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遊部第1號部令聚焦什麼內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2020-12-12 中國政府網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印發第1號部令,發布了首個部門規章《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這是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而出臺的,將於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探索活態傳承的新途徑

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對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區域性整體保護,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十多年來,我國已批准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各省(區、市)也設立了146個特色鮮明的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把文化生態保護區制度這10多年探索和實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固定下來,上升為部門規章,十分必要。」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文化領域取得一批開拓性、引領性、標誌性的制度創新成果,把這些成果固定下來,體現了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時也表明要繼續高揚改革旗幟、銳意進取創新,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通過38條具體條款明確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指導思想、責任主體、主要任務和措施。比如:加強工作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引導社會廣泛參與、加強理論和實踐研究、開展自評報告等措施,完善工作保障機制;實施非遺記錄工程、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開展分類保護、服務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等措施,加強非遺傳承實踐能力建設;組織開展非遺主題活動、品牌活動、搭建展示平臺、推進普及教育等措施,加強非遺傳播宣傳。

其中的「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是近4年來文化部、教育部大力推行的研培制度,自2015年至今,全國參與高校共計舉辦研培班590餘期,培訓學員2.5萬人次,加上各地組織開展的延伸培訓,共計覆蓋傳承人群7.1萬人次。通過非遺保護與現代教育的跨領域融合,按「強基礎、增學養、拓眼界」培養原則,使傳承人的技藝水平、產品設計、製作能力、市場意識逐漸增強,一批優秀學員成為各地非遺保護傳承的領軍人物和中堅力量,不斷湧現「培訓一人,帶動一片」的現象,探索出一條「活態傳承的新途徑」。

值得一提的是,在管理辦法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並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採用了「動態管理制度」,對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實施和建設情況進行檢查評估,獎懲分明:建設成績突出的,予以通報表揚,並給予重點支持;因保護不力使文化生態遭到破壞的,將嚴肅處理,並予以摘牌。

突出整體性保護

「晉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2010年文化部批准在晉中、太原、呂梁三市19個縣(區、市)建立的,文化區域概念上被泛指為「大晉中」。其文化具有歷史典型性、資源多樣性、遺存傳承性,在中華民族文化格局中佔有突出地位,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

徽州「一府六縣」,是徽州文化孕育和發展的主要空間。「徽州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我國第一個跨省區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跨安徽和江西兩省,在「徽州文化圈」涉及的地緣範圍,開展以非遺保護為主、全面的整體性保護工作。

打破條塊分割障礙,突破行政區域界限,以開放性、系統性思維建立的「文化生態保護區」,突出了「整體性」保護的概念。《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在「總則」中開宗明義: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應堅持保護優先、整體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保護孕育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實現「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目標。

「從項目化到整體化,避免了碎片化、單一化管理,將非遺及其得以孕育、滋養的人文環境進行整體性保護。」在北京大學教授高丙中看來,只有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不管是否被列為保護項目,都能受益,都可以在大環境中百花齊放、千樹競秀。

為了保證「整體性」的實現,在實踐中得出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要成立專門的機構負責統籌、指導、協調、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為此,《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在第三章「建設與管理」中,用了17項條款規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機構」的職責、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要從「傳統管理」提升為「現代治理」。

強化文化傳承發展的特點

「文化生態保護區與經濟領域的自然保護區概念如出一轍,區域性保護的理念是一致的,系統性發展的做法是一致的,構建生態系統的目標也是一致的。」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林繼富在研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後表示,這個《管理辦法》的最大特點是充分考慮文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保持文化的底色和特色,遵循文化發展的規律,有助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制定管理辦法時努力平衡好幾個關係:既強調政府引導,又尊重當地居民的主體意願;既要滋養保護,也要合理開發;既要賡續傳承,還要發展振興;既要尊重中華文化的共性,也要體現不同區域的特色;既要有外部支持,更要激活內生動力,夯實當地責任。」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司長陳通表示,希望《管理辦法》能「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歷史上,傳統工藝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其遍布城鎮村莊、關聯千家萬戶。如今,傳統工藝在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貴州省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龍佑銘十分關心《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中關於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和精準扶貧的內容。他介紹說,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近年來建立非遺工坊,搭建合作平臺,帶動傳承人群與設計師和企業對接,有效促進傳統工藝振興,助力脫貧攻堅。

「好政策、好辦法的最終目的是讓民眾受益。」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土家族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葉水雲近年來創辦研究所,將教學成果轉化為民族工藝品,並根據實際情況,招收當地苗族、土家族農村婦女教她們織錦,幫助她們解決就業問題,改變家庭貧困的情況,她體會:「有了就業和收入,困難群眾生活才會越來越好,願意傳承手藝的人才越來越多。」(記者 張玉玲)

