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測蜀道:劍閣段「縮水」 比清朝時少20公裡

2021-01-09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工作人員丈量蜀道。

  劍門蜀道劍閣段有多長?歷代一直眾說紛紜,為了搞清相關狀況,日前,劍閣縣文廣新局局長徐懷峰召開專門會議,安排劍閣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由所長汪宗福負責,兵分兩路,從9月19日起,拿起皮尺,鑽進叢林,要為劍門蜀道劍閣段精確丈量長度。

  經過一周徒步丈量,劍閣已經摸清了劍門蜀道(劍閣境內段)的家底,出具了一份《劍門蜀道(劍閣段)道路基本情況調查報告》。調查數據顯示:劍門蜀道(劍閣段)道路總長度75388米,即75.388公裡。

  據清代李榕編纂的《劍州志》記載,現劍閣縣境內金牛道北線和西線兩條蜀道(即從劍閣縣劍門鎮高峰村與昭化鎮高廟村相接的界牌梁至劍閣縣武連鎮與梓潼縣相接的瓦子埡,一共190裡,即95公裡。)

  如此算來,劍門蜀道(劍閣段)清朝版與現代測量的長度相差近20公裡。

  實測

  全程徒步拉著皮尺丈量

  據劍閣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辦公室主任傅玉斌介紹,為做好此次調查工作,工作人員先對劍門蜀道相關的文獻記載和史料進行翻閱查詢,了解掌握劍門蜀道(劍閣境內)路線,為此次調查做足了準備。

  劍門蜀道路線的測量起點是古劍州城(今普安鎮),向北,途經古代抄手鋪(今城北鎮境)——漢源鋪(今漢陽鎮)——劍門驛(今劍門關鎮)——界牌梁(今劍閣縣劍門鎮高峰村與廣元昭化區高廟村界)。向西,途經涼山鋪(今涼山鄉)——柳池溝驛(今柳溝鎮)——垂泉鋪(今垂泉鄉)——演武連驛(今劍閣邊境武連鎮和梓潼縣演武鎮相交的地方)。為了找出古蜀道原真線路,測量人員採用實地勘查,全程徒步,用最傳統的拉皮尺法測量,採集到第一手數據。

  艱險

  鐮刀開路找尋青石板

  9月21日,傅玉斌、薛玉輝和蒲龍等四人鑽進已淹沒在草叢中荊棘密布的古蜀道。鐮刀開路,手拉皮尺的測量隊伍緩慢行進。

  雨後,一些古蜀道積滿水,變成沼澤地,運動鞋也不管用,沒走多久幾人的鞋子就全打溼了。

  每測量完一段距離,前方隊友會給起始點用樹梢橫著做標記,拖著皮尺向前徒步,細心記錄下數據,再走向下一段。這些做標誌的物件也是豐富多彩,有的是樹梢,有的是一把鐮刀,有的是一片大大的樹葉,有時是一塊石頭。起始點的辨認,全靠隊友之間的默契。在山林裡,不時傳出「好!」的迴響,這是丈量者給前方隊友提示:已經測量並記錄好了,可以繼續挪動皮尺了。得到回應後,前方隊友一拖動,白色的皮尺猶如一條蛇,一路蜿蜒著溜進青草叢中。

  在劍門關景區與108國道相交的一處蜀道上,綠色鐵絲網阻斷了前行。「精確丈量的定位要求我們必須穿越這裡。」傅玉斌說,如果繞到景區的門進來再測量要走很多冤枉路。為了節約時間,幾個人相互支撐和幫助,硬是翻越了兩米多高的鐵絲圍欄,重新回歸到蜀道。

  還是在景區,古蜀道上建成了一座幾米高的水池,而這座水池也是測量下一段路的必經之路。為了翻越這個障礙,他們在水池附近找到了一架廢棄的竹梯子。「梯子有點朽了,踩上去搖搖晃晃,中間還缺失了一根梁。」薛玉輝補充道,請的村民嚮導走在前面,傅玉斌撐住梯子,拉的拉,推的推,總算安全抵達下一站。

  當然,一路上,很多地方長滿了帶刺的植物,他們帶的鐮刀就起了大作用,砍出一條路,他們再查看路面是否鋪有青石板,因為這是古蜀道的標誌。

  對比

  比清《劍州志》記載長度少近20公裡

  經測量,劍門蜀道(劍閣段)道路總長度75388米,75.388公裡,約180裡。這個最新數據與古代有什麼樣的區別?

