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出巡:一場政治目的明顯的皇權鞏固旅行

2020-12-26 清朝那些人

導語:乾隆皇帝作為清朝盛世帝王,對康熙皇帝數十次出巡的巡遊制度倍加推崇,尤其是六下江南的跟從,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封建社會,古代帝王出巡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遊山玩水,而是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直接的關聯。在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兩代帝王的努力下,乾隆皇帝將清朝推向了鼎盛狀態,這是和乾隆皇帝數十次出巡所取得的成績是分不開的。

作為盛世帝王,乾隆皇帝的出巡一直被後世給予了「遊山玩水」、「獵豔江南」「勞民傷財」的負面評價。但就一個偌大的清王朝而言,乾隆皇帝作為一國之君,肯定不能單單從奏摺上了解自己所管理的國家,更不能僅從朝臣口中得知下屬省份的具體情況。所以,出巡就成為乾隆皇帝了解國情,並針對所了解的國情而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以達到鞏固皇權、維護統治的必要活動。

在乾隆皇帝的出巡中,尤其以巡幸蒙古、巡幸東北、六下江南尤為突出,其政治目的和對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影響也最為深遠。本文就以乾隆皇帝出巡為例,探究清朝帝王出巡的主要目的和政治影響。

01 出巡蒙古的政治目的和具體作用

作為早在後金政權時期,便歸附的政治、軍事聯盟,蒙古各部盟一直以來都是清朝皇帝們倍加重視和著重關懷的地區,清代帝王對於蒙古地區的巡視目的在於維護和鞏固清朝在蒙古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地位。所以,清朝皇帝尤其是乾隆皇帝,多以行圍打獵的方式,召見蒙古王公,並及時對蒙古各部盟之間的關係進行調解和維護,進而加強清朝中央對蒙古地區的皇權統治。

《清實錄·高宗實錄》中記載了乾隆六年到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皇帝在蒙古地區的具體表現:

乾隆六年,乾隆皇帝召見蒙古扎薩克等諸王,並給予了重重賞賜;對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之間的糾葛進行調解;乾隆八年,乾隆皇帝對蒙古王公、臺吉進行賞賜並恩賜爵位;對於駐守蒙古的普通士兵,乾隆皇帝俯身體恤並予以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具體關懷;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皇帝對蒙古土爾扈特部予以特殊關照,並下令籌集大量物品用以供給土爾扈特部所需。對於土爾扈特部的回歸,乾隆皇帝還下令立碑銘文紀念,以示恩寵。

乾隆皇帝長達三十年對蒙古的數次巡遊並在巡遊過程中以具體手段對蒙古地區的恩威並施,使得蒙古王公對乾隆皇帝紛紛產生了崇敬之情,都來覲見乾隆皇帝,以表示對清王朝的忠心和歸順之情。在對土爾扈特部的特殊關照下,使得有觀望心理的蒙古稍小部盟,紛紛來歸,進一步擴張和鞏固了清王朝對蒙古地區的皇權統治。

乾隆皇帝在蒙古地區的巡遊過程中,還多以校驗駐軍,體恤普通將士為主要工作,在乾隆皇帝的努力下,清王朝在蒙古地區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大大提升,並為蒙古地區的安定、和平環境做出了巨大貢獻,間接促進了蒙古地區的經濟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02 東北地區巡遊的真正目的和政治影響

清朝統治期間,東北地區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直接關係著清王朝的繁榮和昌盛。同時,黑龍江、遼寧以及吉林和內蒙古東部地區有著豐富的資源和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所以,對於東北地區的巡遊,不僅關乎整個清王朝的國運氣脈,還關乎整個國家防禦體制的建設和對自然資源的較大需求。

乾隆八年,乾隆皇帝巡幸東北和內蒙古東部地區,在十八裡臺停留過程中,通過賜宴和賞賜的形式,對蒙古王公、東北地區官員和普通士兵進行及時撫恤,進一步加強中央和東北地區的聯繫,將對東北地區的皇權統治進一步加強,促進和保證了東北地區的穩定和發展。

乾隆皇帝所著《過蒙古族部落》一詩較為傳神的記載了乾隆皇帝在巡遊東北地區時的見聞:

