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關停、傾倒牛奶…美國食品行業正遭受五大衝擊

2020-12-18 界面新聞

劉蕊|財聯社

財聯社(上海,編輯 劉蕊)訊,新冠病毒疫情對全球各個產業的都帶來了全面的衝擊,其中對於食品行業的衝擊亦是相當嚴重。

近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和其他15個人道主義及發展夥伴共同發布了《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報告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可能使遭受嚴重飢餓的人口數量增加一倍,到2020年底將會突破2.5億。

儘管科學家們相信饑荒的情況僅會出現在葉門、剛果等欠發達地區,但疫情最為嚴重的發達國家,例如美國,食品行業也同樣面臨危機。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農業與應用經濟學副教授奧爾加·伊森吉爾迪納·馬薩(Olga Isengildina Massa)表示:「我認為美國擁有強大的食品供應系統,並且足夠多樣化,可以為消費者提供產品。」但她也同時承認,「很明顯,現在存在很多困難。」

初步整理一下,美國食品供應鏈目前存在五大危機:

食品工廠遭受病毒衝擊

在美國食品供應鏈中,最脆弱的一環就是食品加工廠。因為食品加工廠的工人在工作時通常需要站得很近。而人員密集的狀態就增加了工廠病毒爆發的風險。

上周,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關停了一個豬肉加工場,因超過500名工人受到病毒感染,1名工人因病去世。該工廠產量佔到豬肉總產量的5%。

而其他知名的食品生產商,如泰森食品、嘉吉公司和巴西JBS集團也在工人出現感染病例後不得不關停工廠。

本周一,泰森食品重新開啟了工廠的部分業務。此前泰森集團有2名僱員死於新冠病毒,同時有148名僱員新冠檢測為陽性。

「食品包裝廠通常更大,人員也更聚集,這就是問題所在。如果很多食品包裝廠同時關停,那會造成很大的破壞。」馬薩說,「但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他們還是錯開關停的。」

農場外籍勞工人手不足

美國農業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外籍工人來收割作物。去年,美國共計僱傭了近25萬外籍工人從事農場工作。

美國總統川普在本周一宣布臨時禁止美國移民,儘管報導稱,外籍工人並不處于禁令範圍內,但是危機仍然存在。

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營養學名譽教授康妮·韋弗(Connie Weaver)說:「儘管農產品部門的庫存量很充足,但我聽說問題是由於移民問題而來的。」

例如,據報導,川普已經研究了削減季節性外籍工人薪酬的政策,這可能讓原打算前往美國採摘水果和蔬菜的海外工人打消念頭。此外,外籍工人的工作籤證處理也可能延誤,造成美國農業勞動力不足。

此外,儘管許多農場都確保工人在工作中保持距離,但農民工在狹窄的生活空間中聚集在一起是極為普遍的,這增加了爆發疾病的機會。

此外,儘管很多農場都確保工人在工作時保持足夠的距離,但外籍工人生活場所狹窄,工人高密度聚集的現象極為普遍,這也增加了病毒爆發的危險。

食品供應鏈不適應變化

隨著食品零售端需求大減,而供應鏈卻沒有隨之改變供應狀態,一些農產品企業不得不大量的傾倒食物。

據美國農產品營銷協會透露,美國大約有價值50億美元的新鮮水果和蔬菜已經浪費掉。一些奶牛場已經將數千加侖的牛奶倒入下水道。

其原因在於,美國的供應鏈上遊還是依舊適應於美國平常狀態,即飯店和學校會批發購買大量的食品及原料來提供給顧客和學生。可是當飯店停業,學校停課的時候,食品廠生產的批發類產品,例如50磅的超大袋麵粉,就無人購買了。

一些企業正在適應這樣的轉變。例如麵包店Panera或快餐店賽百味已經開始將麵粉重新包裝成小份來銷售給顧客。

「最終,整個產業會不得不學著去做它必須要做的事。」羅格斯大學食品科學專家沙夫納(Don Schaffner)說,「我們終將會熬過去,並且做出最好的選擇。」

此外,人們居家做飯後,飲食內容的改變也是影響供應鏈的原因之一。例如原本習慣外食的人可能愛吃壽司、墨西哥卷餅、披薩等食物,但居家隔離期間自己做飯時,可能會選擇做其他菜餚,這就造成對不同食物原料的需求變化。

