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雪國的綠皮火車,尋找那份漸行漸遠的鄉愁…

2020-12-15 騰訊網

登上雪國的綠皮火車,尋找那份漸行漸遠的鄉愁…

初冬時節

懷著熱切的期盼

我們登上這趟「開往雪國的列車」

尋找那份漸行漸遠的鄉愁

記錄迴蕩在千裡林海不變的鄉音

4184

海拉爾開往滿歸的綠皮火車

穿行大興安嶺林海雪原

運行12小時33分,全程523公裡

硬座票價只有35元

全國還有比這便宜的嗎

4184

清晨5點30分出發

晚上6點03分抵達

朝發夕至

因為情懷,美譽自來

林區人的「通勤車」「公交車」「專列」

暱稱多多, 自豪有加

車停牙克石站 熱氣騰騰

列車員說

這是茶爐水燒開了

這車取暖喝開水都靠燒煤

這兩位做美容的女士

專程從海拉爾去滿歸

為客戶做紋繡

要湊夠20人才值得去做一次

到達滿歸第二天

我們跟拍了兩位美女

給滿歸客戶紋繡的場景

他叫牛軍

10年前在滿歸林業局退休

今年70歲了

曾經駐外搞木材經銷

因為孩子們都在保定上班

他和老伴也定居在那裡

這次是回根河辦事

看我要拍照

老伴兒馬上拿起手機當鏡子

「我得好好打扮一下」

她用手機拍窗外的雪景

不斷分享給好友

她叫許秋瑾,以前也是林區人

移居通遼10多年了

這次專程回根河看望父母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他叫孟憲臣,今年56歲了

在鐵路部門上班

休假回圖裡河看82歲的老媽

他快言快語

馬上到站了,不刮刮鬍子不行

免得老媽一看鬍子拉碴的顯老

鬍子一刮,老媽看著兒子年輕

在外面沒遭罪,就放心了

她叫楊恆新,今年52歲了

她和丈夫從牙克石去伊圖裡河

準備為老媽過85歲生日

慢火車慢生活

丈夫和好友邊喝邊聊

那笑容燦爛如花

硬座變硬臥,待遇真不錯

有人調侃,臥鋪錢都省了

她叫馬曉慧,是一名小學教師

孩子感冒了

因為阿龍山當地沒有兒科

要坐三個多小時的火車

帶孩子到根河看病

她說

我們上外地醫療、採購

都要靠這趟火車

這也是唯一的一趟火車

冬天打車路太滑不安全

車停嶺北站

一條小黃狗

萌萌地跑向車廂

那狀態,挺興奮

有沒有接站的感覺

萌寵小狗

挺身歪頭凝望列車員

好像在期待著什麼

畫面好溫馨

他從江西來,一路追雪

到海拉爾後專門買了羽絨服

他說

這裡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冷

空氣很清爽

火車內也挺溫暖舒適

在滿歸短暫逗留之後

直奔漠河北極村

綠皮火車是鄉愁

是情懷

更是牽掛

綠皮車穿行林海雪原

那份情懷在延伸

那份鄉音在迴蕩

那份溫暖在傳遞

爐火轟轟作響

車內溫暖如春

鐵路稱呼叫「暖車工程」

開往雪國的列車

暖身才能暖心

列車工作人員介紹

火車穿越的中國冷極根河

歷史記錄最低零下58℃

為了抵禦嚴寒

採用壓條加塑料布

雙層防寒保溫暖

一個都不能更少

他叫徐輝,今年38歲

因為當過兵,軍人的風採依舊

在巡視車廂的時候

還不忘精心整理窗簾

就如軍營裡軍人整理內業一般

列車員在硬臥車廂整理床鋪

被褥秒變稜角分明的「豆腐塊」

乘警姜乃威在核對旅客信息

他今年35歲

因為妻子患病需要照顧

他從開往鄭州的列車轉到這趟車

他說

媳婦要照顧好

工作也不能耽誤

每一節車廂、每一個熱水壺

每一次注水

看著都那麼熟悉

既古老又親切

垃圾、爐灰都要人工清理

車次、時間、編號

標註得一清二楚

車停伊圖裡河站

列車員將垃圾和爐灰

拎下車然後轉運

這樣的場景哪裡還有

因為沒有餐車

一日三餐都要在車下預定

看到這個場景

耳邊響起熟悉的聲音

啤酒飲料礦泉水

花生瓜子八寶粥

腿收一下

售貨員張梅紅說

儘管現在銷售不如以前了

還是有人喜歡在車上買東西

所以一如既往的堅持賣貨

點擊以下視頻,看航拍綠皮車穿行林海

回望記憶深處

牙林線鐵路貫通於上個世紀60年代

當時是我國唯一駛過永久凍土地帶的鐵路線

與嫩林鐵路一起構成大興安嶺林區鐵路網

號錘一響,黃金萬兩

林區木材源源不斷運出深山

