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乾隆御筆碑匾大全,一飽眼福!

2021-01-11 騰訊網

御筆碑匾,顧名思義是指君主所賜之親筆提字所作的碑、牌匾。這些御筆碑牌匾除了賜給於國內的建築、臣民外,還有賜給朝貢國、附屬國的。清代帝王很多都對書法有著濃厚興趣,其中又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書法最好,他們親題的碑牌匾更是遍布各地名勝古蹟。今天我們就一起盤點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留下的那些經典的御筆碑牌匾,看看它們背後都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吧!

康熙御筆碑牌匾

康熙執政六十一年,是中國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書法造詣很深。其書法清麗灑脫,書法上的成就不亞於其六下江南。不過這位一生酷愛書法的皇帝,很少題字,所以康熙御筆是歷代皇帝筆墨中流傳最少的,以致於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康熙爺在各地都留下了哪些墨寶吧!

避暑山莊

康熙題寫「避暑山莊」匾額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承德。建造於18世紀初,是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時期,每年大約有半年時間要在承德度過。

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進門門樓上方有一塊匾額「避暑山莊」,是康熙題寫的。但是,匾中的避字是出了名的「錯別字」。據說,這是個康熙為了避諱而臨時造的異體字,據稱故意把辛字下方的兩橫多寫了一橫而成了人們看見的三橫,以避諱有逃躲之嫌。

澹泊敬誠

在避暑山莊正殿——澹泊敬誠殿的殿內,懸掛的是康熙御筆「澹泊敬誠」四個大字的匾額,這四個大字表示康熙大帝追求寧靜無為以明德政,不忘真誠敬守天道祖法的執念。

那時的康熙爺登基執政數年,把人世間一切問題都看透了,故寫出了這番超越社會、超越歷史的深刻感悟。「淡泊敬誠」也許就是他當時的最終心結和信條吧!

康熙御筆「澹泊敬誠」

少林寺

關於」少林寺「這塊匾,故事也很多,據說,當年康熙駕臨少林,主持們就施了一計,乘機請皇上為少林寺書寫了這塊匾額。關於少林寺的這個牌匾還流傳著三種說法:

1、匾額的「林」字的上方刻有「康熙御筆之寶」方印一枚,可見原來確為康熙御筆,但祥觀此匾額書法,不難發現「少」「寺」二字的筆勢,尤其是字的下部筆觸頗不協調。1928年軍閥混戰中,一場大火把牌匾上的「少」字燒的了無痕跡。傳聞,當時一個自稱是唐代書法家懷素的後代的人,好書法。他仿康熙的筆法修復了這塊匾額。當他把寫好的「少」字與「林」「寺」二字放一塊時,僧人都稱讚三個字如同出自一人之手。正當準備鐫刻時,有一老衲卻要求,「為了讓後人知道少林寺的這段血難史,刻「少」字時,要留個「緣起」,好讓人看出一點破綻」。此被傳為匾額佳話。

康熙題寫「少林寺」匾額

2、據說是康熙皇帝題的,康熙在民間流傳的真跡很少,所以著牌匾就愈加倍珍貴,俗稱三千金,因為有三個字,一個字一千金,後來發生過火災, (寺)字是後來有趙樸初所書。

3、康熙帝從未到過少林寺,山門高懸「少林寺」匾額是從康熙手書文章中選取出來拼合而成,也就是所謂的集字。少林寺借清聖祖的字傳名,清聖祖因少林寺借字宣威,這就叫兩全其美。門額上懸掛清聖祖親筆書寫的「少林寺」橫匾,上方嵌印「康熙御筆之寶」,黑底金字,雅素大方。

清慎勤

康熙題寫「清慎勤」匾額

「清慎勤」三字也是康熙皇帝玄燁所書,中上方也鈐有「康熙御筆之寶」大印,書體比「藩維重寄」更精神,更挺拔。在玄燁一生所書的字體中,這一幅是最成熟的風格。字匾左下角有欽訓堂永璥收藏印兩枚。據王士禎《池北偶談》載「康熙二十一年,廣西巡撫郝浴疏請頒賜御筆『清慎勤』三大字,部議俞其請,遂遣賜各直省督撫雲」,此幅自在其中。

