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在中國一些地方,至今還有做豆腐過新年的習俗。一粒普通的黃豆幻化成豆腐,這中間的神奇轉化,恐怕是當今許多城市孩子見所未見的。聽過「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但你知道豆腐是怎麼來的嗎?——盒鮮姑
」
旅行在外,有時是為了看風景;有時,也是為了品嘗當地美食。
那日,古城集安秋意漸濃。爬夠了連綿的山,望盡了蜿蜒的水,便直奔著美食一條街而去。因為那裡,有著名傳天下的「火盆」。
▲ 古城集安,位於吉林省通化市
小店簡陋,有古樸的鄉野氣。待到那一盆燃著的炭火端上,使人恍惚回到了鑽木取火的原始時代。兀自烤著火,遐思的工夫,店家又端上了大盆的肉菜,熱滕滕地置於火盆上。
細看,黃豆芽作底,牛肉、牛肚、五花肉、米腸、蹄筋、黃花菜、豆腐……紛紛繁繁,晃花了人的眼。
炭火明滅,紅光閃爍。熱氣嫋嫋中,牛肉鮮香,五花肉肥膩,米腸軟糯,各種滋味盡情地撫慰著遠行人的舌尖與腸胃。
▲ 「火盆」食材紛繁叫人吃花了眼
(圖源:夢回集安)
吃到剛剛有些倦怠,盆中的豆腐便「隆重」出場了。
說是出場,其實,這豆腐一直在那裡。只是開頭,筷子爭相觸碰的,儘是肥膩鮮香之物,平常的豆腐當然入不了我們的眼。
然而,伴著炭火的烘烤,盆中的肉食慢慢溢出了油脂的芬芳,小塊的嫩豆腐,在這油脂中浸潤,萬千的孔隙發出滋滋的鳴響。夾上一塊,顫微微地香氣氤氳,咬上一口,便真是五臟俱暖了。
這大約,是我吃過的最美味的豆腐。這豆腐好吃,恐怕是因為它受到了火盆的「禮遇」,多種食材一起為它「追捧」。
▲ 豆腐在火盆上滋滋作響香氣四溢
(圖源:網絡)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豆腐得味,遠勝燕窩」。我沒有吃過燕窩,但的確覺得這樣的豆腐好吃。
論起豆腐的「至尊級」待遇,恐非金庸筆下的《射鵰英雄傳》莫屬了。黃蓉以美食誘洪七公收郭靖為徒,做了一道「二十四橋明月夜」。
「那豆腐卻是非同小可,先把一隻火腿剖開,挖了廿四個圓孔,將豆腐削成廿四個小球分別放入孔內,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鮮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卻棄去不食。洪七公一嘗,自然大為傾倒。這味蒸豆腐也有個唐詩的名目,叫作『二十四橋明月夜』。」
▲ 「二十四橋明月夜」引得後人不斷效仿
(圖源:sohu.com)
如此大費周章,還真有人不厭其煩,將其效仿。據說,美食家蔡瀾先生真的將這道菜做了出來。
如此大費周章吃豆腐,不禁讓人想到大觀園裡賈府的「茄鯗」,劉姥姥吃罷並不相信,直言「別哄我了,茄子跑出這樣的味兒來了。」這兩樣平常的菜蔬,不知歷經了幾世幾劫,也才得此造化一回。
想來,大多數人終究如我一樣,吃過的豆腐,鮮有明星的待遇。常常都是那樸素的一碗。
▲ 大多數人吃豆腐終是樸素一碗
(圖源:chenweiwei513)
曾經,父親是村裡做豆腐的高手。猶記小時,每到農閒,為了趕上早飯前豆腐能「新鮮出爐」,父親常常要夜裡兩三點鐘起來。有幾回寒假裡,我也跟著父親,想要看他怎樣做豆腐。
父親把頭天晚上泡好的黃豆磨成豆漿,再將這「瓊漿玉液」一瓢一瓢地舀出來,倒入架在房梁上的白紗布裡。
幾瓢過後,父親掄圓臂膀,使足臂力,上下左右搖動紗袋,晶瑩的豆漿再次流到下面一口大鍋裡。幾桶豆漿過濾下來,父親已是滿頭大汗,任是年輕力壯,也氣喘籲籲了。
