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出自《詩經.小雅.北山》的這四句話,通俗講,即凡是天下的土地,都屬於帝王;凡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是帝王的臣民。
這是帝王都嚮往的江山畫卷,在夏商周三代,卻只是美好的幻景:天子直轄的領土範圍太小,天下諸侯又太多,諸侯們認為天子有德行,天子自己有實力,他們才會對天子恭順,一旦天子虛弱,諸侯們就將天子扔一邊,幹自己的事情,視天子為擺設。
真正第一個做到「普天之下,王土王臣」的王朝,是秦帝國。遺憾的是,作為一統天下的封建王朝,秦帝國迷信法術,急於求成,頻繁役使民眾,立國十五載而亡。
將國家一統思想深入民心的則是立國四百餘年的漢朝。治國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身為皇帝也不容易,為了鞏固江山,強化統治,漢朝的皇帝經常出巡四方。
漢朝帝王出巡,目的究竟是什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下。
平定四方的需要
漢初,劉邦為了安定人心,分封七個異姓諸侯,這些諸侯,在楚漢戰爭陷入膠著狀態時,都以裂土封國為條件,出兵協助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
而這些諸侯分封出去,劉邦時刻都不放心,就像睡在火山上,令他提心弔膽。當聽到楚王韓信謀反的消息,劉邦深信不疑。如何對付韓信,是劉邦頗為頭疼的事兒。眾所周知,韓信是軍事上的巨人,劉邦也沒把握能戰勝他。怎麼辦?滿肚子鬼主意的陳平,給劉邦出主意:假意出遊,在接見諸侯時,一舉將韓信擒拿。
《漢書.高帝紀》:「人告楚王信謀反,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用陳平計,乃偽遊雲夢。十二月,會諸侯於陳,楚王信迎謁,因執之。」
劉邦的這次出巡,屬於無奈之舉,韓信的軍事才能太強,如果不假裝出巡,藉機將期抓捕,真要是臨陣對敵,劉邦所率漢軍,恐怕是夠嗆。
抗擊外敵的需要
西漢創建以後,邊境地區最大的禍患就是匈奴人。這種靠劫掠為生的遊牧民族,毫無信義可言,即使漢朝與他們主動和親,他們依然會不斷地撕毀協定,主動進攻漢朝邊境。
漢文帝年輕時,被封在代國,也就是今天山西地區,這裡是抵禦匈奴人的前線地區之一。長期的守邊經歷,鍛造了漢文帝的氣魄,為邊境地區的安定,他多次出巡抗匈前線地區,鼓舞士氣。
《漢書.文帝紀》:「後元二年夏,行幸雍。」「三年春二月,行幸代。」「五年春正月,行幸隴西。三月行幸雍。秋七月,行幸代。」
此時的漢文帝,身體並不好,他拖著病體出巡正北、西北漢匈邊境地區,帶去對守邊將士關懷與鼓勵,激發將士們的鬥志。即使當時國力還不強,不能主動出擊匈奴,但將士們死守邊境,拒敵人於國門之外,基本上還是做到了。
教化萬民的需要
西漢初年的青年政治家賈誼曾說過,帝王治國的重點是在於「正身行,廣教化,修禮樂,以美風俗,兼領而合一之,以合治安。」
當時有遠見的知識分子,充分意識到教化對管理民眾的重要性,認為它是國家統治安定的基礎。
西漢中期的大儒董仲舒進而提出:
「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古之帝王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漢書.董仲舒傳》。
東漢時代,基本歷任皇帝都很重視出巡,每位皇帝都會巡視全國,每到地方,皇帝都要接見「三老」,而「三老」是主管民間道德教化的人,他們一般是鄉村德高望重的老者。皇帝隆重接見他們,表示尊敬與慰問,並給予賞賜,是向天下表明,朝廷重視道德教化,
例如《後漢書.顯宗孝明帝紀》:「永平十年閏月甲午,帝南巡狩,幸南陽。還幸南頓,勞饗三老。」《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建初七年九月甲戌,帝進幸鄴,勞饗魏郡守令已下,至於三老、走卒,賜錢各有差。」《後漢書.孝和帝紀》:「永元十五年九月壬午,帝南巡狩,賜所過三老、官屬及民百年者錢、布,各有差。」
宣示國家威權的需要