舞鶴賦

正中間放置的舞鶴賦康熙御碑

在西湖孤山北麓的放鶴亭裡,豎立著康熙臨摹董其昌所書的「舞鶴賦」碑刻。董其昌是明代著名書畫家,其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對後世影響巨大,康熙皇帝亦受他影響,其所寫舞鶴賦,字以行書為主,中間夾雜有草書,清新秀麗,寬和舒暢。

放鶴亭牌匾下面就是《舞鶴賦》碑刻

舞鶴賦局部

雲林禪寺

有一次,康熙到杭州靈隱寺參觀考察,寺裡的長老請康熙題字。康熙答應了,本來要題「靈隱禪寺」四個字,那時候當然是寫繁體字的「靈隱禪寺」。結果康熙一不留神,把「靈」的雨字頭寫大了,這下麻煩了!

康熙寵臣高士奇馬上前來解圍道:此寺天上有雲,地上有林,美景也!美景也啊!康熙一聽,心領神會頓時就懂了,提筆寫下「雲林禪寺」四個大字。人家明明叫靈隱寺,匾額卻寫成「雲林禪寺」,直到現在你到靈隱寺去,在靈隱天王殿前,還能看到康熙爺犯得那個錯。

蘭亭

小蘭亭為一四角碑亭,內有康熙帝御筆「蘭亭」二大字的石碑。

蘭亭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塊聖地。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請了四十多位名人雅士在蘭亭雅集修禊,並做流觴曲水之雅事。

蘭亭四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淺溪淙淙,幽靜雅致。布局以曲水流觴為中心,四周環繞著鵝池、鵝池亭、流觴亭、小蘭亭、玉碑亭、墨華亭、右軍祠等建築精巧古樸,是不可多得的園林傑作。而在小蘭亭就留下了康熙爺的御筆,蘭亭二字。

萬世師表

北京孔廟大成殿

大成殿是北京孔廟的主體建築,也是祭孔正殿。康熙帝好書法,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此御筆題書「萬世師表」匾額。「萬世師表」語出晉葛洪《神仙傳》:「老子豈非乾坤所定,萬民之表哉;故莊周之徒,莫不以老子為宗也」。意為孔子是千秋萬世的老師和表率。語出《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士人有云:「教之以才,導之以德,可為師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堪作表焉。」

康熙帝書「萬世師表」匾額

無為

故宮交泰殿「無為」匾,為康熙皇帝所題

「無為」匾取意「無為而治」,是康熙皇帝的御筆,意思是希望後代能夠以德制國,施以仁政,以圖國家長治久安。「無為」匾上的內容,是道家思想的體現。老子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又云:「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題無為意在告誡帝王要順應天道,體恤民情,與民休息。換在今天,就是要構建和諧社會之意。

恭王府花園康熙御筆「福」字碑

位於北京恭王府花園的一塊石碑,花園一進門有一個「福」字碑,這個碑上的福字是康熙御筆。相傳康熙十二年,孝莊太后60大壽將至,不料舊病復發,太醫們也束手無策,在百般無奈之下,康熙皇帝查知上古有請福續壽之說,遂決定為祖母請福,在沐浴齋戒三日之後,一氣呵成這個福字,並加蓋了「康熙御筆之寶」印璽。

孝莊太后自得到了這「福」字後,將其懸掛在床頭,每天都面對並觸摸,奇蹟般地,舊病竟然好了。為了讓「福」字永遠流傳下去,康熙皇帝命人將其臨摹在一整塊漢白玉石上,成為皇家至寶,這就是《福字碑》來歷。

至德無名

無錫泰伯廟掛有一塊康熙皇帝題的匾額,上面寫的是「至德無名」。 「至德」二個字出在孔夫子稱讚泰伯時,他搜遍了天下能用的文詞,聽取了無數老百姓之間的譽語,也找不出對泰伯的讚詞來。這位聖人只有用「至德」二個字來形容對泰伯的尊敬。康熙皇帝當年到泰伯廟去行祭,就借用孔夫子說的至德二字來稱讚泰伯。