獵罷歸來父子圍,露沾秋草鹿初肥。折楊共炙傾渾脫,醉趁孤鴻馬上飛。

另外,乾隆皇帝對東北地區的巡遊的另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對官吏民生的考察。清代帝王在巡遊過程中對官吏的考察主要建立在對民間疾苦的見聞,並根據基層百姓對當地官吏的評價形成較為真實的官員考量。乾隆八年,東北地區官員出現了矇混舞弊以及暗中勾結的現象,乾隆皇帝根據出遊過程中的具體了解和情況掌握,對東北地區官員進行整頓的同時,將京城的官員調換到盛京,並制定了「三年一更換」的官員輪換制度。同時,乾隆皇帝根據掌握的情況,及時補用當地應提升的官員,將漢族官員加以精簡裁撤,精簡盛京五部,完善和精簡了東北地區的官吏制度和隊伍。

和對蒙古地區的巡遊一樣,乾隆皇帝作為清王朝的帝王,對東北地區乃係統治者身份的進一步維護和加強,對國家邊疆地區安定的進一步維護,對當地證據的穩定和經濟發展有著實質性的作用。

03 六下江南的真實目的和政治影響

《上諭檔》記載了乾隆皇帝關於巡幸江南原因說明的諭旨,對於計劃在乾隆十六年進行的首次南巡,乾隆皇帝給出了四點原因:

一是江浙官員代表軍民紳衿恭請皇上臨幸;

二是大學士、九卿援據經史及聖祖南巡之例,建議允其所請;

三是江浙地廣人稠,應該前去,考察民情戎政,問民疾苦;

四是恭奉母后,遊覽名勝,以盡孝心。

由此可見,對於南巡,乾隆皇帝出具了充足的理由,但其真正目的並未全部闡述,個人認為乾隆皇帝六次南巡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幾點:

1、乾隆皇帝以庶出身份繼承皇位,而且其生母和出生之地的模糊,不免讓人對乾隆皇帝的皇帝之位和皇帝權威產生懷疑。所以,自登基之時起,乾隆皇帝就將康熙皇帝對自己的特殊寵愛無限放大,以證明自己之所以能夠繼承皇位完全在於康熙皇帝的隔代指定,以及在「九王奪嫡」事件中對雍正皇帝的特殊貢獻。

「朕自幼便蒙聖祖康熙爺寵愛」掛在乾隆皇帝嘴邊60多年。乾隆六十年,甚至不惜禪位於皇十五子永琰,就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在位年限超過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對康熙皇帝的倍加推崇,主要體現在對康熙皇帝行為制度的跟從。所以,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源於康熙皇帝南巡的先例。

2、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於江浙地區的客觀環境和歷史條件。作為歷史上有名的魚米之鄉,江浙地區一直被清朝政府視為「錢袋子」、「糧倉」。江浙地區的經濟條件和人文條件都在全國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賦稅方面:兩省上交的賦銀賦糧分別達到全國賦銀總數的20.8%和賦糧總數的30%,鹽課銀佔全國鹽課銀總數的68%,關稅佔全國稅額總數的一半。

人文方面:江浙人文茂盛,是全國文化最發達地區,才子學者之多,數倍數十倍於其他省份。僅以關係到政局和學術文化界的科舉而言,從順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裡,共舉行了61科,其中,江浙兩省出了51位狀元,佔全國狀元總數87%;出了38 位榜眼,佔榜眼總數62%;出了47位探花,佔探花總數77%。再就大學士九卿督撫來看,江浙兩省出了很多大學士和尚書總督巡撫,像狀元出身的呂宮、徐元文、于敏中等都任至大學士。

人文環境的繁茂和江南地區的反清抗清活動猖獗,再加上江蘇、浙江又是明末遺民活動的中心,所以,其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斷,發生了多起文字獄。沒有江蘇、浙江這兩個省巨大的財政收入和紳衿支持,清朝的統治是很難鞏固的。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財力人力和物力,來發展其「盛世」,這才是乾隆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

3、對康熙皇帝倍加推崇的乾隆皇帝,也像其祖父康熙那樣,極其重視河工海防,把它視為六巡江南的一個主要任務。

據《清實錄·高宗實錄》記載:

乾隆七年,黃河、淮河同時漲水,江蘇、安徽的海州、徐州等府50餘州縣「水災甚重」,災民多達700~800萬人。

由此可見,江南地區的水患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基層百姓和當地經濟、吏治民生的穩定和發展,甚至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朝廷的稅收和皇權穩定。

