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江山皆王土,漢朝皇帝重視出巡四方,目的究竟是什麼?

2020-12-16 歷史的春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出自《詩經.小雅.北山》的這四句話,通俗講,即凡是天下的土地,都屬於帝王;凡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是帝王的臣民。

這是帝王都嚮往的江山畫卷,在夏商周三代,卻只是美好的幻景:天子直轄的領土範圍太小,天下諸侯又太多,諸侯們認為天子有德行,天子自己有實力,他們才會對天子恭順,一旦天子虛弱,諸侯們就將天子扔一邊,幹自己的事情,視天子為擺設。

真正第一個做到「普天之下,王土王臣」的王朝,是秦帝國。遺憾的是,作為一統天下的封建王朝,秦帝國迷信法術,急於求成,頻繁役使民眾,立國十五載而亡。

將國家一統思想深入民心的則是立國四百餘年的漢朝。治國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身為皇帝也不容易,為了鞏固江山,強化統治,漢朝的皇帝經常出巡四方。

漢朝帝王出巡,目的究竟是什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下。

平定四方的需要

漢初,劉邦為了安定人心,分封七個異姓諸侯,這些諸侯,在楚漢戰爭陷入膠著狀態時,都以裂土封國為條件,出兵協助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

而這些諸侯分封出去,劉邦時刻都不放心,就像睡在火山上,令他提心弔膽。當聽到楚王韓信謀反的消息,劉邦深信不疑。如何對付韓信,是劉邦頗為頭疼的事兒。眾所周知,韓信是軍事上的巨人,劉邦也沒把握能戰勝他。怎麼辦?滿肚子鬼主意的陳平,給劉邦出主意:假意出遊,在接見諸侯時,一舉將韓信擒拿。

《漢書.高帝紀》:「人告楚王信謀反,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用陳平計,乃偽遊雲夢。十二月,會諸侯於陳,楚王信迎謁,因執之。」

劉邦的這次出巡,屬於無奈之舉,韓信的軍事才能太強,如果不假裝出巡,藉機將期抓捕,真要是臨陣對敵,劉邦所率漢軍,恐怕是夠嗆。

抗擊外敵的需要

西漢創建以後,邊境地區最大的禍患就是匈奴人。這種靠劫掠為生的遊牧民族,毫無信義可言,即使漢朝與他們主動和親,他們依然會不斷地撕毀協定,主動進攻漢朝邊境。

漢文帝年輕時,被封在代國,也就是今天山西地區,這裡是抵禦匈奴人的前線地區之一。長期的守邊經歷,鍛造了漢文帝的氣魄,為邊境地區的安定,他多次出巡抗匈前線地區,鼓舞士氣。

《漢書.文帝紀》:「後元二年夏,行幸雍。」「三年春二月,行幸代。」「五年春正月,行幸隴西。三月行幸雍。秋七月,行幸代。」

此時的漢文帝,身體並不好,他拖著病體出巡正北、西北漢匈邊境地區,帶去對守邊將士關懷與鼓勵,激發將士們的鬥志。即使當時國力還不強,不能主動出擊匈奴,但將士們死守邊境,拒敵人於國門之外,基本上還是做到了。

教化萬民的需要

西漢初年的青年政治家賈誼曾說過,帝王治國的重點是在於「正身行,廣教化,修禮樂,以美風俗,兼領而合一之,以合治安。」

當時有遠見的知識分子,充分意識到教化對管理民眾的重要性,認為它是國家統治安定的基礎。

西漢中期的大儒董仲舒進而提出:

「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古之帝王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漢書.董仲舒傳》。

東漢時代,基本歷任皇帝都很重視出巡,每位皇帝都會巡視全國,每到地方,皇帝都要接見「三老」,而「三老」是主管民間道德教化的人,他們一般是鄉村德高望重的老者。皇帝隆重接見他們,表示尊敬與慰問,並給予賞賜,是向天下表明,朝廷重視道德教化,

