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2日,由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中國私募投資聯合會共同舉辦、投中信息協辦的「2016徐州現代產業發布會暨產業發展引導基金路演活動」隆重舉行。
在主題為「科技與醫療的完美融合」專場論壇上,恩華藥業董事長孫彭生、萬邦醫藥總經理吳世斌、弘暉資本合伙人餘同樂、創豐資本合伙人張可、老鷹基金投資合伙人樊優先、仙瞳資本執行合伙人劉靖龍、基石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宏作為嘉賓發表了各自的觀點,本場論壇豐厚資本創始合伙人吳智勇主持。
以下為「科技與醫療的完美融合」專場論壇實錄,根據速記整理:
吳智勇:時間關係,我們儘量爭取加快速度,給大家更多的關於投資、大健康產業發展的乾貨。我儘量用簡短的語言控制節奏,能夠讓各位嘉賓分享他們心目中對這個行業的看法和乾貨。
因為在場上的嘉賓比較多,好多人可能也不認識,我想每個人花1-2分鐘的時間,簡短的介紹一下自己機構的背景。
餘同樂:大家好,我是餘同樂,弘暉資本的合伙人。我們現在管理了大概3隻基金,分為美元和人民幣,資金總額在45億元人民幣左右。我們公司成立2年多,只關注醫療健康領域。我們團隊成員都是來自醫療行業,3個合伙人分別來自於鼎暉、軟銀以及復星醫藥。
吳智勇:弘暉是一支大基金,專門投醫療健康產業,如果大家有找投資、搞創業的瞄準他肯定沒錯。接下來張總您介紹一下創豐資本。
張可:張可:大家好,我是創豐資本的張可。創豐資本現在的管理規模在50億上下。創豐是3個投資方向:一個是醫療健康,一個是文化創意,第三塊是節能環保。我本人是管理創豐資本投醫療健康這塊,創豐現在醫療健康的投資策略是偏早期,準確的講是VC的早期,而且我們更關注的是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醫療板塊的資金規模在5億上下。
樊優先:我就在琢磨50億投早期,你花的完嗎? 花不完我們一起花(笑) 大家好,我是老鷹基金的樊優先,前兩位可以說是老前輩了,我就不說我們的體量了,老鷹基金專注早期投資,A輪,B輪偶爾也有投,主要就是投我們自己天使輪一直上來,甚至到IPO之前的階段跟投都會有。我們基金創始人劉小鷹是香港上市公司實業家出身,也曾上過500財富榜,我們也有家族母基金投美國和國內一些天使基金做LP和投資合伙人。基金成立5年來投了100多個早期項目,基本上每個賽道都有,不同的人負責不同的板塊。基金GP都是實業家,有二十年的電信行業經驗的,也有體育的前世界冠軍,成功企業家,我本人主要是做人工智慧,機器人和黑科技,我之前也在戴爾和愛立信幾個國家和中國都做了20年,最近還幫國內去年底上市的小i機器人搭建硬體機器人事業部,醫療方面我接觸相對比較少,所以還要向各位前輩好好學習。我們主要投早期項目,不跟你們比體量,我們比回報率,醫療方面我們也投了好幾個,專注慢病管理的北信得實(831420),專注心電監測的中衛萊康,專注醫療大數據的健和九州,專注兒科的元寶醫療,專注術後康復的三愛博大,專注保健的美國安道科技(Andorra),還有個癌變大數據方面的萬康源基因,1年10倍。升值倍數方面,我們投的還有種子期發現投入並一路走到行業老大上市的,專注原生態視頻廣告技術,3年半時間200倍。體育大健康方面,我們布局更早,至今手上有十幾個體育+網際網路項目,包括全明星冰場、黑鳥單車、山脈戶外、戶外星球、來跑吧、足球控、滑雪族、飛鷹五洲、炫輪、來鬥牛和惜臺灣單車。
吳智勇:比倍數絕對是我們早期基金的強項。
樊優先:創始初期的可以先找我們,等你們成長的體量比較大,再去找他們,謝謝大家。
劉靖龍:大家好,我是劉靖龍,來自仙瞳資本。仙瞳資本從2009年開始就一直專注在生命科技領域,就是大家說的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和科技。2010年,仙瞳資本預測並確定了精準醫療這一塊作為醫療投資風口,現在已成為產業領頭羊。仙瞳資本是由一群科學家、產業技術專家組成的一個團隊,在美國、加拿大也有分公司,仙瞳資本是一個有全球眼光的、專業的看重技術的投資公司,謝謝大家。
吳智勇:仙瞳資本投什麼階段的,單個項目投多少金額,投人民幣還是美元呢?
