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帝王的最後遠巡:嘉靖帝南巡承天府與明後期政治

2020-12-18 澎湃新聞

不同帝王的巡幸,史書有不同的評價,如隋煬帝、明武宗的巡幸,史書在記述時多貶義;而如康熙帝的巡幸,史書在描述時卻少有這類貶義的意涵。清朝僅乾隆帝就曾六下江南,相比之下,明朝皇帝巡幸的次數無疑是較少的。

是非難定論——明代皇帝巡幸概說

明前期,永樂帝、宣德帝北巡,被後世視為護衛北邊的需要,備受褒譽;而英宗欲效仿先祖,御駕親徵,奈何落下個悲劇命運,成了蒙古人的俘虜,顏面掃地,多為後世責備。

貿然親徵確實不妥,然而聯繫時局可以發現,彼時的蒙古、瓦剌和韃靼連為一體,蒙古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外加雄主也先有復元大志,可以說,英宗面臨的是自元末以來最強大的蒙古。永樂帝當年親徵漠北、西擊瓦剌,對瓦剌、韃靼兩部也是一打一拉,不願與他們同時為敵;清代康熙帝親徵噶爾丹,也不過是同瓦剌的一部作戰;乾隆帝平定漠西蒙古,也只是擊敗了原明瓦剌,且彼時漠西蒙古內亂嚴重。由此可見,明英宗的主觀失誤是一方面,彼時的客觀形勢是另一方面。英宗朝的明軍,守御或勉強,進攻並無實力。

因為明朝差點因英宗親徵而亡國,因此後世朝臣對明帝遠離京師十分戒懼,生怕自己規勸不力,耽誤了社稷。也因此,明朝大臣對於帝王出京巡狩是十分牴觸的,哪怕是紫禁城天氣熱,帝王去西苑等地消消暑,大臣們也覺得彼處不可久留。究其原因,帝王巡狩或去郊區休養,終歸了是離開了紫禁城這一權力中心,常朝等不免受到影響,且帝王的言行更難被朝臣們窺知,大臣們不放心!

《出警入蹕圖》中的明帝形象

到了正德時,武宗以好巡狩出名,南巡、北巡、西巡一個也不少,然而史家對他的評價多貶責,認為他喜好遊玩,出巡純粹是勞民傷財,這種評價多少有點偏頗。「巡狩」這個詞就是為帝王創造的,巡狩無錯,關鍵看帝王出巡做了什麼。武宗北巡北邊,不能說對北邊防禦沒有幫助,至少皇帝親臨前線,給了北邊將士以很大的鼓勵,儘管也帶來了騷擾。正德帝時,明朝面對的敵手是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達延汗統一了東蒙古,對明北邊形成了全面地壓迫,史料常稱達延汗為「小王子」。正德帝北巡九邊,又何嘗不是對北邊局勢的擔憂呢?遊玩是一面,為社稷也是一面。

如果皇帝只是在京郊西苑、西山避暑消涼,或者去昌平謁陵,那麼還不能將之視為巡狩,畢竟連京畿都沒出,也談不上什麼巡視民瘼和軍情。明代帝王最後一次離京巡狩是嘉靖十八年的嘉靖帝南巡。此後,隆慶、萬曆、泰昌、天啟皆未離京出巡,最多就去了下昌平。

隆慶帝是不敢動,因為當時俺答汗隔三差五破邊到山西等地劫掠。萬曆帝不愛動,「俺答封貢」後,明蒙關係還比較和睦,但萬曆帝最遠就去了昌平拜謁祖陵。泰昌帝沒時間巡幸,因為在位時間實在太短。天啟帝時,後金已經崛起,缺乏出巡的外部條件。崇禎年間,後金和蒙古聯軍每隔幾年就「到明京畿一遊」,最遠還去山東濟南俘虜了德王,崇禎帝更不敢動。崇禎末年,崇禎帝一度有南狩的念頭,奈何局勢發展太快,大順軍以迅雷之勢,連破山西、大同、宣府、居庸關,南巡無望,明亡不遠矣!

