光的醫學院女生們,這群「90後」女生們,闖過恐懼、嘔吐、做噩夢的人生第一關,在解剖課上尊重每一具冰冷的屍體,她們說:「拿起手術刀,因為我們熱愛生命。」大師兄段長偉用手術專用的小鑷子輕輕一拉,掀起前胸的皮,心臟一下露了出來,學生們都圍在周邊,將目光凝聚在那具屍體上……孫琳豐告訴記者,他們班57名學生中,37名都是女生,對於解剖課,他們早已司空見慣,不覺得有啥害怕的。面對恐懼 嘔吐 大哭 做噩夢 不敢吃肉 「面對冰冷的屍體,你們難道就不害怕嗎?」
  • 人體解剖的名義 | 曾把屍體帶回宿舍解剖,他編創出中國第一部人體層次解剖圖譜
    30年代,學校移風易俗,大力實施醫學解剖,開風氣之先。通過在標本和病人身上的反覆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有效的,大大提高了不同體型結構定位的準確性,也為以後先生創立的連續層次解剖學有關理論奠定了基礎。先生認為某一臟器結構必然與周圍的臟器有關聯,人體的構造由體表入深部是層層排列的,每一層包含著臟器和與其配套的血管神經,人體各區域的解剖也應該建立在分層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方便學生理解和臨床應用。
  • 「醫學生的幽默」讓解剖圖看起來一點也不恐怖(圖)
    甘肅中醫藥大學的醫學生們手繪百餘幅人體解剖圖參賽,藉助醫學與藝術碰撞的火花,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楊豔敏 攝中新網蘭州12月12日電 (記者 崔琳 魏建軍)神秘細膩的頭骨、精巧神奇的心臟、緊緻有力的肌肉、半邊肉體半邊骨架的「卓別林」、用心彈唱的女性骷顱……近日,甘肅中醫藥大學的醫學生們手繪百餘幅人體解剖圖參賽,藉助醫學與藝術碰撞的火花,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此次比賽,由該校書畫攝影協會發起,先後收到160幅作品,其中17幅作品獲獎。目前,百幅手繪解剖圖仍在展出。
  • 鬼故事:午夜圍觀師兄解剖屍體,發現被解剖竟是自己!
        想到自己缺席了整個學期的實驗課,著實是對不起黨和國家,所以我決定理論聯繫實際——去解剖樓把缺掉的知識補上來——畢竟也是交了學費的嘛。    作為一個醫科學生,要進解剖樓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作為一個沒有老師批准而且是面臨考試惡補的醫科學生,要進解剖樓就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了。
  • 這些醫學生解剖繪圖堪比列印
    這些醫學生解剖繪圖堪比列印來源:長城網作者:張曉明 馬夢瑤2020-06-17 16:41:00  長城網訊(記者張曉明 通訊員馬夢瑤)人體解剖學不僅是學醫路上的基石,還是一門藝術的學科。繪畫出某一部分的人體解剖圖,更是大大提高了醫學生的興趣及能力。
  • 新鄉高校醫學生手繪解剖圖 記錄抗「疫」冷暖
    4月9日,在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舉辦的第五屆人體解剖繪圖大賽上,一幅幅用線條和色彩勾勒出來的人體器官和骨骼,不僅展現了生命的本真,更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展示抗疫中的中國力量。本次大賽的負責人、該校基礎醫學院副院長苗瑩瑩表示,舉辦這次以「繪出生命的色彩」為主題的人體解剖繪圖大賽,一是為了提高醫學生的醫學素養,促進他們對解剖的理解,同時也是將疫情當教材,引導學生珍愛生命、敬畏生命。
  • 醫學院上解剖課時,「屍體」是從哪裡來的?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說起醫學,很多人都是抱著敬仰的態度的,因為在這一行想要做出點成績來,是要付出比常人多很多的精力,有時候甚至連膽識也是一條不低的門檻!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比如解剖。這個解剖可不是說的小兔子小老鼠的解剖,而是人體解剖。到這裡有些人不禁要問了,醫學院每年「解剖」的屍體,都是從哪來的?醫學院上解剖課時,「屍體」是從哪裡來的?
  • 手術兩百年,世界上第一個人體解剖教室在義大利這座大學城
    蓋倫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明確提出要通過解剖認識人體的人。但遺憾的是,羅馬文化不允許解剖人體,蓋倫本人也只是一名角鬥士外科醫生,僅通過解剖哺乳動物作為初步的了解。隨著古羅馬帝國分崩離析,人體解剖的醫學研究並未得以實施,依靠推理、猜想和前人的經驗,在黑暗中緩慢前行了千年。
  • 武漢科技大學在第三屆全國醫學生解剖繪圖大賽中獲一等獎
    武漢科技大學在第三屆全國醫學生解剖繪圖大賽中獲一等獎   近日,「日升恒隆杯」第三屆全國醫學生解剖繪圖大賽落下帷幕。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2018級臨床試點班王元,憑藉作品《睜眼看世界》獲一等獎,是湖北省唯一獲此獎項者。
  • 「漫遊」血管、虛擬解剖 現代科技這樣改變醫學教育
    「漫遊」血管、虛擬解剖 現代科技這樣改變醫學教育  12月10日,距離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只有短短10幾天。大環境影響下,許多高校增設了醫學專業、擴大了醫科招生規模,吸引了考研學子的目光。她建議在教育教學中加強線上資源、虛擬教學AI的場景應用,加強公共衛生醫學教育等。  新冠疫情考驗了醫療水平,也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醫學教育面臨怎樣的挑戰?現代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務於醫學教育?對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考研要與實踐操作水平並重  「不是每一位醫學生都喜歡或適合學醫,不少孩子因為家長要求而選擇醫學。
  • 「漫遊」血管、虛擬解剖 現代科技這樣改變醫學教育|醫學教育|VR|...
    她建議在教育教學中加強線上資源、虛擬教學AI的場景應用,加強公共衛生醫學教育等。新冠疫情考驗了醫療水平,也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醫學教育面臨怎樣的挑戰?現代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務於醫學教育?對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考研要與實踐操作水平並重「不是每一位醫學生都喜歡或適合學醫,不少孩子因為家長要求而選擇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