劉靖龍:仙瞳投資主要是在早期,包括A輪以及PE前投資,也做一些一些研究方面的投資。我們投資的金額--器械項目可能沒有那麼費錢,但是生物醫藥是比較耗錢的,一個項目的投入從幾百萬到上億。不同產品的屬性決定了它的資金量。人民幣和美元都有。
張宏:大家好,非常容幸跟大家見面,我剛才有感慨,把我安排在最後是有道理的。與前面幾位所在的投資機構相比,基石資本已有16年歷史,現在管理的基金規模大概300億。在這16年裡面,我們先後管理了將近20輪基金,投了90多個項目,現在有1/3多的項目已經通過上市、併購等方式,實現了退出,而且回報還是比較好的。在醫療領域,實際上從基石資本成立之初就開始布局,前期主要是投資藥品生產企業,像嘉林藥業、康恩貝,還有開封藥業、上周剛剛過會的凱萊英等,基石資本的理念是要做投資產業鏈的組織者而不是單純的生產者,所以我們從藥品生產這個源頭開始,一直沿著產業鏈延伸,現在在醫療器械、檢測、藥品物流、網際網路醫療、醫療服務這些領域都有布局,也都有相應的項目產生,像檢測行業的新產業,還有網際網路醫療方面的就醫160現在都是在新三板上比較優秀的經典項目。這是我大概的介紹。從我們機構的特點就可以看出來,他們都在前面,那我們可能會從A和B輪開始投資。
吳智勇:你是最後的接盤俠。
張宏:我們其實也有VC基金,但是對於醫藥領域天使階段的項目我們比較慎重,這是由我們管理基金對單個項目的投資規模決定的,所以各位投資的天使項目歡迎介紹給我們。
吳智勇:再簡單介紹一下豐厚資本,我是做早期投資的,豐厚資本成立3年,有4位合夥創始人,一個是我;一個是盛大集團的總裁,陳天橋的副手;還有一個是嶽濤,巨人網絡的創始人;還有一位叫楊首斌,他是一大堆頭銜,中國青年天使會秘書長及其他很多的社會頭銜。我們4個人一起創辦了豐厚資本,我們的投資理念就是早期、創新。最開始的時候你要拿第一筆錢,第二筆錢的時候找我們,我們投下去扶持大了找這些接盤俠繼續接盤,因為我們跟他們的關係都很好,我們的項目都是把過關的,所以他們蠻喜歡。這裡簡單講就是對豐厚的介紹。
接下來我想在座的各位對臺上的每個人都應該是有所了解了,今天我也準備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中有一些我自己的困惑,也有跟大家討論完之後準備的一些問題。首先我想問問從投資這邊開始,因為現在投資圈大家都說是冬天來了,我自己的感覺也確實是冬天來了,甚至覺得冬天還沒有結束,還會有加重冬天的感覺,現在在這種環境下,投資人你們覺得在整個大行業當中哪個細分領域你們會比較著重關注?哪個細分領域你們覺得比較有機會?我想這一點請大家跟在座的分享一下,請餘總來回答一下,其他人可以補充。
餘同樂:剛才我確實沒有講我們基金投資的方向,我把我們基金的投資方向一說後面大家都羨慕嫉妒恨,全部都是早期的,最後一位是坐鎮晚期的,我要說一下,弘暉資本從天使輪一直到晚期的IPO,包括上市以後的定增,我們都做。不光是都做,而且沒有一個是只有一個單獨項目的,所有階段至少有兩個項目。
吳智勇:你們團隊整個有多少人?
