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大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活態傳承藏文化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青海果洛3月23日電 (孫睿 張添福)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擁有熱貢文化、格薩爾文化(果洛)以及藏族文化(玉樹)三大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青海正致力於活態傳承雪域藏文化。

資料圖:柴達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州境內,有著形成於7500萬年前的雅丹地貌,總面積約達2.15萬平方公裡,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最大的風蝕土林群,也是世界最大、最典型的雅丹景觀之一。孫睿 攝

  在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規模頗大的格薩爾王獅龍宮殿已復建完成。

  中新社記者進入殿內看到,格薩爾王銅像端坐正中,左右兩側是大將賈察和丹瑪泥像,大殿兩側豎立著嶺國三十員大將塑像。宮殿二層供奉著蓮花生大師,而一處新建房屋裡,陳展著格薩爾王和三十員大將的遺物和一部《格薩爾王》新書。

  「現在獅龍宮殿還沒有完全對外開放,因此沒有展出更具價值的格薩爾遺物。」獅龍宮殿的負責人丹貝尼瑪說。

  22日,中共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宣傳部副部長多傑堅措介紹,當地是格薩爾文化主要發祥地,被譽為「中國格薩爾文化之鄉」,是中國格薩爾文化資源最富集、表現形式最具特色、文化特徵保持最完整、說唱傳承人最多、影響力最廣泛的地區之一。

  2016年底以來,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先後落實項目資金2290萬元人民幣,推動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

  「近年來,傳承藝人得到了更好保護,『非遺』文化記錄也更加有效,各類格薩爾藏戲團隊不斷發展,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不斷健全。」多傑堅措說。

  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管委會主任喬得林說,熱貢文化藝術15世紀發軔於青海隆務河流域,目前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通過保護區建設,不僅實現了用影像和文字對熱貢六月會、土族於菟的主要形式、內容以及相關的流程等,進行完整、真實、客觀地記錄,還形成規範的影像和文字資料,便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期保存、傳播。」喬得林說,他們還引導、支持藝人「走出去」,不斷提升熱貢文化知名度。

  據介紹,熱貢先後在中國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以及美國、法國、日本、紐西蘭等國家和地區舉辦了熱貢藝術展。

  3月1日,中國官方發布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正式實施。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官方網站消息稱,中國已批准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從『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到『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生態保護經歷了開創、摸索、成熟的過程。」青海民族大學民俗學教授唐仲山表示,中國是自然生態多樣和人文生態多元的多民族國家,「設立、制定和實施區域化的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彰顯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

  唐仲山說,已實施一年多的《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強調在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的基礎上,可以依託代表性項目資源,發展符合本地特色的旅遊活動,「這既保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又明確了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指導性原則。」(完)

