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資源庫: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酈波解讀)

2021-02-24 十點詩書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作者的目光不僅流連於臺上之景,神思更遊走於臺外的風光。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我們跟著專家的講解一探究竟。

【誦讀】

誦讀專家:李傑(江蘇人民廣播電臺主播)

【書寫】

書寫專家:陳愛民(南京曉莊學院教授)

【講解】

講解專家:酈波(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今天我們要賞析的篇目是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古人以鳳凰為祥瑞,所以鳳凰來止往往要造樓起臺,為的是留住那份有關鳳凰的輝煌記憶。後人登臨鳳凰臺,每每會想像鳳凰的風姿。先秦時,秦穆公為聞簫而來的鳳凰築臺的傳說,就屢屢見於古書。即便鳳凰來去不定,甚至一去不返,鳳凰臺終究是長久流存的。不過鳳凰流連之處想必太多了,以致鳳凰臺散落各地並無定所。南京的鳳凰臺,也得名於鳳凰的親臨,但與別處不同,它更成名於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所寫的金陵鳳凰臺,故址在今天的南京城西南。關於鳳凰臺的位置和它的名稱來歷古代說法不一。李白作詩的時候也未必搜求故實,或許只是詩人就鳳凰臺的名稱進行想像和發揮罷了。隨著李白詩流傳得越來越廣,他的詩句反倒成為金陵有過鳳凰臺的最有力證據了。元代詩人和評論家方回說過,李白這首詩雖以鳳凰臺為名,卻不以此臺為局限,他的心目遊走於臺上之景,更遊走於臺外的風光。


三四兩句雖然是互文見義,卻因時代的循環往復,又帶出了一點歷史的悲涼。孫吳東晉以至後來的宋齊梁陳,總共六個朝代,先後建都於南京,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六朝是史家的說法,也是詩人的說法。李白寫金陵的詩,常常懷思古之幽情遙想六代,憑藉昔日宮殿與當今荒草的並列,依靠曾經美人與眼前墳墓的轉換,將朝代的變故更迭綴合成盛衰興亡的哀愁。

三四兩句卻是虛實的糅合,由眼前想見不在眼前之景。「吳」「晉」指的是孫吳和東晉;「花草」「衣冠」一個代指美女,一個代指官員;「古丘」意即墳塋;「幽徑」意指墓道,都是前代的遺蹟。幽徑與古丘可以說是眼前之景,花草與衣冠卻早已不在眼前了。然而花草與幽徑,衣冠與古丘本是一體,彼此可以說有前世與今生的聯結,又有生存與死亡的轉變。因緣於這樣的轉變,這樣的聯結。繁華虛妄如夢的故事,便在時空的交匯處和盤託出。


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長江邊,是南北相連的三座山峰的合稱。「三山半落青天外」,說的是從鳳凰臺望去,三山渺遠只有一半在眼裡,另一半則落在了天外。宋代大詩人陸遊有一次經過南京的時候,也曾經登上鳳凰臺。遠望三山,渺渺茫茫,若有若無,真的走到那個地方,陸遊說距金陵才五十餘裡。這種觀感似乎可與李白目中所見相互印證。水是長江水,有的說是「二水」,有的說是「一水」,「一水」是就江流的整體而言,而「二水」則就江水環洲流過的部分而論。稱謂雖有不同,視角亦有分別,但意思卻是一貫。「二水中分白鷺洲」,說的就是白鷺洲將長江水一分為二,與「一水中分白鷺洲」的描述其實是一樣的景致。

白鷺洲位於南京西南江水中,得名於白鷺來聚,與鳳凰相比,白鷺雖然也是天上之物,卻算不得神鳥。白鷺的來去大抵是時令變化的緣故。鳳凰則不然,它乘興而遊,盡興而返,並不遵循物候更不眷戀臺閣。如果說鳳凰是人的想像,那麼鳳凰臺就是人對想像的不舍。有了臺的守候,鳳凰似乎也有了皈依,這是築臺人的痴念。詩人則有鳳去臺空江自流的惆悵,縱有臺的守望,鳳凰依舊一去不返了。登臺而望,有時看到一片實景,有時看到一片虛景,所謂實與虛,不過是眼前與不在眼前的分別。