餘同樂:21個人。
吳智勇:全產業鏈都做?這是因為你們做的很專。
餘同樂:因為我們把我們的投資方向只限定在醫療健康這個領域,其他領域我們目前是放棄,不去看的,這樣我覺得我們能夠做的更加專業。我們團隊有從醫院出來的,也有從產業出來、做了幾十年生產管理的,所以我們知道企業每一步需要什麼,我們會堅定的站在他們後面幫助。另外一個就是有早期、很早期的,中期的,我們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為我們可以在項目上互相了解。
接下來講機會。我們全部做是因為發現早、中、晚期機會都在,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存在投資機會,包括你幫助企業同時獲得利益。我們把健康產業再細分一下,大概把它看成兩個方面,一個就是產品的工藝方面,藥和器械,它是工藝產品的類型;另外一個就是服務,不管是醫院也好,診所也好,或者現在的物聯網醫療等等。在我們的案例裡面,器械跟生物醫療大概是37%和23%,服務類大概是40%,醫藥器械比服務上要多一點。但是從資金上來講,醫藥投資佔了整個投資額的60%,區別就是醫療服務需要時間比較長,要比較紮實,醫療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領域,它需要積澱,需要各種方面的支持,以及政府的監管。它需要一個相對長時間,資金量相對大。從產品領域來講,特別是最近這五、六年,醫療器械新的技術、新的治療方案、新的材料,是引領著技術往前發展,在這些方面我認為是更加有投資機會。在藥的方面也是,我們對基因、分子層面或者更小層面的了解,使得醫藥的發展也是非常長足,以前是化藥,現在大部分都慢慢開始向生物製藥跟生物治療這些領域發展,或者說更接近於個性化的治療,寬泛一點講,機會存在於各個方面,然後主要是科技領先,服務為輔助。
吳智勇:這個聽上去跟我以為的答案有差異,我以為餘總會挑出幾個細分領域,但是給我的答案是都有機會,其他投資人是不是也這樣認同?要不張總您再補充一下,您認同這個觀點嗎?
張可:在論壇中,大家觀點有些衝突才更有意思,那我所表達的觀點會跟餘總有比較明顯的差異。我第一句話是說,相比醫療服務,我更傾向於投產品。在於中國本身的醫療體系,服務的價值是被嚴重低估的,並且患者形成習慣了廉價醫療服務。除此之外,民營體系在魏則西事件出了之前還挺好,我相信這個事件對以莆田係為代表的民營醫療體系已經是一個原則性的打擊,中國人習慣為「硬東西」付錢,比如說電腦付錢,但是軟體我們用盜版。第二點是醫療器械優先於藥品。大概三年前,我們醫療器械基金做了一期,當時跟大家講為什麼我喜歡做器械,在過去幾年器械的增速遠高醫藥,這個是很現實的。另外一個,醫藥想創新不容易,比如像餘總他們投開拓,這個公司的新藥真的是很不錯。但明確來講,碰到這種藥很難得。醫療器械的創新,是更靠譜的,所以我傾向於器械。說到器械我再詳細一點,器械裡一定是耗材優於設備,因為醫療設備是一買一清的,器械的盈利和業務穩定性一定不如耗材高。而高值耗材再細分一點,我傾向於三個大治療領域,這個就說的很俗了,不外乎就是循環介入,骨科還有腫瘤,如果說把糖尿病單獨拉開也行,因為糖尿病屬於冠心病等危症,其主要併發症體現在血管方面,實際上你也可以歸進去。在這幾個領域,我自己覺得會出獨角獸,像藥物球囊這個餘總他們也投了,我也投了一家。像骨科裡面的陶瓷關節,全球就三家,中國有一家,再比如說糖尿病將來的貼附式胰島素泵,這都是可能出獨角獸的地方。總而言之,我的投資方向可能更偏產品領域的。
