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訊】浙江師範大學這個全英文班一下子出了4篇SCI論文!
提及SCI,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高大上?傑出的科研水平?
亦或是艱辛的科學研究過程?
這些印象都沒有錯
但SCI具體是指什麼呢?一起來看一看吧
資料卡片
SCI,又名科學引文索引
與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
並稱世界科技文獻檢索系統三巨頭
其中尤以 SCI 為重中之重
SCI論文是進入985、211大學的「小助手」
是對研究者科研水平和成果的重要認可
也代表本專業在全球的最先進技術及發展趨勢
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
一般在研究生階段比較常見
然而
浙師大物電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全英文班
2016級四名本科生
陳懿婧、曾琳、趙春然和馮喆
在校「雙龍學者」何益明教授的指導下
創新製備了更加高效的光催化材料
用於固氮制氨和染料降解
打破常人眼裡的「不可能」
在SCI上成功發表自己的論文
甘坐冷板凳,實驗、論文見曙光
漫漫科研路,唯有堅持才有成功的可能。日復一日,她們終於在實驗室孕育出了科研的花朵。
「在沒課的周末,我在實驗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時候為了保證取樣的時間,趙春然甚至忘記時間錯過午飯。為了及時取樣品記錄關鍵的實驗數據,就算要開會或者值班,她也不忘每隔十五分鐘跑到樓下的實驗室「守著」。現在回想起「耗」在實驗室的那段時光,她表示「雖然緊張但是很充實」。
科研這條路上,充滿著坎坷和曲折。冷板凳往往一坐就是一兩年,馮喆總結自己一篇論文的發表,通常要經歷「看文獻—定課題—製備催化劑—活性測試—規律確定—做材料表徵—寫論文—投稿」等多個階段。發表一篇高級別期刊論文需要花費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沒有任何捷徑可言。「我們必須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心甘情願地堅持。」曾琳堅定地說道。
正在學習的馮喆
「我好像突然就開竅了!」這樣的「奇蹟」在實驗中數見不鮮,一個不起眼的因素就可能會對最後的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理論上可以成功,卻得不到理想的結果,很有可能是過程中某個地方出錯了。這時候千萬不能放棄,一定要多找老師溝通。」陳懿婧對此深有感悟。
科研是一場「漫長的拉鋸戰」,如果你認為實驗成功便可以接近曙光,那就大錯特錯了。論文寫作可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趙春然分享道:「撰寫英文的自然科學論文和我們平時的英語寫作並不相同,它強調語言的邏輯性以及語言表達的科學性,其中專業英語詞彙是非常重要且基礎的部分,這需要平時積累大量的專業英語詞彙。」
英文筆記
而表達過於口語化也是「小白們」的通病,為了使文章語言更加嚴謹,她們大量閱讀英文文獻,從中學習和積累專業的語言表達。一篇英文論文的篇幅往往非常大,為了緩解寫作時的疲憊感,她們通常分版塊進行寫作。
寫一篇論文很難,而指導論文的完成更是難上加難。何益明作為指導老師,從學生開始進實驗室,他就會幫助他們確立下一步的研究題目,說明實驗操作的每一個階段。「記得有一次實驗結果出現問題,何老師第一時間出現,挨個詢問我們的進展,耐心地給每個人提出指導意見,最終我們共同奮戰到深夜才成功攻克難題。」在學科競賽中,他也總和學生一起改PPT、答辯稿……這種細水長流的陪伴讓作為組長的馮喆十分感激。
師者傳承,打造校院科研鏈
看到學生們收穫的成果,何益明倍感欣慰。當年他還是浙師大的一名學生時,班主任趙雷洪老師引導他走上了科研之路,「這是人生難得的轉折點」。在完成了碩士、博士、博士後的學習和工作後,何益明懷著對母校深厚的情感,在2008年進入浙江師範大學數理信息學院材料物理系,從事教學科研。如今,作為開系元老之一的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66篇,其中ESI高被引論文6篇,H指數33;指導本科學生發表SCI論文13篇。
據何老師介紹,材料系從開設初期就不斷激勵學生走上科研的道路,因此學院在相關課程設計、制度構建上也花了不少的心思。像實驗中最常用也是最基礎的表徵測量,學生基本能在課堂上系統學習這一方法的原理。即使是初進實驗室的新手,他們依靠理論的支撐,也不會無從下手。
無機化學實驗課堂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長期堅持導師制培養制度,通過邀請生化學院和本學院的教授,以講座的形式為同學們介紹材料科學前沿的科研成果。之後,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相應的導師」,加上專業實踐技能課程的激發,學生在導師的引導下相繼進入實驗室開展科研活動。
