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是這兩年才出現的新詞兒,當然也是一種現象。「網紅」就是網絡紅人,多是因為某一新聞事件引起關注的當事人,後來隨著網際網路視頻直播的出現,有人專門從事視頻直播或錄播,或搞怪,或搞笑,或離奇,總之得吸引眼球並擁有一定數量的粉絲,才能成為「網紅」。而我前幾天,在江蘇贛榆的一個小漁村卻見識了一種另類「網紅」。
這個村是連雲港市贛榆區海頭鎮的海前村。我借參加徐福海洋文化節的機緣,走訪了這個小漁村。
村委會所在地是一個普通的小二樓。從後院進來上了二樓,不禁眼前一亮——不是形容詞的「亮」,是真的晃眼的亮。在兩盞追光燈的照耀下,只見一個吧檯將屋子分隔為兩部分,裡面是兩副煤氣灶,兩名穿白大褂、戴高帽的廚師在翻炒著海蠣子,吧檯邊上一個小夥子左手舉著手機,右手抓起一隻剛出鍋冒著熱氣的八爪魚大快朵頤,一張嘴,滿嘴墨汁,小夥子還衝著手機做出誇張的表情……帶我們參觀的村電商辦負責人閆嬌告訴我們,這個小夥子網名叫「海鮮魚貝哥」,他正在「快手」上做直播呢。我看了一下他的手機屏幕,上面點讚的、打賞的、下訂單的圖標、字幕不停地快速滾動著,「魚貝哥」好像無視我們的存在,兀自帶著誇張的表情運動著下巴。「魚貝哥」是村裡眾多電商之一。
原來這是一個直播間,牆上掛著五個電商「網紅」的照片和事跡簡介,五個人全是30歲上下的年輕人,年銷售額都過千萬,利潤二三百萬元,可別小瞧這些「八零後」,全都是百萬富翁啊!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說起電商,海前村的張延喜是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31歲的他出生在一個漁民的家庭,有兄妹四人,父親早亡,母親靠打零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張延喜因窮輟學,隨哥哥到深圳打過工,後來又回到村裡,操起了父輩出海打漁的舊業。海上漂泊的日子枯燥無聊,為了打發時間,張延喜將自己的海上見聞寫成漁民日記,發表到網絡上。沒想到,自己平淡的生活經歷竟然引起了網友們的興趣,激發了張延喜寫作的熱情,一年多的時間,他竟寫下了十幾萬字的漁民日記。
2015年的一天,張延喜無意間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和一些海產品的介紹發到了網上,沒有想到竟接到一位北京的客戶主動打來的電話,要買他的海鮮,並問張延喜是否有自己的網店。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就是這個電話中提醒了張延喜,何不自己開個網店。可是,一沒資源,二沒本錢,談何容易?從哪裡下手呢?剛剛興起的「直播熱」再次提醒了張延喜,「何不用直播海鮮現做現吃的方式來吸引粉絲呢?」說幹就幹,張延喜陸續在快手、火山、微商等平臺開通了帳號,開啟了他的創業之路。
剛開始時,所有的電銷事務都是張延喜一個人打理,由於技術生疏和經驗匱乏,那段日子緊張而辛苦,白天忙於寄發快遞,晚上做直播,忙得不亦樂乎。但不論多苦多累,張延喜都咬牙堅持,因為他心裡藏著一個夢想:要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的經營與維護,張延喜的「三子海鮮」(他在家行三,小名三子)開始慢慢走上正軌,成為網上知名的海鮮品牌。而隨著粉絲數量的不斷增加,張延喜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快手「吃螃蟹」第一人。2018年,「三子海鮮」已擁有粉絲50多萬人,銷售額達1200萬元,利潤200多萬元。
如今,張延喜不但自己開網店,還把兄弟姐妹帶入電商行業,由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年收入200萬的電商網紅,他的大照片掛在了村委會的牆上,儼然明星一般。
「網紅」夫妻
參觀海前村時,閆嬌給我們看了一部記錄村裡電商情況的短片。
屏幕上,一位衣著像阿慶嫂似的江南少婦在淘洗著一簍大閘蟹。這裡的大閘蟹與陽澄湖的大閘蟹不太一樣,個頭小,顏色發青。「阿慶嫂」將這些張牙舞爪的螃蟹洗好後,放入大鍋中,蓋上鍋蓋,往灶裡填了一把乾柴,柴在灶裡燃燒嗶嗶啵啵作響,螃蟹在鍋裡譁啦譁啦地掙扎。少頃,螃蟹熟了,變得渾身通紅。「阿慶嫂」動作麻利地把這些螃蟹挨個剝去外殼,摳出裡面的蟹黃和肉,再放進鍋裡,加上各種作料,翻炒……一會兒,味道鮮美的蟹醬就做得了,再逐一裝進小罈子中。
這部短片簡直就像一部小電影,無論從攝影、畫面、構圖、「蒙太奇」鏡頭語言哪個角度說,都無可挑剔。真不敢相信,這是村民拍的嗎?
