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爸爸》是「80後」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對於德魯斯·泰勒這個名字,或許人們並沒什麼印象,但如果聽到下面這段儼然相聲「貫口」的臺詞,想必會讓很多「80後」倍感熟悉——「這就是巴巴爸爸、巴巴媽媽、巴巴祖、巴巴拉拉、巴巴利波、巴巴伯、巴巴貝爾、巴巴布萊特、巴巴布拉伯!」那時候,大家每每要為誰能一口氣把這些名字說得一字不差而「唇槍舌劍」,而《巴巴爸爸》系列圖書和動畫片中種種有趣的故事,也為人們帶來了無數的歡樂。如今,「80後」已經長大,過起了小時候爸爸媽媽才有的忙碌生活,而不久前的一天,一條消息幾乎刷遍了「朋友圈」——「巴巴爸爸」的爸爸德魯斯·泰勒離世,享年85歲,頃刻,曾經以為早已忘卻的記憶一下子湧上了心頭。
3月11日,接力出版社以「巴巴爸爸,永遠的爸爸」為主題,舉辦德魯斯·泰勒追思暨作品賞析會,並邀請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專員安黛寧、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曹文軒、葛冰、保冬妮等人與漫畫家聶峻、繪本作家「速寫本子」以及《巴巴爸爸》系列圖書的翻譯者謝逢蓓,共同分享關於德魯斯·泰勒以及《巴巴爸爸》的點點滴滴。
複雜容易簡單難
在泰勒的描繪下,巴巴爸爸從土裡長出來,但他不是一棵植物,而是一個動物。巴巴爸爸是粉紅色的,有一個漂亮的黑色妻子和7個可愛的孩子,他們最神奇的本領就是可以隨意改變身體的形狀,變成各種各樣的東西。天馬行空的幻想看上去是《巴巴爸爸》最大的魅力,不過在葛冰看來,泰勒在富於浪漫色彩的基調中又融入了非常現實的內容,不僅讓小讀者喜愛,成年人也能夠從中感受到生活的溫馨。
巴巴爸爸的孩子們,分別是紅、橙、黃、綠、藍、黑、紫色,並各有一個突出的特色:愛讀書、愛運動、愛動物、愛音樂、愛發明、愛畫畫、愛漂亮。接力出版社總編輯白冰說:「泰勒先生是個充滿愛的爸爸,在他的作品中,對性格各異的孩子,巴巴爸爸總是那樣寬容:喜歡音樂的孩子,可以變成樂器;喜歡體育的孩子,可以變成球拍,這體現出泰勒對童心的珍視。」
回顧《巴巴爸爸》系列作品,其中的每個故事都簡單至極。在追思會現場,播放了一段用「巴巴爸爸」和「巴巴媽媽」的形象模擬泰勒與自己夫人的小短片,講述泰勒的生平與創作緣起——1929年9月18日,德魯斯·泰勒出生於美國舊金山,上學期間他的數學和物理成績非常好,後來考取了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泰勒回到舊金山當了一名老師。30多歲的時候,泰勒來到巴黎,遇到了未來的妻子、法國人安娜特·緹森。當時的安娜特正在巴黎學習建築,兩個人很快墜入愛河,此後泰勒一直定居巴黎。1968年一個風和日麗的春天,泰勒和安娜特在盧森堡公園散步,偶然聽到一個小孩嘴裡發出來「巴巴、巴巴達」的聲音,便有了創作的靈感,並在巴黎十四區祖爾咖啡館的桌布上第一次畫下了「巴巴爸爸」的形象。「泰勒先生捕捉到這個聲音,這個聲音也成就了泰勒。藝術就是這麼簡單,但發現這種簡單卻是需要天才的,『複雜容易簡單難,簡單容易平易難』。大部分作品的模式可以模仿,但有一種藝術是難以模仿的,那就是簡單的藝術。因為這點,世界上永遠只能有一個巴巴爸爸,這種簡單的境界值得我們的創作者敬佩與追求。」曹文軒如是說。
真誠,是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的鑰匙
1988年,在中央電視臺《七巧板》節目中,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巴巴爸爸》的動畫片。開頭那段充滿了爆破音和韻律的臺詞,隨即成為「80後」童年時最喜愛的臺詞之一。「電視臺放這部動畫片的時候我的女兒剛剛3歲,開始我只是陪著她看。當時她特別著迷,只要一放《巴巴爸爸》,她就什麼事情也不做了,一定要從頭看到尾。慢慢地,我也深深愛上了『巴巴爸爸』這個粉紅色、胖嘟嘟的動畫形象和他可愛的一家。動畫片的播放在中國培育了《巴巴爸爸》系列圖書最早的讀者,也是後來接力出版社一定要出版這套書的緣起。」白冰如此回憶。此後,他想了很多辦法,卻都沒有能和泰勒聯繫上。