《登金陵鳳凰臺》看似寫登臺所見,其實是在寫不見,不見的鳳凰、不見的王朝,不見的半山、不見的江水,不見的白日還有不見的長安,這一連串的視而不見,便是這首詩全部憂愁的凝聚。而憂愁的緣故,李白說得似乎很直白。即所謂「長安不見」。七八兩句有兩個典故,浮雲蔽日為其一,長安不見為其二。浮雲蔽日是一個傳統的譬喻,漢末古詩十九首中有句云:「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這大約是李白詩句的字面出處。

漢初陸賈在《新語》中說過:「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明也」。浮雲比喻小人,白日比喻賢主,這才是真正的出處。長安不見,說的是晉明帝的故事。據《世說新語》記載,晉明帝小時候,有人從長安來,其父元帝以長安與太陽哪個更遠問他,明帝答曰,日遠,因為沒有聽說有人從日邊來。次日元帝重問明帝,則答曰,日近,因為舉目見日,不見長安。這個故事充滿了智慧,也充滿了憂慮。日遠終究是看得見的距離,而長安卻遠得連距離都看不見了。長安不見與浮雲蔽日兩個典故相衘接,貫穿疊合,才構成這兩句詩意義的圓滿。從長安不見的本事回看第七句,白日為浮雲所蔽,詩人舉目而不見日,亦即看不見賢主。從浮雲蔽日的比喻看第八句,長安代表的自然就是皇帝。奸臣媚主,忠良放逐,皇帝與詩人之間有著重重的阻礙,隔著鳳凰也飛不到遙遠距離。


李白這首詩,有人說是他遭受高力士等陷害排擠,離開長安以後所作。有人說是詩人流放夜郎遇赦返回,重遊金陵時所作,並無定論。這兩個說法的共同之處,在於詩人的逐客身份,不同之處,則在於放逐的時間和原因。李白一生尋求仕途功名,不過從未成功。與其說是不得賞識,毋寧說是不得作為。所以李白對東晉建功立業的謝安青眼相看,在其詩中多有表露。

他跟隨永王璘順江東下的時候就寫過「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名言,大有自比謝安之意。他對金陵的情感,對六代尤其東晉的情結,可能也與謝安相關。這種情感歸根到底是一種抱負未能施展的寄託。《登金陵鳳凰臺》這首詩,固然可以解讀為詩人某個生命節點之中突發的怨艾,也可以當作貫穿其一生的糾結。即求仕不遇,求隱不安,百般掙扎,始終徒勞。此詩之好或許並非在它背後的寓意,而在詩人將寓意轉化成了可見的景觀。臺閣、古蹟、山水還有歷史,仿佛一一收穫了李白的心事,而後又將他的心事埋藏起來,彼此像是有了默契。詩人的憂鬱也因此變成了鳳凰臺的哀愁。