例如《後漢書.顯宗孝明帝紀》:「永平十年閏月甲午,帝南巡狩,幸南陽。還幸南頓,勞饗三老。」《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建初七年九月甲戌,帝進幸鄴,勞饗魏郡守令已下,至於三老、走卒,賜錢各有差。」《後漢書.孝和帝紀》:「永元十五年九月壬午,帝南巡狩,賜所過三老、官屬及民百年者錢、布,各有差。」

(漢明帝)

宣示國家威權的需要

漢初六十多年,西漢在北方邊境始終面臨匈奴方面的巨大壓力,這個「來如風,去無蹤」的遊牧民族,飄忽不定,令西漢王朝十分頭痛。經休養生息的「文景之治」後,王朝積蓄了強大的國力,漢武帝雄才大略,任用不以門第出身、年齡資望為限,大膽任用衛青、霍去病等為將,主動向匈奴發動進攻,龍城之戰、河套(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給予匈奴人重創。

敵人被狠狠收拾,漢武帝感覺應該出巡一下北方邊境,於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巡行河朔地區,《漢書.武帝紀》載:「至朔方,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千餘裡,威震匈奴」。

漢武帝還派使者出使匈奴,霸氣地宣示:「今單于既能前與漢戰,天子自將兵待邊;即不能,亟南面而臣於漢。」

你們匈奴單于如果想和我大漢朝進行決戰,我們皇帝已經率軍親徵,如果你們不敢決戰,那就趕緊臣服我們漢帝國。

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此時的漢王朝,完全具備戰勝匈奴的實力,漢武帝親臨邊境,令匈奴人害怕,「匈奴懾焉」。

漢武帝的此次出巡,讓匈奴人感到震懾,也令國內百姓揚眉吐氣,從被匈奴反覆吊打,到主動痛擊匈奴,再到耀兵邊境,令匈奴喪膽,漢朝百姓對朝廷,對皇帝的敬畏之情越發深厚。至於耗費國力,煩擾百姓,又是另當別論的事情了。

(漢武帝

監察地方的需要

漢朝疆域廣大,朝堂上的官員,近在咫尺,成天都在眼皮子底下,皇帝比較容易對他們進行監督,但廣大地方官吏如何作為,山高皇帝遠的,很難監督,監察制度是現成的,但皇帝並不能完全放心,皇帝的出巡便又添了一層目的—監察地方。

《漢書.食貨志》載:「明年,上北出蕭關,從數萬騎行獵新秦中,以勒邊兵而歸。新秦中或千裡無亭徼,於是誅北地太守以下。」

漢武帝出巡新秦中,發現在這片前線地帶,竟然嚴重缺少烽燧、堡壘等軍事設施,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一怒之下,皇帝下令處死一批失職官員。此事件起到了殺一儆百的效果,皇帝堅定地向天下表明,玩忽職守者必受罰。

皇帝出巡,對失職官員予以懲罰,對政績良好的官員,也會給予提拔。

《後漢書.寒朗列傳》載:漢章帝「章和元年,上行東巡狩,過濟陽,三老吏人上書陳朗前政治狀。帝召見朗,詔三府為闢首,由是闢司徒府」。

寒朗本是地方官員,在任時政績良好,漢章帝出巡,傾聽了地方百姓的反饋意見,將其提拔到中央任職。這個舉動向各地方官員昭示:盡忠職守者,不缺晉升的機會均等,地方官要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祭祀的需要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先秦時代,中國人就格外重視祭祀,皇帝的祭祀,涵蓋的範圍更加廣泛,通過祭祀,皇帝將自己扮成「天之驕子」的形象,通過祭祀皇帝能與天上神靈「通話」,在普天之下,萬民之中牢固樹立「君權神授」的意念。

祭祀活動中,要數泰山封禪最為隆重,只有能力超群的皇帝才有資格舉行「封禪」儀式,它象徵著「受命、福瑞、功德、威名」,「王者即位,必祀天地,祈神祗,望山川,懷柔百神,亡不宗事」,可見祭祀活動,在漢朝具有很高的政治內涵。

尤其是封禪這種最高祭祀活動,唯有皇帝才有資格去舉辦,以此也更加證明了皇帝統治天下的合法性,彰顯帝王的德行。

皇帝出巡的意義在哪裡?