康熙御筆「至德無名」

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是由花、港、魚為特色的風景點。西湖十景之一。康熙三十八年,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色,刻石建碑於魚池畔。碑上的繁體「魚」字下的四點變成了三點,少了一點,這也是有名的錯字之一。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也有詩作題刻於碑陰。

據說這個「魚」字有一個傳說,是康熙「有意錯」的。原來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向有「佛爺」、「善人」之稱,題字時他想「魚」字下面有四個點不好,因為在舊時四點代表「火」,魚在火下烤,還能活嗎?觀魚不是餐館裡烹魚啊,觀魚要觀魚在花港快樂地遊水才好,於是有意少寫了一點——三點成「水」,這樣魚便能在湖中暢遊,瀟灑地活了。

雍正御筆碑牌匾

雍正是位奇特的帝王,出色之才華、剛強之性格、傳奇般的政治生涯,皆令人感嘆。縱觀雍正的存世墨跡,其書取法趙孟頫和董其昌,暢朗嫻熟、文雅遒勁,行筆疾遲有序,氣脈貫通,是歷代皇帝御筆書法中不可多得的。

生民未有

曲阜孔廟孔府孔廟裡有塊牌匾,上書「生民未有」四個大字,這塊匾是就是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在雍正三年御筆所書。

雍正皇帝御筆親賜「生民未有」匾額給孔府,也表示了對孔子的崇敬。「生民未有」句的出典可追溯到孟老夫子對孔子的評價。孟子曰:「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如孔子者。」意思是自從有了人類以來,沒有像孔子那樣的聖人。

中正仁和

養心殿「中正仁和」匾,雍正皇帝親題

清朝自雍正皇帝後,就將寢宮從乾清宮遷到了養心殿。養心殿中的「中正仁和」匾,說的就是帝王要中庸正直,仁愛和諧。是帝王對自身行為準則的高要求。

勤政親賢

養心殿西暖閣「勤政親賢」匾,雍正皇帝御筆

這是一個非常勤奮的皇帝對自己提出的「克盡職守,勤政愛民」的要求。西暖閣位於養心殿,「勤政親賢」匾體現了這個皇帝對自己嚴格要求,嚴於律己,嚴於律人。

建牙偉略

雍正「建牙偉略」匾額

「建牙偉略」,四字,是雍正皇帝所書,尺幅巨大,壯觀之極。字匾中上方鈐有「雍正御筆之寶」大印一枚。「建牙」,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五記有:「故軍前大旗謂之牙旗,出師則有建牙(祭旗)之事。」古時大將出徵建立軍旗,謂之「建牙」,武將出徵亦謂之「建牙」。「建牙偉略」乃讚揚武功之偉,計謀之深。

敕建覺生寺

大鐘寺原名覺生寺,位於海澱區北三環路聯想橋北側,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今山門高懸一塊青石匾大鐘寺額,這方石匾用一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匾額四周用浮雕的手法雕刻有九條五爪飛龍,龍身盤曲,身姿靈動,鬚髮飄逸。龍身周圍雕刻有繚繞的雲霧與焰珠,雲龍紋飾之內浮雕有一周仰蓮紋,上雙鉤鐫刻有「敕建覺生寺」五個楷書大字,這五個大字也被認為是雍正帝御筆,其字大逾遲,字口填金,字體端莊,筆鋒畢現,一絲不苟,足見書寫者的虔誠。

宗風真脈

雍正御筆「宗風真脈」匾額

西園戒幢律寺簡稱西園寺,坐落於蘇州城西閶門外,寺中山門殿正門上有一塊金燦燦的「宗風真脈」四字匾額,這便是清代雍正皇帝的御筆。兩邊楹聯:「發菩提心悉使眾生離諸苦,得正法流普於十方演妙音」,這是元代僧人繼善血書《華嚴經》中的偈誦。

山門殿正門

恪恭首牧

雍正皇帝御筆「恪恭首牧」匾額

直隸總督署是清代直隸省最高軍政長官——直隸總督的辦公處所,大堂內部的布置,是按照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時的樣子復原的。進入大堂讓人感到森嚴肅穆。正中上方懸掛一方匾額,上書「恪恭首牧」。據說,這也是雍正皇帝御筆,用以褒獎讚譽克勤克儉的直隸總督唐執玉的。