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08年冬天,謝逢蓓來到接力出版社國際合作部擔任版權經理的工作,她同時還在法國巴黎大學讀博士。白冰告訴謝逢蓓,在巴黎務必想辦法見到泰勒。剛參加工作的謝逢蓓有一股子年輕人的闖勁兒,找不到泰勒,她就每天都在泰勒最早畫下「巴巴爸爸」的祖爾咖啡館等。一次、兩次、三次……侍者被她的堅持打動,答應將消息帶給泰勒。
之後,謝逢蓓終於與泰勒見了面,兩人一見如故,次年接力出版社便與泰勒談妥了《巴巴爸爸》系列圖書簡體中文版的出版事宜。「在我的郵箱裡有一封非常珍貴的郵件,那是2009年5月27日泰勒寫給我的。他寫到:『僅這一年,就收到了16家中國出版社的詢問和聯繫,他們都想和你們分享中國市場,但是我一定會信守諾言,就像你對我所做的一樣,你是第一個真正打動我的人。」謝逢蓓感慨地說:「他讓我深信人和人之間真誠的交往、互信,是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的鑰匙。」
在謝逢蓓的印象中,關於中國,泰勒最關心的是兩件事:「第一,他經常會問中國這麼大,小讀者是不是能很方便地買到《巴巴爸爸》的圖書。第二,《巴巴爸爸》的動畫片能不能比較完整地在中國播出。」讓老人感到有些失望的是,2013年央視再次播出的《巴巴爸爸》,收視率沒能敵過《喜羊羊與灰太狼》。「他一直跟我們說,小朋友和家長們都會喜歡巴巴爸爸的。因為他們總是一家人在一起。雖然性格不一樣,但是他們相處得很好,永遠是用愛來解決問題。」
「兒童文學作家總體上與一般作家沒有太大的區別,但他們一定是更加溫暖、更加具有親和力的人,並且對萬事萬物都充滿好奇心,懂得尊重一切生命,冷漠與兒童文學永遠不可能走在一起。」金波說,「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泰勒先生穿了一件粉紅色的襯衫,再加上笑眯眯的眼睛,活脫脫就是『巴巴爸爸』的樣子。我誇讚他穿得漂亮,他聽後高興得像個小孩子。交談的時候,他一直把手臂搭在我的肩膀上,非常親切。」
2011年,泰勒第一次來到中國,在與白冰的交談中,談起了自己對於一雙兒女未來的擔心,白冰勸慰他:「不要緊,兒孫自有兒孫福。」後來,泰勒先生回到巴黎,在中文老師的幫助下,學會了這句話,他用繁字體一筆一畫地寫在黑板上,還錄成視頻向中國的朋友們「炫耀」。在金波看來,泰勒不僅對中國非常友好,而且對於中國的兒童教育觀,也有足夠的熱心去探索,他寫下的「兒孫自有兒孫福」便是最好的例證。
情感到位是秘訣
《巴巴爸爸》是「80後」一代人的集體回憶,泰勒訪問中國的時候,當時還在《北京青年報》擔任記者的朱玲陪同他遊覽了北京。小時候,朱玲曾是《巴巴爸爸》的超級粉絲,而今她4歲的兒子也成了《巴巴爸爸》忠實的小讀者。
朱玲曾問過泰勒《巴巴爸爸》的暢銷秘訣,泰勒將其歸納為四個字——情感到位。「他告訴我:『所有藝術創作的核心都是情感,技術隨時可能更新換代,但美好的情感是代代相通的。現在很多的大製作,人多,錢也多,把藝術變成了流水線的作業。《巴巴爸爸》的創作團隊只有我和夫人兩個人,當我們畫一隻小狗笑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會微笑起來,而在一個大團隊中,負責表情這個環節的人如果沒有接到明確的指令,是不敢為一隻小狗畫上笑容的。』」
朱玲說,在得知泰勒去世的當天晚上,她依然在與孩子分享《巴巴爸爸和聖誕禮物》的故事。她沒有告訴兒子「巴巴爸爸」的爸爸去世了,因為她相信,對於泰勒來說,他的作品在一代代小讀者心中的壽命才是他真正的壽命。而對於喜歡「巴巴爸爸」的讀者來說,泰勒一直都在,從未離開。(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