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
懷著熱切的期盼
我們登上這趟「開往雪國的列車」
尋找那份漸行漸遠的鄉愁
記錄迴蕩在千裡林海不變的鄉音
4184
海拉爾開往滿歸的綠皮火車
穿行大興安嶺林海雪原
運行12小時33分,全程523公裡
硬座票價只有35元
全國還有比這便宜的嗎
4184
清晨5點30分出發
晚上6點03分抵達
朝發夕至
因為情懷,美譽自來
林區人的「通勤車」「公交車」「專列」
暱稱多多, 自豪有加
車停牙克石站 熱氣騰騰
列車員說
這是茶爐水燒開了
這車取暖喝開水都靠燒煤
這兩位做美容的女士
專程從海拉爾去滿歸
為客戶做紋繡
要湊夠20人才值得去做一次
到達滿歸第二天
我們跟拍了兩位美女
給滿歸客戶紋繡的場景
他叫牛軍
10年前在滿歸林業局退休
今年70歲了
曾經駐外搞木材經銷
因為孩子們都在保定上班
他和老伴也定居在那裡
這次是回根河辦事
看我要拍照
老伴兒馬上拿起手機當鏡子
「我得好好打扮一下」
她用手機拍窗外的雪景
不斷分享給好友
她叫許秋瑾,以前也是林區人
移居通遼10多年了
這次專程回根河看望父母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他叫孟憲臣,今年56歲了
在鐵路部門上班
休假回圖裡河看82歲的老媽
他快言快語
馬上到站了,不刮刮鬍子不行
免得老媽一看鬍子拉碴的顯老
鬍子一刮,老媽看著兒子年輕
在外面沒遭罪,就放心了
她叫楊恆新,今年52歲了
她和丈夫從牙克石去伊圖裡河
準備為老媽過85歲生日
慢火車慢生活
丈夫和好友邊喝邊聊
那笑容燦爛如花
硬座變硬臥,待遇真不錯
有人調侃,臥鋪錢都省了
她叫馬曉慧,是一名小學教師
孩子感冒了
因為阿龍山當地沒有兒科
要坐三個多小時的火車
帶孩子到根河看病
她說
我們上外地醫療、採購
都要靠這趟火車
這也是唯一的一趟火車
冬天打車路太滑不安全
車停嶺北站
一條小黃狗
萌萌地跑向車廂
那狀態,挺興奮
有沒有接站的感覺
萌寵小狗
挺身歪頭凝望列車員
好像在期待著什麼
畫面好溫馨
他從江西來,一路追雪
到海拉爾後專門買了羽絨服
他說
這裡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冷
空氣很清爽
火車內也挺溫暖舒適
在滿歸短暫逗留之後
直奔漠河北極村
綠皮火車是鄉愁
是情懷
更是牽掛
綠皮車穿行林海雪原
那份情懷在延伸
那份鄉音在迴蕩
那份溫暖在傳遞
爐火轟轟作響
車內溫暖如春
鐵路稱呼叫「暖車工程」
開往雪國的列車
暖身才能暖心
列車工作人員介紹
火車穿越的中國冷極根河
歷史記錄最低零下58℃
為了抵禦嚴寒
採用壓條加塑料布
雙層防寒保溫暖
一個都不能更少
他叫徐輝,今年38歲
因為當過兵,軍人的風採依舊
在巡視車廂的時候
還不忘精心整理窗簾
就如軍營裡軍人整理內業一般
列車員在硬臥車廂整理床鋪
被褥秒變稜角分明的「豆腐塊」
乘警姜乃威在核對旅客信息
他今年35歲
因為妻子患病需要照顧
他從開往鄭州的列車轉到這趟車
他說
媳婦要照顧好
工作也不能耽誤
每一節車廂、每一個熱水壺
每一次注水
看著都那麼熟悉
既古老又親切
垃圾、爐灰都要人工清理
車次、時間、編號
標註得一清二楚
車停伊圖裡河站
列車員將垃圾和爐灰
拎下車然後轉運
這樣的場景哪裡還有
因為沒有餐車
一日三餐都要在車下預定
看到這個場景
耳邊響起熟悉的聲音
啤酒飲料礦泉水
花生瓜子八寶粥
腿收一下
售貨員張梅紅說
儘管現在銷售不如以前了
還是有人喜歡在車上買東西
所以一如既往的堅持賣貨
點擊以下視頻,看航拍綠皮車穿行林海
回望記憶深處
牙林線鐵路貫通於上個世紀60年代
當時是我國唯一駛過永久凍土地帶的鐵路線
與嫩林鐵路一起構成大興安嶺林區鐵路網
號錘一響,黃金萬兩
林區木材源源不斷運出深山
為國家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今那段輝煌已成歷史
穿越似水流年
走過風霜雨雪
不變的是依舊運行的綠皮火車
綿延的依然是那份鄉音與鄉愁
超低的票價
超慢的速度
陳舊的車體
陳年的記憶
有人問及這趟車何時淘汰
回答輕鬆愉快
只要有人就不能停運
這和掙不掙錢沒關係
因為
這是民生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