為國家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今那段輝煌已成歷史

穿越似水流年

走過風霜雨雪

不變的是依舊運行的綠皮火車

綿延的依然是那份鄉音與鄉愁

超低的票價

超慢的速度

陳舊的車體

陳年的記憶

有人問及這趟車何時淘汰

回答輕鬆愉快

只要有人就不能停運

這和掙不掙錢沒關係

因為

這是民生列車

相關焦點

  • 漸行漸遠的火塘
    一家人,在老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耕生活,每天早晚夜裡都會圍坐火塘邊,粗茶淡飯有親情相伴,格外香甜;背井離鄉外出打工者,只要有時間,比如中秋、春節,都會不辭舟車勞頓,千裡迢迢,趕回老家,圍坐在火塘旁,品味帶著濃濃鄉愁的家鄉美食,用彼此永不會忘記的方言,盡情地交談著彼此的艱辛和對家人的思念。
  • 一代人的回憶,那些年坐過綠皮火車上的趣事,記憶深處的一種情懷
    大多人對於綠皮火車的第一印象就是「慢」。但是綠皮火車的「慢」承載著很多鬧市人的嚮往,擁有著一種與眾不同的情懷。在緩緩前行的綠皮火車上,每一段旅程的背後, 都承載著一種抹不去的情懷,慢便是其中一種的感受。在我們內心深處總會歷歷在目曾經出行的記憶:擁擠的車廂,複雜的味道,晃上三天三夜也不嫌長的車程。有人曾說沒有坐過綠皮火車,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 陪伴60,70,80年代人的綠皮火車,離我們漸行漸遠!
    2018年9月30日,我坐著K516這趟列車,從南京到宿州,已經很久很久沒做過綠皮火車了!還記得第一次做火車是從崑山做到淮北,那個時候沒有高鐵動車,只有綠皮火車和汽車,對於當時收入不多的我,最好的選擇當然是火車了。
  • 漸行漸遠的人生旅途
    人生大概就是一段漸行漸遠的旅途。在這段叫人生的旅途裡,我們碰見各類各樣的風光,會履歷不一樣的神色,大概是歡喜,大概是哀思,大概是激情四射的拼搏,大概是無盡心傷的創業,大概是碰見收成滿滿的天堂,大概是幾經失蹤的地獄!
  • 導演田七創作歌曲《漸行漸遠》物是人非彈指一瞬間
    中國文化藝術走向世界的和平使者、武夷影業集團總製片人總導演田七在打造中華紫薇園、籌備大型3D神話愛情電影《武夷仙凡戀》之際,回想公益電影《金甌》拍攝,憶往昔歲月,突然發覺物是人非,好多人與事都已漸行漸遠,即興創作歌曲《漸行漸遠》,獨自面對這種處境,雖不說,但萬語千言猶存心中。歌曲誕生於中國原創音樂產業孵化基地,由武夷影業集團和東方國韻集團聯合出品,將收錄在田七《東方國樂原創音樂作品專輯》。
  • 家鄉宜豐的點茶---漸行漸遠的人間原味!
    小時候,缺吃少喝時看到父母曬點茶笑啦,最苦生活也有甜蜜的盼頭;上了年紀之後,嘗著嘗著老家的點茶不經意就哭啦,漸行漸遠的美食就是找不到當年母愛的原味
  • 在火樹銀花中漸行漸遠,快速死去
    如歌詞最後一段意境,你回去的老街是你回不去的老街,靠在父母的身邊漸行漸遠。故鄉在已經過去很多年的時間裡浸泡,浸泡得似曾相識似是而非、浸泡得曲終人散漸行漸遠。這一小段,取個小時候的名字,叫:一場由「自豪」引發的聯想。
  • 親人,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緣分
    人這一生,和爺奶,和姥姥姥爺,和父母子女,和親朋好友,不過是一場緣份,是靠得越近,離得越遠,漸行漸遠的緣份。可惜,懂得珍惜時,已沒有機會。
  • 董靜:有一種情懷叫「綠皮火車」
    這是一趟綠皮火車,乘車的旅客比我想像的要多得多,雖然並不是節假日。曾看到過一則報導:綠皮火車速度慢,設施差,越來越不適應人們快節奏的工作、生活和品味,將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將是快捷的動車、高鐵和輕軌。我是一個戀舊的人,綠皮火車曾見證了我們的青春歲月,承載著許多美好的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因為工作調動,我們背井離鄉舉家遷到省城合肥,所以每到逢年過節,都要帶著孩子回老家。
  • 奉化溪口,漸行漸遠的民國背影[原創]