  據清朝李榕編纂的《劍州志》版本記載,現劍閣縣境內北線和西線兩條蜀道一共190裡。

  華西都市報記者在《劍州志》州治場市圖中看到,圖片是手工繪製,清楚地記載:「東北高廟鋪距城九十裡昭化交界」和「西瓦子埡距城百裡梓潼交界」,把這兩段相加,可以得出在劍閣境內,「從高廟鋪(今廣元邊界昭化高廟村)至西瓦子埡(今綿陽梓潼縣邊界演武鎮光)一共190裡。」

  如此算來,2016年劍門蜀道(劍閣段)道路測量的數據與清朝李榕編纂的《劍州志》版本記錄的相同路徑道路的數據相比,短了近20公裡。

  究因

  六大原因導致蜀道數據不一致

  從95公裡到75公裡,整整少了將近20公裡。劍門蜀道劍門段清朝版本的長度與2016年版本的長度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偏差?

  劍閣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王朝暉和辦公室主任傅玉斌分析,有以下幾大原因造成前後長度不一樣:第一,清朝與2016年丈量的方式不一樣;第二,兩次丈量時的工具不一樣;第三,蜀道可能改過道;第四,還有一種可能是行政區劃發生了變化,起始點雖然名字一樣,但可能實際轄域前後不完全一致;第五,古代順勢修路,可能存在一些彎彎曲曲的道路,但後來修川陝路把一些道路給扯得更直了,減少了部分裡程;第六,前後兩次的測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差。

  蜀道數據

  劍閣段跨9鄉鎮劍門關鎮最長

  劍門蜀道(劍閣段)分布在哪些鄉鎮?據劍閣縣文物保護管理所介紹,它主要分布在劍門關、漢陽鎮、城北鎮、普安鎮、涼山鄉、柳溝鎮、垂泉鄉、武連鎮和馬燈鄉等9個鄉鎮。

  從數據來看,劍門關鎮的劍門蜀道最長,有15095米,其次是漢陽鎮,有9878米,再次是涼山鄉,有9668米。在9000米以上的,還有城北鎮和武連鎮。這6個鄉鎮的古蜀道佔了劍門蜀道(劍閣段)的70%。

  保護完好的石板道不足兩成

  在劍門蜀道(劍閣段)75.388公裡的裡程中,保護情況如何?報告也給出了詳盡的數據:石板道保護較為完好路段長11833米,僅佔全程路段的15.7%,保護一般路段長6035米,佔全程路段的8%;路基保護較為完好路段長22005米,佔全程路段的29.2%,保護一般路段長3473米,佔全程路段的4.6%。

  從數據來看,石板道保護完好的路段不足劍門蜀道(劍閣段)的兩成。據悉,所謂保護好的標準是有石板道和路基。

  在劍閣境內,古蜀道路面和路基保護狀況相對集中的地方主要分布於劍門關鎮和城北鎮,其蜀道長度分別為4289米和4792米。

  具體而言,保存得最好的點位分別是:一、城北鎮皇柏大道段(抄手鋪那一段),5公裡長的蜀道左右都是古柏,青石板路,道路寬闊,兩旁的古板被石柵欄圍起。二、劍門關鎮昭化與劍閣交界的高峰村一路往下到桂花村的路上七裡坡保存得好(3.5公裡長)。三、漢陽鎮翠雲廊(景區內)1公裡長的蜀道。四、漢陽鎮石洞溝1公裡的蜀道。五、涼山鄉攔馬牆約4公裡蜀道,古柏、石板路、攔馬牆、飲馬槽都保存得很好。

  為何這些路段保護得好?王朝暉分析,它們遠離公路、農田與農戶,遠離人們生產勞作的位置,沒有受到破壞。

  重測劍門蜀道 摸清家底以利進一步保護

  為何要重新丈量蜀道?劍閣縣文管所副所長王紹強認為,雖然清人李榕在編纂《劍州志》時記載了劍閣縣境內北線和西線兩條蜀道裡程數,但或許當時並沒有對古驛道進行過實測,而是借用清以前的,是歷代古人對劍閣段早始數據相互傳抄借用所誤,至於劍門蜀道劍閣段裡程最早數據是何時測量,長度是多少,哪個朝代編進州志的,現已無從考證了。因此,在蜀道申遺的衝刺階段,劍閣文物工作者有責任重走劍閣段古蜀道,進行重新丈量,摸清家底,也便更好地保護好她。