相關焦點

  • 國家級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揭牌
    4月20日,國家級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揭牌儀式在玉樹藏族自治州舉行。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設立,是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標誌著玉樹文化保護與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 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批准設立
    2月7日,記者從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獲悉,我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由文化部批准設立,這是繼熱貢文化、格薩爾文化(果洛)兩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之後在我省設立的第三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至此,我省傳統意義上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重點區域已全面納入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範疇。
  • 關注丨福建龍巖:客家文化生態保護進入新階段(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完整名單)
    該實驗區範圍包括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上杭縣、武平縣、連城縣、永定區和三明市寧化、清流、明溪三縣。閩西也成為繼廣東(梅州)、江西(贛南)之後獲批的第三個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西是客家祖地,是客家文化發展傳播的原鄉故土。閩西客家文化是當地客家人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頗具特點的民系文化和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
  • 閩南三地被列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目前,文化和旅遊部已批准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各省(區、市)也設立了146個特色鮮明的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就是其中之一,區劃範圍包括泉州、廈門、漳州。  同時,《辦法》明確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申報設立的條件和程序,規定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要具備良好的文化生態區域性整體保護工作基礎,應當在本省(區、市)內已實行文化生態區域性整體保護兩年以上,成效明顯。  在審批環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設立後,總體規劃不再由文化和旅遊部批覆實施,改為由省級文化主管部門審核,報省級人民政府審議通過後發布實施,並報文化和旅遊部備案。
  • 我國第五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落戶廣東梅州
    人民網梅州12月19日電 (記者羅艾樺)昨天,國家文化部正式授予廣東省梅州市「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稱號,梅州成為繼閩南、徽州、熱貢、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之後的第五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世界客都」梅州作為全世界客家人精神家園的地位進一步被肯定和認同。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保護區
    從2007年到2018年,文化和旅遊部已先後批准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涉及四川、青海、福建、安徽等17個省(區、市),由於此前尚處試驗性階段,因此各保護區暫定為「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今年3月1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文化和旅遊部令第1號)正式施行,根據《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貫徹落實〈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根據理辦法〉的通知》(辦非遺發〔2019〕47號)精神,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啟動了對現有21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檢查驗收工作,經專家評審、實地暗訪和網上公示,最終確定並公布了首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
  • 東陽市傳統民居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入選浙江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
    最近,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名單。其中,東陽市傳統民居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作為金華市唯一一個文化傳承保護區入選。東陽素有「建築之鄉」「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世界木雕之都。
  • 濰坊市作為山東省唯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參加黃河文化保護傳承...
    ,會議主題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共創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濰坊市副市長馬清民作為山東省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代表,在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研討會作典型發言。他從政府主導,系統保護,活態傳承,多元傳播四個方面介紹了濰坊非遺保護工作成果,參會領導及專家學者給予了高度評價。
  • 格薩爾文化也有生態保護區?在哪裡?效果咋樣?
    郭求達攝扎德的故事是史詩《格薩爾》活態傳承的縮影。千百年來,《格薩爾》史詩說唱文化持續傳承與發展,形成了深刻影響藏族民眾生產生活方式、習俗慣制、社會制度的活態文化。2006年,《格薩(斯)爾》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格薩(斯)爾》史詩傳統」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 文化和旅遊部第1號部令聚焦什麼內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探索活態傳承的新途徑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對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區域性整體保護,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十多年來,我國已批准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各省(區、市)也設立了146個特色鮮明的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 許海燕:推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
    原標題:推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強調「要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
  • 四川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入選首批國家級保護區
    人民網成都12月27日電 據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官網消息,12月25日,文化和旅遊部正式公布首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列其中。
  • 2019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宣傳推介活動在銀川市成功舉辦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是國家級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加強廣西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2019年9月10日—11日,河池市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舉行2019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宣傳推介活動。
  • 朱萬峰:五大工程推動青海河湟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一、河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良好契機(一)緊緊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充分考慮上中下遊的差異。上遊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遊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保護好青藏高原的生態,就應該加強河湟地區的生態保護,因為河湟地區是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關鍵地區。
  •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明日施行 來看看浙江的保護區
    2019-02-28 17:12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陸遙3月1日起,文化和旅遊部出臺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將正式施行。目前,文化和旅遊部已批准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傳統民居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入選浙江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名單
    最近,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名單。其中,東陽市傳統民居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作為金華市唯一一個文化傳承保護區入選。東陽素有「建築之鄉」「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世界木雕之都。
  •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出臺 已設立21個實驗區
    新華網北京12月26日電(王瑩)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出臺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以下稱《辦法》),將於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 贛州:傳承千年文化 保護客家「國寶」
    如何保護並傳承贛南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借振興發展之機,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文化軟實力,成了擺在贛南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題。  2013年1月,國家級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批設立,贛州客家文化的保護上升到國家層面,是第15個獲批設立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 青海:舉行玉樹《格薩爾》藝人學術鑑定會 加強史詩活態傳承
    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格薩爾研究協會供圖 攝中新網西寧12月10日電 (李江寧)10日,記者從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格薩爾研究協會了解到,日前,由青海省格薩爾史詩保護研究中心、玉樹州文聯、玉樹州雪域格薩爾研究中心、玉樹州《格薩爾》研究學會聯合組織專業人員組成學術鑑定專家組,對青海玉樹地區60多名《格薩爾》藝人進行了學術鑑定。
  • 專家學者為推進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建言獻策
    ●本報記者 賴運香  梅州是世界客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客家文化是城市的根脈,設立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下簡稱「實驗區」),對於傳承弘揚客家文化、增強民眾客家文化認同感、建設客家人共有的精神家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