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李白不服《黃鶴樓》才寫下此詩,其實此詩更經典,不喜勿噴!

2020-12-11 文化點心鋪

李白或許是從天借的一聲狂放之氣,一襲青衫飄逸遊於世間,自然不畏權貴。然而,世間之人太得天獨厚之時,上天也會嫉妒。在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李白因遭奸人迫害而失信於唐玄宗,被迫離開長安城。可是,離開京城也未能阻止他踏遍千山萬水的腳步。他遊歷之處必留下他的酒香,他的詩篇。

有一天,他來到了江南,來到了金陵鳳凰臺,看到此地的一草一木,不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將胸中塊壘化成千古流傳之詩。然而,後人卻說是李白不服崔顥的《黃鶴樓》,一直想要做一首同類題材的詩與之相比,於是才寫下了這首《登金陵鳳凰臺》。

其實,這首詩和崔顥的《黃鶴樓》無論在格律,用韻還是氣勢上都難分仲伯。實際上,此詩以其用典和寫景抒情的完美結合,曠達高遠與略帶傷感的應用,成為文學史上獨特的鳳凰詠嘆調從這個角度而言,李白的這首七律更為經典。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千百年來,這兩首詩歌的優劣高低成為很多詩論家探討的主題。有的人認為崔顥的《黃鶴樓》無人能比,而有的人則認為李白這首詩語言更加自然,清新灑脫,當為唐詩七律的代表作之一。

試題中的「金陵鳳凰臺」是來自於一個美麗的傳說,因曾經有三隻鳳凰降臨於鳳凰臺上,鳳凰臺便因此而得名。「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現今,鳳凰臺依然在原地,卻再也見不到六朝的繁華。當初車水馬龍之景終究一去不復返,鳳去臺空,唯有長江之水日夜奔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詩人默默站立思索古今,人生來世一遭,留下些什麼,又能帶走什麼呢?眼前只有一片廢墟,曾經繁華一時的吳國宮廷已經變成斷璧殘垣,晉代的風流名士也都早已成為一座座墳冢。「歷史」二字原來如此悲切。

過去的終已過去,留下來的終究要繼續,李白是一個灑脫狂放之人,所以他不會一直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中。於是,他從歷史的傷懷中回到現實。「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高聳入雲的山三山,好似坐落於青天之外,遠處的秦淮河被白鷺洲一分為二。

雲霧繚繞,三山半隱半現。水中之洲一分為二,多麼氣勢非凡,充滿了力量。這兩句詩猶如一幅山水相交的圖畫,意境悠遠,氣勢磅礴,是全詩最令後人稱道的名句,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鳳凰臺周圍的景色特點,開闊,大氣。

李白縱然帶有強烈的浪漫之氣,但他終究是關心現實之人。他欲要登得更高,看得更遠,遠望長安才好。「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身處異地,離國都太遠,層層浮雲遮住了視線。當句中的「浮雲」,即為詩人眼前所見,也指籠罩在詩人心頭的愁悶,還指那些迷惑君王的奸佞小臣。

漢陸賈在《新語 慎微篇》雲「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世態炎涼,小人當道,李白遊為鋪滿或憂心重重,對浮雲蔽日的焦慮,對國都長安的擔憂,也是對國家前途的考慮。李白一生仗劍天涯,寄情山水,浪漫豪放,仿佛什麼事都不放在心上。但這首鳳凰臺上的感慨似乎印證了李白志在報國的豪情。

很多人說,李白這首詩有很多崔顥《黃鶴樓》的影子,便以此認為李白是在嫉妒崔顥。其實,不管誰高誰低,我想「文人相輕」在李白的身上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以李白的天賦才華,他需要嫉妒別人嗎?

李白生性灑脫,連皇權都不放在眼裡,世稱「謫仙人」。這樣一個一生都浪漫純真如赤子的人,會將文人的聲名高低看得這麼重嗎?作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創作了無數名篇佳作,幾乎首首都是經典。對於那些說他有嫉妒心的人來說,我想替李白說一句「不喜勿噴!」

