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鑑賞

2021-02-22 古詩文賞析


賞析名家詩詞,聆聽名家心聲,領略名家風採。詩詞名家,與你一起品讀名家詩詞!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登金陵鳳凰臺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譯文】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東流。

吳宮鮮花芳草埋著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雲霧中隱現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

總有奸臣當道猶如浮雲遮日,長安望不見心中鬱悶長懷愁。

【注釋】

⑴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據《江南通志》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於山,謂之鳳凰山,裡曰鳳凰裡。」

⑵江:長江。

⑶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⑷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衣冠: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郭璞的衣冠冢。現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園內。一說指當時豪門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紳。成古丘:晉明帝當年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華一時,然而到了唐朝詩人來看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丘壑了。現今這裡被稱為郭璞墩,位於南京玄武湖公園內。

⑸三山:山名。據《景定建康志》載:「其山積石森鬱,濱於大江,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今三山街為其舊址,明初朱元璋築城時,將城南的三座無名小山也圍在了城中。這三座山正好擋住了從城北通向南門──聚寶門的去路。恰逢當時正在城東燕雀湖修築宮城,於是將這三座山填進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後,在山基修了一條街道,取名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極遠,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位於今南京市江東門外。

⑺浮雲蔽日:比喻讒臣當道障蔽賢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陸賈《新語·慎微篇》:「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日:一語雙關,因為古代把太陽看作是帝王的象徵。

⑻長安:這裡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鑑賞】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遊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遊《入蜀記》云:「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裡。」陸遊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袁行霈)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本欄目鑑賞部分來源於《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譯文和注釋來源於網絡,圖片來源於網絡,轉載請註明。

投稿、合作,請聯繫QQ 917293188(微信同號)

----

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作,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謝謝!E-mail:917293188@qq.com,電話:0377-62751636。

相關焦點

  •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出自唐代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登金陵鳳凰臺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 探詩中山河:《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經典名篇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詩中河山這是李白的一篇經典名作,是詩仙李白登上金陵鳳凰臺有感而發所做的一篇傷今懷古時。但是這首詩的風格卻飄逸十足,引人入勝。
  • 六點|​​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江:長江。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
  •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鳳凰臺,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相傳,南朝劉宋文帝元嘉十六年,百鳥之王的神鳥鳳凰,飛落在永昌裡李樹上,招來各種鳥類隨其比翼飛翔,呈現百鳥朝鳳的盛世景象。為慶賀和紀念此美事,將百鳥翔集的永昌裡改名鳳凰裡,在保寧寺後的山上築臺,名為鳳凰臺。在中國歷史上,南京曾經稱為金陵城,所以鳳凰臺又叫作金陵鳳凰臺。金陵是個好地方,當年東吳在這裡建都,東晉也定都於此。
  • 詩詞鑑賞《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唐】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分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作者】李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譯文】曾經的鳳凰臺上有著鳳凰來悠遊,而現在的鳳凰臺卻鳳去臺空了,只剩下江水依舊奔流。曾經輝煌的吳國宮殿,鮮花芳草埋沒了荒涼的小徑,晉代的多少王族都己成為了成荒冢古丘。遠處的三山,在雲霧中隱現如落青天外,奔騰不息的江水被白鷺洲分成了兩條河流。
  • 和孩子一起讀詩 |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每天一首詩詞,讓孩子的枕邊有更遼闊的世界~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唐代: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李白十句經典詩詞: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漢族,祖籍隴西成紀,公元701年2月28日生於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1、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5、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登金陵鳳凰臺》【譯文】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東流。6、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清平調·其二》【譯文】請問漢宮得寵妃嬪,誰能和她相像?
  • 淺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唐天寶年間,李白被罷官免職,離開長安,途經金陵時遊覽鳳凰臺,感慨天地永恆而時代變遷,國家衰敗,自己前途渺茫,觸景生情之際,不禁悲從中來,由此寫下千古佳作《登鳳凰臺》。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情景渾然一體,意象深沉闊大,趙宦光曾將此詩與有「唐人七言律詩第一」譽稱的《黃鶴樓》相提並論,同為詩歌論壇的絕唱。「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是登臨覽勝,感古傷今的一首悲歌。「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 品讀21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作者的目光不僅流連於臺上之景,神思更遊走於臺外的風光。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我們跟著專家的講解一探究竟。
  • 怎樣理解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第二句?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詩,原詩如下: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理解好這首詩,尤其是最為關鍵的第二句「鳳去臺空江自流」,首先要簡單地了解一下這首詩創作的時間和地點,其簡單地說以下三點:首先說一下,這是李白的一首詩,是李白當年流放夜郎之後,又遇赦返回長安途中,經過鳳凰臺時所做的一首詩。
  • 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唐代: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
  • 121《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俗世靜心一起讀古詩《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唐代: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 賞析 | 唐代,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鳳凰是一種祥瑞。
  • 中華經典資源庫: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酈波解讀)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登金陵鳳凰臺賞析 登金陵鳳凰臺全詩翻譯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詩中非常出名的一首,作者是李白,這首詩並不是單純的寫景,作者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吧。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李白詩詞精選十三:登金陵鳳凰臺
    3月我們推薦的是李白專題詩集,詩集將根據內容由少到多,由易到難不斷延伸,陽春3月讓我們一起體驗詩仙的曠世奇才吧!I:正文: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Ⅱ譯文: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東流。吳宮鮮花芳草埋著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雲霧中隱現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
  • 詩詞鑑賞十二:《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唐】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