相關焦點

  • 四川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入選首批國家級保護區
    人民網成都12月27日電 據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官網消息,12月25日,文化和旅遊部正式公布首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列其中。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保護區
    中國網12月28日訊 12月25日,文化和旅遊部正式公布首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列其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並經文化和旅遊部同意設立的特定區域。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令(第3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令第 3 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已經2019年11月12日文化和旅遊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發布,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中央各部門直屬單位可以通過其主管單位直接向文化和旅遊部推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推薦材料應當包括前款各項內容。第十條 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收到申請材料或者推薦材料後,應當組織專家進行審核並逐級上報。
  • 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公布
    文化和旅遊部官網日前公布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7家入選。  2019年3月1日開始施行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並經文化和旅遊部同意設立的特定區域。
  • 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公布 我省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入選
    12月27日,記者從文化和旅遊廳獲悉,文化和旅遊部日前公布首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入選。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從2007年到2018年,文化和旅遊部已先後批准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經過檢查驗收和專家評審,最終確定並公布了首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
  • 濰坊市作為山東省唯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參加黃河文化保護傳承...
    11月26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座談會在山西省太原市召開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書記、部長胡和平參加會議並作重要講話,會議由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群主持。我市馬清民副市長出席座談會並作典型發言。
  • 好消息~ 《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出爐
    近日,經省政府同意,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2017年1月,經文化部批准,同意設立客家文化(閩西)生態和保護區,範圍包含龍巖市的長汀縣、上杭縣、武平縣、連城縣、永定區和三明市的寧化縣、清流縣、明溪縣。
  •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2019年3月1日起施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4日訊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稱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出臺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以下稱《辦法》),將於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出臺 已設立21個實驗區
    新華網北京12月26日電(王瑩)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出臺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以下稱《辦法》),將於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明日施行 來看看浙江的保護區
    2019-02-28 17:12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陸遙3月1日起,文化和旅遊部出臺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將正式施行。目前,文化和旅遊部已批准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50°酒鬼酒生產基地湘西州入選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12月26日,文化和旅遊部官網發布《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布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的通知》並公布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其中,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等7家入選。
  • 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名單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葉晨9月2日,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浙江省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名單,「大運河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等17個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地區入選,覆蓋浙江省詩路文化帶建設的十大文化高地。
  • 青海三大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活態傳承藏文化
    中新社青海果洛3月23日電 (孫睿 張添福)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擁有熱貢文化、格薩爾文化(果洛)以及藏族文化(玉樹)三大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青海正致力於活態傳承雪域藏文化。  「近年來,傳承藝人得到了更好保護,『非遺』文化記錄也更加有效,各類格薩爾藏戲團隊不斷發展,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不斷健全。」多傑堅措說。  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管委會主任喬得林說,熱貢文化藝術15世紀發軔於青海隆務河流域,目前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我縣女書文化生態保護區成為全市首個市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本網訊(記者 謝文彬 陳平成)日前,市人民政府批准女書文化(江永)生態保護區設立為市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這是自《湖南省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湘文旅非遺〔2020〕115號)今年10月1日實施以來獲批的全市首個市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 閩南三地被列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出臺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於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據介紹,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對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區域性整體保護,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
  • 海洋漁文化(象山) 生態保護區入選「國字號」
    本報訊(記者沈孫暉 象山縣委報導組陳光曙 通訊員張穎)文化和旅遊部日前公布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全國共有7個文化生態保護區入選,我市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榜上有名,系全省唯一入選區域。    2010年,文化部批准設立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
  • 四川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開幕
    中國網11月20日訊 近日,第四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0年羌歷年慶祝活動啟幕。本次活動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主辦,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阿壩州文化體育和旅遊局、中共理縣縣委、理縣人民政府、阿壩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承辦。
  • 廈漳泉共推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中新網泉州12月16日電 (吳冠標)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會商交流會16日在福建省泉州市召開,40餘名專家、建設保護單位代表與會交流研討,共同推進閩南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閩南文化在海峽兩岸以及東南亞各國廣泛傳播,而福建省的泉州、漳州、廈門三市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核心區,是世界閩南人的原鄉祖地和精神家園。2007年6月,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批設立,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經過驗收評估,2019年12月25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正式入選第一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
  • 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申報啟動
    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申報工作啟動。5月6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開展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申報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建設和發展對於優化旅遊產品結構、引導全國度假休閒旅遊發展、促進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 未來5年,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漳州方案出爐!
    為進一步加強閩南文化(漳州)生態保護區建設,近日,漳州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組織實施《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漳州市建設提升方案(2021—2025)的通知。具體通知內容詳見下文:漳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組織實施《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漳州市建設提升方案(2021—2025)的通知漳政辦〔2020〕79號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漳州、常山、古雷開發區管委會,漳州臺商投資區、漳州高新區管委會,市直有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