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什麼比乾隆更得民心?從他們出巡的方式就可看出一二!

2020-12-26 宏毅說歷史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皇帝每天的任務都是上朝,批閱奏摺等一系列關於國家的大事。很多平民一生之中都沒有見過皇帝的樣貌,只知其人,不知其貌。而在清朝時候有兩位皇帝是會時常出宮體恤民情的,他們就是康熙和乾隆,而他倆出巡的結果卻是大不相同的,接下來就看看這兩位皇帝出巡的差異。

很多小夥伴們都應該看過康熙微服私訪記,在我們印象中康熙應該是出巡次數最多了,要不然也不會拍成電視劇。而在清朝時康熙確實是一位明君,很重視民情,康熙先後出巡129次,康熙每次出巡都是有目的的,為了維護民族關係便出巡安撫蒙古的名貴;為籠絡漢族的文人,康熙曾經到山東曲阜孔廟中祭祀孔子;為了解民情,康熙帝每到一個地方都會調查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農業狀況;為了整治貪汙腐敗,考察各地的官員情況,並根據考察的結果決定官員的去留升降。而康熙的六次南巡更是贏得民心。

江南在清朝時期屬於關鍵之地,因為清朝是滿族人的天下,江南是前明朝的根據地,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就是在江南。江南在清朝皇帝眼裡是很重要的地帶,臨近黃河,物資豐富。那麼為什麼康熙頻頻去江南呢?江南的貿易很發達,因為臨海所以有很多富商常年居住在江南,而康熙為了讓江南更好的發展開始整理河道,修橋鋪路,解決了很多問題,這些錢也都是國家出的。由於當時的江南很富裕,很多官員貪汙腐敗,康熙發現這一現象開始整治這些貪官汙吏,讓江南的人民都過上了好日子,深得民心。

反觀乾隆,他是康熙的孫子,本應該青出於藍勝於藍,而乾隆出巡的目的就是遊玩享樂,並且他出巡的目的地只有一個就是江南。他認為江南美景秀麗很合適出遊。乾隆是一個很講究排場的一位皇帝,而且他的排場也比康熙大得多,所到之處必須官兵開到,官員接待。乾隆的出巡可苦了那些官員,為了讓龍顏大悅山珍海味,美女歌舞都準備的妥妥噹噹的。而官員的俸祿肯本不夠承擔這些費用,只能收刮民脂,最後鬧得這麼平民敢怒不敢言而且還留下了極壞的的風氣。他認為自己很有才華,所以每到一處都會做事作詞,如果你到江南會發現很多名勝古蹟都有乾隆的文筆。這也導致很多官員為了討好乾隆,修建了很多「御碑亭」,而這些錢都是平民的血汗錢。在晚年時期乾隆也意識到自己這樣做勞民傷財所以下令以後的皇帝都不許出遊了。

