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青海果洛3月23日電 (孫睿 張添福)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擁有熱貢文化、格薩爾文化(果洛)以及藏族文化(玉樹)三大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青海正致力於活態傳承雪域藏文化。
資料圖:柴達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州境內,有著形成於7500萬年前的雅丹地貌,總面積約達2.15萬平方公裡,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最大的風蝕土林群,也是世界最大、最典型的雅丹景觀之一。孫睿 攝
在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規模頗大的格薩爾王獅龍宮殿已復建完成。
中新社記者進入殿內看到,格薩爾王銅像端坐正中,左右兩側是大將賈察和丹瑪泥像,大殿兩側豎立著嶺國三十員大將塑像。宮殿二層供奉著蓮花生大師,而一處新建房屋裡,陳展著格薩爾王和三十員大將的遺物和一部《格薩爾王》新書。
「現在獅龍宮殿還沒有完全對外開放,因此沒有展出更具價值的格薩爾遺物。」獅龍宮殿的負責人丹貝尼瑪說。
22日,中共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宣傳部副部長多傑堅措介紹,當地是格薩爾文化主要發祥地,被譽為「中國格薩爾文化之鄉」,是中國格薩爾文化資源最富集、表現形式最具特色、文化特徵保持最完整、說唱傳承人最多、影響力最廣泛的地區之一。
2016年底以來,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先後落實項目資金2290萬元人民幣,推動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
「近年來,傳承藝人得到了更好保護,『非遺』文化記錄也更加有效,各類格薩爾藏戲團隊不斷發展,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不斷健全。」多傑堅措說。
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管委會主任喬得林說,熱貢文化藝術15世紀發軔於青海隆務河流域,目前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通過保護區建設,不僅實現了用影像和文字對熱貢六月會、土族於菟的主要形式、內容以及相關的流程等,進行完整、真實、客觀地記錄,還形成規範的影像和文字資料,便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期保存、傳播。」喬得林說,他們還引導、支持藝人「走出去」,不斷提升熱貢文化知名度。
據介紹,熱貢先後在中國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以及美國、法國、日本、紐西蘭等國家和地區舉辦了熱貢藝術展。
3月1日,中國官方發布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正式實施。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官方網站消息稱,中國已批准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從『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到『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生態保護經歷了開創、摸索、成熟的過程。」青海民族大學民俗學教授唐仲山表示,中國是自然生態多樣和人文生態多元的多民族國家,「設立、制定和實施區域化的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彰顯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
唐仲山說,已實施一年多的《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強調在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的基礎上,可以依託代表性項目資源,發展符合本地特色的旅遊活動,「這既保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又明確了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指導性原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