明亡後,南明小朝廷頻繁更替,資質、德行俱優的隆武帝面臨清軍壓迫,也不得不帶著家眷巡狩。奈何時運不濟,半路為清軍截獲,原本渴望在史冊留下濃重一筆的隆武帝,最後卻成為俘虜、進而被殺,退出歷史舞臺。

從藩王到帝王——嘉靖帝南巡的背景

嘉靖帝的身世在明代很特殊,不算南明的話,嘉靖帝是明朝唯一一個父親不是皇帝、出生和成長在京外藩邸、後繼承大統的皇帝。嘉靖帝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是明孝宗的異母弟。弘治七年,朱祐杬就藩湖廣安陸州(現湖北省鍾祥市及周邊);正德二年,嘉靖皇帝朱厚熜出生於安陸州的興王府。在父母呵護下,朱厚熜逐漸成長為一個在學習上頗有天賦的少年,由於哥哥早夭,他成為藩王的繼承人,或許他的一生也就這樣了。但此後兩個事件的發生,使得朱厚熜的命運出現了巨變,改變了明朝的帝系繼承,也間接改變了明朝的國運。

正德十四年,興獻王去世了,王墓被選在了安陸州松林山,朱厚熜戴孝治理王府事宜,後來,他被破例允許提前繼承藩王之位。正德十六年,正德皇帝南巡時不慎落水染疾,當年便駕崩了。正德皇帝膝下無子,這一情形是明朝建立以來從未遇到的。沒辦法,皇帝寶座總得有人去坐,於是內閣首輔楊廷和同正德皇帝生母張太后商量,決定讓年少的朱厚熜繼承皇位。他們把朱厚熜選為繼承人,一是因為興獻王跟孝宗比較親,二是認為朱厚熜年齡比較小、會比較聽話,且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了,朱厚熜當皇帝不會有後顧之憂。

很快,司禮監太監、內閣大學士等一波人來到了安陸州,迎接朱厚熜去北京當皇帝。此後,嘉靖帝同內閣首輔楊廷和等人圍繞入京禮、嘉靖帝生父母名分等問題,開展了長期的爭論和較量。奈何,小皇帝入京之初,皇權尚不鞏固,相權強勢,嘉靖帝有時不得不讓步。但是,皇帝畢竟是皇帝,加之嘉靖帝本人天資尚好,楊廷和也不是奸臣,最多是權臣,故經過「大禮議」事件,嘉靖帝的皇權得到了伸張和鞏固,楊廷和也罷相了。此後,嘉靖帝的強勢獨裁君主面貌也越來越顯現,老家安陸州也被升格為承天府,跟應天府、順天府並稱「三天」。

興獻王墓原本只是個藩王墓,隨著嘉靖皇帝皇權的鞏固,興獻王墓逐漸被升格為帝王陵,後來被賜名為「顯陵」,如今被稱呼為明顯陵。據記載,顯陵前前後後修了四十多年,耗費了數十萬兩白銀。

每逢清明節百姓祭祖之時,嘉靖皇帝自己都不能親臨顯陵拜謁,因為實在離得太遠。既然自己已經是皇帝了,嘉靖帝心想:把生父陵寢遷到北京不就得了?他讓大臣們討論遷陵之事,當時為禮部尚書的夏言說:「興獻皇帝的體魄已經埋葬很久了,如果我們貿然打開陵墓,怕是洩了陵寢的靈氣,恐怕興獻皇帝也不願意這樣啊!」嘉靖帝怕自己的好心被冠以不孝的名聲,便暫時放棄了遷陵。

嘉靖十七年底,嘉靖皇帝生母蔣太后去世了。太后生前說:「請兒子務必把我跟你父親葬在一起。」嘉靖皇帝謹記遺囑,想把顯陵遷到北京大峪山。但是承天府那邊來報,說顯陵玄宮滲水被淹了,恐怕難以搬遷。嘉靖皇帝聽了十分震驚,承天是自己的發跡地,顯陵是生父的陵墓,不能讓老父親黃泉之下不安心,便不顧大臣們的反對,於嘉靖十八年帶領夏言、嚴嵩等文武百官南巡湖廣承天府,查看明顯陵情形。

