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吃的食物,其肉質非常鮮嫩,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營養元素,不論是煲湯還是紅燒都非常美味。但最近,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發布通告,查出了三批不合格的魚,具體情況咱們來一探究竟。
廣西華潤萬家生活超市有限公司百色城東大道店銷售的「福壽魚」,磺胺類(總量)檢驗結果為283.9μg/kg,標準值為≤100μg/kg,超標2倍多。
田陽縣安智珍水產品攤銷售的「淡水鱸魚」,磺胺類(總量)檢驗結果為277.5μg/kg,標準值為≤100μg/kg,經檢驗超標2倍多,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規定。
防城港市港口區金海市場活海鮮行龐桂娟銷售的「紅魚」,氯黴素檢驗結果為389.0μg/kg,標準值為不得檢出,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規定。
磺胺類和氯黴素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下面簡單給大家科普一下:
磺胺類藥是一類廣譜抗菌藥,對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都有較強抑制作用。養殖環節未嚴格控制休藥期或超量使用可能導致殘留超標。磺胺類藥物在體內作用和代謝時間較長,長期食用磺胺類藥物超標的魚肉,可能引發泌尿系統、肝臟損傷。
氯黴素則屬於抑菌性廣譜抗生素,根據農業部規定,氯黴素在所有食品動物中不得檢出。魚肉中檢出氯黴素主要可能是由於養殖過程中為了防止疫病的發生,使用氯黴素導致魚肉中氯黴素殘留。長期大量食用氯黴素殘留可能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導致消化機能紊亂。
魚類平日裡在吃的時候,一定要選擇購買鮮活的,生命力比較頑強的,而且在烹飪之前要把魚的內腹清理乾淨。
對抽檢中發現的不合格產品,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已責成屬地市場監管部門立即組織開展核查處置相關工作。督促有關食品生產企業查清產品流向、召回不合格產品、分析不合格原因並進行整改;責令食品經營環節有關單位立即採取下架等措施控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