▲ 豆漿過濾時穿過紗袋流進鍋中
(圖源:網絡)
濾完豆漿,灶膛裡,父親又生起爐火。煤火熊熊,映得父親的臉像喝醉了酒。大鐵鍋沸騰了,父親又將這煮熟的豆漿舀到大缸裡。然後,「滷水點豆腐」時刻來到了。
每當這時,父親就化身為了最神奇的「魔術師」。只見他端著半碗滷水,口中喃喃「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他輕沾滷水,均勻地灑向那一口大缸。點畢,再將大缸蓋好。幾分鐘後,掀開蓋子,缸中豆漿,已成顫巍巍的腦兒狀了。
至此,雪白的豆腐已「初臨人世」。父親只需再將這稚嫩的「豆腐腦兒」舀到四張長條形的木盤裡。在這裡,豆腐腦兒們化「渙散」為「堅定」。流淨了大部分水分後,它們化身為了這一整盤的豆腐——潔白,馨香,熱氣氤氳。
▲ 黃豆化身為潔白的豆腐
(圖源:掌上雲溪)
看一眼牆上的掛鍾,凌晨5點多了。父親顧不上休息,換上一身乾淨衣服,喝上一大碗晾涼的豆漿,樂呵呵地出門賣豆腐了。父親騎著他的自行車,馱著他大半夜辛勤的成果,一聲又一聲的「豆腐——」迴響在小村的上空。
就這樣,自然而然,我們的早餐也常常是豆腐。東北鄉下的冬天,寒冷而漫長,家家都要醃上一壇鹹蔥或雪裡蕻,作為白菜土豆蘿蔔之餘的點綴,常常能吃上一整個冬天。
母親燉豆腐,喜歡搭配這兩樣鹹菜。冬日的清晨,鹹鹹的蔥香或雪裡蕻的氣息,伴著奶白色豆腐的香氣,在灶間瀰漫。那一碗連湯帶水的雪裡蕻燉豆腐,讓我們每個人能滿滿地吃掉一碗高粱米飯。
▲ 就著雪裡蕻燉豆腐能吃下整碗米飯
(圖源:ateordrunk)
鄉下的食物,總是這樣的簡便。有時,去田裡幹活匆忙,母親便將小蔥切碎,撒在豆腐上,再澆上一勺自製的黃豆醬,便也是一頓下飯菜了。
小時,吃豆腐多年,我卻從沒吃過諸如「麻婆豆腐」這樣的菜。及至上了大學 ,世間萬物,才一一在我眼前呈現了千姿百態,而豆腐呢?一百種吃法,我也再不以為怪了。
▲ 麻婆豆腐便是最家常的小菜
論起來,這世間大概沒有哪一種食材能像豆腐那樣,南北東西,老少鹹宜。孫中山先生也曾對豆腐讚譽有加,愛吃「魚頭煲豆腐」的孫先生稱讚豆腐,「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是絕好的食材。
這食材「絕好」,大概也因其「有容乃大」吧?總是能和相遇的其他食材一起,煥發出至美的人間真味。
入秋以來,眼見著肉蛋禽奶價格一路上漲。而豆腐,卻依然還是那樸實的一塊。它潔白如玉,素心一片,靜靜地安守著千家萬戶的火爐與餐桌,溫暖著從古至今的山河與歲月。
「 作 者 簡 介 」
王小微,副刊編輯,現居長春。煮字品書,於文字裡細數光陰流年。作品《守候》《和你一起生活》曾入選《中國散文大系》,並獲得中國散文學會頒發的「當代最佳散文創作獎」;作品《有些路啊,我陪你走》入選《2017精美散文》。曾兩次獲得中國新聞獎。
「 徵 稿 啟 事 」
吃,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既要食之有味,也要食之有節。在盒馬這座鮮活的食物百科全書裡,一起感受二十四節氣中的食材之美,也探尋人與食物的美妙關係。在後臺回復關鍵詞「投稿」,即可獲取詳情,了解相關信息。
來稿郵箱:hemafresh@alibaba-inc.com
欄目策劃 | 盒鮮姑
視覺 | 線軸
— 尋找 · 更多美味 · 故事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