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樓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時,並不具備多少金融屬性,而且城市居民大多住在企事業單位分配的住房中,因此那個時候沒有商品房,也沒什麼人去「炒」,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房價也不過2000元一平。
千禧年後,這種狀況被根本扭轉,進入房地產高速膨脹期,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合力,既有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有土地財政的需要。
最關鍵的是,買樓「只賺不賠」這個理念深入人心,吸引了大把資金進入其中,不管哪個行業只要裡面的錢多,就會漲價,漲價過程持續了將近20年。
然而房子最大的功能是居住,如果賦予太多的金融屬性,就會產生泡沫,泡沫大小是隨著炒作熱度改變的。
如今的房價已到達階段性峰值,超過10萬一平的價格在一線城市已不新鮮。據估計,中國樓市總市值已達460萬億,相當於全國4年多的經濟總量之和。在某些房價高的地區,人們需要用一百年的收入去購買一套住房。
房產對於拉動經濟確有作用,可以促進建材等上下遊產業。但是當價格到了「消費不起」的時候,就會出現「滯銷」的現象,很多房價有價無市,房子掛售半年一年賣不掉也很平常。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不好賣,房價為什麼仍然堅挺?
這其中有調控和惜售的因素,房市崩盤不利於穩定大局,必要的底線要堅守;也因房價長期堅挺已成投資房產者的執念,大批空置房源賣不到理想價位就繼續捂著,造成市場沒有「拋售潮」的出現。
事實上房地產「冷場」苗頭已經出現:原來炙手可熱的商業地產無人問津;某些地區掛牌二手房數量激增;有些城市出現局部下跌,嚴重者腰斬,如鄭州、天津等北方城市。
只要是商品,就不會只漲不跌,這就是價值規律。即便黃金都不能例外,何況是水泥鋼筋所搭建的房子,還有地皮,除了大城市稀缺地塊,大部分地區是足夠提供居住用地的。
日本曾經出現類似現象,高潮時期光是東京的地產價格就足以「買下」整個美國,為避免更大危機,日本政府主動刺破了這個巨大泡沫。
回到國內,穩定是第一要素,經過多年上漲,房產升值空間已經不大,那麼崩盤暴跌也不現實,橫盤是最大可能,圍繞目前價格小幅震蕩,並且依靠往後的通脹來逐步「降低」房價,這可能是最穩妥現實的演變過程。
另一方面,土地財政是難以持續的,房子購買慾下降,得也不會好賣。那麼「賣轉稅」是唯一出路,稅收才是提供財政開支持續而穩定的途徑,這方面的趨勢也是呼之欲出。
當房子不能帶來穩定的收益空間,那麼市場對它的熱情也會下降,資金將會流出,轉入更有前途的產業,到那時,房產市場才會進入再無暴利的良性發展期。
是不是這個道理?細細品一下!
聲明:部分內容及圖片來自網絡,如果信息有誤,或侵犯到您的隱私,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