  華西都市報記者席秦嶺實習生朱雙燕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徒步丈量重測蜀道 劍閣段「縮水」比清朝少了20公裡
    調查數據顯示:劍門蜀道(劍閣段)道路總長度75388米,即75.388公裡。  據清代李榕編纂的《劍州志》記載,現劍閣縣境內金牛道北線和西線兩條蜀道(即從劍閣縣劍門鎮高峰村與昭化鎮高廟村相接的界牌梁至劍閣縣武連鎮與梓潼縣相接的瓦子埡,一共190裡,即95公裡。)  如此算來,劍門蜀道(劍閣段)清朝版與現代測量的長度相差近20公裡。
  • 蜀道明珠——劍閣
    蜀道明珠——劍閣 2012-09-22 14:21:00  來源: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  編輯: 周娜  跟帖條  進入跟帖
  • 劍閣持續擦亮「天險蜀道·雄關劍門」名片
    2020年8月31日,劍閣縣舉行蜀道古柏保護行政首長離任交接儀式,古蜀道劍閣段7803株古柏承襲數百年文化,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體現。新起點,新徵程。2019年4月,劍閣被命名為首批天府旅遊名縣。
  • 首批天府旅遊名縣巡禮劍閣篇|鎖定「天險蜀道·雄關劍門」,名縣...
    劍閣深存一千多年的歷史,內涵豐富獨特的關隘文化、蜀道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起著重要作用,民諺曰:「打開劍門關,等於得四川」。2020年8月31日,劍閣縣舉行蜀道古柏保護行政首長離任交接儀式,劍閣縣委書記(劍閣縣原縣長)張世忠向劍閣縣委副書記、新任劍閣縣長範為民移交古蜀道劍閣段7803株古柏。承襲數百年的古柏保護交接儀軌,閃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新時代之光。新時代新徵程。2019年4月29日,劍閣榮登首批十大天府旅遊名縣之列。
  • 這,就是劍閣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一千多年前詩仙李白揮筆寫下《蜀道難》 引無數後人對蜀道的憧憬與遐想 而在千年之後蜀道為何樣?位於劍閣縣境內的劍門關站距離劍門蜀道劍門關景區僅16.8公裡,駕車僅需半小時即可到達。劍閣縣為首批天府旅遊名縣,旅遊環境優良,旅遊服務設施配套齊全。
  • 景區說之劍門蜀道
    劍門蜀道是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劍門關為核心,北起陝西寧強,南到成都,全長450公裡。劍門古蜀道,以劍閣古城為中心,向北至朝天區朝天鎮朝天峽(又名明月峽),南至綿陽市梓潼縣演武鎮,全程二百餘公裡。古城景區面積20平方千米,總人口1.7萬人,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古城風貌依舊,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縣治地之一,素有「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之稱。
  • 廣元劍閣:濃墨重彩重繪千年古蜀道新畫卷
    據介紹,2019年,全縣整合資金1.03億元,修繕恢復古蜀道18.6公裡,實施國道108大蜀道沿線通透性改造30公裡;投資5072萬元建成小劍門旅遊綜合服務區,新(改)建旅遊集散中心3處,改造提升劍門關景區服務設施;投入2.45億元,建成普安繞城路、國道108普安過境段改線工程和劍張、劍雙、廣劍旅遊公路206.77公裡。著力重大項目建設,強化要素保障。
  •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有趣的是,以白水關、葭萌關為端點確定馬鳴閣道的交通距離,你會發現同樣是的60公裡。離開葭萌關之後,接下來將面對的將是整個蜀道最南端的一段,也是最為著名的「劍閣道」。不過葭萌城的戰略位置雖然顯著,但卻沒有成為姜維抵禦魏軍南下的最後選擇。這是因為沿馬鳴閣道南行的魏軍並不需要攻下葭萌城,而是可以在距今昭化古城約5公裡的寶輪鎮境內轉向西南。
  • 蜀道難
    其次,本詩體現了作者與王炎的深情厚誼。李白很重友情,他與詩人杜甫、道士吳筠、農民汪倫的友誼向來是文學史上的美談。他與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連寫了《劍閣賦》、《送友人入蜀》等詩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寫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詩中,他於描繪蜀道之時,每每情不自禁地發出「問君西遊何時還?」「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龍門山斷裂帶的東部僅100公裡就是人口密集的成都平原地區和其它各個大城市群。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為門(此處是綿延數百裡的大劍山七十二峰中的一個天然缺口,整個劍門山脈最險要之處,李白嘆其"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指的就是這裡),置閣尉,設戍守,稱其為「劍閣」,從此此地成為軍事要隘。
