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點|​​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2021-02-23 偶遇古詩詞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

江:長江。

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衣冠: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郭璞的衣冠冢。現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園內。一說指當時豪門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紳。成古丘:晉明帝當年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華一時,然而到了唐朝詩人來看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丘壑了。現今這裡被稱為郭璞墩,位於南京玄武湖公園內

三山:山名。今三山街為其舊址,明初朱元璋築城時,將城南的三座無名小山也圍在了城中。這三座山正好擋住了從城北通向南門──聚寶門的去路。恰逢當時正在城東燕雀湖修築宮城,於是將這三座山填進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後,在山基修了一條街道,取名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極遠,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位於今南京市秦淮區武定門北側。

浮雲蔽日:比喻讒臣當道障蔽賢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日:一語雙關,因為古代把太陽看作是帝王的象徵。

長安:這裡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遊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遊《入蜀記》云:「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裡。」陸遊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相關焦點

  •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鑑賞
    登金陵鳳凰臺【唐】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譯文】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東流。吳宮鮮花芳草埋著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注釋】⑴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據《江南通志》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於山,謂之鳳凰山,裡曰鳳凰裡。」⑵江:長江。⑶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登金陵鳳凰臺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 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唐代: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品讀21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作者的目光不僅流連於臺上之景,神思更遊走於臺外的風光。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我們跟著專家的講解一探究竟。
  • 俗世靜心一起讀古詩《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唐代: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 中華經典資源庫: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酈波解讀)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121《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賞析 | 唐代,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鳳凰是一種祥瑞。
  • 李白最著名的一首七律,境界高遠,盡顯詩仙的氣象!
    詩仙李白作為天才詩人,其詩歌中無不展現出天才的氣象。李白寫七律詩比較少,但是每首七律都自成一格,盡顯詩仙氣概。李白的七律詩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登金陵鳳凰臺》一詩。《登金陵鳳凰臺》全詩如下: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李白詩詞精選十三:登金陵鳳凰臺
    3月我們推薦的是李白專題詩集,詩集將根據內容由少到多,由易到難不斷延伸,陽春3月讓我們一起體驗詩仙的曠世奇才吧!I:正文: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Ⅱ譯文: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東流。吳宮鮮花芳草埋著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雲霧中隱現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神遊八表,馳騁古今,千年絕唱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唐代: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李白詩篇萬口傳,只有這首《登金陵鳳凰臺》被後世許多人拿來跟崔顥的《黃鶴樓》一詩較長量短。李白這首詩或許是模仿崔顥《黃鶴樓》詩,或許二首各有短長,但俱是千載之下無人莫及之作,被一群遠不及崔顥、李白的人絮絮叨叨道長論短,未免太不自量。
  • 1·唐詩擴大記憶||*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誦讀:豔兒、閱讀閱聰明、雅君、六哥、風信子涵]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奔流。吳國宮殿的鮮花芳草遮沒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雲霧中隱現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那些悠悠浮雲總是遮蔽太陽的光輝,登高不見長安城,怎麼不讓人內心沉痛憂鬱。
  • 雲夢鳳凰臺
    於是乎,這裡流傳著一首名謠:「鳳凰臺,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來;有朝一日鳳展翅,四裡八鄉幸福來」。 「 鳳凰臺」南邊,有一個叫「倉屋程」的村莊。據說,古代這裡是屯糧的倉庫,倉屋是裝糧食的屋子,村裡人都姓程,所以這個灣就叫倉屋程。由於「鳳凰臺」的緣故,這裡叫鳳凰村。 「鳳凰臺」南邊腳下,有兩個大池塘,形狀似展翅高飛的大雁,一個塘叫大雁(堰),一個叫小雁(堰)。
  • 七言律詩:《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鳳凰是一種祥瑞。
  • 都說李白不服《黃鶴樓》才寫下此詩,其實此詩更經典,不喜勿噴!
    有一天,他來到了江南,來到了金陵鳳凰臺,看到此地的一草一木,不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將胸中塊壘化成千古流傳之詩。然而,後人卻說是李白不服崔顥的《黃鶴樓》,一直想要做一首同類題材的詩與之相比,於是才寫下了這首《登金陵鳳凰臺》。
  • 白鷺洲與鳳凰臺
    隨著歲月流逝,長江泥沙淤積,江道西移,沙漲水落,白鷺洲與長江南岸漸漸相連,形成了沙洲圩,即今江東門外、上新河北、板橋之西一帶。雖已舊跡莫辨,卻依然留有「白鷺洲」的村名。白鷺洲的方位定了,那李白詩裡的鳳凰臺到底在哪兒?我想,既然李白登上鳳凰臺就可以看到白鷺洲,想來不會離白鷺洲太遠。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丨「長安不見使人愁」情已盡,但意未盡
    《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起臺於山,謂之鳳凰山,裡曰鳳凰裡;這就是鳳凰臺名字的由來。講完詩歌發生的地點以後,我們就要來講講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歷代以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都是被討論得最多,但討論出來就三種情況最多。
  • 南京發現古建築遺址 疑是李白詩中鳳凰臺—新聞—科學網
    而鳳凰臺相傳是南朝宋元嘉年間所建,當時傳有異鳥飛臨,官府認定此處當為鳳凰棲息之寶地,始建鳳凰臺。這和遺址在年代上較為吻合。 理由二:地點相近 遺址位置,和史料中鳳凰臺一樣 一句「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聽得無數仕人愴然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