光輝萬古

大雄寶殿內的雍正御匾「光輝萬古」

在廣勝寺上寺大雄寶殿內,釋迦佛像的中上方,懸有一方「六龍雙珠匾」,上寫「光輝萬古」四個大字,上款是「癸巳菊月」,下款是「皇四子和碩雍親王敬書」。這是清雍正皇帝未登基之前寫的,人們叫其為「雍正匾」。

乾隆御筆碑牌匾

乾隆的書法從學習趙孟頫入手,他本人雅賞趙孟頫的書法,心慕手追,身體力行。遊覽名勝每到一處,作詩紀勝,御書刻石,其書圓潤秀髮,在宮中、御園、名勝古蹟、寺廟等幾乎到處可見其墨跡,至今海內乾隆御碑甚多,其擅書之名流傳普遍。

建極綏猷

太和殿正中的「建極綏猷」匾,為乾隆御筆

這塊匾掛在紫禁城的中心太和殿正中。所謂「建極綏猷」,是說天子要上體天道,下順民意,用中正的法則治理國家。「極」是屋脊棟梁,建極就是要建立中正的治國方略。綏是順應之意,猷為道,為法則。這塊匾掛於太和殿中,正是說明了歷代皇族的治國理想。乾隆帝站在這方匾下,天天仰視,自然有心懷天下的使命之感。

允執厥中

中和殿「允執厥中」匾,為乾隆御筆

過了太和殿,就是中和殿了。「允執厥中」匾就在中和殿上。《尚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就是允執厥中的出處。意思是舜帝告誡大禹說,人心是危險難測的,道心是幽微難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誠懇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允」就是誠信的意思。

皇建有極

保和殿「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

前朝三大殿的最後一殿是保和殿。保和殿中是「皇建有極」匾,是乾隆親筆。所謂皇建有極,是說由天子來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準則。有強調皇權之意。

三希堂

養心殿西暖閣的旁「三希堂」匾,乾隆皇帝御筆

養心殿西暖閣的旁邊,有一間幾平米的小屋,被皇帝取名「三希堂」,因為他經常在這裡把玩他鍾愛的三件書法絕品,所以名之。三希,一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一是王獻之的《中秋貼》,一是王的《伯遠貼》。這三件寶貝,被他一生真愛,時時把玩。三希之名還有包涵周敦儒的「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之意,激勵自己要不斷進取,提高自身修煉,進入更高的境界。

竹泉

中國歷史上清朝皇帝乾隆幾下江南,微服私訪體察民情,成為後人為其歌功頌德的典範。在沂蒙山深處有一個小村莊,據說當年只有幾十戶人家,有幸的是乾隆視察過該村,發現此地有一龍泉,一年四季泉水不斷植被茂盛,並生長竹子,好似江南,莊家也年年豐收,百姓安居樂業,乾隆即興御筆題字竹泉兩字並立碑,此後該村改名竹泉村並成為風水寶地。

紫氣東來

鳳凰樓上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

瀋陽故宮是中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在建築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集漢、滿、蒙族建築藝術為一體,頗具特色。瀋陽故宮鳳凰樓上就有塊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寓意吉祥的徵兆。

真趣

蘇州獅子林內有座真趣亭。「真趣」二字據說是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到蘇州獅子林遊玩。在1765年遊玩獅子林時,一時雅興大發,喚隨從備硯,揮筆寫下「真有趣」三字。這時,給乾隆當導遊的狀元黃喜在一旁見了「真有趣」這三個字覺得不免有點俗氣,便說:「萬歲御筆千金,微臣一貧如洗,叩請皇上把中間的有字賞給奴才吧!」乾隆明白他的用心,便順水推舟的把有字賞給了他,成了「真趣」二字。乾隆走後,園主在此造亭,將「真趣」二字作為亭名。