韋弗指出,這樣的趨勢對於某些細分產業的影響更為極端。

食品保障面臨危機

一邊是食物被大量的丟棄,一邊是很多美國人吃不上飯。

美國預防饑荒組織Feeding America高級研究經理莫妮卡·哈克(Monica Hake)表示,其實就算在疫情危機來臨之前,已經有3700萬人被認為處於「食物得不到保障」的狀態。

而新冠疫情的來臨只是催化這一數字進一步上升而已。

3月下旬,哈克預計失業率上升7.6%或會將食不果腹的人口增加1710萬。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2000萬美國人申請失業金補助,經濟學家認為這意味著失業率將增長11.5個百分點至近15%。

民主黨人已經推進在上個月籤署的2.2萬億美元保障法案中增加營養補助,這可能會一定程度上幫助緩解食物危機。但鑑於美國大部分學校將停學至年底,依靠學校午餐飽腹的孩子可能會陷入困境。

食品送貨能力下降

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被封鎖,如何將食物傳輸到每一個民眾家中也成為了一個問題。

施行嚴格社交隔離的人們轉為從食品店購買食物,導致食品送貨人手不足的情況更加嚴重。

疫情期間,食品店不得不施行新的清潔和社交隔離規定,並且只允許有限的顧客同時進店購物。他們要求顧客在店外排成長隊,彼此間隔6英尺,並且進店時必須面戴口罩。

因此,食品店僱員和送貨工人面臨的感染風險也隨之增加。考慮到他們的收入水平通常也很低,崗位吸引力有限,如果這一人群中出現感染病例,將很難填補崗位的缺口。

「我想保證的是確保這些重要崗位的工人的安全。他們負責的是食物供應鏈中的重要環節,只有他們安全,才能繼續在農場、包裝廠和食品店工作。」沙夫納說。

相關焦點

  • 美農業產業鏈遭疫情重創:生豬過剩或遭安樂死,鮮奶被傾倒
    餐廳歇業、學校關門,一個月來,美國各州大多實行了嚴格的「居家令」,而美國的農產品消費市場則在疫情期間一片萎靡。儘管美國農業部公布了一項總額190億美元的「新冠疫情下食品援助計劃」,向受疫情影響的農民、農場主和農產品分銷商提供幫助,但遠水解不了近渴,美國乳製品、生豬加工、生鮮蔬菜等農產品產業鏈已經遭受重創。
  • 美國奶農每天傾倒千萬升牛奶,超市袋裝奶卻因供應不足限購
    「我們目前看到的是,一方面,美國和加拿大的一些奶牛場不得不大量傾倒成品牛奶,另一方面,這些國家超市裡的袋裝牛奶因為供應不足而在限購。究其原因,就是原有的平衡在兩端的消費需求突然被壓縮到一端,導致短期內整個產業鏈供應失衡」。
  • 美奶農每天或傾倒千萬升牛奶 疫情下供需調配失衡
    來源:觀察者網原標題:疫情下供需調配失衡,美奶農每天或傾倒千萬升牛奶【文/觀察者網 白紫文】新冠疫情衝擊之下,美國經濟供應鏈的僵化暴露得更加明顯,自由市場對農產品供需的調配開始失衡。一方面,居家的美國人開始囤積食物,導致食品飲料零售需求高漲。
  • 美歐重現「大蕭條」時期,農場主傾倒牛奶,大量生豬被處理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美國和歐洲多數國家農牧業遭受重創。曾經出現在中學歷史課本上的「大蕭條」時期重新上演:農場主將大量牛奶傾倒,已經過了出欄時間卻無人問津的生豬、雞鴨等也將被處理;過季無法售賣的果蔬、鮮花等直接爛在地裡。
  • 美國式「食品短缺」:農場倒掉牛奶的原因
    奶農倒掉牛奶並不是不想低價賣 據報導,美國奶農每日傾倒掉至少370萬加侖的牛奶,一個養雞農場每周銷毀75萬枚雞蛋,佛羅裡達州田地上的捲心菜、西紅柿、青豆與西葫蘆因無人採摘而腐爛,愛達荷州的農場主挖坑埋掉1百萬個洋蔥。
  • 疫情下美國每天數百萬加侖牛奶被倒,專家解釋為何不用來接濟窮人