也幸好康熙留下的產業足夠乾隆揮霍才能讓大清一直繁榮昌盛,看到這裡對於這兩位皇帝你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康熙與乾隆的綜合對比,康熙讓國家進步,乾隆卻讓國家退步了
    但是歷史上有一位皇帝,看著是在向他的先人學習,但仔細想來更像是靠前人的成就來彰顯自己。乾隆是清朝知名度很高的皇帝,尤其是他下江南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史學界也經常將他和和爺爺康熙一起說「康乾盛世」是清朝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很少有人反駁康熙的成就。這個小小的年紀就「當家」的皇帝為清朝200年的基礎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麼乾隆的表現怎麼樣?也許比較數據更有發言權。
  • 康熙出巡都去了哪裡?——之二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經常到各地去巡視,巡狩百官①,進行「恭謁山陵、臨幸闕裡、親徵朔漠、閱視河工、指示方略、謁陵巡幸、木蘭秋獮等活動」,從康熙十六年以後,他每年都北巡木蘭秋獮,他還三次東巡謁陵祭祖;六次南巡勘閱河工、巡視漕運;兩次西巡進謁五臺;小編查閱了《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
  • 康熙和乾隆都是雄才大略之主,但從六個方面比較,康熙更勝一籌
    而康熙的一生卻可圈可點,他平定三藩、統一臺灣、三徵噶爾丹,還曾在東北一舉打敗沙俄的入侵,並籤訂了《尼布楚條約》,確保了黑龍江地區的和平安定。這些功績都是乾隆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在這個回合中,乾隆不及康熙。第三,執政風格。康熙一生尊崇儒學,行寬仁之政。他即位時,民族矛盾嚴重,百廢待興,為了緩和滿漢之間的矛盾,施行寬仁之政。
  • 清朝皇帝出巡:一場政治目的明顯的皇權鞏固旅行
    導語:乾隆皇帝作為清朝盛世帝王,對康熙皇帝數十次出巡的巡遊制度倍加推崇,尤其是六下江南的跟從,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封建社會,古代帝王出巡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遊山玩水,而是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直接的關聯。在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兩代帝王的努力下,乾隆皇帝將清朝推向了鼎盛狀態,這是和乾隆皇帝數十次出巡所取得的成績是分不開的。
  • 康熙出巡都去了哪裡?——之一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經常到各地去巡視,巡狩百官①,進行「恭謁山陵、臨幸闕裡、親徵朔漠、閱視河工、指示方略、謁陵巡幸、木蘭秋獮等活動」,從康熙十六年以後,他每年都北巡木蘭秋獮,他還三次東巡謁陵祭祖;六次南巡勘閱河工、巡視漕運;兩次西巡進謁五臺;小編查閱了《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
  • 康熙出巡都去了哪裡?——之五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經常到各地去巡視,巡狩百官①,進行「恭謁山陵、臨幸闕裡、親徵朔漠、閱視河工、指示方略、謁陵巡幸、木蘭秋獮等活動」,從康熙十六年以後,他每年都北巡木蘭秋獮,他還三次東巡謁陵祭祖;
  • 康熙出巡都去了哪裡?——之九
    、巡視漕運;兩次西巡進謁五臺;小編查閱了《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以康熙出巡為主線編輯整理了《康熙出巡都去了哪裡?》康熙出巡圖康熙十七年(1678),吳三桂在戰亂中死去,解除了朝廷的第二個心頭大患,康熙騰出手來開始進行巡幸近畿、西郊觀禾、巡視北邊等一系列的政務。
  • 有關康熙和乾隆下江南的精彩故事,是確有其事,還是編造的?
    作者:趙心放清代康熙和乾隆兩朝皇帝六下江南的故事,給歷代後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經查閱有關史料,筆者管見兩人巡行有著相同目的和不同做法,說書人據此還編造了不少精彩故事。在此與讀者朋友聊聊。康熙帝對溜淮套工程的實施十分不放心,覺得這麼大的工程,若是有什麼閃失,不僅勞民傷財,後果更不堪設想。於是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第六次南巡。(二)乾隆皇帝南巡簡況乾隆皇帝當政時,每隔一兩年要到全國各地出巡。從公元1751年到公元1784年的33年間,他曾經先後六次巡遊江南。後兩次南巡時,已年逾七十了。
  • 揭開乾隆南巡的深層含義,其用心之險惡,遠遠超過他表面的奢侈
    歷史圈有個最搞笑的事,那就是很多小朋友認為他們比古代帝王更聰明。但作者想說的是,無論是阿鬥,還是正德都比那些只會誇誇其談的小孩子智慧得多。他們能在皇帝那個位置上活一年,都會比普通老百姓活一百年經歷的事要多。
  • 康熙皇帝有97個孫子他為什麼偏愛乾隆?因為乾隆的八個字很特別