漢朝帝王出巡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鞏固江山。在四處出巡的過程中,皇帝從各個方面進行「權力的自我展示」,強化江山統一,通過教化與宣示威權,向各級官民宣揚皇權思想,強化皇帝制度,通過祭祀封禪,深化天下對皇帝的崇拜與信仰,促進皇權思想在帝國各地的深化與傳播,將萬裡江山,天下臣民凝結成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強化天下臣民的共同體意識。

漢朝的皇帝出巡制度,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無論隋唐,還是明清,帝王們都將出巡視為重要的功課,竭力維護著「大一統」的國家局面。

相關焦點

  • 萬裡江山皆王土,漢朝皇帝重視出巡四方,目的究竟是什麼?
    將國家一統思想深入民心的則是立國四百餘年的漢朝。治國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身為皇帝也不容易,為了鞏固江山,強化統治,漢朝的皇帝經常出巡四方。漢朝帝王出巡,目的究竟是什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下。
  • 清朝皇帝出巡:一場政治目的明顯的皇權鞏固旅行
    導語:乾隆皇帝作為清朝盛世帝王,對康熙皇帝數十次出巡的巡遊制度倍加推崇,尤其是六下江南的跟從,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封建社會,古代帝王出巡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遊山玩水,而是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直接的關聯。在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兩代帝王的努力下,乾隆皇帝將清朝推向了鼎盛狀態,這是和乾隆皇帝數十次出巡所取得的成績是分不開的。
  • 天子五載一巡守:秦始皇十一年出巡五次,淺談其目的及出巡制度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除了進行制度改革外,還頻繁出巡,以至於秦始皇在外出巡的時間都遠超在宮中安居的時間。《尚書》曾記載,天子「五載一巡守」,可秦始皇卻在十一年裡出巡五次,而且五次出巡路線並不相同,最後更死在了出巡途中。秦始皇如此頻繁出巡,究竟有何目的?出巡制度發展至秦朝又有何特點,對於後世又留下了哪些影響呢?
  • 臣子竟可以評價皇帝?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
    而本文專門以漢朝列帝的諡號來寫,實則是有一番考究的。因為漢朝諸位皇帝諡號幾乎囊括了整個封建歷史上諡號的類型,無論是諡號當中的「美諡」、「惡諡」、「平諡」、「憫諡」,皆有涉獵。現在你知道為何自從唐代之後為何不稱皇帝諡號,而以廟號、年號作為稱謂了吧。所以諡號的真正價值與意義,集中體現在漢代。(朱元璋)漢朝尤為重視諡號的評定,上到皇帝、下到臣子,皆以獲得「美諡」為榮,以獲得「惡諡」為恥。
  • 漢朝劉氏家族:一本破舊的族譜,究竟是哪個家族?
    在漢朝時期有個劉氏家族,在唐朝時期的李氏家族。然而有許多精通漢朝歷史的人都聽說過一句話,現如今我們用白話文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說「不是劉氏家族統治的王朝,天下都不得太平」,這讓鞏固家族統治有了最有利最直接的保障。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現如今已傳承千年。人們對於家族觀念非常重視的儒家思想也在世間廣為流傳。然而如何治理天下的皇室成員們也是傳承了儒家思想。
  • 獄中出來的漢朝皇帝,在位25年,漢朝實力再創新高