吳智勇:我也是投資人,因為我做早期,一年看數千個商業計劃書,看很多項目,我對這塊也投了幾個醫療健康項目,我還蠻認同服務的這個觀點,在中國現有醫療體制沒有重大革新的情況下,很多服務包括問診、醫患溝通,包括各種各樣的東西,它如果不到有革命性變化的程度,一到需要找醫療資源的時候,在現狀下很有限,很難拿得到的情況下,這個服務就很難有革命性的改變。在一些其他領域做一些醫療數據,反而會有些機會。
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因為我知道仙瞳確實是一幫科學家在做投資,我也知道他們在美國也做了一些,所以我想在您那邊的經驗分享來看,在中美醫療投資上,或者整個產業的投資上有什麼不同,或者說你覺得有什麼樣的新趨勢和方向嗎?你們在美國投了一些企業,你們更加願意投什麼企業,或者在中國更加願意投什麼企業,有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還是說都一樣?
劉靖龍:我們仙瞳在北美的布局也是在2014年開始,要是談經驗,可能還談不上。有一點感覺就是美國在真正的高端的技術上面,領先性跟國內來說差別還是比較大。當然美國的FDA的邏輯,從生物醫藥跟國內相比有一些不同,我們在北美的生物醫藥投資,一個是技術壁壘,技術領先性,在全球範圍內來看;另外一個是看他的批藥邏輯,最終通不通過,長達十年的研發最後臨門一腳不能通過,這是很關鍵的。
吳智勇:你們在那邊也是投醫藥,有沒有偏投服務什麼的?
劉靖龍:剛才這個話題我想補充一下,我跟張總的觀點類同,因為體制、市場的秩序混亂,我們基本上是不碰服務領域的。在器械和生物製藥這上面,比如說心血管,我們在重疾新的一些檢測技術上面有一些布局,但是我認為在生物製藥方面,這是未來很有潛力的方向,儘管它的風險也是偏大,但是它的投資回報也是巨大的。當然這個領域是在整個生命科技領域水最深,也是科技領域的皇冠,所以能碰這個領域的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樊優先:這個其實我也可以補充一點,因為我個人也有和幾個朋友投一個天使項目。藍健的創始人是美國矽谷的一個連續創業者,前兩次的創業都非常成功。這是第三次,我們朋友們一起投的都是圈子裡的,我就想借這個例子,一方面說中美的差異,另外也想說像我們這些醫療不是很專業的人去投醫療,那就要想天使投資的本質是什麼? 看人,其實有很多偶然性! 你覺得基因研究,有很好的機會,市場非常需要,但是你遇不到合適的人,沒有見到合適的項目也是沒有用的。
藍健的創始人是美籍華人,他第三次創業,人非常優秀,他早就財務自由了,他做這個事情是為什麼? 就是想讓更多人受益,這是一個服務類的項目,一個遠程重大疾病和運動損傷方面的康復,遠程醫療康復它解決兩個痛點,在國外或者國內,比如說腦癱術後恢復,患者不可能在醫院待那麼久。患者在醫院把重要的階段治好了之後,回去有一個很長的恢復期,在恢復期內,怎麼樣做才能最好的康復?這種慢性病、腦癱或殘疾等各種各樣的疾病越來越多,對人民生活也好、對病人也好,對醫生也好,就越來越是一個很頭痛的問題需要解決。如果這個團隊又下決心做這個事情,而且他團隊的創始人之一是美國最大的康復醫院裡面的合伙人,就既能幫助醫生又能幫助患者。它的研發的團隊和產品製作目前還在矽谷,團隊對產品質量要求很高,也很高大上,一些康復視頻直接是和史丹福大學和著名明星球隊合作拍攝。康復在美國市場需求很大,市場前景也很不錯,現在要到中國市場來服務更大的人群。我們相信中國非常需要,那我們就幫他在中國落地。團隊本身也很有資源,他第二次創業的時候有個中國的合伙人,在江蘇南京有公司、泰州有個止痛藥的藥廠,國內的合伙人有10幾年醫療銷售經驗,還做過一個公司賣給了上海醫藥,在接地方面非常有能力,這個合伙人在藍健這個項目上也再次合作,既是投錢的股東也是他的國內管理的合伙人,既有團隊管理經驗又有創業熱情,更重要的是有資源。