湖北鍾祥明顯陵

巡幸承天府——明代帝王遠巡的絕唱

嘉靖十八年,嘉靖皇帝在湖廣承天府拜謁了明顯陵,還帶領文武百官舉行了多項禮儀活動,之後他還特地給當地官民下了一個白話詔書,詔書大意是:「承天是我的家鄉,是我的發跡地,可惜我的父母都去世了,我心裡實在很苦啊。我很羨慕你們,畢竟還有父母在身邊。鄉親們,希望你們能夠珍惜父母在世的時候,好好孝順他們!」嘉靖皇帝臨走時,特地頒詔免去了承天府三年的田稅。回到京師後,嘉靖帝最終決定把蔣太后的梓宮放入承天的明顯陵同興獻王合葬。

嘉靖皇帝此次南巡承天,不小心成為了明代帝王最後一次南巡。嘉靖皇帝不愛遊山玩水,只愛修道齋醮,所以這次去了承天之後,他便沒有再回過老家了。嘉靖四十五年,嘉靖帝重病,無好轉之勢,雖有妃子和皇子前來問安,但世宗精神上的孤獨和對死亡的恐懼與日俱增,其欲南巡承天的念頭也越來越重,「上居恆念承天生長地,與徐階及司禮太監黃錦屢議南幸。」承天是他的生長地和福地,那裡既是他成長的地方,也是他雙親陵寢所在的地方。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世宗給徐階下了一道密諭,說自己重病很久,不見好轉,正好借《承天大志》編撰完成的好日子,「南一視承天,拜親陵取藥服氣。此原受生之地,必奏功。諸王不必朝迎從,官免朝,我用臥輦至,七月終還京。」世宗對自己的病情無可奈何,希望回到承天祭拜顯陵,並求取藥物。徐階勸諫說承天路途遙遠,往返奔波,世宗身體難以承受。在徐階的勸告下,他不得不擱置了南巡的念頭。

《大明王朝1566劇照

興衰之勢——南巡對夏言等人仕途的影響

嘉靖十八年,在皇帝南巡之前,內閣首輔夏言處於仕途巔峰。南巡前的夏言恩榮加身、風光無比,「加少師,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而在明代,「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之階可謂文臣最隆重的階勳,自明初至嘉靖中葉,「上柱國於人臣未有加者,加之自言始,其自擬也」,夏言給自己擬階勳,嘉靖帝滿足了他的虛榮。

南巡承天期間,嘉靖帝拜謁完顯陵,嚴嵩揣摩到嘉靖帝的心思,建議嘉靖帝在承天接受群臣表賀。承天是嘉靖帝的故鄉,拜謁完顯陵在這裡接受表賀,更能彰顯皇帝的尊榮和以孝治國的名聲,滿足其衣錦還鄉的情結。作為「議禮」起家的夏言,卻沒能理解透嘉靖帝的心思,他從禮制和現實的角度出發,認為回京後再表賀為宜,但嚴嵩堅持提議在承天表賀,並強調禮儀可由天子確定。從此,夏言在嘉靖帝心中種下了不滿的種子。

嘉靖帝南巡返京後到大峪山查看陵工,當時夏言沒能及時進呈居守敕,嘉靖帝認為這是由於他自傲和懈怠,並對夏言南巡時的表現提出批判:「昨扈從南巡,偶以疾昏迷」,指出他不盡心供職已非首次,命夏言歸還嘉靖帝給他的手敕。雖然嘉靖帝後來收回了成命,但對夏言已有了負面的看法,這為他的最終失勢積累了條件。

南巡後,陸炳、嚴嵩等人更加受寵。錦衣衛指揮使陸炳,其父陸松在弘治時跟隨興獻王就藩安陸,嘉靖帝入繼大統之後,陸炳又作為「從龍」之臣在錦衣衛任職。陸炳和嘉靖帝從小結識、交情頗深。嘉靖帝南巡時,陸炳扈從,後來在河南衛輝的行宮出現火災,嘉靖帝深陷火海、形勢危急,「從官倉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闥負帝出,帝自是愛幸炳」。陸炳在南巡時對嘉靖帝有救命之恩,之後更受嘉靖帝寵愛,以至於「三公無兼三孤者,僅於炳見之」。夏言擔任首輔期間,陸炳曾因不法事被御史彈劾,夏言打算懲治他,但在陸炳的百般苦求下,夏言最終放過了他,但「炳自是嫉言次骨,及嵩與言構,炳助嵩,發言與邊將關節書,言罪死」,陸炳成為嚴嵩搬倒夏言的有力助手。

