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園地 他們曾在綠島上絕望地思念親人

2021-02-28 六根

他們曾在綠島上絕望地思念親人

文 | 小小

綠島是臺灣的離島,是臺東縣的一個鄉。從花蓮去綠島,我不是為《綠島小夜曲》所吸引,而是慕名前往,參觀聞名臺灣的政治犯監禁地,觸碰那一段曾被屏蔽被隔絕的歷史。

從臺東的富岡碼頭乘船到綠島,每天只有兩班輪渡,所以必須在綠島住宿。我們入住的民宿老闆阿憲說,島上的東西大多是船運過來,所以比較貴。綠島常駐人口有三千多人,人們出行多騎機車(電動摩託車)。我們不敢騎機車環島遊,阿憲指著他家的兩輛自行車說,全島只有四輛自行車,走到哪裡也不用鎖,路邊一停就OK。

9月的綠島,陽光普照。藍天、大海、沙灘、港口、溫泉,悠閒的人群,不設防的民宿,創意工藝品小店,太平洋的熱風,白色的燈塔,怎麼能和監獄扯上關係?但是,當我們走進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就像走進另一個世界。象鼻巖、綠洲山莊石、「勿忘在莒」山,反共復國標語,斑駁的牆體及上面密密的鐵絲網,像俯瞰歷史的冷靜看客,如果不是親臨此地,你絕對想像不到這裡曾經的黑暗與掙扎。

臺灣,這個曾經的「亞細亞的孤兒」,從1949年5月到1987年7月,歷經長達38年戒嚴的「白色恐怖時代」,而白色恐怖的政治受難者大多數都被關押在綠島。綠島是臺灣藍綠兩派都必須直面的歷史記憶和符號。


象鼻巖(鬼門關)是通往新生訓導處的必經之地。

進入園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象鼻巖,因為有一個很像大象鼻子的拱形洞外廓而得名,象鼻巖旁有一巨大的巖石對恃,形成如門的關卡。50年代初建時,柏油路還沒有鋪設,只有一條沿著海岸的蜿蜒小路,向東過了象鼻巖,就是「新生訓導處」的管制範圍,監禁人員稱它為鬼門關。


綠洲山莊石正對面就是「綠島感訓監獄」。


「毋忘在莒」山——引述中國2300多年前田單在莒縣和即墨兩城,集合軍民恢復齊國的故事。

 


綠洲山莊內的圍牆。

臺灣社會運動家陳明忠,是1947年臺灣「二二八事件」當事人,在「戒嚴」時期兩度被捕入獄,一共坐了21年黑牢,他是較早轉移到綠島的政治犯之一。

他在晚年口述史《無悔:陳明忠回憶錄》中寫到,「據說第一批政治犯抵達綠島的時間是一九五一年的五月十七日」。他是從基隆坐登陸船移送過來的,犯人坐在船艙下,和煤、貨物一起,來到綠島。作為政治犯的集中營,「綠島監獄取名『新生訓導處』,意思是『訓導』我們,讓我們獲得『新生』,其手段,除了政治學習,就是勞役。例如在海邊挖石頭,是為了修監獄的圍牆」,「自己做圍牆關自己」。綠島四面是海,補給船三個月從臺東來一次,送糧食和煤炭,由犯人從港口抬到監獄。他的妻子,面對丈夫的再度入獄,精神上的傷害是不能想像的,每每在撐不下去的時候,她就經常唱一首《度過最冷峻的春天》的歌來安慰自己。這首歌的歌詞是:

度過最冷的冬天,春天就要到人間;

不要為枯樹失望,春花就要開放。

度過最冷的冬天,春天就要到人間;

不要有一點猜疑,春天是我們的!

 


陳明忠回憶錄書影。

陳明忠回憶說,他曾在獄中編輯《夏潮》雜誌,以陳映真、陳鼓應、王曉波等人為核心,以「社會的、鄉土的、文藝的」為宗旨,大量介紹臺灣歷史與日據時期的進步作家和文學,以此啟迪臺灣的青年一代的民族主義思想,在島內引起較大的反響。

綠洲山莊,是「綠島感訓監獄」的別稱,建於1970年,是在「新生訓導處」舊址西側建的高牆封閉式監獄,一二樓分成八區,有大小不一的52間牢房,犯人多數拘押在一樓,二樓關押少數身份特殊者,牢房呈十字型放射狀,便於中央監控管理。另有放封區、戒護室/醫療室、禁閉室、禮堂等。