歷下亭

乾隆皇帝書「歷下亭」紅底金字匾額

歷下亭為濟南名亭之一,因其南臨歷山(千佛山),故名歷下亭,亦稱古歷亭。亭身空透,亭下四周有木製坐欄,亭內有石雕蓮花桌凳,以供遊人休憩。亭上二層簷下,懸有乾隆皇帝書歷下亭紅底金字匾額「歷下亭」。

四知書屋

乾隆「四知書屋」匾

四知書屋,在承德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後。建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當時康熙皇帝題寫了「依清曠」匾,懸掛在內簷。乾隆皇帝感到外簷無匾額,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題寫了「四知書屋」匾。從此,這裡便稱作為四知書屋。「四知」取《周易-繫辭》「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之意,乾隆皇帝對此話十分讚賞,藉此恰表達了他剛柔相濟、恩威並施的統治策略。

梵宇慈雲

乾隆真跡「梵宇慈雲」

惠山寺,位於惠山秀嶂街(今惠山直街和橫街交接處),始建於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乾隆六次到惠山,在秦園和竹爐山房休息惠山寺,寫了不少詩詞,題了不少匾聯,還特地為「惠山寺」題額。其中大雄寶殿上的金匾,上書「梵宇慈雲」也是乾隆真跡。

令儀淑德

乾隆皇帝題寫牌匾「令儀淑德」

紫禁城後半部東西兩側,均衡地坐落著十二座宮殿,稱為東六宮和西六宮。在每一座宮殿居住的嬪妃,都由一定數量的太監和宮女服侍。乾隆皇帝在位時,為東西六宮的每一座宮殿都題寫了匾額,永壽宮「令儀淑德」,「淑德」說的是美好的儀容、風範,寄予了皇帝對於後宮佳麗的美好願景!