(註: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相關焦點

  • 李白不服唐人崔顥《黃鶴樓》,遂寫下了一首詩,千百年來難分優劣
    說到武漢,就不能不提到黃鶴樓。相傳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到唐代時已具規模,後來更屢遭戰火銷毀,數次重修重建,到如今更是有了「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而說到黃鶴樓,唐人崔顥寫下的一首流傳千古的《黃鶴樓》則必然無法繞過。崔顥生在盛唐,早年間的詩作浮豔輕薄,後來他漫遊邊塞,詩風也因此一改穠豔,而多了些許風骨。這首《黃鶴樓》據說便是他漫遊到湖北武昌時所寫。
  • 黃鶴樓前的花開了,這2首寫黃鶴樓的詩,你更喜歡哪首?
    江上的蒙濛霧氣更讓人憂愁。最後的這一聯,非常傳神地表達了詩人的「愁」。崔顥的這首詩影響有多大?不說後世有多少人來到黃鶴樓遊覽。只說一個人,詩仙李白,據說李白當時遊歷也來到了黃鶴樓。見到眼前景象詩興大發,剛要揮筆,看到崔顥的題詩。想了又想,最終還是沒能寫出滿意的詩句。只留下兩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 崔顥寫在黃鶴樓的詩,氣勢恢宏被譽為千古絕唱,連李白都自嘆不如
    李白愛極了崔顥的這首詩,以至於後來李白在兩首詩中都用了崔顥《黃鶴樓》一詩的格調,在《鸚鵡洲》中,李白寫道:「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在《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中,李白寫道:「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黃鶴樓詩賞析: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有關黃鶴樓的詩詞。第一首自然是我們都熟悉的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李白為了崔顥一度擱筆?談談李白與崔顥的「愛恨情仇」
    我相信大家都還記得的~悄咪咪告訴大家,這兩首詩裡其實蘊藏著兩位文豪的有趣故事,有空的話不妨跟著我了解一下吧~第一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崔顥在登黃鶴樓時有感而發留下的《黃鶴樓》,並且這首詩成為他的代表作,被後世評為「唐人七言律詩第一」。你們是不是想問,那和詩仙李白有半毛錢關係嗎?那關係可大了。
  • 李白喝醉了酒後寫下一首詩,通篇句句是經典,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而且他的詩大多都是通俗易懂,有的時候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充滿了高遠的意境,讀來也是朗朗上口。例如《靜夜思》、《將進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等等,那都是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
  • 小和尚聽說師祖年輕時的趣事,模仿李白寫趣詩,氣勢不輸李白原作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詩的大意就是抒寫一下平生的不得志,把心中的怨氣發一發。詩仙出手,水平自然不弱,全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寫得有氣勢,詩較長,大家且看以下幾句:我且為君槌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赤壁爭雄如夢裡,且須歌舞寬離憂。這是此詩的最後兩句,其中前一句是個很霸氣的千古名句,這一句一連運用了兩個典故。
  • 唐朝最著名的酒樓,恐怕就是黃鶴樓了,這裡卻是李白的傷心地
    都是地方志的記載,怎麼會出現不同版本的說法,究竟哪個說法正確呢?其實,這些說法都對,只是記載的時間有區別而已。為何這麼說呢?更早的記載我們現在找不到了,但根據唐以後的記載,黃鶴樓在公元765年(唐永泰元年)時已具有相當的規模,然而在亂世之中,頻遭兵燹,屢建屢廢。有記載的明清兩代,就被毀壞了7次,固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
  • 李白很佩服崔顥的《黃鶴樓》,仿作了一首,卻不寫黃鶴樓
    而這種貌似古風的手法也是李白在詩中所常用的。比如李白在《把酒問月》裡寫道:「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在《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裡的第五首寫道: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餘秋草洞庭間。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 以上詩篇讀起來都令人心馳神往。
  • 這首詩堪稱唐詩七律之最,李白都望塵莫及,黃鶴樓因該詩聞名於世
    這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黃鶴樓因這首詩而名聲大振,成為長江上的名樓,這首詩至今仍是黃鶴樓的一張文化名片。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黃鶴樓,又有費禕登仙駕鶴於此,詩人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