吳智勇:因為類似的項目我看了很多,確實是有機會,因為做術後的管理確實是很大需求,但是確實也蠻難,如果說團隊要落地的話,我估計可能你要給的幫助確實還不少。但是這個事情確實也是很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事兒。
樊優先:您說的非常對,他如果想在國內做,我們當時的判斷他應該在美國先成功,因為他有很多經驗,歐美康復也很需要,他有兩部分,一個是重大疾病康復,一個是體育損傷康復,比如姚明的醫生,NBA球隊的醫生,都非常的支持他,都直接參與康復視頻的製作。
吳智勇:我想再聽聽對剛才那個問題有沒有什麼補充,你們基金在細分領域中哪些是你們比較關注的點?
張宏:我講三點。第一點我糾正一下餘總的一個說法,他說我們是投晚期的,可能我剛才表達的不太準確,其實我們是有專門的醫藥VC基金,但是這個VC基金可能不是從天使輪開始做,它是從A輪稍微後端一點開始做,還不能算做晚期,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非常贊同餘總的一個看法,醫藥行業實際上在每一個點上都有機會存在,所以剛才我也講到我們是一個全產業鏈的布局,但是在這個產業鏈的布局選擇上不是盲目的,每一個環節,可能都有獨角獸出現的機會,我們的任務就是選出這個獨角獸來。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醫療行業抗周期性強,剛需一直是存在的,根據我們過往投資的歷史, 2001年投的醫藥企業我們持有了14年之久,直到去年的時候,通過借殼的方式上市,在這14年的時間裡,我們先後加棒了兩次,投了三輪,最早的一輪給我們帶來90多倍的回報,這個行業的抗周期性高成長性顯而易是存在的。只是我們要在不同的環節,我們用一雙慧眼去選出優秀的賽手來,關鍵是看人、看團隊。
第三點,我不是太贊同剛才張可張總和劉總的部分觀點,我不認為在醫療服務行業沒有機會,為什麼這麼講呢?我們的投資是一定要走在別人前面才可能獲得豐厚的回報。今天醫療服務行業確實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亂象,任何一次體制性變革的時候,才會帶來真正的機會。像我們在2000年到2005年之間的國企改革,帶動了一批產業,也造就了一大批企業家。今天中國還沒有進行體制性改革的板塊只有兩個,一個是醫療,一個是教育。所以我們對醫療服務這個板塊,還是重點關注的。
當然這裡面有一些體制性的變革,可能不是我們能去改變的,但是我們如果看臺灣的醫改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也誕生了優秀的民營醫院,誕生了優秀的醫院管理公司,對公立的醫院提供服務管理和有效的人員激勵機制,所以我們認為在醫療服務行業作為一個投資機構,要想去破題的話,重點關注三點,公平性、效率和質量。實際上這三點要真正實現,還是要靠醫院的管理運營團隊,通過合理的制度、管理體系使得醫院真正能夠建立起一種服務意識,真正有為病患去考慮的這樣一種服務意識,那這樣的醫院,它應該是能夠勝出的。
所以大家可能在去選擇醫療服務這個行業的時候,往往說宏觀政策怎麼怎麼樣,我們改變不了,但是我們能夠改變的或者我們能夠選擇的,是這樣的一些機會。另外在民營醫院這一點上,魏則西事件出來以後,對整個民營醫院的格局會產生一次振蕩,但我不認為魏則西事件之前民營醫院就是好的,反而魏則西事件之後民營醫院面臨一次陣痛之後的重生,因為最近很多莆田系的醫院希望出手,這就是格局振蕩和行業洗牌的表現,我們認為在這個時點上,應該是優勝劣汰,優勝者勝出的機會。真正專業的醫療管理團隊,把患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建立「人本位」管理理念,應該是去接管民營醫院的好選手。有一批優秀的民營醫院可以成為公立醫院的補充,甚至某些專科領域和高端領域,有超過公立醫院的可能性。我想我們的觀點可能有所不同,供大家探討。