相關焦點

  • 康熙、雍正、乾隆御筆碑匾大全,其中康熙寫了個錯別字
    清代帝王很多都對書法有著濃厚興趣,其中又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書法最好,他們親題的碑牌匾更是遍布各地名勝古蹟。今天我們就一起盤點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留下的那些經典的御筆碑牌匾,看看它們背後都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吧。 康熙御筆碑牌匾
  • 康熙、雍正、乾隆御筆碑匾,一飽眼福!
    清代帝王很多都對書法有著濃厚興趣,其中又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書法最好,他們親題的碑牌匾更是遍布各地名勝古蹟。今天我們就一起盤點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留下的那些經典的御筆碑牌匾,看看它們背後都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吧! 康熙御筆碑牌匾
  • 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勤政的明君,為何只有雍正帝是活活累死的?
    康熙乾隆都是難得的千古一帝,他們的功績在史書上記載了厚厚的一大疊,這二為皇帝分別佔據了史上在位時長第一第二的位子(一位61年,一位60年),可是反觀聖祖康熙爺的兒子,高宗乾隆的父親,清世宗雍正帝的在位時長不過區區13年,逝世之時也在處理政務。史學家評價雍正帝是最勤勉的皇帝,可是同樣的勤政愛民,事必躬親,康雍乾三位明君為何只有雍正帝是活活累死的呢?
  • 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代的白釉瓷你可知如何鑑定分辨?
    清康熙白釉瓷器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康熙時開始仿燒的宋代定窯白釉瓷,此品種至雍正、乾隆時都有仿燒;二是甜白釉器;三是漿胎白瓷。康熙白釉器除光素無紋飾外,另有刻花、印花及鏤空雕器物,紋飾見有牡丹、纏枝蓮、纏枝菊等。
  •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為何歷時90年修建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歷時90年修建的,很多人會有疑問,清朝三代皇帝修建的避暑山莊有什麼用?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者熱河行宮。避暑山莊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修建,直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竣工,耗時九十年修建完成,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避暑山莊佔地面積564萬平方米,是我國現存面積最大的皇家宮苑。
  • 他是康熙的皇子,受胤祥關照,被雍正重用,連乾隆都讓他御前免跪
    康熙去世後,在非正常狀態下,雍正繼承皇位。由於繼位有程序上的「瑕疵」,雍正的合法性飽受質疑。某種程度上而言,雍正皇位的穩固性,遠超康熙在位的任何時期。雍正的對手是諸位皇子,雖說都是親兄弟,但兄弟之情不會就此淡化權力爭鬥的殘酷性。
  • 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10年升8級、官居一品的李衛,結局如何
    這個捐官出身的「非正途」官員,似乎天生就是當官的材料,從康熙五十六年至雍正四年,短短的十年時間,李衛就完成了普通官員一輩子也難以到達的高度,連升八級,而且都是顯要官職,官至從一品。乾隆皇帝登基以後,不但對雍正在位期間的諸多改革措施予以廢黜,而且對其倍加信任和倚重的朝臣也紛紛予以貶黜、打壓。
  • 雍正與乾隆的花花世界
    香雪海蘇州城外50裡有個地方叫鄧尉,在清代種滿了梅花,康熙南巡經過這個地方的時候題過字——香雪海。清雍正 琺瑯彩萬花錦紋碗  「雍正年制」四字二行楷書款 D:10.2 cm中國嘉德2018年春拍拍品雍正皇帝雍正《十二美人圖》幾乎每幅都繪有花,其對花的喜愛可見一斑。
  • 康熙與乾隆的綜合對比,康熙讓國家進步,乾隆卻讓國家退步了
    乾隆是清朝知名度很高的皇帝,尤其是他下江南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史學界也經常將他和和爺爺康熙一起說「康乾盛世」是清朝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很少有人反駁康熙的成就。這個小小的年紀就「當家」的皇帝為清朝200年的基礎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麼乾隆的表現怎麼樣?也許比較數據更有發言權。先看政治。
  • 姐妹倆都嫁康熙,一人封后撫養雍正,一人封皇貴妃帶過乾隆
    雍正元年,雍正皇帝給一個人上尊諡,在冊文中這樣提到:「撫衝齡而顧復、備蒙鞠育之仁。溯十載之劬勞、莫報生成之德。」就是說他小時候,就是被此人撫養了十多年,這樣的恩情,他無以為報。而他說的這個人,就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雍正十三年,剛剛即位的乾隆,也對一個人進行了尊封,在上諭中他這樣說道:「朕自幼齡。
  • 康熙臨死前,交代讓雍正善待兩個人,雍正當上皇帝後,是怎麼做的