閆嬌笑了,一指我身旁站著的一位小夥子,「就是他拍的呀,片子裡的女主角就是他媳婦。」我好奇地打量這這位穿著打扮有點「文藝範兒」的小夥子,他熱情地伸出手來自我介紹:「我叫陳建康」。
原來,陳建康是本地人,大學學的是動畫設計專業,畢業後在深圳工作了幾年,2015年回家鄉創業,希望守家在地也能幹一番事業。當張延喜在快手上大量「圈粉」,銷售業績狂飆時,陳建康發現「直播」是一個更好的平臺,可以發揮自己的動畫設計特長,拍攝好看的視頻,結果一發而不可收,拍出大量廣受歡迎的熱門視頻,成了「網紅」。
隨著業務量的擴大,陳建康開始招募村裡賦閒的婦女來幫助打理快手上的生意。後來,她們有的成了客服,有的成了臺前的主播。
因為擅長拍視頻,陳建康還被別的村子輪流邀請去做培訓。有一位養鵪鶉的殘疾人聽了他的課,學會了網上經營,現在他的店成為淘寶上銷量最好的鵪鶉店之一。
手機成了「新農具」,放下漁網,上了網際網路
海頭鎮是傳統漁業大村,東臨黃海,盛產各種海鮮,尤以黃魚、梭子蟹、東方對蝦、紫菜、貝類等聞名。村裡有捕撈船隻1000餘艘,佔全省1/5,當地有著名的蘇魯海鮮市場,常年有貨車把海鮮運往全國各地。
過去,傳統的農具是鐮刀鋤頭,漁具是漁船漁網,可如今,手機在這些新生代農民漁民的手裡,竟成了新的「農具」「漁具」,快手、抖音、小火山等短視頻工具成為贛榆海邊農民銷售海鮮山貨的新的路徑。在海頭鎮的田間地頭、碼頭船上,用手機拍攝短視頻、做直播的農民漁民時常可見。每到退潮時,還有三五成群的村民在沙灘上進行趕海直播。鎮裡村裡順勢而為,及時引導,並免費提供培訓、直播間,不斷完善線下市場、貨棧、包裝、運輸等基礎設施,使得電商如雨後春筍般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據統計,海前村全村有1320戶人家,其中有400多個體工商戶,經營海鮮產品的佔一半以上。大興莊1400多戶居民中有近500戶從事海鮮電商產業。海後村、海前村等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省級農村電子商務示範村,京東、淘寶、天貓、拼多多等電商平臺成為海頭人"買全國賣全國"的"新航道"。在電商風靡之前,海頭鎮只有三個快遞員,現在鎮上的快遞網點有好幾個,每個網點有至少十幾個快遞員。各色各樣的快遞件加起來,海頭鎮一天竟發出幾十萬個快遞,去年僅海前村發生的快遞額,竟高達4億元!快手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快手上的幸福鄉村"報告中顯示,2018年快手上播放量TOP10鄉鎮中,贛榆區海頭鎮以播放量165億次奪得冠軍,石橋鎮為65億,居第三名。乖乖,前三甲贛榆竟佔了兩席!兩年前,海頭鎮被江蘇省商務廳命名為省級農村電子商務示範鎮,可謂實至名歸。
黃海之濱一個偏僻閉塞的小漁村,祖祖輩輩的漁民靠一張漁網「撈生活」,如今,新一代漁民放下漁網,上了網際網路,靠一張無形的網闖天下,成為「網紅。」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夏珺)
來源:地方供稿
(責編:高麗、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