 


綠洲山莊(感訓監獄)平面圖。

 


禮堂大廳的照片牆。

禮堂正面是一面照片牆,牆上都是曾經關押在這裡的政治犯。紅色標示的照片都是長眠在這裡的犯人,而有些人等到了活著出來的那一天。每一張照片,都記錄了一段讓人心酸、心碎的歷史,每張照片上的紙背,都有撼動人心的故事。

我在牆上尋找歷史學家、傳記作家柏楊的名字。從他的文章中,我知道他作為政治犯被關了十年,其中1972年至1976年是囚禁在綠島感訓監獄。2008年柏楊去世後,家屬遵照他的遺囑,將一部分骨灰撒入綠島海域。

我尋找臺灣鄉土文學作家陳映真的名字。陳映真1968年以「組織聚讀馬列共黨主義、魯迅等左翼書冊及為共產黨宣傳等罪名」,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移送至綠島坐牢,1975年出獄。我在80年代中期上大學時讀過他的《夜行貨車》,以為他是一位單純的作家,沒想到他的經歷如此複雜。

我還尋找陳鼓應的名字。我曾專程去北京大學聽陳鼓應的中國傳統文化講座,聽他講老子、莊子的哲學思想,我竟然不知道他曾經是一位自由主義者,是殷海光的學生,因《自由中國》雜誌而有這一段曲折的人生經歷。所以,當看到陳鼓應與「青年偶像」和「鬥士」李敖同樣關押在綠島時,我竟然產生一種怪異感。

畢竟有太遠太大的時空距離,我最終放棄尋找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來到「遲來的愛——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遺書特展」廳。據說政府檔案部門在清查當年綠島存檔的私人書信時,發現在177位受難者中大部分留有遺書,2011年開始整理歸還工作。現在展出的是其中10位受難者的遺書手稿,都是首度曝光。

實物展品上有遺書書寫人的照片、姓名和籍貫,案發時的年齡,判決日期和處決日期,遺書書寫時間,家屬取得遺書時間。從括號內註明的日期看,家屬取得遺書的時間,有的是五十多年後,最長的是六十年後,也就是說,受難者家屬是在漫長的一個甲子後,才知道親人留有遺書,才有機會看到親人的這些文字,等到這些遲來的愛。

 


高一生(1908—1954),吳鳳鄉(今阿里山鄉)鄉長。

這些遺書,有的寫在照片背後,有的寫在紙片上,是政治受難者對親人最後的深情告白和臨終傾訴,或長或短,字裡行間都是真摯的情,切實的愛,至今讀來,仍然催人淚下。

有父親寫給兒女的,有兄長寫給小妹的,有孫兒寫給祖母的,更多的是丈夫寫給妻子的。信中文字,有從容赴死的不屈和坦然:「我走了,問心無愧,死亦怡然」;有對親人的掛念和不舍:「在田地、在山中,我的魂魄,隨時隨地地陪伴著你」,「夫妻中途而別,對不起您,請您原諒吧!假如可能,希望您再婚」;也有對親人的囑託與叮嚀:「我的死屍不可來領。我希望寄附臺大醫學院獲醫事人員訓練機關。此屍如能被學生們解剖二能增進他們的醫學知識,貢獻他們,再也沒有比這更有意義的了。」

 
黃賢忠(1921—1952),私立義民中學教員。

遺書的書寫者,其身份有商人,有鄉長,也有學校校長和教員,今天很難把他們與政治犯聯繫起來。當時的政治犯、思想犯是很寬泛的概念,既有中共地下黨員或左翼分子,有「臺獨分子」,也有持不同政見的熱血青年,來源複雜,構成也多元。

陳明忠在他的口述史中說:「綠島的政治犯有一些確實參加了地下組織,但大家的政治認識還很淺薄,還有很多人莫名其妙被抓,根本是冤枉的,國民黨、共產黨、毛澤東,什麼都不知道,當然更不知道共產主義是什麼東西。」但是,被無辜牽連進來的這些人,他們的命運被時代浪潮裹挾而全然改變,生命隨之跌入無底深淵。他們有的尚未經歷社會人生經驗,是隱含在歷史褶皺中的小人物,臨終前無力叩問事實真相,但為那個時代留下滲血帶淚的歌苦,和一抹殘酷的記憶。也許,遺書展示的目的,就是通過這些歷史真相,紀念那些過早消失的生命,反思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和那個滅絕人性的時代。

