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去認識「吸血殭屍」此項歐美重要的流行文化,到老遠的元朗劇院去看香港中英劇團演繹《Dracula / 尼古拉伯爵 吸血驚情》,有所得。
吸血殭屍的電影、電視、舞臺或其它演藝作品,可說無數,大都以愛爾蘭作家Bram Stoker(1847-1912)於1897年發表的小說《Dracula》為本。作者和作品在文學史沒有席位,但卻是大眾喜愛的怪異、神秘、驚險、黑暗類型(Gothic歌德式)小說經典。Dracula是伯爵,譯名有德古拉、卓古拉、德拉古拉,甚至尼古拉。)
美國戲劇人William McNulty將該小說搬上舞臺,每年皆領導Actors Theatre,在Louisville市演出,十六年不斷,已成當地傳統。
今回香港中英劇團演出《Dracula》,便是採用William McNulty的版本,由香港演藝學院表演系系主任Dr. Peter Jordan執導、作曲及音樂編排。
看過演出,才知道故事沒有交待Dracula伯爵何以成為吸血殭屍,而戲中有人稱它為「怪物」,大概原書也是如此吧!
女性是吸血殭屍的受害者,然而今天年輕女性卻又是Dracula/吸血殭屍的「粉絲」,今天歐美流行文化便有這樣的特色。今次香港演出,演Dracula/吸血殭屍的盧智燊,在演出後,走到劇場大堂與觀眾拍照留念。在香港,別個戲從沒有這樣安排。
場刊裡導演Dr. Peter Jordan有話說,他要表達吸血殭屍「要讓女性享受宣洩欲望和熱情的快感,.....,承諾賜予他的「新娘」永生,以及她們在真實世界中不能想像的自由。」他演繹吸血殭屍,像是另一個「美女與野獸」的版本。
今回演出,可觀在於製作。導演能多次做到吸血殭屍來無蹤、去無影,並讓它表現出神奇力量。導演所用的只是普通戲劇方法,(不是什麼高科技舞臺),只利用燈光、布景和幕後工作人員的完美配合,便做出很好的效果,實在難得。此外,戲中的音樂(自由爵士樂)、布景(Art Deco)、服裝和化妝等都運用得宜,既令這個粵語演出有紮實根基,又同時肯定這個天馬行空的虛構故事,與今天現實生活有距離,並不會在今天發生。
在歐美,《美女與野獸》(例如:《金剛》、《吸血殭屍》)的故事和相關作品,多到數之不盡。從這個題材的故事入手,不失為了解歐美大眾文化、特別是年青人想法的有趣方法。
(責任編輯: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