至於嚴嵩,時任禮部尚書。南巡前任勞任怨,妥善安排視陵工作,南巡期間,言論又頗合嘉靖帝心意,因此更得嘉靖帝賞識,嚴嵩「從幸承天,賞賜與輔臣埒」。嘉靖十九年七月,禮部尚書嚴嵩加少保,仍兼太子太保。相比夏言仕途的下行,嚴嵩正在上行並逐步走向行政中樞——內閣。

解決心頭之憂——嘉靖帝南巡後更不視朝

嘉靖帝崇信道教,其崇道行為對嘉靖朝政治產生了深刻影響。嘉靖帝崇道不僅是為人所誘,也源於其父興獻王崇信道教和承天地區的崇道之風。興獻王在世時便自稱「純一道人」,而承天地區向來是道教興盛之地。

《出警入蹕圖》中的人物形象

南巡時,嘉靖帝信任的道士邵元節因病無法隨同,邵元節便推薦道士陶仲文跟隨。南巡之前的陶仲文可謂「名不見經傳」,但經過南巡期間的陪同,陶仲文深得嘉靖帝信賴並加官進爵,對嘉靖中後期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

經過河南衛輝時,忽有一陣旋風經過聖駕,嘉靖帝問:「這是什麼徵兆?」陶仲文說:「有火災之虞。」當天晚上,行宮果然失火,嘉靖帝險些喪命。脫險後,嘉靖帝認為陶仲文預測十分靈驗,立即對陶仲文進行了封賞:「以方士陶典真為神霄保國宣教高士。」自此,嘉靖帝開始寵信陶仲文,在陶仲文的引導下,嘉靖帝也更加崇信道教。而郭勳、段朝用之輩也向嘉靖帝進獻煉丹、鍊金之術,使得嘉靖帝更加鍾愛「靜攝」。往後,嘉靖帝苦於生子多夭,陶仲文便提出「二龍不相見」之說,不僅朝臣難得見到皇帝,就連皇子也是如此。

嘉靖帝在南巡拜謁顯陵之後更不視朝了,「帝自十八年葬章聖太后後,即不視朝;自二十年宮婢之變,即移居西苑萬壽宮,不入大內。」其中,固然有陶仲文等人引誘嘉靖帝齋醮而不視朝,但也有其他原因:一是明顯陵是否北遷、蔣太后梓宮是否南祔,嘉靖帝一直猶豫不定,這些事情使得他無法專心齋醮和靜攝,不得不同群臣商議,甚至帶領群臣前往明顯陵親自拜謁和查看;二是因為嘉靖帝生父、生母的去世,加之嘉靖帝體質較弱,南巡時又遭遇衛輝火災,其便希望通過齋醮等行為來祈求健康、獲得長生。

明史評價:「明自嘉靖帝而後,綱紀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廢壞極矣。」認為明朝的衰亡同嘉靖朝綱紀的廢弛有關係。雖然這是一家之言,然而嘉靖帝長期不上朝,於西苑理政,政治運行顯然不處於正常狀態,這也為嘉靖帝之孫明神宗樹立了壞的「榜樣」。

參考資料

談遷:《國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官修:《明世宗寶訓》,臺灣:「中研院史語所」,1983年