吳智勇:其實我剛才為什麼老是追問投資人對於一些新的投資方向不看好的點,問這個問題是想得到他們心目中的答案,其實這個答案也跟很多在座的做企業的人有關,如果你有類似的方向需要找投資,可能恰好跟他們是特別的符合。但是如果你的方向特別偏,也不代表沒有機會。正好吻合的話,可能接下來做一些投資上的對接,就正好找我們幾家投資機構比較好。
餘同樂:我覺得我們幾個人的觀點聽起來好像有差異,但又幾乎沒有差異。比如說我說了全產業鏈上有很多的機會我們都在看,但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是好企業,不是所有的項目都值得投,一定要有取捨。張總也說了,在看產品的時候,做了取捨,而且從結果上看我們又站到了一起,我投了創新藥,也投了耗材。對於每個機構來說,它的取捨是不一樣的,它的背景,它背後的資源是不同的。
我在這樣的場合不太願意講具體的案例,沒有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在講整個邏輯,所以我覺得都可以去做,細分上面我們有取捨,包括在服務上面也是這樣,你看我們投了一些相對質量好一點的、體驗好一點的這種服務,另外一個最重要的服務可能更加集中在中立端,我們幫醫院提高它的效率,不針對民營醫院或公立醫院,你在所有的領域裡面去發現它的亮點,對醫療體系有推動的這些方面,去關注,去支持企業家一定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吳智勇:每個細分都有機會,把企業做好了才是根本。
一晃半個小時過去了,一直把兩位老總冷落在邊上,我是一直想問的。剛才我看了你們的項目介紹,我一看確實很佩服,做的特別好,但是我也關注一個細節,因為我投網際網路比較多,其實我發現你們都有做傳統企業的,做醫藥、做麻醉、做糖尿病的東西,在什麼都談網際網路加的情況下,你們也弄了一個網際網路+,所以我想,我看了這麼多網際網路+的東西,做什麼都網際網路+。兩位老總,從你們過去一兩年做網際網路加的經驗來看,一定需要做網際網路+嗎?你的企業不是做藥的嗎?為什麼一定要切入到問診,好多的網際網路+上面去,這塊對你們有多麼重要?或者說這塊是為了做網際網路+而做網際網路+,而是真的對你的生態有幫助,能分享一下這個觀點嗎?我挺好奇的,因為我經常看到各種網際網路+。
孫彭生:我們主要是做中樞神經的藥,在我們國家發燒、感冒了你說我到企業上班去了,至少我很希望領導知道我帶病堅持工作,如果我焦慮或抑鬱的話,我就不希望任何人知道我有這個問題,所以在這樣的想法下我們認為,我們搞一個好心情移動醫療把我們幾十年有三萬多精神病科的醫生,和已經有抑鬱的,或者擔心有抑鬱的,他不希望別人知道,通過這樣一個好心情的平臺,跟專家和醫生來溝通,來判斷自己是不是有抑鬱症,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得到很好的保持和恢復,我感覺這個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國家統計,已經有1600萬的抑鬱患者,90%都沒有去看醫生,他們不認為自己抑鬱,他認為自己是內向,焦慮了暴躁了他也不認為自己抑鬱,他只認為是性格的原因。其實這些都是需要通過醫生專業的方法,來治療的。我們就做了一個好心情移動醫療。我認為未來國內的醫療,可能是這些投資的大佬們,因為真的說投資了或者說培養這樣的天使基金,對這些初始的企業項目,他們一看就知道你這個小孩怎麼樣,可我看就不一定像他們看的這麼準。但是我認為這個企業利用網際網路技術,然後在雲上用人工智慧的方式來解決線下的千千萬萬大數據,這一定是每個傳統企業要思考的問題,而且這有可能是他的發展方向。