  • 被人們遺忘的四川最大風景區,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
    劍門古蜀道,以劍閣>古城為中心,向北至朝天區朝天鎮朝天峽(又名明月峽),南至綿陽市梓潼縣演武鎮,全程二百餘公裡。形成了劍門蜀道遺址、翠雲廊古柏群、大劍山丹霞絕壁、劍門關隘、劍閣柏、劍門關樓、鍾會故壘、姜維城、劍門七十二峰、劍溪橋、元陽石。
  • 大唐皇帝與劍門蜀道
    而其後的兩位大唐天子——唐玄宗和唐僖宗,更是在國難之時沿劍門蜀道倉皇逃蜀,雖然他們的長途旅行並無半點光彩可言,可是卻帶來了蜀文化在歷史上的一次高峰,使蜀都成都以「南京」之名而成為唐代最繁華的名都之一。  晉人張載《劍閣銘》中寫道:「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道清斯順。」這篇曾勒銘於劍門關口的奇文,一語道破了蜀道千古興廢的秘密。
  • 昭化蜀道,穿越兩千多年的文化大道
    :臨清門(攝影:翟志剛)約公元前316年,時處戰國中期,為聯通成都與長安兩地,從成都出發,經羅江、梓潼,至劍閣過昭化,渡嘉陵江,經朝天入寧強,跨勉縣達漢中,這條長達一千多公裡的戰略要道被稱為蜀道——金牛道。
  • 擦亮天府旅遊名縣招牌 打響大蜀道文旅品牌丨劍閣縣委書記張世忠...
    劍閣縣委書記張世忠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要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抓手,聚焦鞏固提升,聚力全域發展,進一步做實叫響擦亮天府旅遊名縣品牌。充分利用天府旅遊名縣聯盟優勢,形成合力,帶動大蜀道文旅品牌走出去。劍閣縣委書記張世忠接受媒體專訪。
  •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 蜀道難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 李白 蜀道難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 在路上 Day14 寶輪~劍閣~劍門關/七曲山~梓潼
    01路況G108國道,全程145公裡,下坡路加起來不夠30公裡,其餘全是上坡,每個上坡大概十幾公裡起步,李白誠不欺我也,蜀道難難於上青天。02裡程蜀道騎行145公裡,到達四川梓潼,總裡程:1379公裡(碼錶顯示)。
  •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原來是這裡...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兩句都出自李白的《蜀道難》,講的正是這個地方。爬了之後的實拍,腿軟....李白寫蜀道難,中間有一句: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個劍閣,說的就是劍門關。這地方從來沒有出現在我自己的旅行計劃裡,因為參加這個古蜀探秘遊學才來這裡。而切切實實站在劍門關前環繞一看,就會驚嘆:原來劍門山真的是此等天然屏障呢!這山真的倚天似劍,看過去就是光滑的崖壁,根本不可能爬的那種!
  • 【四川交通】古詩詞中的蜀道魅力
    僅包括四川境內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於廣元棋盤關,全長約450公裡。指翻秦嶺過巴山、連接陝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道路。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儻駱道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等組成。"棧閣北來連隴蜀"的詩句,就真實的記錄了古代蜀地陸路交通的景象。
  • 劍閣,不止劍門關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閣,因諸葛亮在大小劍山之間架閣道三十裡而得名又因李白詩仙一首「蜀道難」而聞名但劍閣可不止是一道劍門關1 千年歷史的蜀道明珠劍門關風景區>「首批國家風景名勝區」因唐代大詩人李白《蜀道難》中「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聞名的劍門關,絕對是劍閣必去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