相關焦點

  • 品讀21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作者的目光不僅流連於臺上之景,神思更遊走於臺外的風光。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我們跟著專家的講解一探究竟。
  • 七言律詩:《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鳳凰是一種祥瑞。
  • 121《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評析】《登金陵鳳凰臺》首聯「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以鳳凰臺的傳說起筆,感慨時空變幻。鳳凰臺,在金陵城西南。據記載,南北朝時,劉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隻鳥翔集在山間,五彩繽紛,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歸附,時人謂之鳳凰,在山上修起高臺。從此,這山就叫鳳凰山,臺叫做鳳凰臺。李白寫這首詩,不是一般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用意。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被認為是一種祥瑞之鳥。
  • 賞析 | 唐代,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鳳凰是一種祥瑞。
  • 李白詩詞精選十三:登金陵鳳凰臺
    3月我們推薦的是李白專題詩集,詩集將根據內容由少到多,由易到難不斷延伸,陽春3月讓我們一起體驗詩仙的曠世奇才吧!I:正文: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①鳳凰臺:故址在南京鳳臺山。相傳劉宋元嘉年間因異鳥集於山而建。②吳宮:三國時孫吳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③衣冠:王公貴族④三山:在南京西南江邊上。
  • 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唐代: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俗世靜心一起讀古詩《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唐代: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鑑賞
    登金陵鳳凰臺【唐】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注釋】⑴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據《江南通志》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於山,謂之鳳凰山,裡曰鳳凰裡。」⑵江:長江。⑶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該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神遊八表,馳騁古今,千年絕唱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唐代: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李白詩篇萬口傳,只有這首《登金陵鳳凰臺》被後世許多人拿來跟崔顥的《黃鶴樓》一詩較長量短。李白這首詩或許是模仿崔顥《黃鶴樓》詩,或許二首各有短長,但俱是千載之下無人莫及之作,被一群遠不及崔顥、李白的人絮絮叨叨道長論短,未免太不自量。
  • 讀詩 |五言絕句-《登金陵鳳凰臺》
    白話譯文: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東流。吳宮鮮花芳草埋著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雲霧中隱現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總有奸臣當道猶如浮雲遮日,長安望不見心中鬱悶長懷愁。李白是天才詩人,並且是屬於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
  • 每周讀詩 | ​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鳳凰是一種祥瑞。
  • 中國人和外國人譯詩差別舉例: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三種英譯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國古代文學的各種文體中,詩和詞是最受重視的,而以詩為甚。詩盛與唐,李杜為唐詩之傑出代表,李白飄逸絕塵,杜甫沉鬱頓挫,李白詩也相較杜甫易懂,故而在向外傳播唐詩的時候,多選擇李白詩來翻譯,而不選擇杜甫,大概是因為杜甫詩內多典故,譯者費力,讀者費力,兩處都不討好,便很少被人選擇;李白正與之相反。
  • 1·唐詩擴大記憶||*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誦讀:豔兒、閱讀閱聰明、雅君、六哥、風信子涵]
    《登金陵鳳凰臺》的創作背景說法不一。此詩一說是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年間,作者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一說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也有人稱是李白遊覽黃鶴樓,是想與崔顥的《黃鶴樓》爭勝。《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丨「長安不見使人愁」情已盡,但意未盡
    《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鳳凰臺是個地名,古人不僅浪漫,還富有文思,喜歡將一個地名來物化。鳳凰臺在古時的金陵(現南京),在《江南通志》中記載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
  • 白鷺洲與鳳凰臺
    李白詩《登金陵鳳凰臺》,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之句,一直吟誦至今盛傳不衰。人們當今到南京尋訪的古蹟白鷺洲公園,其實與李白詩裡的白鷺洲完全是兩碼事。白鷺洲公園原為明朝中山王徐達的東花園,系一個半城湖,民國初年始定名「白鷺洲」。而李白登鳳凰臺所看到的白鷺洲,據《景定建康志》,那是石頭城外長江中一長形沙洲,將江水一分為二,曲繞中分。
  • 李白筆下的鳳凰臺究竟在哪裡?
    鳳凰臺、阮籍墓都劃入鳳遊寺。上下瓦官寺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南邊地勢稍低,兩座寺相距僅數步之遙,靠得非常近,而鳳凰臺就在上瓦官寺的「殿左」。而據已故南京史志專家魏守餘考證,鳳凰臺位置應該是:南側為建初寺(即保寧寺),北側為瓦官寺,東側為阮籍墓,鳳凰臺就在這三處名勝古蹟的半包圍圈裡。
  • 六點|​​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江:長江。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
  • 在南京,邂逅最美的金陵詩詞
    南京,古稱金陵、建康、江寧、石頭城、天京等,是中國四大古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
  • 古金陵鳳凰臺位置、形制初考
    詩仙李白的明星效應真不是蓋的,南京很多地名和特產,因他而名傳千古。要是放在今天,直播帶貨能力絕對秒殺頂尖網紅。金陵鳳凰臺,因李白的一首詩而名垂古今。但是,鳳凰臺到底長什麼樣,是一座高臺還是一座高樓?人們不得而知。鳳凰臺的具體位置,也有多種說法,甚至在今天的南京出現了多個鳳凰臺,這不免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