    美國農業經濟學家、奶農戴米恩·梅森(Damian Mason)周四表示,美國的食品供應鏈不是為了把奶農的牛奶送到食品銀行而建立的。在冠狀病毒大流行之後,由於現在已經關閉的學校、餐館和其他餐飲服務供應商數量眾多,牛奶的需求急劇下降,奶農被迫傾倒了數千加侖的牛奶。需求的突然轉變意味著美國全國各地的奶牛場牛奶過剩,因為農民仍無法停止產奶。
  • 美國人又倒掉牛奶了,窮人卻在餓肚子!農場主叫苦:我也是被逼的
    因為美國疫情惡化,各州大面積執行禁足居家的命令,餐館關門、酒店停業、學校停課,一些農民失去了一半以上的買主,食品處理行業同樣也受到重創。零售商們看到,由於美國人現在幾乎每頓飯都在家裡吃,超市的食品銷售出現了激增,但這種增長遠不足以消化幾周前種下、原本要提供給餐廳、學校和企業的各種易腐食品。農民賣不出牛奶、洋蔥、蔬菜,連把它們收集起來都會虧本,只好倒掉、埋掉。
  • 澳洲最賺錢的行業遭受衝擊,比鐵礦石打擊還大
    「文/背起行囊(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從現在出發,勇敢把自己交給未知的未來,這就是旅行的意義在全球新冠病毒疫情肆虐的當下,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關係也越來越微妙,輿論方面澳方緊跟美國,顛倒黑白近期澳洲最賺錢的行業遭受衝擊,比鐵礦石的打擊都大。眾所周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和消費國,而作為世界山鐵礦石數一數二的鐵礦石生產國澳大利亞,一直將中國視為其主要目標市場。日前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出口總量達4672.9萬噸,環比增長了20.5%,同比增長28.4%。而今年前3個月裡,澳大利亞鐵礦出口量總計1.26億噸,同比略漲7.4%。
  • 美國菜農摧毀百萬美元蔬菜,奶農無奈將自家牛奶傾倒進下水道
    近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家農場主駕駛拖拉機碾過破壞了總價值超過百萬美金的農作物。自3月中旬以來,許多餐館、企業關停,影響波及整個供應鏈。農場主表示,雖然曾經為這些莊稼拋灑了血和淚,但不願為沒人買的農產品繼續花錢。
  • 澳洲農產品遭遇出口難,牛奶被傾倒在河中,豬肉賣不出只能殺豬仔
    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人們的消費變少了,都把美國的奶農逼得滿大街傾倒牛奶了。再瞧瞧澳大利亞,一個典型的農業出口大國,發達的畜牧業也讓澳大利亞的奶農逼得有口難言,只能學美國的同行把牛奶倒在河中。
  • 伊利集團與美國牛奶公司DFA在美共建全球樣板工廠
    原標題:伊利集團與美國牛奶公司DFA在美共建全球樣板工廠  新華網呼和浩特11月13日電(記者於嘉)記者13日從伊利集團獲悉,伊利12日與美國最大牛奶公司DFA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籤約,擬共同出資在美國建設年產奶粉8萬噸的全球樣板工廠。據介紹,這也是全美國規模最大的奶粉廠。
  • 美國腕錶品牌Fossil叫停在華生產,其東莞代工廠面臨關停風險
    記者 | 黃姍編輯 | 周卓然1據一封公告信息顯示,受到疫情衝擊,美國腕錶品牌Fossi近日叫停了在華代加工業務。該消息來自東莞精度表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精度公司)3月21日發布的一份關停風險公告。精度公司在公告中稱,該公司最重要客戶美國Fossil品牌「現已全部停止下單,同時要求取消或暫停原生產訂單,導致工廠無法正常開工,公司經營已出現重大危機,面臨隨時關停的風險。」界面記者就此聯繫精度公司,截至發稿,該公司尚未作出回應,該公司電話也無人接聽。
  • 疫情衝擊美國肉類供應