在乾隆皇帝親著的《南巡記》中,乾隆皇帝自己闡述了南巡過程中對水利工程的重視程度:

「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六巡江浙,計民生之最要,莫如河工海防。臨幸江浙,原因厪念河工海塘,親臨閱視。」

另外,《南巡記》中,乾隆皇帝還著重說明了南巡過程中對水利四大工程的視察也是南巡目的之一:

第一項大工程是定清口水志,加固高堰大堤。

第二項大工程是陶莊引河工程,在陶莊開挖一條引河,寬80~90餘丈,長1000餘丈,深一丈餘。

第三項大工程是在浙江老鹽倉一帶修建魚鱗石塘,修建好魚鱗石塘4100餘丈。

第四項大工程是將原有範公塘一帶的土塘,添築石塘。

四項水利工程對於保護沿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穩定當地經濟發展、貫徹皇恩浩蕩,以穩定皇權統治,有著重大意義。所以,對這四項水利工程的具體情況掌握是乾隆皇帝必須進行的活動。

《清實錄·高宗實錄》詳細記載了乾隆皇帝在六次南巡途中,對水利工程的重大貢獻:

六巡期間,乾隆對黃河、淮河的河工及浙江、江蘇的海塘,下達了數以百計的上諭,指示治理,動用了幾千萬兩帑銀,完成了多項工程,減少了洪災、保護了百姓田園廬舍和生命安全。

乾隆皇帝作為清朝盛世帝王,將出巡這一特殊的出行方式,完美的融入到政治活動中。通過出巡,乾隆皇帝將封建國家中央專制政權進行鞏固,同時促進了清王朝在邊疆地區的皇權統治和政治穩定。這對於清王朝的長治久安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清實錄·高宗實錄》、《乾隆皇帝御製詩集》、《上諭檔》、《南巡記》、《乾隆下江南》、《乾隆南巡史料》、《乾隆皇帝南巡的目的》、《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乾隆皇帝起居注》