李培根:《萬曆承天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朱厚熜:《御著大狩龍飛錄》,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明代「大禮議」事件的副產品——顯陵
    嘉靖帝14歲進京繼承大統,小小年紀就懂得名正言順的重要性,堅決拒絕過繼給已故正德皇帝,堅持追諡自己的父親為皇帝,而改造父親的王墳為帝陵,是其政治宣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嘉靖帝的「荒唐」之舉,遭到大臣們的普遍反對。嘉靖帝因此杖斃大臣17人,發配、充軍、革職100多人。嘉靖二年(1523年),興獻王墳的黑色覆瓦被更換為象徵帝王的黃琉璃瓦。
  • 天壇圜丘的數字之謎上了熱搜 原來背後藏著如此帝王心境
    明代的圜丘建造於元末至正二十七年,當時朱元璋是韓宋政權的吳王。洪武元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同年在圜丘舉行首次祭天禮,圜丘建於應天城的鐘山之南。明初圜丘形制較元代有所縮小,層數減為兩層,上層直徑明制七丈,下層增加五丈,每層高八尺一寸,四面臺階由十二級降為九級。明代立國於江南,南方屬陽,為凸顯南方尊貴,特意將上層正南面的臺階寬度定為九尺五寸,東、西、北三面臺階則為八尺一寸,下層臺階也是如此。
  • 明代大型土木工程:嘉靖帝如何定下北京的城市輪廓?
    父親朱祐杬是明憲宗成化皇帝第四子,明武宗正德皇帝的叔叔,弘治年間到安陸就藩後,過著天高皇帝遠的生活,醉心於詩書禮樂。雙方各執己見,一吵就是3年,由此引發的新皇帝與楊廷和為首的廷臣之間,新舊政治力量的鬥爭,被稱為「大禮議」,以嘉靖帝心滿意足為生父加上「皇考恭穆獻皇帝」尊號而告終。
  • 明朝的首都先在南京後在北京,為何湖北鍾祥會有明皇陵,埋的是誰
    最後還是皇太后居中調停,讓朝廷大臣讓了一步,在郊外讓朝臣勸進,然後從大明門進入,再在奉天殿即皇帝位,大明門就是皇宮的正門,奉天殿就是皇宮的正殿,是皇帝登基的場所,這個結果等是15歲的朱厚熜取得了勝利,也讓朝臣第一次領教了年輕皇帝的厲害,絕不是一個容易受到控制的皇帝,年紀輕輕就如此強硬,但這個時候已經沒後悔藥,皇帝已經即位了。
  • 地壇:明清帝王祭地之壇,天壇建成百餘年,為何要再建一個地壇?
    北京地壇最早叫方澤壇,它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世宗以後明清兩朝帝王每年夏至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就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它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帝王祭地之壇。本來,明朝在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後,已經修建了天壇,用它來作為帝王祭天祈福的場所就足夠了。
  • 應天、順天、承天、奉天四府興衰史:曾是四大天子之城,今何在?
    應天府後來作為京東路治,管轄了五府、十二州、還有廣濟、淮陽兩軍,八十一個縣。是宋朝的政治中心。 在宋朝統治的期間,我國經濟發展達到巔峰,日本僧人成尋去五臺山參佛,途經應天府,見南京大橋上下店鋪林立,夜間燈火輝煌,感慨於宋朝的繁華。應天府作為宋朝經濟中心,百姓生活富足,就連普通的船公都是富人。
  • 曾經的南京明故宮為什麼會最後就消亡了?
    我們都知道北京故宮,其實在明朝時期還有個南京明故宮,這個故宮是朱元璋在即位之後建成的,南京明故宮氣象萬千,氣勢磅礴是當時社會上的世界第一宮殿。這一座曾經這麼輝煌存在的故宮,可惜最後消亡成了一道公司的慘景。那麼曾經氣勢蓬勃的明故宮究竟毀於誰手?流傳甚廣的一個看法是,明故宮毀於太平天國。
  • 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五是規劃布局和建築手法獨特,在明代帝陵規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對清代帝陵規制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六是她本身就是明代嘉靖年間「大禮儀」這一重大歷史政治事件的產物,以其一座帝陵的改建史,幾乎見證了「大禮儀」事件的全過程。
  • 明朝16帝有4對是兄弟關係,為何明英宗和明代宗兩兄弟關係最差?
    分別是建文帝朱允炆和明仁宗朱高熾為堂兄弟、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為親兄弟、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和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為堂兄弟、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和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為親兄弟。那麼今天宋安之來說說這四對兄弟的關係如何,來說說哪對兄弟關係最好,哪對兄弟關係最差。
  • 看看這幾部明代古裝劇,就知道什麼是經典了