    漢堡是美國人最常見和最喜愛的食品。近期,美國大型漢堡連鎖餐廳開始暫停供應漢堡。麥當勞也宣布可能會暫停部分美國餐廳的營業,或者停止供應最受歡迎的巨無霸及麥香雞。眼下,疫情給美國肉類供應帶來的衝擊前所未有。
  • 美國農業垃圾泛濫成災,數以百萬計的豬雞被埋掉,豬頭換美元正終結
    但是與此同時,全美國的農民都在傾倒數百萬加侖的牛奶,處置數百萬磅的新鮮蔬菜,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牲畜填埋,同時,美國的主流媒體已經喘不過氣來並警告稱,美國食品「短缺」即將到來,而就在幾周前,他們稱仍在正常運行的設施將能夠彌補這一差異,但是現在所有這些都改變了,並被告知要為整個美國的食品供應鏈中斷做好準備。
  • 墨西哥人冒險復工為美國人生產防疫衛生用品?美國施壓墨西哥工廠...
    面對進入疫情發展第三階段——大規模傳播高峰期——的墨西哥,政府方面已經下令,要關停工廠,但是美國的企業主一直給墨西哥工廠方面施壓,要求墨西哥重啟工廠,並且選擇對這些工廠出現的疫情集中傳播,工人因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而死亡的情況視而不見。
  • 對標美國寵物食品行業,萌寵時代的千億藍海將如何布局?
    百年砥礪發展,多因素共振成就全球第一大寵物市場市場萌芽:城市化腳步推動商業化進展,工廠制確立賦能機器化生產19 世紀中後期至 20世紀 70年代,美國寵物食品行業初步發展工廠制度的確立使得機器量產寵物食品成為可能。在商業化寵物食品出現以前,寵物主們主要用人類食物和剩菜餵養寵物。
  • 熊本地震衝擊日本多個行業
    九州各工廠年產汽車130萬輛,佔全國產量的十分之一。豐田、三菱、日產、本田、大發等工廠因交通受阻、零部件斷供等已停止生產。索尼、三菱電機等電子工廠也已停產。一些企業的廠房、設備等不同程度受損。  據報導,位於九州島的熊本市一家索尼CMOS工廠被迫停止生產。在遭受地震襲擊後,索尼疏散了工廠的工人,並表示仍在對這座受影響的工廠進行檢查。
  • 植物基乳品的大爆發,讓美國最大牛奶公司迪恩食品面臨破產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1996年美國人每年消耗約24加侖,到2018年下降到17加侖。 美國人均牛奶消費量(圖片來源:CNBC)曾有分析認為,造成美國牛奶消費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人喝牛奶的頻率急劇下降——他們擁有了比以前更多的選擇,如燕麥奶和豆奶。
  • 美國多個品牌快餐店停售漢堡,食品供應鏈中斷成電商新商機?
    漢堡是美國人最常見和最喜愛的食品。近期,美國大型漢堡連鎖餐廳開始暫停供應漢堡。漢堡是美國人最常見和最喜愛的食品。近期,美國大型漢堡連鎖餐廳開始暫停供應漢堡。據優時派了解,麥當勞也宣布可能會暫停部分美國餐廳的營業,或者停止供應最受歡迎的巨無霸及麥香雞。疫情給美國肉類供應帶來的衝擊前所未有。隨著新冠疫情在美國的肆虐,很多產業領域都受到了波及,美國的食品供應鏈已經遭到了結構性的打擊,衝擊已經慢慢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被消費者切身感受到了。
  • 英敏特發布五大2018全球食品與飲料趨勢
    上海2017年11月9日電 /美通社/ -- 作為全球領先的市場調研公司,英敏特於近日發布了或將影響未來幾年食品與飲料行業發展的五大趨勢。英敏特發布五大2018全球食品與飲料趨勢在2018年食品飲料行業的發展中,我們可能會看到,不管消費者的收入是多少,所有人都會期望看到更為透明和可追溯的產品,同時消費者對於自身的關懷也會涉及到選擇食物飲料的時候關注營養成分,身體機能和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