相關焦點

  • 萬裡江山皆王土,漢朝皇帝重視出巡四方,目的究竟是什麼?
    治國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身為皇帝也不容易,為了鞏固江山,強化統治,漢朝的皇帝經常出巡四方。漢朝帝王出巡,目的究竟是什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下。,很難監督,監察制度是現成的,但皇帝並不能完全放心,皇帝的出巡便又添了一層目的—監察地方。
  • 淺談清朝政治制度
    清朝的政治制度大體沿襲明代,中央和皇權更加集中。但明朝是漢人統治,清朝是滿族人統治,算是異族入侵中原,清政治治理的方式就帶有了種族色彩,與以前朝代的士人政權不同,清是部族政權,多用法術而不是制度。康熙皇帝一、 清朝的部族政治帶有濃重的種族色彩中國的政治講職責不講主權,以往朝代的政府大權都通過考試由讀書人掌控,漢代起,貴族政治已不明顯,
  • 王敦之亂:門閥政治和皇權政治的初次交鋒
    其實通過王敦之亂我們就能看出東晉內部最大的問題,那就是皇權政治與門閥政治的矛盾,王敦之亂其實就是門閥政治和皇權政治的初次交鋒。但是東晉建立之後就出現了問題,該採納哪種政治理念?法制還是德治?皇權政治還是門閥政治?皇帝當然是想採納皇權政治了,因此司馬睿開始強化法制、削弱琅琊王氏的影響力,並且重用寒門人士(劉隗、刁協)、其他士族。但是此舉遭到了士族的抵制,這個士族不止琅琊王氏,潁川庾氏也不滿意。為什麼?
  • 東晉皇權的基本盤是什麼?皇帝靠什麼終結門閥政治
    第二條是儒家帶來的,認為上天會降下祥瑞和災異來獎懲皇帝,來消解社會對皇權的反抗性,但因為經常不能兌現,尤其是有的皇帝越胡作非為活得還越好,社會對這一套不再相信,轉而追求事物在哲學上的聯繫,產生了玄學,原來寄希望於上天來匡正皇帝,現在不抱希望了,自然皇權就成為社會的敵人,更加難以忽悠到人了。
  • 天子五載一巡守:秦始皇十一年出巡五次,淺談其目的及出巡制度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路線秦始皇的出巡特點縱觀秦始皇五次出巡,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出巡次數多,持續時間長且出巡範圍廣。除齊國外,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也是秦王朝的心腹大患,因此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蒙恬北擊匈奴,開疆拓土,並修築起了一座西起臨洮、東到遼陽的萬裡長城和大量要塞,成為秦朝守衛北疆的堅實屏障,因此秦始皇在出巡中也曾兩次巡視北方。除了宣德揚威、安定天下外的政治目的外,秦始皇還想藉助出巡實現他的宗教目的。
  • 明朝皇帝很少出宮,清朝皇帝為何總往外跑?一個日本人說出原因
    最為明顯的一個區別,明朝皇帝大都是「宅男」,通常情況下都深居簡出,待在皇宮中很少出門。除了必要的祭拜天壇、地壇、社稷壇、太廟,以及外出御駕親徵,絕大部分明朝皇帝在大部分時間裡,都老老實實深居九重深宮。這種現象在明神宗朱翊鈞身上最為典型,將近30年不出宮門。
  • 在武家政治形成之前,天皇是如何挽救逐漸衰弱的皇權的?
    但實際上在幕府政治形成之前,天皇的權力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趨勢。 一、從平安時代開始,天皇的皇權就走上了下坡路 公元794年,時為日本統治者的桓武天皇將首都自奈良遷至如今的京都地區。因這裡當時被稱為平安京,因此這一時代也被稱之為平安時代。平安時代初期,天皇仍然能夠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
  • 隋唐儘可能地實現了官僚政治與皇權政治的平衡
    問題很明顯:監督部門的權力那麼大,會不會成為新的不可控力量?不會。因為垣官(言諫)只有批評權,沒有決策權 ;臺官(監察)也只有彈劾權,沒有處分權,典型的君子動口不動手。何況臺垣的規模也有限。御史臺固然無法與尚書臺相比,諫垣更是連一個像樣的辦公地點都沒有。
  • 封禪泰山是皇帝的最高榮譽,為何自宋真宗開始就沒有皇帝再封禪了
    其實說白了封禪泰山就是帝王的一場政治作秀而已,只是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帝位是受命於天的,因為我是天之子所以你們這些凡人是絕對不能反抗我對你們的統治,不然天就會懲罰你們,同時封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炫耀皇帝自己的豐功偉業罷了,其他就沒什麼意思,而且封禪耗資巨大,皇帝一生能有一次就不錯了。 《五經通義 》曰:「 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 在清朝,保衛皇帝的軍事力量都有哪些?不止大內高手
    大內高手是保護皇帝安全的重要力量。它是通俗的說法。大內高手究竟是什麼人?大內高手是皇帝身邊的御林軍(禁衛軍)將士的俗稱,御林軍是最基本的宮禁制度,主要目的就是保護皇帝安全。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御林軍有∶漢朝的羽林軍、唐朝的神策軍、明朝的錦衣衛。
  • 清朝政治和軍事機構的特點是什麼?清朝的文字又是怎麼一回事?
    清朝的各種制度在初入關時已經粗具規模,統一全國之後,對明朝的制度有沿有革,遂步完備起來。中央機構,有內閣,設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和學士。名義上內閣是最高中樞機構,實際上大學士只是皇帝的顧問,負責起草詔令和進呈奏疏。
  • 清朝的八旗制度——一切的源頭,帶你了解清朝政治體制的演變