漢初六十多年,西漢在北方邊境始終面臨匈奴方面的巨大壓力,這個「來如風,去無蹤」的遊牧民族,飄忽不定,令西漢王朝十分頭痛。經休養生息的「文景之治」後,王朝積蓄了強大的國力,漢武帝雄才大略,任用不以門第出身、年齡資望為限,大膽任用衛青、霍去病等為將,主動向匈奴發動進攻,龍城之戰、河套(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給予匈奴人重創。
敵人被狠狠收拾,漢武帝感覺應該出巡一下北方邊境,於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巡行河朔地區,《漢書.武帝紀》載:「至朔方,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千餘裡,威震匈奴」。
漢武帝還派使者出使匈奴,霸氣地宣示:「今單于既能前與漢戰,天子自將兵待邊;即不能,亟南面而臣於漢。」
你們匈奴單于如果想和我大漢朝進行決戰,我們皇帝已經率軍親徵,如果你們不敢決戰,那就趕緊臣服我們漢帝國。
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此時的漢王朝,完全具備戰勝匈奴的實力,漢武帝親臨邊境,令匈奴人害怕,「匈奴懾焉」。
漢武帝的此次出巡,讓匈奴人感到震懾,也令國內百姓揚眉吐氣,從被匈奴反覆吊打,到主動痛擊匈奴,再到耀兵邊境,令匈奴喪膽,漢朝百姓對朝廷,對皇帝的敬畏之情越發深厚。至於耗費國力,煩擾百姓,又是另當別論的事情了。
監察地方的需要
漢朝疆域廣大,朝堂上的官員,近在咫尺,成天都在眼皮子底下,皇帝比較容易對他們進行監督,但廣大地方官吏如何作為,山高皇帝遠的,很難監督,監察制度是現成的,但皇帝並不能完全放心,皇帝的出巡便又添了一層目的—監察地方。
《漢書.食貨志》載:「明年,上北出蕭關,從數萬騎行獵新秦中,以勒邊兵而歸。新秦中或千裡無亭徼,於是誅北地太守以下。」
漢武帝出巡新秦中,發現在這片前線地帶,竟然嚴重缺少烽燧、堡壘等軍事設施,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一怒之下,皇帝下令處死一批失職官員。此事件起到了殺一儆百的效果,皇帝堅定地向天下表明,玩忽職守者必受罰。
皇帝出巡,對失職官員予以懲罰,對政績良好的官員,也會給予提拔。
《後漢書.寒朗列傳》載:漢章帝「章和元年,上行東巡狩,過濟陽,三老吏人上書陳朗前政治狀。帝召見朗,詔三府為闢首,由是闢司徒府」。
寒朗本是地方官員,在任時政績良好,漢章帝出巡,傾聽了地方百姓的反饋意見,將其提拔到中央任職。這個舉動向各地方官員昭示:盡忠職守者,不缺晉升的機會均等,地方官要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祭祀的需要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先秦時代,中國人就格外重視祭祀,皇帝的祭祀,涵蓋的範圍更加廣泛,通過祭祀,皇帝將自己扮成「天之驕子」的形象,通過祭祀皇帝能與天上神靈「通話」,在普天之下,萬民之中牢固樹立「君權神授」的意念。
祭祀活動中,要數泰山封禪最為隆重,只有能力超群的皇帝才有資格舉行「封禪」儀式,它象徵著「受命、福瑞、功德、威名」,「王者即位,必祀天地,祈神祗,望山川,懷柔百神,亡不宗事」,可見祭祀活動,在漢朝具有很高的政治內涵。
尤其是封禪這種最高祭祀活動,唯有皇帝才有資格去舉辦,以此也更加證明了皇帝統治天下的合法性,彰顯帝王的德行。
皇帝出巡的意義在哪裡?
漢朝帝王出巡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鞏固江山。在四處出巡的過程中,皇帝從各個方面進行「權力的自我展示」,強化江山統一,通過教化與宣示威權,向各級官民宣揚皇權思想,強化皇帝制度,通過祭祀封禪,深化天下對皇帝的崇拜與信仰,促進皇權思想在帝國各地的深化與傳播,將萬裡江山,天下臣民凝結成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強化天下臣民的共同體意識。
漢朝的皇帝出巡制度,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無論隋唐,還是明清,帝王們都將出巡視為重要的功課,竭力維護著「大一統」的國家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