我就想,如果這個移動醫療有三千萬患者,有三萬醫生,這些患者和醫生的數據能夠在一定時間內用很科學的算法放到雲上以後,我認為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就可以根據歷史經驗的數據很快的就能判斷你這個人是怎麼樣的,就像前段時間的阿爾法狗和韓國圍棋大師下棋一樣。如果未來網際網路縱向垂直醫療做不好,不是我方向錯了,而是我能力有限,我沒有做好。
吳智勇:我想先請吳總談一談您和網際網路+。
吳世斌:去年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大家的思想就是,網際網路會不會顛覆我們醫藥行業,最終討論的結果是:只能顛覆一個模式,不能顛覆一個行業。在我們萬邦體系的戰略思想不是叫網際網路+,是叫+網際網路,我們傳統行業,應該把網際網路的一些東西加進去,這是我們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看你做的什麼內容,我們現在已經開始做醫藥。但是從國家政策上,你根本無法得知,上個月我在北京參加一個研討會,到底OTC藥現在是網際網路上可以買到處方藥嗎?這個政策不知道未來是開放處方藥還是什麼,過快的走有可能你步子邁大了會出問題,所以要密切關注政策,但是無論怎麼樣,你想做OTC,我們定位於慢性病,網際網路+上一定有好處,所以我們現在開發很多APP,大家有病的時候,特別是90後、80後得了什麼問題,用什麼藥。魏則西事件出來以後,大家逐漸的不信任了,萬邦做糖尿病,做的類風溼,我們都是專業醫生,把這個APP做出來之後,讓加入的病友信任,這樣對產品、對品牌的影響就很好,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加上網際網路的技術。
第二個要加上的就是大數據,現在醫藥行業我們都知道,藥企太多了,大數據如果能夠加上,對我們醫藥行業的研發、市場定位,包括未來企業發展的方向,都是有好處的。所以我們作為醫藥行業,雖然是做產品研發包括生產、銷售,好像是很傳統,但是如果不用網際網路的技術,早晚會淘汰。
吳智勇:但是任何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基因,自己企業內在的基因,像您這樣相對傳統的企業,不是一個網際網路企業,創業型的來做網際網路+或者+網際網路,你們有沒有遇到一些團隊性難題,甚至股權激勵難題,網際網路思維的難題,這些有嗎?
吳世斌:我們現在單獨成立一個公司,成立完之後告訴他們,我們先投入一部分資金,將來你要成獨角獸,要獨立出去。他只幫我們做「+」。但是從現在看自己做一個平臺燒不起錢。京東做藥店配送一年大概燒兩個億,哪個企業燒的起?
孫彭生:實際上我們也做了,沒什麼進展,後來我們在北京找了一個團隊,我們也是面試了幾次,我認為兩個標準最重要。第一,這個團隊的一把手要有經驗,要有創業的精神,他做好後我相信他。第二,這個一把手要能凝聚人心,現在看這個團隊做的還是不錯的。我們認為到2018年或2019年就能把這個團隊獨立。我這種思維是做不好的,一定要用年輕人,不要看80後、90後貪玩,可不能小看他們。
吳智勇:我們投了很多網際網路的創業企業跟醫療健康相關的,今天時間關係我們也不能再去展開了,雖然我有很多問題想跟大家探討,一晃45分鐘過去了,所以今天這個小論壇就到此結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