大一下半學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專業知識學習之後,趙春然深感科研對於材料研究的重要性,「如果這門學科只停留在理論層面,我覺得遠遠達不到國家對於我國新型材料人才的培養要求,所以在那時,我就有進入實驗室的準備,跟隨導師展開科研訓練。」
為了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何益明將科研搬入課堂,融入教學,這種教學科研相長的模式為本科生參與科研鋪下了「奠基石」。
「如果課堂中出現的基礎知識正好應用到了某個科研中,那我就會順帶仔細分析這項成果。」何益明認為理論結合實踐的方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還可以讓他們認識到科研的實用性,降低學生的心理門檻,讓他們明白「科研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如今,科學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學校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科研活動,不僅為在SCI上發表論文的學生提供物質獎勵,在評優評獎時給予加分,還會將SCI論文作為保研加分權威的「硬核」指標。
「喜不喜歡或者適不適合,你只有做了才會知道。」何益明總結道。在這樣一個全民科研的環境下,材料系每年基本都能發四五篇論文,且自2008年開系以來,考研率一直在30%以上,去年的考研率高達50%,今年則飆到75%,位列全校第一。
科研之路,讓光催化更大能量
現代社會發展的三大支柱是能源、信息和材料,其中能源和材料都與材料物理專業有關。我國的科技發展離不開新材料的研發,而新材料的出現又將推動我們能源的轉型。
陳懿靜科研成果圖注
曾琳科研成果圖注
趙春然科研成果圖注
馮喆科研成果圖注
四位同學的研究方向都是光催化,即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光能轉換成為化學反應所需的能量,來產生催化作用,促進染料降解,減少汙染。據統計,全球每年在合成氨時消耗的能源就佔了2%,而利用光能驅動的方法能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此外,太陽能取之不盡,不會產生其他汙染物,這在能源危機緊迫、環境汙染嚴重的當今也顯得格外有價值。
「班主任何益明老師和我們的溝通交流非常的多,受到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對於新型光催化材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趙春然確定了新型光催化材料的研究方向。
「就目前來說我們的研究對社會的影響還不夠大,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但科研的種子已經在這個實驗室裡播種,在她們心裡萌芽。目前曾琳成功保研中國科技大學,趙春然保研浙江師範大學,馮喆、陳懿婧則準備考研,她們表示自己會堅守初心,在科研路上繼續前進。
給努力的你們
「如果本科生要走科研這條路,一定要把握時間和機會,儘早進實驗室,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同時,進實驗室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學到什麼。科研人的初心是創新與奉獻,對於科研人而言,過程遠比裡程碑更重要。」
「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能放棄,堅持下去總會好的。」
實驗的道路上難免碰壁,但敢於嘗試就能創造「奇蹟」。
「從思想認識上不能把教學和科研對立起來,這兩者並不是不可調和的,而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不忘初心 科研育人
不忘育人初心,學院鼓勵每一位教師將科研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積極引導本科生儘早開展科學研究。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歷年考研率超30%,每年均有多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SCI收錄雜誌上發表論文,在省部級以上比賽中獲獎多項,這與該專業長期堅持導師培養制度,通過前沿講座和專業實踐技能課程激發和引導學生進入實驗室,在學生中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是分不開的。
目標在心中,路在腳下!
相信在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的推動下
新時代綠色能源發展指日可待
漫漫科研路,將是她們未來無盡的徵程
也正是這一群不懼滯阻的青年人
將匯起點滴,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