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所代表江南食客是中國最挑剔的鑑賞家
上海人所代表的江南食客,是中國最挑剔的鑑賞家。他們自覺遵循著螃蟹的時令,即農曆九月母蟹最美,十月公蟹最肥。同時也遵循著中國陰陽相補的古老傳統,在食用大閘蟹這種寒性食品時,一定會喝上一口上海的老酒來暖胃。
全國人民都知道,上海人吃蟹是出了名的,倒不是因為他們有多能吃,而是他們會吃。拿北方人來講,他們吃大閘蟹講究速戰速決,一個手掌大的螃蟹,他們只把軀幹吃了,剩下的蟹腿沒啃淨就丟了,上海人對此會扼腕嘆息。上海人對蟹的好奇和喜好代代有佳,在全國的食客裡,恐怕只有上海人能把蟹吃出講究,吃出情結,吃成文化。
上海人做螃蟹很有講究,小的以生食為主,比如醉蟹;大的以隔水蒸為主,保持原汁原味,慢慢品鮮。有人專門寫了螃蟹的二十一種滋味吃法,但是最經典最受上海人和白領們喜歡的的有兩種,一是清蒸,一是面拖蟹。文人雅士都喜歡清蒸,這種做法主要突出螃蟹原汁原味,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大閘蟹的色、香、味。
面拖蟹是上海的一道名菜,上海地區多採用「六月黃」來做這道菜,即還沒有長大的大閘蟹。一般的文人雅士是反對這種,因為面拖蟹的做法裡有一道工序是要將螃蟹腰斬後油炸,就像周作人先生那樣,他說面拖蟹最讓他想起大臣腰斬血書的故事。但面拖蟹所用的蟹是小蟹,一二兩一個的都行。同樣是美味,但成本卻低廉得多,也更加親民。
在上海吃螃蟹的地方非常多,各個飯館都有其特色菜。出名的莫過於王寶和大酒店的蟹宴、聰哥小館的醉蟹、外灘茂悅大酒店的橋底香辣蟹、福1088的清炒蟹粉、成隆行蟹王府的禿黃油撈飯、王家沙的蟹粉湯包、爐匠爐端燒·酒的碳烤帝王蟹,還有許多隱匿在民間的小店,值得細細去探考。
上海人做蟹不只飯店做得好,上海人普通人家做蟹也做到了極致,家常做蟹最常見的是醉蟹。從挑蟹看黃、刷蟹去泥、催蟹吐沙到醉蟹入甕,每一個細節都在讚美這道上海菜的豐腴鮮潤。
比如說因為蟹是寒性的,所以一定要有暖性的東西配:有人吃蟹時一定要喝黃酒,而且黃酒一定是要熱的;有人吃蟹時蘸薑汁,這可絕對是個技術活兒,薑汁不同大閘蟹的味道會相差千裡;還有人吃蟹時什麼也不蘸,吃後喝薑茶,為的是保持大閘蟹鮮美的原汁原味,而不至於被姜醋搶了風頭。各人口味不同,各取所需就好。
上海:全世界消費大閘蟹的最大胃口
說到大閘蟹,不能不提上海人。上海人和大閘蟹的情分,就像東北人和酸菜粉條、四川人和水煮魚一樣,難捨難分。據不完全統計,大閘蟹上市期間,每個上海人每年平均吃掉大閘蟹12.5隻。消費大閘蟹的人群集中在城市,上海是其中最大的一張胃口。這和地域有關,上海坐落在長江入海口,這裡曾經是野生河蟹繁衍的起點。
每當重陽過後,陽光將桂花的香甜氣蒸出,大朵大朵的菊花在秋風裡閃耀著炫目的金黃。蟹,就在這個時候如期爬上上海人的餐桌。上海人吃蟹是講究的,不是什麼螃蟹都能入他們的法眼的,必須要是陽澄湖土生土長的清水大閘蟹。任何螃蟹正不正宗,只要一入口就能知曉一二了,也不知道他們哪裡來的這些本事。這也是其他地方的人對上海人吃蟹佩服的一點。
在老上海,吃蟹的時候還講究氣勢,上海話叫「腔調」。在店裡一坐,一碟浸了薑末的鎮江老醋,一壺煮開的紹興黃酒,接著是一隻或是兩隻紅橙橙的大閘蟹。老上海們慢條斯理地戴上花鏡,兩袖往上一捋,這才下手開吃。看看這氣勢,外地人也會表示很不理解,不就吃個螃蟹嘛,至於這麼麻煩,吃得這麼費勁嗎? 但上海人卻不這麼認為,他們把這當成是種享受,當成生活中的樂趣。從這也能體現上海人看待生活的滿足態度。吃過之後,蟹腳蟹爪等廢棄物,一不能咬碎,二不能扔,要全部規規矩矩地再塞回到殼裡去。看上去,桌子上擺著的還是一隻蟹。吃完蟹的老者還會閉目片刻,拿絹頭揩揩髭,再甩開摺扇,一幅怡然自得的樣子。這才背手踱去,透著一股滿足感。
秋天的上海天高氣爽、涼風習習,加上本為繁華之都,近年來成為了不少白領秋季休閒度假的首選之地。舒舒服服坐在館子裡吃吃螃蟹,喝著上海老酒,體驗一下這等高級享受,人生足矣。
比如說吃蟹玩心情。古人有品蟹吟詩,玩的就是心情。如今,人們不再吟詩,但心情同樣重要,於是擅長吃蟹者想出了用綠色或白色瓷盤盛金黃色大閘蟹,賞心悅目後,吃蟹者會覺得蟹的味道也隨之更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