  • 李白年輕時被人嘲笑,於是即興寫下一首詩,更是譏笑對方不識人才
    這一次的拜訪,可以說是碰了一鼻子灰,更是被對方更狠狠地諷刺了一番,認為他就是一個庸才,只不過是會誇誇其談,這也使得李白內心很是氣憤,為此他匆匆寫下一首詩更是譏笑了對方不識人才。那這就是李白的性格,也正是這樣的一種性格,也使得他的作品中處處充滿了一種張狂,字裡行間也是流露出了他的最為真實的一面。
  • 論寫詩,李白一生只輸給過一個人,還心服口服!
    都是千古經典。要說李白在寫詩這方面輸給過誰,還真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崔顥。論寫詩,李白輸給崔顥心甘情願。據說李白在登上黃鶴樓之後,感嘆於長江奔流不息的壯麗,心中有無數感慨,想作詩一首。但是抬頭看見旁邊崔顥的詩作,十分佩服,最終擱筆只留下兩句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 李白大愛崔顥的《黃鶴樓》,不僅自稱難超越,還兩次模仿了這首詩
    而一向豪放不羈,自信滿滿的李白,本來想在黃鶴樓上大展身手的,卻因為讀到這首詩,手中的筆不禁一頓,突然有一種難以超越的感覺,當下謙遜地說:崔顥這詩有鬼斧神工之妙,我還是不班門弄斧了。能得到詩仙李白的認可,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崔顥就憑藉一首詩做到了。而且李白不僅認可了,還私下裡兩次模仿了這首詩。
  • 《黃鶴樓》不合格律,為何被贊唐代七律第一,令李白都要擱筆?
    《黃鶴樓》真諦:念天地之悠悠黃鶴樓的傳說版本很多,流傳比較廣的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古代有一位名叫費禕的人,在此乘鶴登仙;一是說有一位仙人子安曾駕黃鶴過黃鶴山(即蛇山),遂建此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這兩句並不費解,意思再明白不過了: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裡只白白地留下這座黃鶴樓。
  • 一首詩詞一座城,在經典詩詞中,帶你漫遊湖北
    許多人說,疫情結束後,要去湖北看一看,要去武漢看一看。現在湖北的抗疫工作還沒有完全結束,也許你去不了湖北。但是,我們的詩人們去過呀,今天,隱娘要推薦一些湖北的城市詩詞,你會驚嘆,原來,湖北的城市,留下這麼多經典的詩詞。
  • 蘇軾、李白、白居易、陶淵明都寫了廬山詩,你最愛哪首
    古往今來,不少詩人為它駐足停留、寫下詩篇,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與廬山的自然風光一起,構成了其亙古永恆的美。蘇軾、李白、白居易、陶淵明等詩人都曾留下千古聞名的廬山詩,你覺得哪首最好?李白遠望廬山瀑布,先從日光下廬山輕浮紫煙寫起,繼而臨空將一條瀑布「懸掛」在陡峭的山壁。詩後兩句用雄奇的想像與極致的誇張,將瀑布的氣勢、廬山的高拔寫得令人如同親臨一般,給人以極深的印象。「三千尺」「落九天」,詩語浪漫,想像飛揚,也只有詩仙的筆墨,才有流淌出如此風姿。
  • 李白與黃鶴樓擱筆亭
    擱筆亭在黃鶴樓以東132米、白雲閣以西南159米處。亭名取自盛唐時期黃鶴樓上「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一段佳話。崔顥,唐玄宗天寶年間為司勤員外郎,人稱崔司勳。他從邊地歸來遊武昌時,在黃鶴樓上寫下了七律《黃鶴樓》。
  • 第一次離開故鄉的李白,還特意寫下一首詩,可見他的一片赤子之心
    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在臨行之即,還寫特意為故鄉寫下一首詩《渡荊門送別》,以此表達了自己對於故鄉的懷念。故鄉是每個人心中的聖地,離開之時那都會難過,畢竟在故鄉一切都是那麼熟悉,但是為了生活,為了理想,又不得不離開,這也是天下遊子內心最悲痛的一個地方。而李白作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詩人,不僅情感細膩,他對於故鄉的感情,同樣也是打動了無數的讀者。
  • 武則天稱帝後寫下大唐最狂詩,連李白都自愧不如,你一定有所耳聞
    詩詞氣宇軒昂,個性張狂,杜甫也因此成為了李白的忠實粉絲,寫下「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取自《春日憶李白》)」,雖然大家對杜甫的印象通常是現實主義詩人,但杜甫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曾揮筆寫下《飲中八仙歌
  • 唐代最輕浮的一位詩人,才華不輸於李白,卻因一首詩斷送前程
    文:百家原創首發,禁止抄襲我們都知道「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乃是李白的千古佳句,是他登頂鳳凰樓時,有感而發,即興寫下的。但是雖然說是即興,其實也暗藏了詩仙的一些小心思。李白這個人大家都知道他做詩想像豐富,意境高遠,豪情萬丈,但是文人難免有一種傲骨,特別是像李白這種人,這首《登金陵鳳凰臺》雖然豪情萬丈,豪氣縱橫,也完美的體現了詩仙的詩歌風採,但是同時也是他不服輸時寫下的,只因為一個人,這人就是崔顥。我們都知道崔顥的《登黃鶴樓》是他在登黃鶴樓時所創作的,乃是天下聞名的典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