    據李朝史籍記載,康熙死前,將王位傳給雍正,並向雍正交代,讓雍正正要善待他的大哥胤和二哥胤。所以雍正在當上皇帝之後,又是怎麼做的呢?乾隆即位後,立即封二哥胤礽的次子弘皙為果郡王,並讓弘仁帶著一家老小,搬到北京郊外的一座別墅裡住(當然胤礽除外,因為當時處於圈禁之中),同時,乾隆還把二哥胤礽的那些年幼的孩子,都收留起來養活。次年,禁閉中的胤礽去世。康熙死後,雍正追封他為果親王,雍正又親自到康熙靈前祭奠。在此可以看出,雍正對二哥胤礽的確很好,也嚴格執行了康熙的詔書。
  • 甄嬛的歷史原型嫁給雍正還是乾隆的生母,為何卻拒絕和雍正合葬?
    而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劇情描述,也讓不少「信以為真」的觀眾朋友們開始認為,劇中甄嬛的歷史原型,即歷史上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不願葬入雍正的泰陵地宮與雍正合葬,就是因為她與果親王胤禮的「私情」,使她或感覺愧疚,或感覺憤恨,進而再不願面對雍正,於是,這才有了讓其子乾隆皇帝為她修建一座獨立的陵寢,也就是後來的「泰東陵」。
  • 乾隆即位後,他是怎麼對待曾經被雍正圈禁的叔伯的?
    乾隆即位後,對於這些叔伯們,該釋放的給釋放了,該給予平反給平反。 一、大阿哥胤禔。 胤禔作為康熙的皇長子,年輕時候很受康熙的器重,曾經跟隨康熙徵討葛爾丹,戰功赫赫。
  • 康熙皇帝的寵妃宜妃,在康熙過世之後,為何被雍正趕出皇宮
    小時候知道康熙還是因為看了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那時候覺得當皇帝真的是好幸福,可以到處玩,還有人伺候著,那個時候覺得康熙只有一個老婆,就是宜妃,因為走到哪裡都帶著宜妃一個人。很多人覺得宜妃是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編劇編造出來的人物,因為一個皇帝怎麼可能會這麼寵愛一個妃子,但是其實宜妃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根據史料的記載康熙的一生是十分的眷顧宜妃的,對宜妃相當的寵愛的,在宜妃還沒為康熙生下子嗣的時候,康熙就已經把他升為了宜嬪,之後在6年的時間裡面宜妃為康熙生下了3個兒子,也算是高產量了。
  • 康熙皇帝的35個兒子,有2個比乾隆還小
    這是個非常有福氣的孩子,從小由在康熙朝後宮地位超脫的蘇麻拉姑養大,在康熙朝非常受重用,早早就署理內務府總管,辦理正白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康熙六十年還代表老皇帝回盛京祭祖,六十一年,授鑲黃旗滿洲都統。雍正即位後,對這個風頭太大的弟弟予以了打擊,先是封為郡王,又降為貝子,鎮國公。乾隆即位後,胤祹煥發第二春,被封為履親王,享盡榮華富貴,一直活到了乾隆28年才去世,享年79歲,是康熙最長壽的兒子。
  • 雍正明明已經中止木蘭秋獮,為何乾隆重啟,嘉慶痴迷其中?
    除此之外,雍正曾多次跟隨康熙秋獮,認為一次木蘭秋獮耗費非常大,加之雍正身體也一直不太好。不過,雍正自己給出的理由除了擔心兄弟之外,他認為是自己不喜歡見血,「好逸,惡殺牲」,為了表示自己是例外,自己不是不願意跟著自己父親的腳步走,專門強調後世子孫要繼續進行木蘭秋獮,不過明眼人都知道,雍正就是想用時間來讓秋獮這項活動慢慢廢止。
  • 乾隆登基後,奉雍正遺詔善待果親王,雍正此舉到底有何深意?
    真實歷史上的甄嬛和雍正的弟弟果親王之間並沒有所謂的情感糾葛,甚至連面都沒有見過幾次。而果親王和雍正皇帝之間,也並沒有那麼多相互猜忌,反而關係很好。雍正去世之前,除了交代將皇位傳給乾隆外,還特地吩咐乾隆務必要照顧好果親王,由此可見雍正和自己這個弟弟果親王關係非同一般,不過雍正如此交代乾隆,自然是別有深意的,也同國家發展有著密切聯繫。
  • 雍正圈禁了很多兄弟,到乾隆的時候,他是怎麼對待這些叔伯的?
    康熙的一生可以說做到了完美99%,可是1%不足的地方,就是皇位繼承人這方面沒有處理好,這才導致後來「九子奪嫡」事件的發生。為了爭搶皇位,親兄弟之間爾你我詐、相互殘殺,康熙是看在眼裡,寒在心裡。而九子奪嫡的最終贏家,就是乾隆的父親,也就是我們說的雍正皇帝。
  • 雍正當皇帝時圈禁了他很多兄弟,後來乾隆是怎麼對待這些叔伯的?
    清朝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在歷史上都是十分具有影響力的,其雍正最終成為九子奪嫡的佼佼者,足以見得雍正是十分有能力的,從後來的很多事情來看,雍正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皇帝,只是因為九子奪嫡,導致雍正的那些參與奪嫡的哥哥弟弟,在雍正勝利之後,下場就比較悲催。
  • 雍正臨死前除掉一人,讓乾隆坐穩60年的江山,自己卻遺臭萬年
    《海國圖志》:「國家極盛於乾隆之六十餘年,版輿生齒倍雍正,四夷賓服逾康熙。」作為封建時代的最後一個王朝,大清朝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畫卷中展現出的只有落日般的餘暉。它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個帝王,令人奇怪的是如今談到功績的時,我們常想到康熙和乾隆,卻會下意識忽略了處於二人之間的雍正,事實上雍正做出了不菲的貢獻,是康乾盛世的重要推動者。1722年康熙病逝於暢春園,同年四皇子胤禛登上帝位,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年,與之相比,雍正在位時間可謂太短,只有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