走出園區,從壓抑得令人窒息的史實中逃脫出來,正是落日時分,晚霞滿天。我們已經錯過了老闆再三叮囑的登「綠島燈塔」看落日的美景。我忽然想起北島的詩句:「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環衛車放的是那首有名的《綠島小夜曲》:「這綠島像一隻船,在月夜裡搖呀搖」,柔美抒情的樂曲在迴蕩。一群年輕人帶著滿臉的激動與欣喜正準備去潛水。

綠島原名火燒島,是50萬年前停止火山活動的遺存。考古學家證實約四千年前島上有人類活動,漢人自兩百年前從小琉球島移居這裡,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曾在這裡設立火燒島浮浪者收容所(1911—1919)。1947年,火燒島改名為綠島。那刻著巨幅標語的巖石,是地球生命史的見證,如今也成為臺灣政治社會風暴眼的見證,深刻地影響著臺灣社會的各個方面。 

創傷需要醫治,歷史期待反思。文化人總是走在時代的前列,正如作家巴金在80年代倡議創建「文革博物館」,他說,那些受盡血與火磨難的人是不會沉默的。惟有不忘「過去」,才能做「未來」的主人。作家柏楊1998年發起籌建人權紀念碑,1999年12月落成揭碑,成為綠島人權紀念公園的一部分。當局向白色恐怖受難者致歉,讓更多的人真正認識到民主與自由對每一個人的重要性。

這些努力,一點點地修復受創者的心靈,但社會文化心理的治療與重建,尚需長久不懈的堅持。也許,這就是這段歷史遺產承載的價值,是綠島文化園區的意義所在。

我期待巴金未了的心願早日實現,他晚年的夢不再遙遙無期。

作者簡介:於淑敏,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審。


六根讀者小園地約稿

言之有物,多寫親歷之事,故鄉記憶,身邊趣事,旅遊尋訪,讀書印象,人生感悟,歷史鉤沉。避免無的放矢。

六根不定期確定某一主題供各位撰寫。

暫定每周日推送一篇。每年結集一冊納入六根醉醒客系列。

共同努力,做我們想做的有意義的事情。

投稿請發至郵箱:haoyuehan@163.com

-END-

六根者誰?