    從武嶺進入後,沿剡溪而行,有文昌閣、豐鎬房、蔣氏祠堂等等。繼續前行不遠,就是蔣氏宗祠。位於溪口城建中心地段蔣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清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蔣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也是溪口街上蔣姓宗氏在春節、清明等傳統民間節日祭祖、演戲、聚眾及舉辦其他紅白喜事的場所。
  • 颱風「娜基莉」漸行漸遠 明天七夕杭城最高32度
    浙江在線杭州8月1日訊(浙江在線見習記者 李鵬)颱風「娜基莉」將與浙江漸行漸遠,今天下午到夜裡,經舟山群島東部海域北上。不過,舟山還會受到影響,目前已啟動防臺Ⅲ級應急響應。另外,杭城今天白天最高氣溫只有29度,並有中到大雨,明天七夕,最高32度。
  • 東江古渡 漸行漸遠
    他說,在那個生活貧困吃不飽飯的年代裡,他們兄妹四人在父親的帶領下,全部入行做了運輸行業,「當時就感覺生活一下子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為吃飯問題而發愁。尤其是我妹妹也能上船工作,在當時絕對是一件轟動全村的事情。」
  • 最後的綠皮火車 不僅是交通工具 還有過去的情懷
    近年來,高鐵的快速發展,讓綠皮火車漸行漸遠。綠皮火車也被稱為慢火車,車上沒有空調,只有搖頭風扇,車窗是可以打開的,只能人工上下開關,車窗打開,風便隨著轟隆轉動的車輪聲呼呼吹進來。記者專門來到老成渝線的九龍坡銅罐驛站乘5611次綠皮火車返回菜園壩火車站,體驗回味一下最後的綠皮火車。銅罐驛站,乘客帶著孩子在等車。這趟列車現在是重慶與四川內江每天對開一趟。
  • 為什麼臺式奶茶愈加繁盛,而港式奶茶卻正在漸行漸遠?
    伴隨著以喜茶、奈雪的茶為代表的新茶飲迭代創新,臺式奶茶愈加繁盛,而曾同樣火極一時的港式奶茶,卻正在漸行漸遠? 從堅持正宗到合理性妥協,從固步自封到創新融合,港式奶茶和「正宗」漸行漸遠,離市場越來越近。
  • 匠人匠心 漸行漸遠的鄉村手藝人
    漸行漸遠的鄉村手藝人◎ 來源:手藝門
  • 後來我們都在漸行漸遠的旅途中迷失了自己
    只可惜我們的情誼,終究在漸行漸遠的旅途中迷失了自己,忘了身在何處,忘記曾經的自己。友情部|雅韻隨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文|陌雪
  • 「大板鯽魚」漸行漸遠,釣魚人得等到下一個冬天
    大板鯽魚漸行漸遠,釣魚人得等到下一個冬天。這段時間,釣魚人反映釣到大板鯽魚的機率越來越小了,都是一些奶鯽魚或者二指那麼大的鯽魚。仲春或者暮春能釣到大板鯽魚麼?因為溫度的回暖,很多小雜魚,麥穗魚,小白條魚等體型較小的魚已經開始蠢蠢欲動,它們開始在岸邊四處遊動,尋找各種食物,所以這個時期釣魚,如果用商品餌料釣魚,大部分時間都是中一些個體小的魚。想要中獲大板鯽魚,那是難上加難,一般情況下深秋或者冬季是釣大板鯽魚的最佳時機。
  • 粵東行:梅州,斑駁暗淡,漸行漸遠的客家圍
    粵東行前,朋友跟我說梅州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新老不繼,風雨飄搖,寫滿滄桑的老圍屋斑駁黯淡,漸行漸遠。
  • 我的朋友,我們好像已經漸行漸遠了
    「我們好像已經漸行漸遠了過去我們在一起很快樂,可是我們現在不能兼容了我們應該分道揚鑣了,這就是人生,人生,懂嗎」。所以對內的探求要努力,我們要知道,過去的一切關乎朋友或是親情愛情友情,都不是該阻止你現在應該做的事情的絆腳石,我們要腦子清楚一點的知道,抱怨以及尋找人來評評理等行為,都對我們成就自己將來要做的事情絲毫沒有幫助和影響。
  • 滕州:漸行漸遠的老洋街
    為照顧場外的觀眾,開演後有意把擴音喇叭扯到門口,就這也圍了不少人,那才叫真正「聽」戲來,老一輩人就是這樣在單調的文化生活中尋找著最大的快樂。  進入上世紀六十年代後,山東省京劇團的方榮翔、呂劇團的郎鹹芬、上海京劇團的夏慧華、關懷、河南豫劇團的牛得草、閻立品及曲藝家劉蘭芳等20多個全國知名團體、名家先後來這裡獻藝,地、縣級劇團更多。