    三、清政體在演變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特點在封建社會,政府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掌握大權來穩固地位。清朝也不例外。清政府為了維護統治,在1658年,順治帝將內三院改為內閣,內閣由此建立。在清朝前期,內閣實際上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內閣的存在對雍正設立軍機處有很大的影響。在清朝前期,類似於內閣這樣的輔助機構逐漸開始表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議政王大臣議會和內閣。康熙帝統治時期,為進一步加強皇權,特地設置了乾清門聽政,同時將軍機處設為輔助機構。
  • 大清朝史上懸案,「生死不明」的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前面和大家介紹了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這兩位都是大清朝的國運柱石,是他們用生命奠定了大清朝的發展與壯大,最後成為大清朝的「太祖太宗」。前人栽樹後人乘蔭,有了前面兩位老祖宗的辛勞,才有後世子孫的「萬裡江山」和大清繁榮。接下來的皇帝便可順勢而治,指點江山了。
  • 清朝皇帝的權利為什麼會無窮大?因為他們沒有設置一個重要官職
    都知道,中國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他除了個人「皇權」外,還有個「相權」,就是指丞相、宰相這些直接管理國家事務的朝廷高官。可以說,從秦朝到明朝,一直有相權存在的,並且,相權與皇權的矛盾一直都很尖銳。喜歡看古裝宮廷劇的人也可以從影視中,不同程度的了解到封建社會的皇帝其權利是無比之大,甚至是凌駕於萬人之上。
  • 同是皇權繼承,康熙提防兒子胤礽,為何朱元璋卻能充分信任朱標?
    清朝的皇權繼承則不同,既不是漢人的嫡長子繼承制,也不是蒙古的幼子守灶制度,而是臨死之際才立儲。縱觀整個清朝並沒有形成一種穩固的繼承人制度,完全是「選賢任能」,說白了,誰的拳頭大、腦袋厲害就誰當皇帝。他的兒子們拼命擴張勢力,想盡辦法增加贏面,如此一來,競爭壓力很大的太子胤礽豈會袖手旁觀,自然也要下場,拼盡全力的爭鬥,甚至到了威脅皇權穩固的地步,康熙自己也成為受害者之一,不得不提防太子胤礽以及其他兒子鋌而走險,像唐太宗李世民那般搞一場軍事政變,殺害兄弟,軟禁自己。如此一來,哪有什麼父子親情之說?
  • 從御前侍衛到步軍統領衙門,清朝皇帝到底擁有多少警衛力量
    作為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是清朝崛起、入關乃至平定中原地區的絕對保證。清朝入關,定都北京以後,「八旗制度」便被完美運用到了地方駐防和京城拱衛中,成為清朝統治根基穩固的根本保證。對於封建政權而言,京師安危、皇宮安危尤其是皇帝本人的安危,是皇權穩固、江山一統最為關鍵的保障;對於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而言,在「狄夷之辨」思想嚴重的中原地區建立京師,更需要系統、完備、充足的拱衛力量。
  • 從他們出巡的方式就可看出一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皇帝每天的任務都是上朝,批閱奏摺等一系列關於國家的大事。很多平民一生之中都沒有見過皇帝的樣貌,只知其人,不知其貌。而在清朝時候有兩位皇帝是會時常出宮體恤民情的,他們就是康熙和乾隆,而他倆出巡的結果卻是大不相同的,接下來就看看這兩位皇帝出巡的差異。
  • 百家必爭,木蘭圍場對清朝至關重要!
    因此,清朝入關不久,順治皇帝出巡時就想到了這個重要的地方。回望歷史,木蘭圍場本就為皇家狩獵場。至清時,這裡是蒙古和清軍共同駐紮領地。康熙十六年,皇帝首次北巡,木欄圍場進入康熙的視野。清康熙二十年,皇帝二次北巡,以諸旗敬獻牧場之名 的名義建立皇家獵場,範圍劃定為14000 多平方公裡,是世界第一個也是至今最大的一個皇家圍苑。木蘭圍場作為皇家圍苑,其意義深遠重大。木蘭圍場西北為蒙古,可北控蒙古,眺望河套平原,可西至青海,新疆;西南又有天險之屏,南俯京津。
  • 清朝前四位皇帝還娶了十七位蒙古后妃,因為蒙古女人美嗎?
    清朝前期皇帝之所以大量迎娶蒙古嬪妃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清朝統治者需要通過聯姻蒙古嬪妃從而達到團結蒙古各部落高層、鞏固執政基礎的目的,而這並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聯合蒙古各部共同打擊明朝政府。然而北逃到草原的蒙古人始終不甘心失敗,他們不斷南下騷擾明朝邊境,甚至一度兵臨北京城下,還在土木堡之戰中俘虜了御駕親徵的明朝英宗皇帝。終明一朝二百七十多年,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蒙古因此也和明朝成為世仇。將近300年的時間裡明朝和蒙古成為了中國版圖上最強大的兩股政治勢力。直到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這種局面才被打破。
  • 明代帝王的最後遠巡:嘉靖帝南巡承天府與明後期政治
    清朝僅乾隆帝就曾六下江南,相比之下,明朝皇帝巡幸的次數無疑是較少的。是非難定論——明代皇帝巡幸概說明前期,永樂帝、宣德帝北巡,被後世視為護衛北邊的需要,備受褒譽;而英宗欲效仿先祖,御駕親徵,奈何落下個悲劇命運,成了蒙古人的俘虜,顏面掃地,多為後世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