    古裝電視劇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能看到跟我們現代人不同的社會風貌和權謀鬥爭,在看了那麼清朝電視劇之後,最近拍攝明代的電視劇卷土從來了,那麼今天就來看看有哪些好看的明代古裝劇吧。1、《大明王朝1566》大明朝開國時國運昌盛,帝王們也殫精竭慮地治理國家,但是到了嘉靖時期,國家貪腐問題嚴重,奸臣嚴嵩當道,權傾朝野,民不聊生,作為嘉靖帝沉溺仙術,雖有心管理這天下,但是面對權謀相爭的眾位大臣,他也無能為力了,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就講述了在嘉靖三十九年大明朝的政治、社會風貌
  • 故宮三大殿竟然三次更名,背後很有政治內涵
    天象映射到人間,帝王車駕上的傘狀頂蓋,便被呼為華蓋。紫禁城的名字,就來自紫微垣,紫微垣是天上的皇宮,華蓋星也被明太祖搬到紫禁城裡,成為華蓋殿。華蓋殿後是謹身殿,取時刻反省自己,謹慎施政之意。  三大殿第一次改名,是在明朝嘉靖年間。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奉天、華蓋、謹身三殿遭丙丁之厄。
  • 清朝皇帝出巡:一場政治目的明顯的皇權鞏固旅行
    導語:乾隆皇帝作為清朝盛世帝王,對康熙皇帝數十次出巡的巡遊制度倍加推崇,尤其是六下江南的跟從,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封建社會,古代帝王出巡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遊山玩水,而是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直接的關聯。在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兩代帝王的努力下,乾隆皇帝將清朝推向了鼎盛狀態,這是和乾隆皇帝數十次出巡所取得的成績是分不開的。
  • 明代人才輩出,而學問遠不如古,明三百年來殆未有也
    惟清儒承宋、明之後,更易為力,又無別路可走,只得專走此一路,遂若清代於此特盛耳。 顧亭林《日知錄》嘗渭:自宋之末造,以至有明之初年,經術人才,於斯為盛。自八股行而古學棄,大全出而經說亡,十族誅而臣節變。洪武、永樂之間,亦世道升降之一會矣。
  • 雍正王朝:康熙的最後一次南巡,終於撕開了盛世的虛偽面紗
    作為一部以改革為主旨的歷史正劇,《雍正王朝》似乎有點「偏離主線」——不管是前期的「九子奪嫡」,還是後期,「雍正新政」中的種種阻礙,大都以廟堂之上的權謀鬥爭與相互傾軋為主。打眼一看,似乎並沒有告訴我們,雍正為什麼要改革;所謂的「新政」到底好在哪裡。
  • 應天府在什麼地方,為何在明代時很重要?
    我們翻檢明代史書常常能看到一個歷史名詞「應天府」,這個應天府究竟在什麼地方?它對於明代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有什麼樣的意義?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識聊一聊這個問題。
  • 南京明故宮是如何被毀的
    網絡圖南京明故宮是中國古代都城宮殿建築的集大成者,在當時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公元1366年,身為吳王的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興建「吳王新宮」。因為當時朱元璋未稱帝,故新宮建築規模有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正式即位後,改應天府為南京,並開始全面地建設都城與皇宮。宮殿建設幾經反覆,最終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成完整的明南京皇宮。然而,現在的南京明故宮僅存柱礎、城門等部分遺蹟。那麼,明故宮究竟毀於誰手?
  • 皇帝南巡落腳的地方——揭秘乾隆「德州行宮」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乾隆一行東巡祭孔。二月廿四駐蹕德州大營。同年三月,祭孔迴鑾,三月十二,再次駐蹕德州,第二天起駕回京。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乾隆又開始南巡。正月十九到達德州城,第一次駐蹕德州「恩泉行宮」即德州「乾隆行宮」。
  • 明代北京城和中軸線如何建成?永樂帝因何遷都北京?
    明代南京皇城示意圖永樂遷都 奠定大明百年基石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即位,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是為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政權,大力提倡儒家的倫理道德和封建禮制。應天府皇城位於城之偏東,中有宮城。其外朝三大殿為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後有乾清宮、坤寧宮等(建文帝時在兩宮之間加築了省躬殿)。午門外御道兩側,東為太廟,西為社稷壇,承天門前御道兩側排列著中央官府:東側是宗人府以及吏、戶、禮、兵、工五部,西側是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後來,應天府皇城的規制(見右圖),也成為北京城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