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評論員 徐漢雄
26日,《武漢市2020年綠化工作方案》綠化新藍圖:建成100座「口袋公園」,新、改、續建30座公園,綠道總長相當於武漢至廣州一個來回,100個老舊小區提升顏值……(據5月27日《楚天都市報》)
「口袋公園」是近年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其前身是武漢的「三小綠地」「街頭公園」等,主要是利用未建設的城市綠地、閒置用地和城市微空間打造的,規模不大,卻貼近百姓生活,並且具有一定彈性使用功能的公共空間。如,在遇到重大自然災害時,可用於臨時搭建救災帳篷、分發救災物資等。
「口袋公園」因地制宜,應綠盡綠,好處是顯而見易的。這次武漢全民核酸檢測中,一些位於小區內外的公園綠地就成了檢測點:綠樹成蔭,避免了醫護人員與市民的日曬之苦;場地開闊,避免了人員聚集;環境清新,讓人心曠神怡,可緩解緊張焦慮情緒。
「口袋公園」雖小,作用卻挺大。如果說大公園形如城市的客廳,小公園就如同市民的起居室與陽臺,可隨時隨地步入休閒。研究表明,城市小公園能有效改善居住環境、調節生態平衡,為市民提供接近自然、親近綠色的機會,也是城市生活品質的象徵,可以展示城市的文化、品味和生態。
可以說,城市的「口袋公園」就如同鄉下村口的那棵大樹,是人們得以休閒與聚會的場所,是信息交換與情感交流之地,置身其中,不亦快哉。邱吉爾有一句名言:「我們塑造了環境,環境又塑造了我們。」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口袋公園」的存在不僅是綠化功能,實是賦予居民以一處精神的家園。
一首叫《成都》的歌曲寫道:深秋嫩綠的垂柳,親吻著我額頭,在那座陰雨的小城裡 ,我從未忘記你,你會挽著我的衣袖,我會把手揣進褲兜,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歌詞中有垂柳、街道與行人,正是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寫照。在那樣的環境中,有那樣的情景與記憶,成為生命中刻骨銘心的一部分。
武漢的「口袋公園」,提供的正是這樣的精神樂園。加上其他已建的城市公園,公園綠地服務半徑可覆蓋90%以上的居住用地,市民有望出門5分鐘內進公園。這些公園與武漢迅速增加的綠道一樣,成為居民慢生活的承載,「將綠色福祉裝進老百姓詩意生活的口袋裡。」在這樣的公園走一走,挽不挽誰的衣袖,都是將生意的詩意揣進了褲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