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海軍的興衰浮沉
■倪海寧
近代以來,大國的興衰無不與海軍的發展密切相關。中國政府5月26日發表《中國的軍事戰略》國防白皮書,強調海軍按照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逐步實現近海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
數百年來,從西班牙到荷蘭,從英國到美國,幾乎每個大國的崛起與發展都與海軍的強大、海權的鞏固息息相關。即日起,「天下軍事」推出「大國海軍」系列策劃,解讀海軍在國家崛起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透視各國海軍的歷史與現狀,可從中得到諸多啟迪與借鑑,敬請關注。
——編 者
在人類歷史上,要了解海軍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繫,英國無疑是最佳樣本。曾擁有世界最強海軍和最多殖民地的英國,對近現代人類歷史和文明投射出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力。大英帝國「日不落」的輝煌,雖已隨其海上霸權的失去而終結,但英國海軍由小到大、又由盛而衰的歷史,仍不乏解讀與思考的價值。
從歐陸逐鹿到海洋擴張——
弱勢島國崛起為歐洲強國
地處西歐一隅的英國,是個不折不扣的海洋島國。從上古時代到中世紀,羅馬軍團、日耳曼人、北歐海盜……接踵跨過英吉利海峽踏足不列顛,在相互碰撞與融合中形成了英吉利民族。近代以前,易遭大陸方向侵襲的夢魘,為英國的對外政策烙上了深深的「大陸印記」。英國積極地介入大陸政治,在建立「跨海峽帝國」的夢想中耗費了幾乎全部熱情和精力。
16世紀初,隨著英法百年戰爭的結束和都鐸王朝的建立,無奈離別大陸的英國人,方才開始明確地朝「島國民族」的方向發展。此時,地理大發現正使歐洲經貿重心從地中海向「西歐-大西洋」方向轉移。為對付外敵入侵,都鐸王朝的君主們開始組建和加強一支正規海軍,並自覺地把視野轉向海外。
正式成立於1546年的英國海軍,在與海上強國西班牙的財富爭奪中找到了發展的催化劑。1588年,被英國海軍海盜式的打劫勾當所激怒的西班牙君主,出動龐大的「無敵艦隊」,意欲一舉踏平不列顛。殊不料,以大海盜德雷克、豪金斯為骨幹的英國海軍不畏強敵,一改傳統的接舷戰法而採用遠距離炮戰,一舉擊潰「無敵艦隊」。這是英國人在奪取海上霸權徵程中的第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會戰。正如英國人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一書中所言,這場勝仗「如同一個耳語一般,把帝國的秘密送進了英國人耳中:即便是資源和勢力都極為有限的小國,只要控制了海洋,照樣可以贏得和守住巨大的海外領土」。
此後,英國人滿懷必勝的信心和對海權的強烈渴求,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至17世紀上半葉,以海軍為後盾的英國不斷擴大海外貿易規模,積極向印度和美洲滲透,基本確立了其歐洲強國的地位和英帝國的雛形。
強大海軍支撐海權偉業——
歐洲強國晉級全球霸主
隨著西班牙走向沒落,為爭奪海上霸權,英國相繼與荷蘭和法國這兩個重要的新興海洋國家展開競爭。從1652年起,英國與「海上馬車夫」荷蘭連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海戰,雖互有勝負,但通過轉口運輸貿易謀利的荷蘭深受打擊,最終耗盡了國家的元氣。法國是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17世紀後期直到19世紀初,英國與之進行了100多年的曲折鬥爭。在7次主要較量中,除第6次法國略佔上風,英國都取得了重大勝利。宣告拿破崙戰爭終結的1815年《維也納和約》,標誌著英國在海洋上完全戰勝了法國。在此之後的近一個世紀裡,沒有哪個國家的海軍能夠和敢於向英國皇家海軍挑戰。到19、20世紀之交,英國建立起一個橫跨三大洋、遍布五大洲、面積達3350萬平方公裡、擁有約4億人口的殖民大帝國。
美國海軍戰略家艾爾弗雷德·馬漢在其經典著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中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位置使之既不必在陸上保衛自己,又不會被誘使利用陸地設法擴張領土,與以大陸作為部分邊界的國家相比,它就可通過將其目標集中地指向海洋而取得優勢。」作為一個四面環海、沒有陸上直接威脅的島國,英國能集中精力和資源發展和維持海軍力量,將英吉利海峽變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繼而採用靈活的「結盟-制衡」外交政策封鎖和打擊對手。
英國以爭得的海上優勢為基礎,實現了海軍、殖民地和海外貿易三大要素的有序循環:強大的海軍推進和保護了殖民事業和海外貿易;遼闊的殖民地提供了散布全球的海軍基地,直接服務於艦隊;巨額利潤的海外貿易,既為海軍建設及拓展殖民地提供了充裕的財源,更帶動英國率先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19世紀的「世界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