    每當提起古代史,漢朝都是不可不說的一個王朝,劉邦從整日遊手好閒的流氓,到日理萬機的皇帝,光是這樣的逆襲就足以讓我們驚嘆。在這之後,漢朝也產生了不少明君,在他們的統治下,漢朝國力蒸蒸日上,百姓生活也不再困苦。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他們都是漢朝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 漢與匈奴和親,為何很少漢朝皇帝娶匈奴女子?難道匈奴女子很醜?
    但是漢朝皇帝如果娶匈奴女子根本得不到太多嫁妝,無非也就是一些馬匹,或者一些上好的皮料。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匈奴的這些東西完全沒有任何實際的價值意義。嚴格點來講,匈奴其實根本拿不出能夠讓中原皇帝眼前一亮的嫁妝,所以對於漢朝皇帝來說,娶匈奴妻子也就顯得特別的沒必要。
  • 唐宋之變——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畫地為牢」
    ——陳湯,斬殺匈奴郅支單于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皆為臣妾。漢朝,永遠使人心馳神往,即使強大如後世的唐朝,也常常以漢朝自喻。不過,隨著以鮮卑族為代表的遊牧民族與北方漢民族的融合,我國出現了第二個大一統時代,這一時代從本質上來說其實與秦漢時期是相同,同樣信奉華夏文明的「天下觀」,同樣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認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 海昏侯陪葬黃金不如一個小酋長 漢朝皇帝跟印度比起來也是個窮人
    但是筆者是不會認為海昏侯是什麼第一大土豪的,因為就在筆者生活的呼和浩特,一位某級別的企業家家裡就抄出了一噸多黃金,至於是誰,大家想必也知道。而這位巨貪,也就跟阿拉溝戰國古墓一個小酋長墓藏黃金差不多,那個小酋長墓葬裡面的金器也重達一噸,兩尺方圓的金牌就有八個。
  • 漢朝初期為什麼有兩個皇帝,一個漢朝皇帝,一個南越國皇帝
    那麼西漢初期為什麼會有兩個皇帝呢,一個漢朝皇帝,一個南越國皇帝。那麼趙佗為什麼敢於在西漢面前稱帝,西漢為什麼卻默認了趙佗的稱孤道寡?漢高祖劉邦去世:本以為趙佗只會是一個「王」,然而他卻活出了「皇帝」的感覺。並且趙佗還實實在在的稱了帝,當上了真正的皇帝。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逝世,劉邦的長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
  • 劉協是漢朝最後一個皇帝,為什麼被稱為最成功的亡國皇帝?
    劉協是漢朝的最後一個皇帝,雖然貴為皇帝,卻始終被權臣玩弄在股掌之間。劉協雖然比不上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卻也有能力的。只不過,身逢亂世,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隨心所欲。在《三國演義》中,劉協從小就作為傀儡皇帝生活著。權臣換了一個又一個,最後曹操坐上丞相,才穩定下來。但是曹操卻不是為了做丞相而穩定局面的,他有更大的野心,就是天下。而劉協既是曹操的一個有力工具,也是他的一個障礙。曹操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其實完全沒有劉協的份。因此,在曹操去世後,這時,曹操的兒子曹丕就逼迫劉協讓位。因為曹丕覺得當皇帝的機會到了。
  • 為什麼漢朝有名皇帝皆出於西漢,而東漢似乎總被忽視?
    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聯繫到一起的話,很多的人就會豁然開朗。漢獻帝就是東漢末年的皇帝。這實際上就是東漢皇帝存在的時間,夾在了西漢和三國之間,這兩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任何的一個封建王朝夾在這兩個時代中間可以說色彩都會銳減。西漢時期,流氓混混漢高祖依靠蕭何、張良、韓信建立了天下。