李輝 葉匡政  綠茶 韓浩月 潘採夫 武雲溥

醉能同其樂,醒能著以文


微信號:liugenren

長按二維碼關注六根

相關焦點

  • 經常夢見過世的親人,真的是思念親人嗎?心理學上是怎樣解釋的?
    記得以前上大學的時候,經常會做夢,夢見自己已經去世的外婆。每次給媽媽提起的時候,媽媽都會問外婆有沒有跟你說話呀,如果外婆有跟你說話的話,那可能預示著不好的事情發生,但是如果外婆沒有和你對話的話,那就說明外婆想念你了,只是想看看你而已。
  • 清明節緬懷思念親人的寄語 微信懷念已故親人祭祀句子
    2019年的清明節到了,對於已故的親人總有一些話想要表達,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清明節緬懷思念親人的寄語,微信懷念已故親人祭祀句子。  清明節緬懷思念親人的寄語 微信懷念已故親人祭祀句子  1、又是一年清明至,在這特別的節日裡,腦海裡盤旋的字眼,儘是些傷感,別離和後會無期,說也悽涼,讀也孤單,細雨砸傷了眼,思念觸疼了心,任冷風悽雨將自己澆透,從上到下透著寒涼,由內而外訴著感傷。
  • 綠島遊記:一首綠島小夜曲,卻唱不盡美景與民情
    這首《綠島小夜曲》堪稱華語音樂經典,在海內外炎黃子孫中傳唱不衰。但國繞這首歌曲,也有兩個「三人成虎」的誤會:一是歌曲所指的「綠島」就是臺東東方約33公裡處太平洋上的綠島;二是說這是一個關在綠島監獄的政治犯因思念戀人而作。我2001年2月第一次去綠島的時候,也是這麼以為的。第二次再去時,環島一下來,突然覺得不對啊,走遍綠島怎麼沒有看到「椰子樹的長影」?
  • 特殊的節日,特殊的歌,表達對民族英雄和親人的思念和哀悼
    是全國人民寄託對故人思念的時刻,由於疫情時期身在異鄉人們,只能仰望著家鄉表達對已故去的親人思念之情!千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早已經習慣了每年在這個特殊的節日去祭祀已故的親人。以表述自己對去世的親人的緬懷。曾記得在疫情中,湧現了許許多多年輕的英雄,是他們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為中華大地築起一道堅固長城,為抗擊病毒,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立起座座豐碑。
  • 中秋節思念親人的詩句古詩說說 中秋表想家思鄉的句子
    中秋節也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小     原標題:中秋節思念親人的詩句古詩說說 中秋表想家思鄉的句子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月夕、秋節八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我國乃至整個漢文化圈的傳統節日。每年陰曆八月十五,人們紛紛團聚一堂,聚會賞月,慶祝豐收,祈福美滿。
  • 中秋佳節思念親人的心情說說,讓人牽腸掛肚,輾轉難眠
    1、有一種心情,叫歸心似箭;有一種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種顧盼,是親人隔山隔水的呼喚。2、感恩你們曾經帶給我的諸多感動與幸福。感恩親人,有你們的忠實牽掛,讓我在異鄉的漂泊,有了一個心靈思念的港灣。3、思念母親,在幽夏的黃昏,在僻靜的村莊飛奔-「媽媽,媽媽,你回來啦!」
  • 清明節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傷感說說 清明哀思對死去親人寄語
    明天就是2020年的清明節,你有什麼話想對逝去親人說的嗎?下面小編整理了清明節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傷感說說,清明哀思對死去親人寄語。  清明節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傷感說說、哀思寄語  1.清明到,放假好,掃墓踏青不會少,緬故人,看今朝,萬事順意快來到。清明節,讓我們帶著對故人的緬懷,奔赴一個光明的前途。
  • 清明節寄一份思念,讓天堂的親人不再孤冷!
    清明節讓我們一起為逝去的親人點一盞心燈寄託無盡的哀思與懷念祈求家族興旺子孫平安祝遠在天堂的親人們一切安好一捧菊花哀思寄兩行清淚腮邊淋遐想親人在世時其樂融融人相親但願天國無疾病快快樂樂每一春清酒一杯盛滿了對親人的思念菊花一朵
  • 看看綠島小夜曲的誕生
    《綠島小夜曲》作詞者潘英傑和作曲者周藍萍兩人一起到臺灣,進入"中廣"電臺工作,當年創作《綠島小夜曲》的緣由很簡單。1954年盛夏某夜,他們在單身宿舍聊天,談到外國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小夜曲,但華人尚缺。喜愛文學的潘英傑建議以"抒情優美取勝"的小夜曲來創作一首流行歌,得到周藍萍的和聲。
  • 2019清明節思念親人的寄語大全 清明節對家人思念寄語及緬懷親人語錄
    2019清明節對家人思念的寄語有哪些 清明節思念親人的寄語大全1、祝願適逢清明節:你我情誼深似鐵,清澈見底山澗水,明朗如晝月半夜。佳期苦短離別長,節日歡聚不願歇。快馬加鞭創事業,樂觀心態看一切。2、朋友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