    在他眾多的兒子和孫子中,康熙皇帝最喜歡的是雍正皇帝和後來的乾隆皇帝的第四子弘曆。甚至有這樣的說法,康熙皇帝之所以傳位給皇四子,是因為他偏愛乾隆皇帝,那麼為什麼康熙皇帝會如此偏愛乾隆皇帝呢?。影視中的康熙乾隆皇帝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但直到十一年後才第一次見到祖父。
  • 康熙、雍正、乾隆御筆碑匾大全,其中康熙寫了個錯別字
    清代帝王很多都對書法有著濃厚興趣,其中又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書法最好,他們親題的碑牌匾更是遍布各地名勝古蹟。今天我們就一起盤點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留下的那些經典的御筆碑牌匾,看看它們背後都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吧。 康熙御筆碑牌匾
  • 康熙、雍正、乾隆御筆碑匾大全,一飽眼福!
    清代帝王很多都對書法有著濃厚興趣,其中又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書法最好,他們親題的碑牌匾更是遍布各地名勝古蹟。今天我們就一起盤點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留下的那些經典的御筆碑牌匾,看看它們背後都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吧! 康熙御筆碑牌匾
  • 康熙、雍正、乾隆御筆碑匾,一飽眼福!
    清代帝王很多都對書法有著濃厚興趣,其中又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書法最好,他們親題的碑牌匾更是遍布各地名勝古蹟。今天我們就一起盤點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留下的那些經典的御筆碑牌匾,看看它們背後都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吧! 康熙御筆碑牌匾
  • 康熙帶著幾個人就敢闖蕩江湖了?揭秘康熙微服私訪到底是真是假
    小時候的一部《康熙微服私房記》看得津津有味,長大了以後,我還時常返回去看這部老片。90年代左右的片經典的片流傳下來很多,這部電視劇我之所以這麼喜歡看,除了劇情非常有意思,康熙在民間的一個個小故事,除了遊山玩水之外,還要體察民情,懲治貪官,還要把妹追美女,哈哈,加上三德子,法印,小桃紅,宜妃,這一群人一路上可謂是非常有趣了。
  • 康熙出巡都去了哪裡?——之三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經常到各地去巡視,巡狩百官①,進行「恭謁山陵、臨幸闕裡、親徵朔漠、閱視河工、指示方略、謁陵巡幸、木蘭秋獮等活動」,從康熙十六年以後,他每年都北巡木蘭秋獮,他還三次東巡謁陵祭祖;六次南巡勘閱河工
  • 乾隆不是康熙最寵愛的孫子,此人是長房長孫,弘曆忌憚多年下殺手
    帝王家的事情總是糾纏不清,為了利益、為了權力、為了一己私情,他們雖是貴族出身,貪婪和欲望依然蠢蠢而生,沒有對的,也沒有錯的,有得只是歷史的殘枝斷葉。康熙所說的第二子便是弘皙,因為長子早年夭折,所以在皇室中弘皙被稱為長房長孫。胤礽兩次被廢,其實康熙有第三次復立的意思,但是康熙病情嚴重,再加上太子被打壓過重,如果再次輕易復立,不僅康熙不能善終而且清朝統治也會遭遇波動,最後只得立胤禛為帝。從康熙封弘皙為親王,也是孫子當中第一個親王,可以看出康熙對他的喜愛和看中。
  • 康熙出巡都去了哪裡?——之七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經常到各地去巡視,巡狩百官①,進行「恭謁山陵、臨幸闕裡、親徵朔漠、閱視河工、指示方略、謁陵巡幸、木蘭秋獮等活動」,從康熙十六年以後,他每年都北巡木蘭秋獮,他還三次東巡謁陵祭祖;六次南巡勘閱河工
  • 康熙出巡都去了哪裡?——之十
    、巡視漕運;兩次西巡進謁五臺;小編查閱了《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以康熙出巡為主線編輯整理了《康熙出巡都去了哪裡?》康熙十八年京城大旱康熙十八年(1679),可謂災情不斷,先是旱災,康熙四月開始四處觀禾
  • 乾隆出巡迴京,遇到了皇四子丟失的兒子,他這麼處理?
    皇帝出巡並不是稀奇之事,但是途中發生的奇怪之事卻成了千百年來不解之謎。乾隆出巡迴京時,找了個臨時落腳點,奇怪的是有個和尚領著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兒前來拜見乾隆,稱這個男孩是乾隆皇帝的孫子。十幾歲也懂人情世故了,見到乾隆皇帝就叫爺爺,還有更令人吃驚的是,這個男孩兒叫到乾隆皇帝絲毫沒有感到害怕,表情極為自然,好像只有血緣能解釋這個現象。乾隆皇帝身邊的太監得知此事不敢輕舉妄動,畢竟是關乎性命的大事。
  • 康熙發明了滿漢全席,但同時又規定,每桌飯菜用銀不得超過八兩
    按說,這麼奢華的飲食巨作應該出自乾隆之手才對,可為何會是康熙創立的呢?康熙皇帝中晚期是大清盛世,在吃喝方面講究點本不為過,可是我們知道康熙帝是清代皇帝中較為節儉的皇帝,其鋪張程度遠遠不及乾隆。如果反過來講,或許滿漢全席在康熙時期那會並不奢靡。事實上,據《大清會典》和《光祿寺則例》的記載來看,康熙一朝所舉辦的最昂貴的筵席,每桌也僅僅只有八兩銀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