  • 從他們出巡的方式就可看出一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皇帝每天的任務都是上朝,批閱奏摺等一系列關於國家的大事。很多平民一生之中都沒有見過皇帝的樣貌,只知其人,不知其貌。而在清朝時候有兩位皇帝是會時常出宮體恤民情的,他們就是康熙和乾隆,而他倆出巡的結果卻是大不相同的,接下來就看看這兩位皇帝出巡的差異。
  • 如果衛子夫兒子劉據當上皇帝,漢朝會怎樣?
    那麼,如果劉據當了皇帝,漢朝會怎樣?如果年老昏聵的漢武帝沒有聽信江充的造謠,那麼劉據很可能就會順順利利地在武帝駕崩後當上新的天子。而要想知道劉據當上天子後天下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無疑要先看看他是個怎樣的人,可能會以怎樣的手段治理天下,然後才能得知在他的統治下,漢朝會走向什麼方向。
  • 如果漢武帝讓勤政愛民的劉據做皇帝,那麼漢朝會不會再出一番盛世
    歷史上劉據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太子,為人也十分寬厚,據說每次漢武帝劉徹出巡的時候,都會將政事交由太子劉據處理,作為太子的劉據也是深得人心。但是後來卻因為被奸臣誣告用巫蠱禁術,最終還沒能大展宏圖就已經殞命。那麼,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劉據能夠成功登上皇位,那麼漢朝又會是怎樣的一片天地呢?
  • 楚喬傳南笙飾演蘭兒是誰 楚喬傳蘭兒接近皇帝有什麼目的
    蘭淑儀本命蘭兒,因為伺候皇帝,給皇帝換酒,對魏皇說自己是他的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贏得了皇帝的青睞和寵幸,從而搖身一變成為魏皇的寵妃。  魏皇喝的醺醺欲醉,看著這嬌媚的面容,想必是十分心動吧。又被這小奴婢吹捧的很舒服,乾脆就臨幸了網紅南笙。魏皇覺得她不錯,於是晉升她為淑儀,本命為蘭,所以就簡稱蘭淑儀。  這個蘭兒來頭可不簡單,還記得洛河在離開楚喬之前說過蘭兒會照顧她。
  • 寧夏固原,漢武帝為何在24年中6次出巡此地?
    但如果深入了解它的歷史,就知道固原在歷史上是多麼重要,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曾在24年中6次出巡這裡。固原位於我國黃土高原的西北邊緣,六盤山居其中,將固原大致分為東西兩部分,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梁峁交錯,地形十分複雜。六盤山從固原市西北的寺口子河開始,由西北向東南一路延伸,至寶雞市境內,終於渭河之北。
  • 歷史上四位威震四方的皇帝:面對他們,異國唯有認慫
    中國歷史上有一些皇帝他們不止是中原土地上空的天子,他們雄踞一個時空,都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漢武大帝 漢武大帝劇照劉徹,漢朝的第七任皇帝,經過文景之治,漢朝國力強盛,這時候漢武大帝登基,他想要改變漢朝與周圍外族的攻守之勢。
  • 此人在開國皇帝中算不上英明神武,但是對待功臣卻仁至義盡
    古代有一位皇帝,在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中算不得英明神武,但在對待功臣的問題上卻可以稱得上是仁至義盡。他就是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軍旅出身,祖輩都是高官,他自然算得上是高幹子弟。趙匡胤不像朱元璋、劉邦、李淵等開國皇帝一般,江山是自己打下的,他成為皇帝的基礎是周世宗柴榮奠定的,在柴榮去世後,他被眾多將領擁立為帝,奪了「孤兒寡母」的權,這一點自然是他生平的爭議點。
  • 《馬背上的朝廷》清代皇帝南巡的真正目的
    他們要考察道路,記下要經過什麼地方,甚至哪裡的路崎嶇不平,不好走;然後計算路程的時間,好安排皇帝路過哪裡、住在哪裡;還要定下隨行人員,這就要考慮皇帝的各種需要,要吃飯,得帶上廚子,要辦公,得帶上大臣;最重要的,是安保工作。傳說有一次,乾隆巡遊來到大運河邊上,兩岸都是圍觀的人群,這時候,一個婦女在樓上做飯,船上一位親軍看到火苗閃爍,以為有人要行刺,急速射出一箭,當場射死了這位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