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博物館是北京唯一國辦民俗類專題博物館,坐落於朝陽門外大街141號的東嶽廟內。來這裡轉轉,不僅能觀民俗,還能看古建、品古碑、賞楹聯,增加不少雅趣。
東嶽廟 北京民俗博物館
初冬時節,各個公園、展館都進入淡季,觀展的人明顯少了。特別是對於東嶽廟這種非熱門景點來說,更顯廟高人稀。不過,對於觀展的人來說,倒是件好事,可以從從容容,自由自在地隨便走走。
東嶽廟始建於元代延祐六年,即1319年,由元代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吳全節出資修建,主祀泰山神東嶽大帝。後經明清兩朝不斷擴建,逐漸形成中路正院和東西跨院的建築格局。全廟佔地約47400平方米,古建300餘間,集中體現了元、明、清三代建築風格,堪稱古建瑰寶。
在東嶽廟對面有一座非常顯眼的琉璃牌樓,建於明萬曆三十年即1602年,為三間四柱七頂的黃彩琉璃牌樓。屋頂為歇山頂,正脊兩端有鴟吻和螭吻,正中飾火焰寶珠。在正間的南北兩面各有一塊石匾,北面書「永延帝祚」,南面刻「秩祀岱宗」,相傳為明代宰相嚴嵩所書。
牌樓與廟門隔朝陽門外大街相望。東嶽廟現在的廟門其實是原本的二道門欞星門,在山門拆除後,這裡成為了正門。原來懸掛在山門的康熙帝御書「東嶽廟」橫匾也移到了這裡。進入廟門後,就能看見瞻岱門,這是一座五間廡殿頂的過廳式殿堂,後殿掛著東嶽大帝的「寶訓」。
在瞻岱門裡,可觀的景點較多,西側有一棵古槐,主幹很粗,枝椏較細,據說有八百多年的歷史,被人們稱為壽槐,常有人對此樹朝拜祈壽延年。 與瞻岱門正對著有一條御道直通岱宗寶殿,稱為「福路」,兩邊掛滿了各種祈福的福牌。
岱宗寶殿是東嶽廟的主殿,面闊三間,頂為單簷廡殿頂,綠剪邊琉璃瓦屋面。殿身的梁、柱、檁、枋均繪有皇家才允許使用的金龍和璽彩畫,正面簷下懸掛華帶匾「岱嶽殿」,四周雕飾盤龍,包有金葉。早上8點半左右,這裡還有道士誦經。
福路的兩側有兩座碑亭,頂覆黃色琉璃瓦,東側放置著康熙帝御筆親題的石碑. 西側放置著乾隆帝御筆親題的石碑,碑亭前分別放著一對銅特和玉馬,銅特相傳是文昌帝君的座騎。
這個院子的四周,有一組迴廊,共七十二間,代表東嶽大帝掌管下的地獄七十二司。每間殿內都有諸多塑像,造型生動,形神兼備,門楣上都掛有所敬神司的橫匾,兩側柱上貼有楹聯,楹聯內容豐富,筆法精湛。
東嶽廟素以「三多」 著稱,即神像多、楹聯多、碑刻多。除了上面提到的72司塑像和橫匾、楹聯,其他殿內也有很多,另外,岱宗寶殿兩側現存大量碑刻,是研究民間信仰及其群體結構的重要史料。其中元代大書法家趙孟所書的真跡《道教碑》,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廟內的這些楹聯和碑刻,對於書法愛好者來說,是難得的好臨本,書法愛好者不妨前去仔細觀摩。
東嶽廟中路的最後是一座二層的後罩樓,原來有玉皇閣、文昌帝君殿、真武殿等,現已改為北京民俗博物館的展廳。
目前,展廳內所展的內容為中國道教文化展,裡面可以看到藥王爺孫思邈、土地公公、土地奶奶、童男童女、以及八仙等民間傳說中的各路神仙雕塑和畫像,另外,還有很多關於道教的各種樂器、法器、服飾等。據傳,之前,東嶽廟的香火非常旺盛,民間祭祀活動盛大,是北京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動中心,這也是把這裡定為北京民俗博物館的原因之一。現在,每到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這裡都會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遊園活動。民俗博物館已逐漸成為京城市民和各地遊客了解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Go提示:
北京民俗博物館的開門時間為每天上午8:30至下午4:30,周一閉館,票價10元,目前只能支付現金。另外,因為其所處位置為朝陽門外的繁華地帶,車位很少,建議把車停在周邊商場的停車場或坐公交前往。公交車可乘101路、109路、110路、112路等在神路街站下。地鐵可乘6號線在東大橋下,向西步行660米即到,也可乘地跌2號線朝陽門站下,向東步行400米左右。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海霞
編輯: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