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臺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分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作者】
李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
【譯文】
曾經的鳳凰臺上有著鳳凰來悠遊,而現在的鳳凰臺卻鳳去臺空了,只剩下江水依舊奔流。
曾經輝煌的吳國宮殿,鮮花芳草埋沒了荒涼的小徑,晉代的多少王族都己成為了成荒冢古丘。
遠處的三山,在雲霧中隱現如落青天外,奔騰不息的江水被白鷺洲分成了兩條河流。
悠悠的浮雲,總是在遮擋著太陽的光輝,登高望遠,看不見遠方的長安城,怎麼能不讓人內心充滿了沉痛憂鬱。
【創作背景】
天寶三年,李白離開帝都長安後,曾多次到達金陵,並寫下詩文。這首詩應作於天寶四年到十四年之間。
相傳,詩人崔顥登黃鶴樓時,寫下了著名的《登黃鶴樓》。李白後來也到了黃鶴樓,觸景生情,準備提筆寫詩,結果看到了崔顥的《登黃鶴樓》之後,於是就罷筆了。不久他就來到了南京鳳凰臺,寫下這首詩。鳳凰臺的故址在今天南京的鳳凰山上,為南朝宋文帝所建。
【賞析】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律詩中廣為傳誦的傑作。
本詩首聯「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詩人先寫了鳳凰臺的傳說,連用三個「鳳」字,卻不給人以重複之嫌,而且讀起來非常的流暢明快。
鳳凰臺在今南京的鳳凰山上,傳說在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聚集,因此築下了鳳凰臺,山與臺也因鳳凰而得名。古時候,鳳凰是吉祥的象徵。當年鳳凰來這裡聚集,象徵著當年王朝的興盛。而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己一去不復返了,只有悠悠長江水仍在獨自空流。
頷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承接「鳳去臺空」,詩人進一步發揮想像力,描寫吳宮,晉都。三國時的吳國,後來的東晉,都曾建都於金陵。
詩人欣賞著眼前的景象,感慨萬分。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不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成了荒冢古丘,那一時的顯赫,最終什麼都沒有留下了。
頸聯「三山半落青山外,二分中分白鷺洲。」詩人筆峰一轉,由懷古轉到寫景,對仗工整,氣象壯麗。
詩人的思緒並沒有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中,他將目光又轉向了大自然,投向了那「三山」「一水」。「三山」在金陵西南的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白鷺洲把長江分隔成兩條河流。詩人將三山在空中半隱半現,江水沙洲分流兩端的景象,描寫的恰到好處。
尾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描寫了詩人由六朝古都金陵的歷史,聯想到唐都長安。他登高遠望,視線卻被天空的浮雲所遮擋。
此聯寄予了詩人的深意,長安是朝廷所在的地方,太陽是皇帝的象徵。這兩句詩暗示了皇帝被禍國殃民的奸邪小人所包圍,而自己卻報國無門,心情沉痛。「不見長安」暗示了詩題的中「登」字,詩人觸景生情,意寓言外。
本詩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報國情懷,意義更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