  • 中秋思念家人親人的古詩詞詩句 古代人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中秋思念家人親人的古詩詞詩句 古代人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中秋節歷史悠久,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是慢慢形成的;古代人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傳到民間,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就成為我國民間固定的主要節日之一,是法定的節佳日,更是思念親人和團圓的節日。
  • 她將逝者衣物製成「思念熊」陪伴親人:每一個小熊都有一個故事
    但一雙巧手,一件已故親人舊衣製作的小熊,卻能讓愛和思念,變得觸手可及。01我是個守藝人最近一段時間,小潔都很忙,忙著做小熊,忙著回復微博裡上千條網友私信。對她來說,做思念熊純屬偶然。2019年11月,她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英國姑娘用死者的衣物做成布偶小熊,延續思念的故事。微博下面無數求定製的留言,小潔豪氣地回復,「不嫌棄的話,我幫你們做。」第一個思念熊就這樣誕生了。那是為一個男孩定製的「爸爸熊」。
  • 綠島,綠島,好想再去一次啊!
    ,我將和這些家庭一起平安抵達綠島,入住某家酒店號稱的「海景房」,騎著租來的腳踏車或者機車在沿海公路上疾馳,就像無數遊客曾經做過的那樣,當然,無論做什麼都要拍下照片發到朋友圈,以免他們不知道我過得很好。這本書曾令我心情澎湃,然而現實是,我懷著一顆渴望到達未知之地的野心,坐在綠島的便利店裡喝著一杯人類文明煮出來的奶茶。在這座島嶼上我不需要披荊斬棘,沿著周長十九公裡的環島公路步行一圈只需四個小時,騎機車的話是四十分鐘,這是我到達過的面積最小的島嶼。
  • 《綠島小夜曲》的秘密
    近日臺北市文化局舉辦了「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歌,口述歷史特展」,《綠島小夜曲》作者周蘭萍的女兒周揚明拍攝的紀錄片《音樂家周蘭萍》向人們揭開了這首歌曲的秘密。   《綠島小夜曲》在臺灣流行歌曲史上是不可或缺的經典名曲,這首歌曲原來起源於一段「師生戀」。當年在金甌女中兼職音樂課的周蘭萍,對還在讀高二的李慧倫一見鍾情。
  • 漫說綠島小夜曲
    相當一段時間,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在臺灣被列為禁曲,那原因顯然是當局相信了這樣的傳言:《綠島小夜曲》是被關在綠島的政治犯寫出來唱出來的。那當然是禁絕為上,否則,所有的情意綿綿都變成了政治象徵,歌中拉著窗簾默默無語的「姑娘」說不定變幻成拉開炮衣河東獅吼的角色。此歌曲1980年代開始在剛剛開放的中國大陸不脛而走。
  • 為何他們願意讓親人長眠綠色中?
    選擇樹葬「送別」已故親人的家庭,都有著開明的追思觀念。「讓我說,樹葬就一個字:好!」74歲的孔先生激動地說。孔先生是一位科研工作者,他和9位親人一起,帶著5位親人的骨灰來參加鄭州市集體樹葬活動。對他們來說,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追思觀念的問題:人走後,最重要的緬懷是「心裡想著」。樹葬好在哪裡?
  • 喜歡凱恩斯綠島這平靜、清澈的水面 島上有數條步道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從碼頭到綠島差不多一個小時的船程, 抵達了今天的第一站: 綠島. 綠島很小, 基本上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繞島一周. 所以大多數的遊客之後還會繼續到大堡礁.
  • 綠島上唯一有女囚的監獄,他們執著愛情感動看守,終天賜秦晉之好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位於臺東綠島上的四座監獄,只有「新生訓導處」有女囚,僅僅幾十名,也就是說,「新生訓導處」之外的七千餘名囚徒根本就見不到個女人的影子。但即使「新生訓導處」的男囚徒們,也是可憐巴巴的,他們能見到女囚的唯一機會就在早晚兩次放風期間,而放風地點又是固定的,在一個寬闊的操場,各個中隊固定一方,不準擅自跨界。
  • 那首很多人叫不上名字的《綠島小夜曲》,背後有著那麼多的故事
    說起這首《綠島小夜曲》的名字,很多人可能會感到陌生。但大多數人都曾聽過這首歌曲,無論是在火車上、校園裡還是視頻的背景音樂中。而這首歌的創作背景還是一個有趣的故事。歌曲創作故事:《綠島小夜曲》歌曲誕生於1954年仲夏夜。那年夏天,《綠島小夜曲》作詞者潘英傑和作曲者周藍萍兩人一起到臺灣,進入「中廣」電臺工作,當年創作《綠島小夜曲》的緣由很簡單。某夜,他們在單身宿舍聊天,談到外國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小夜曲,但華人尚缺。
  • 太平洋上的綠色明珠,綠島
    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旅遊景點,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綠島。綠島有許多別名,最早的名字當作火燒島或者火燒嶼。據傳,綠島形成於一次海底火山噴發,所以稱作火燒島。還有一個說法就是綠島曾在清朝嘉慶年間起火,大火將島嶼上的一切幾乎燒成灰燼,滿目瘡痍和廢墟的小島被當作火燒島。當然,火燒島的由來也有一個美麗的說法。夕陽西下時,乘船向小島駛來,整座小島被籠罩在濃濃的晚霞之中,火紅色的晚霞灑遍島嶼的每個角落,遠遠望去,一座紅彤彤的小島像是燃起了熊熊大火,因此被稱作火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